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0 10:0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①!”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②盆缶③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④。于是秦王不怿⑤,为一击缶。相如顾召⑥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①瑟:古乐器名。②奉:敬献。③缶:瓦制的打击乐器。④靡:后退,避开。⑤怿:高兴。⑥顾召:回过头来嘱咐。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以头抢地尔 ②休祲降于天
③秦御史前书曰 ④秦王怒,不许
(2)下列选项与例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聂政之刺韩傀也
A.马之千里者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2.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左 右 欲 刃 相 如 相 如 张 目 叱 之 左 右 皆 靡。
3.翻译下面句子。
(1)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2)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4.【甲】【乙】两文在刻画唐雎、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时,所采用的描写方法有何异同?请指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②即压齐境。君其图③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释】①柯:地名,在今河南省内。②坏:长久受侵伐而遭到破坏。③图:考虑。
5.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4 分)
(1)亦免冠徒跣( ) (2)休祲降于天 ( )
(3)庄公好力 ( ) (4)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 )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C.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北冥有鱼》)
D.至于夏水襄陵(《三峡》)
7.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2)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8.请分点说说唐雎和曹沫在与强国之君交涉的过程中,表现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乙】
富弼①见契丹主。契丹主曰:“群臣请举兵而南,吾以谓不若遣使求地,求而不获,举兵未晚也。”弼曰:“北朝②与中国通好,则人主专其利,而臣下无所获;若用兵,则利归臣下,而人主任其祸。故劝用兵者,皆为身谋耳。”契丹主惊曰:“何谓也?”弼曰:“晋高祖③欺天叛君,末帝昏乱,上下离叛,故契丹全师独克,然壮士健马物故大半。今中国提封万里精兵百万法令修明上下一心,北朝欲用兵,能保其必胜乎?就使其胜,所亡士马,群臣当之欤,抑人主当之欤?若通好不绝,岁币尽归人主,群臣何利焉?”契丹主大悟,首肯者久之。
(节选自《宋史·富弼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富弼:北宋名相,文学家。②北朝:指契丹。③晋高祖:指后晋皇帝石敬瑭,在契丹支持下称帝,后为契丹所灭。
9.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1)请广于君
(2)寡人谕矣
(3)则人主专其利
10.文中画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中国提封万里精兵/百万法令修明/上下一心
B.今中国/提封万里精兵/百万法令/修明上下一心
C.今中国提封/万里精兵/百万法令/修明上下一心
D.今中国提封万里/精兵百万/法令修明/上下一心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故劝用兵者,皆为身谋耳。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陵君识破秦王野心,拒绝了秦王的要求后,希望唐雎能去化解秦王的“不悦”,最后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B.本文写韩、魏灭亡之后,附属于韩的安陵国对强秦的一次抗争,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国,在秦王面前不卑不亢,斗智斗勇,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
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把人物放在充满矛盾、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中来刻画,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唐雎列举专诸、聂政、要离行刺之事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向秦王暗示了自己将效法这三位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13.选文【甲】描绘秦王的神情由“怫然怒”到“色挠”这一变化过程的用意是什么?
14.唐雎和富弼出使强国都受到武力威胁,他们的应对有何异同?请结合原文分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②三百闾,张袂③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①傧者: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②临淄: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③袂:就是衣裳的袖子。
15.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头抢地耳 徒以有先生也
B.楚人以晏子短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天子之怒 专诸之刺王僚也
D.何至于此 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16.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1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18.唐雎和晏子当时都是以弱国使臣的身份出使强国,就上面两文的内容,写出二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太平民富而府库实。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布衣之怒 (2)休祲降于天 (3)天下缟素
(4)奢因说曰 (5)君安得有此富乎 (6)岂轻于天下邪
20.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王 用 之 治 国 赋 国 赋 大 平 民 富 而 府 库 实。
2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
22.请根据【甲】【乙】两文概括唐雎和赵奢共同的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教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乙】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替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背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被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编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丙】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军士吏被甲 被:
(2)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日 兵:
(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谢:
24.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闻天子之诏
A.已而之细柳军 B.皆布衣之士也
C.称善者久之 D.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2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6.【甲】文中周亚夫被汉文帝称为“真将军”,是因为他 。【乙】文中唐雎能够不辱使命,是因为他 。周亚夫和唐雎都彰显了孟子心目中大丈夫“ ”的特点。
27.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对周亚夫言行的正面描写较少,只“介青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一处却如画龙点睛,使周亚夫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B.【乙】文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一句,掷地有声,表现出唐雎鲜明的个性。
C.【甲】【乙】两文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写汉文帝与秦王,目的是与周亚夫和唐雎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周亚夫和唐雎的“大丈夫”形象。
D.【甲】【乙】两文都能从多角度刻画和丰富人物形象,展现周亚夫和唐雎为国担当的英雄风采,场面描写有声有色,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侵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节选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以头抢地尔( )
(2)挺剑而起( )
(3)乃前曰( )
(4)乃辞谢,固请( )
2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以头抢地尔”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以戏弄臣 D.欲以击柱
3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31.【甲】文中唐雎和【乙】文中蔺相如的形象有什么共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楚王使景鲤如①秦。客谓秦王曰:“景鲤,楚王所甚爱,王不如留之以市地。楚王听,则不用兵而得地;楚王不听,则杀景鲤,更与不如景鲤者市。是便计也。”秦王乃留景鲤。
景鲤使人说秦王曰:“臣见王之权轻天下,而地不可得也。臣之来使也,闻齐、魏皆且割地以事秦,所以然者,以秦与楚为昆弟②国。今大王留臣,是示天下无楚也,齐、魏有何重于孤国也。楚知秦之孤,不与地,而外结交诸侯以图,则社稷必危,不如出臣。”秦王乃出之。
(选自《战国策》)
【注】①如:到。②昆弟:指兄弟。
3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休祲降于天 ( )
(2)秦王色挠 ( )
(3)所以然者 ( )
(4)而外结交诸侯以图 ( )
3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齐、魏有何重于孤国也 仓鹰击于殿上
B.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已而之细柳军
C.不与地 年与时驰
D.徒以有先生也 以其境过清
34.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2)景鲤,楚王所甚爱,王不如留之以市地。
35.请根据【甲】【乙】两文,说说唐雎和景鲤分别是怎样说服秦王的。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节选《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①!”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②盆缶③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④。于是秦王不怿⑤,为一击缶。相如顾召⑥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①瑟:古乐器名。②奉:敬献。③缶:瓦制的打击乐器。④靡:后退,避开。⑤怿:高兴。⑥顾召:回过头来嘱咐。
3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以头抢地尔 ②休祲降于天
③秦御史前书曰 ④秦王怒,不许
37.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38.翻译下面句子。
①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②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39.【甲】【乙】两文都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使臣形象,请概括唐雎、蔺相如二者形象的共同点,并指出所采用的描写方法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①,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
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②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孟尝君:本名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因封袭其父爵于薛,又称薛公,号孟尝君。②效:献出,奉献。
4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休祲降于天 祲: ⑵秦且攻魏 且: ⑶燕王尚未许也 许:
4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魏王闻之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B.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C.臣效便计于王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以四国攻燕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42.用“/”划分句子的停顿(划两处)。
乃 为 之 起 兵 八 万 车 二 百 乘 以 从 田 文。
4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⑵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44.对两篇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唐雎与秦王的对话形成了对比,让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互为映衬,突出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形象。
B.乙文中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C.乙文中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乙文中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富弼①见契丹主。契丹主曰:“群臣请举兵而南,吾以谓不若遣使求地,求而不获,举兵未晚也。”弼曰:“北朝②与中国通好,则人主专其利,而臣下无获;若用兵,则利归臣下,而人主任其祸。故劝用兵者,皆为身谋耳。”契丹主惊曰:“何谓也?”弼曰:“晋高祖③欺天叛君,末帝昏乱,上下离叛,故契丹全师独克,然壮士健马物故大半。今中国提封万里,精兵百万,法令修明,上下一心,北朝欲用兵,能保其必胜乎?就使其胜,所亡士马,群臣当之欤,抑人主当之欤?若通好不绝,岁币尽归人主,群臣何利焉?”契丹主大悟,首肯者久之。
(节选自《宋史 富弼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富弼:北宋名相,文学家。②北朝:指契丹。③晋高祖:指后晋皇帝石敬塘,在契丹支持下称帝,后为契丹所灭。
4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长跪而谢之曰
(3)则人主专其利
(4)故契丹全师独克
4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首肯者久之
B.挺剑而起 而臣下无获
C.皆为身谋耳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鱼我所欲也》)
D.徒以有先生也 吾以谓不若遣使求地
4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通好不绝,岁币尽归人主,群臣何利焉?
48.唐雎和富弼出使强国都受到武力威胁,他们的应对有何异同?请结合原文分析。
阅读三则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睢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郑伯从之。(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郑伯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许之。
(烛之武)见秦伯,曰:“秦、晋困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①。邻之厚,君之薄也.且君尝为晋君赐②矣,(晋君)许君焦、瑕③,朝济而夕设版④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⑤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⑥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有删改)
【丙】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注释】①执事:对对方的敬称。②为……赐:施恩。③焦、瑕:晋国之地。④设版:修筑防御工事阙.⑤封:分界。⑥阙(quē):侵损,削减。
4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或短语。
(1)长跪而谢之( ) (2)何厌之有( ) (3)小大之狱( )
5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1.丙段曹刿认为庄公之言为“忠之属也”,甲乙选段中唐雎、烛之武也各有“忠”的表现,结合以上三个选段内容,具体阐述“忠”的含义。
52.对甲乙丙三个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段唐雎与秦王面对面展开激烈斗争,内容精彩,唐雎不畏强暴、英勇沉着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B.甲段运用对话,对唐雎和秦王的情态举止也略有点染。乙段人物的辞令引人入胜。
C.“挺剑而起”中的“而”和“朝济而夕设版”中“而”的用法不相同,“小大之狱”中的“之”与“何厌之有”中的“之”的意思不同。
D.三个选段均展现了弱国对强国战争中所采取的战略原则,乙段情景相融,丙段说理透彻。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 碰,撞; 吉祥; 上前(走上前); 答应。 B 2.左右欲刃相如/ 相如张目叱之/ 左右皆靡。 3.(1)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2)我(寡人)私下听说赵王爱好(喜欢)音乐,请弹奏瑟! 4.相同点:都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不同点:【乙】文有神态描写、侧面(间接)描写,【甲】文没有。
5. 赤脚 不详 喜欢, 喜好 持,拿 6.B 7.(1)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
(2)齐国强鲁国弱,而贵国侵犯鲁国也太过分了。 8.①相同之处:他们都忠于国家、不畏强权。唐雎为留存安陵只身前往与秦王谈判,曹沫为夺回失地而敢于劫持齐桓公。②不同之处:唐雎尽力想说服秦王,讲究策略; 而曹沫则直接用武力解决问题。
9. 扩充 明白 独享 10.D 11.(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2)因此劝你用兵的人,都是为了给自己谋利罢了。 12.B 13.突出秦王前倨后恭,贪生怕死、外强中干的性格以及唐雎的智勇和胆识。 14.相同点:他们都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言语不卑不亢,言辞委婉。不同点:甲文中唐雎面对“天子之怒”正义凛然,针锋相对,誓死维护国土;乙文中富弼从对方的角度分析利弊、晓以利害,让契丹主认同自己的观点。
15.C 16.(1)平民的发怒,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拿脑袋撞地罢了。 (2)楚人因为晏子个子矮,就特意在大门旁边造了一个小门,请晏子从这个小门进去。 17.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18.相同点:二人都是代表弱小国家出使强国,面对东道主国家的威胁、蔑视,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不卑不亢,凭着机智和勇敢战胜强敌,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同时也保全了自己。
不同点:唐雎的态度是针锋相对,大义凛然,因而语气果敢,坚决,语言锋利,慷慨陈词;晏子主要凭借机智, 设置圈套,引君入瓮,让企图侮辱人者自取其辱,语言诙谐、幽默、犀利。
19.(1)平民百姓;(2)吉祥;(3)穿丧服;(4)趁机;(5)哪里;(6)轻视,看不起。 20.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21.(1)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2)平原君认为他很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赵王。 22.善于辞令、不畏强权、正气凛然、胆识(智慧)过人、忠君爱国
23.被:同“披”,穿着;兵:兵器;谢:道歉 24.B 25.(1)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进入军营。
(2)但安陵国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您啊! 26. 信守军规、从严治军(忠于职守)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临危不惧、机智果敢) 威武不能屈 27.C
28. 碰,撞 拔 上前(名词用作动词) 道歉 29.D 30.(1)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2)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互相不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呢? 31.[示例]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能言善辩。
32. 吉祥。 面露胆怯之色。 这样。 图谋。 33.D 34.(1)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2)景鲤,是楚王所喜爱(的大臣),大王不如扣留他用来换取楚国的土地。 35.【甲】文中的唐雎主要是暗示自己要效仿专诸等人刺杀秦王,并马上付诸行动,拔剑而起;【乙】文中的景鲤是通过分析当时天下形势,使秦王意识到秦国可能要面对的危险。
36. 抢:碰,撞; 休:吉祥; 前:上前(走上前); 许:答应。 37.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38.①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②我(寡人)私下听说赵王爱好(喜欢)音乐,请弹奏瑟! 39.他们二人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爱国之情可见一斑。
两文都有人物与秦王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挺剑而起”则是对唐雎的动作描写;“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也是对蔺相如的动作描写。不同点:【乙】文“相如张目叱之”是对蔺相如的神态描写,文中对众武士的描写则属于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甲】文没有。
40. ⑴不祥 ⑵将要 ⑶答应。 41.A 42.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43.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⑵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 44.B
45.(1)曾经 (2)道歉 (3)独享(独自享用、独占) (4)攻克(战胜) 46.C 47.如果互通友好不断绝,岁币全部归君王,群臣又能享有什么利益呢? 48.相同点:他们都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言语不卑不亢,言辞委婉。不同点:甲文中唐雎面对“天子之怒”正义凛然,针锋相对,誓死维护国土;乙文中富弼从对方的角度分析利弊、晓以利害,让契丹主认同自己的观点。
49. 道歉 满足 案件 50.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 51.甲文唐雎与秦王针锋相对,不畏强暴,宁死为国;乙文烛之武虽曾不被重用,但以国事为重,答应郑伯请求,以高度的智慧劝说秦伯完成使命;丙文曹刿认为鲁庄公取信于民是“忠”。忠就是:不顾个人得失和安危,以人民和国家利益为重、竭尽全力为国为民做好本分的事。 52.D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