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小石潭记》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①。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②。遇用事者③得罪,例出④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⑤,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⑥停蓄⑦,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⑧于山水间。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注】①监察御史:御史台的属官。②礼部员外郎:官名,掌管辨别和拟定礼制之事及学校贡举之法。③用事者:掌权者,指王叔文。④例出:按规定遣出。⑤居闲:指公事清闲。⑥泛滥:文笔汪洋恣肆。⑦停蓄:文笔雄厚凝练。⑧肆:纵情。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日光下澈 澈:
(2)为词章 为: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为深博无涯涘。
3.甲文中第二段主要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式描写水?体现出怎样的特点?
4.乙文说明了甲文的写作背景,请简要说说这个写作背景。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翌日,饭于林虑①,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忧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①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②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意思。
①闻水声 闻: ②心乐之 乐:
③憩环翠亭 憩: ④留连徐步 徐: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
7.给下面句子节奏划分节奏,划两处。
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8.【甲】文段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9.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中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① 进行了描绘。【乙】文中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里出发,② ,后来途经槐林,③ ,④ 夜宿于连云阁。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技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①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②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心乐之( ) (2)卷石底以出( ) (3)往来翕忽(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2.请给下列句子用“/”线划分三处停顿
石 篑 数 为 余 言 傅 金 吾 园 中 梅 张 功 甫 玉 照 堂 故 物 也 急 往 观 之。
13.甲乙两文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也不尽相同,试结合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登万松岭而望西湖,一片空明,千峰紫翠,楼台烟雨,绮丽清幽。向观图画,恐西湖不如画,今乃知画不足以尽西湖也。过松岭,渡长桥,至南屏。南屏之山,怪石攒列,下有古寺,所谓“南屏晚钟”也。北曰雷峰,所谓“雷峰夕照”也。西曰苏堤,植梅柳于其上,所谓“苏堤春晓”。堤西有园亭,引湖水为沼以畜鱼,所谓“花港观鱼”也。堤东有洲,旁有三塔,影入湖中,所谓“三潭印月”也。②潭北有亭翼然水面者,湖心亭也。
(孙嘉淦《南游记》)
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西行百二十步
②俶尔远逝
③向观图画
④怪石攒列
15.翻译两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6.乙文中“今乃知画不足以尽西湖也”的原因是什么?
17.选出对【甲】【乙】两文的解读与分析正确的一项( )
A.甲文“以其境过清”与乙文“作六桥以通舟”中两个“以”的用法与意思是一样的。
B.甲文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几句,却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
C.甲文首句从侧面写出潭水声的悦耳动听,而乙文则直接写作者登高眺望西湖的美景。
D.甲文移步换点,主要以写景为主;而乙文则情景交融,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阅读下面文言,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椹,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柳宗元)
【乙】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有老树,中空火出③,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④,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⑤,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⑥。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⑦刺泼⑧,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⑨静燥关其老少耶?
(节选自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
【注释】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缝。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③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④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⑤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⑥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⑦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⑧剌泼:鱼击水声。⑨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
18.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
(2)凄神寒骨 凄:( )
19.翻译文中文言句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0.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甲文第二自然段运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小石潭水的什么特点?
21.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泉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上。踰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麻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注释】①渴: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庥:同“休”,休息。
22.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光下澈”中的“澈”是清澈的意思,此句直接描写出了小石潭水清澈的特点。
B.“悄怆幽邃”中的“邃”是深的意思,此句表现出小石潭环境的凄凉幽深。
C.“其长可十许步”中的“可”意为“大约”,与“潭中鱼可百许头”中“可”的意思一样。
D.“又北曲行纡余”中的“曲”是曲折的意思,此句表现出了溪水蜿蜒曲折的特点。
23.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4.甲文开头写“心乐之”,后又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25.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水,但写“水”的表现手法不同,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与李翰林建书
仆①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②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圆土③,一遇和景④,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节)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 ②已:过一会儿。 ③譬如囚拘圆土:好像被因禁在圆形围墙之中。 ④和景:温暖的日光。
2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 水尤清冽 B.然终不得出 佁然不动
C.全石以为底 亦以为适 D.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
27.下列对【甲】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停留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他感觉闲适宁静。
B.本文写景善用比喻,“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巧妙而贴切。
C.作者用定点观察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景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
D.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如“蒙络摇缀”连用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树枝藤蔓的各种姿态。
28.把【甲】【乙】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29.【甲】文描写“游鱼”笔法极为精妙,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
30.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结合【甲】【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文段内容,探究其深层原因。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节选)
31.下列句中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洌”中的“清洌”是清凉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凉。
B.“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指像北斗星、像蛇一样,表现溪流的曲折蜿蜒。
C.“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木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
D.“阡陌交通”中的“交通”在这里指田间小路,写出了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32.翻译下面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3.两文都有写景,请说说这些景物给人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34.《小石潭记》一文读起来和谐流畅,富有韵味,请你结合文中的句子说说原因。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三步一回,五步一折,仰视白日,跳而东西。踵屡高屡低,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屡跋①屡歇,抵欢喜台。返观此身,有如蟹鳌郭索潭底,自汲井中②,以身为瓮,虽复腾纵,不能出栏。其峰峦变幻,有若敌楼者,睥睨③栏楯④俱备;又有若白莲花,下承以黄趺⑤,余不能悉记也。
节选自袁宗道《上方山记》)
【注释】①跋:行步。②自汲井中:自己在井中取水。③睥睨:城上短墙。④栏桥:栏杆。⑤趺:基石,基座。
35.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佁然不动”中的“佁然”是静止不动的样子,非常逼真地表现了游鱼神态自若的静景。
B.“凄神寒骨”中的“凄”有“使……感到凄凉”之意,产生这种感觉主要是因为“其境过清”。
C.“五步一折”中的“折”是曲折的意思,生动形象表现了上方山山路的曲折。
D.“而他峰又复跃出”中的“跃”是跳出的意思,巧妙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静止的山峰动态化。
36.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7.【甲】文前面两次写“乐”,后面又写“凄神寒骨”,前后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38.阅读【甲】【乙】两文,按照提示完成下面填空。
【甲】【乙】两文都善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甲】文用“斗折蛇行”表现溪水的 ,用“ ”表现溪岸的参差不齐;【乙】文用“ ”表现上方山山谷的狭窄,用“若敌楼”“若白莲花”表现上方山山峰的
阅读下面两文,然后回答问题。
【甲】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坏,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水尤清冽( )
(2)日光下澈( )
(3)以其境过清( )
4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乙】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石渠记》)
【注释】①渴:指袁家渴,一泉水名。②箭:箭竹。③庥:同“休”,休息。
4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项是( )
A.得石渠/便得一山
B.又北曲行纡余/尝贻余核舟一
C.或倍尺/一食或尽粟一石
D.睨若无穷/仿佛若有。
4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
43.甲、乙两文都是柳宗元被贬永州之作,其共同的写作手法是什么?都表达了什么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下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红,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 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①记》)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②罅:缝隙,裂隙。③掉:摇动。 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斜靠。
44.请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悄怆幽邃
(2)不可久居
(3)心乐之
(4)疾趋
45.翻译下列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46.甲、乙两文写水,突出了水的不同特点,其中甲文突出了水的 ,乙文突出了水的 (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两文在写作上都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
47.无论是江河湖海,还是小池深潭,都可能因一双慧眼、一支妙笔而有了情感,有了境界。结合下面链接材料,简要说明柳宗元、曾巩各自借眼前水景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链接材料】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①之墨池者,荀伯子②《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③,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④然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选自曾巩《墨池记》)
【注】①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②荀伯子:南北朝时期刘宋大臣,史学家。③张芝:东汉著名书法家。④信:的确,确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翊日,饭于①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幕,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释】①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②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4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心乐之 (2)水尤清冽
(3)乃记之而去 (4)薄暮
4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
50.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 进行了描绘。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 ,后来途径槐林, , ,夜宿于连云阁。
5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对比分析【甲】【乙】两文情感的异同。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 穿透 做,写 2.(1)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 3.主要采用了侧面(间接)描写方式描写水,体现出水清(清澈)的特点。 4.甲文是在作者被贬的情况下,纵情于山水之间时写作的。
5. 听 高兴 休息 慢慢 6.(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山泉叮咚作响,夹道而流,路边奇形怪状的石头和珍奇花草,数不胜数。 7.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8.①小石潭水声悦耳,游鱼灵动、可爱,让作者感到快乐。
②小石潭周围凄清的环境触发了作者内心被贬谪的悲凉,让作者感到忧伤 9. 潭周边景物 ; 中午到达桃林村; 下午在环翠亭休息; 傍晚到达明教院
10. 以……为乐(或:为……高兴) 翻卷 轻快迅疾的样子 11.(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12.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13.甲文通过写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气氛(幽深凄凉、凄清等均可,意思相近即可),表达了作者贬官后的孤凄悲凉之情(孤寂、忧伤、悲伤等均可);
乙文描写了西湖的景色,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均可)
14.①向西走。②忽然。③从前。④聚列。 15.①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②潭北面有亭子像翅膀一样立在水上,是湖心亭。 16.文章既描写了西湖总体之景:空明,绮丽,清幽。还具体地描述了西湖的有特色的几个美景之处。图画画的是景,但却画不出西湖美景的意境。所以作者说“今乃知画不足以尽西湖也”。 17.B
18. 大约 使……感到凄凉 19.向小石潭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0.写鱼的数量和清晰可见,从侧面烘托潭水的清澈透明。 21.甲文抒发了作者调居荒远之地的孤寂、凄苦忧伤之情;乙文表现了作者西山游玩的欢愉心情。
22.A 23.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4.不矛盾。小石潭环境清幽,潭水清澈,游鱼自在,给作者带来了欢乐。而环境的“悄怆”深入内心,触发了作者被贬谪后凄苦孤寂的心情,因此形成了作者感情从“乐”到“忧”的转变。 25.甲文主要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表现水“清”的特点。作者先用“水尤清冽”直接写出水的清澈;再通过对潭中游鱼及影子的描写,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纯净。乙文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的方法,用“有泉幽幽然”“又折西行”“清深多修鱼”等句子直接描写“水”的声音、流向、深度等。
26.D 27.D 28.(1)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怎么还能长久地舒畅呢? 29.动静结合,把日光、鱼影的静态描写和鱼的“远逝”“往来”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表现作者游玩的快乐。(也可以从情景交融、细节描写等角度分析。) 30.甲文描写了小石潭的美景,“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写出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愉悦,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可知,浏览到最后却是心情凄凉;乙文“譬如囚居圆土”是如囚禁在狱中,“然终不得出”有终究不能出去之意。两文都流露出作者革新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表达自己内心压抑和孤凄。
31.C 32.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青翠的树木和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33.《小石潭记》描写了小石潭的位置、潭水以及周围环境,突出了清幽、冷寂、凄清的特点。《桃花源记》描绘了桃花源自然环境和百姓自得其乐的生活状态。突出了宁静美好、祥和安乐的特点。 34.因为文章句式灵活多样,有参差错落的变化美。例如长短句结合“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多用字数相同的整句“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读起来朗朗上口。
35.B 36.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37.不矛盾。因为作者是在被贬的背景下来到小石潭的。当他听到清脆的水声,看到小石潭美丽的景色和鱼儿的自由嬉戏时,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快乐。但这快乐只是暂时的。因为小石潭毕竟幽深冷寂,除了作者和友人外无其他人,这一环境又激发了作者被贬的抑郁忧伤之情,所以并不矛盾。 38. 蜿蜒曲折 其岸势犬牙差互 有如蟹螯郭索潭底 变幻多姿
39. 格外 穿透 凄清 40.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无法看到潭水的源头。 41.B 42.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 4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都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心情抑郁,寄情山水寻求精神慰藉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44. 深 待、停留 以……为乐,对……感到快乐 快走 45.①(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水的气势非常雄壮,是山中之行最为壮观的景色。 46. 清 伟 移步换景 47.柳宗元抒发了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曾巩阐释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学习的道理,以此勉励学者勤奋学习。
48. 以……为乐 清凉/清澈寒冷 离开 接近/迫近/临近 49.(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山泉叮咚作响,夹道而流,路边怪石和珍奇花草数不清。 50. 潭周围环境 到桃林村 环翠亭 明教院 51.同:寄情山水,热爱自然。异:【甲】小石潭美景让作者“乐”,暂时忘记被贬的不幸遭遇,经潭周围凄清的环境,激发了内心中无法排遣的孤寂烦闷。【乙】作者悠然自得的闲适心境。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