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9 15:5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奥克尼新石器遗址位于英国苏格兰的奥克尼群岛,屈家岭文化遗址位于中国湖北省,两个遗址大约建造于公元前 3000年,遗址中考古出现了大量谷物类、坚果类、植物根茎、少量动物骨头和陶器。这些遗址发掘可以( )
A.了解人类商品贸易起源情况 B.实证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
C.研究早期人类手工业的发展 D.佐证早期文明的相互融合
2.关于农业的起源众说纷纭,西方学者贝廷杰认为是源于人口增长的压力;也有学者认为是气候变化导致的;还有学者认为是竞争宴享的结果;另有富裕采集说、社会结构变迁说等等。据此可知( )
A.历史学的学术研究是一个累积的过程 B.历史研究具有多元视角
C.历史学的研究有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D.历史研究深受时代影响
3.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或集团,其农业生产中断了,文化和历史也一定随之中断。如曾经繁荣一时的文明古国巴比伦,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还有古罗马以及美洲印加帝国的衰落、消亡,就与此有关。该材料意在强调( )
A.农业是文明孕育和发展的基础 B.古代世界各地区间的文明交流
C.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有自身特点 D.古代的世界文明向多元化发展
4.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
A.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B.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C.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D.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5.下图为阿尔及利亚塔西利阿耶洞穴壁画,绘制于5000-6000年前,第一幅显示男性正在放牧,第二幅显示妇女正在收割。根据壁画信息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反映了人类在旧石器时代的生产状况
B.这里的人类最早成为食物的生产者
C.反映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情景
D.该地区的生产力水平高于其他地区
6.河南裴李岗遗址(约前5495—前5195年)出土的石斧和石铲可用于砍伐和挖掘,石镰可用于收割农作物,石磨盘和石磨棒可用来进行谷物加工。这表明该地区出现了( )
A.精耕细作的农业 B.初步的社会分工
C.简单的农业生产 D.分散的小农经济
7.下表是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各遗址农作物遗存统计表。由此表可知,此时中原地区( )
粟 黍 稻米 大豆
遗址名称 数量(n) 出土概率 数量(n) 出土概率 数量(n) 出土概率 数量(n) 出土概率
双槐树遗址(河南巩义) 1426 54.80% 305 19% 5 2.4% 7 3.6%
班沟遗址(河南孟津) 40030 82.80% 6895 14.40% 668 11.80% 148 15.9%
苏羊遗址(河南宜阳) 23322 100% 170 50% 2589 80% 37 30%
注:n为遗址该区域采集的浮选样品数
A.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基本形成 B.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大幅度进步
C.中原早期文明形成的条件成熟 D.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8.下图是一幅16世纪的法国版画,描绘的是当时美洲印第安人的农业生产情况。对这一版画解读正确的是( )
①可能种植马铃薯、豆类等农作物②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
③农业耕作中存在一定的分工协作④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9.唐宋时期,古籍中关于黄土高原地区全部动物资料(280条)中,鹿类资料(100条)占比35.7%。其史料来源,一部分是方志文献中的土产贡赋记录,一部分是正史、政书中祥瑞动物的记载。唐宋以后,古籍中关于黄土高原地区鹿类活动的记载急剧减少。上述史料有助于研究( )
A.气候变化与社会生产的联系 B.儒家学说对地方治理的影响
C.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 D.民间信仰向文学创作的渗透
10.某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石斧、石刀、石镰、石铲和石磨盘等农用器具;发现了大量堆积的粟米,有的厚达两米以上;家畜也有猪有狗,还可能驯养了家鸡。由此可知,当时( )
A.出现精耕细作农业模式 B.中国农业水平领先世界
C.原始农业得到一定发展 D.原始生产方式的多元化
11.历史学者史密斯指出,原始农业的产生,意味着食物生产经济的发生。人类学家怀特称之为“最初的伟大的文化革命”。下列史实发生于该时期的有( )
①食物来源依靠渔猎采集②古印第安人信奉“玉米神”
③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有学者指出:“土地耕种者的新生活也意味着新的神——新的宗教信仰开始出现。农夫开始需要并设想了种种能保护他们的田地、牲畜和家庭的新的神灵。他们通常已模模糊糊地想象出在所有这些神灵的背后有一位造物主。”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农业革命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B.种植经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
C.农耕经济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 D.农业活动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13.如图是中国原始农业示意图,这表明我国原始社会时期( )
A.游牧区与农耕区完全重合 B.食物生产呈现地域性与融合性
C.北方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D.已成为世界主要作物的起源地
14.“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下列选项中,与当地古代文明的土地经营状况相符合的是( )
A.盛产橄榄油和葡萄酒,通常由希洛人奴隶承担土地劳作
B.盛产橄榄油和葡萄酒,通常在肥沃土地上进行橄榄与葡萄轮作
C.土地大多归王室和神庙所有,王室会将土地分配给每个家庭的主人
D.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也拥有土地并允许租给佃户
15.明朝中后期, “湖广熟,天下足”的格局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格局,以今湖北、湖南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平原已经取代苏州、湖州等周边地区,成为全国商品粮的基地。苏、湖地区“粮仓”地位丧失的主要原因是( )
A.高产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 B.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C.长途以及大额贸易的发展 D.地理、气候环境发生变化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与周围的世界联系紧密。他们开始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他们采集各种野生坚果、浆果、水果、颗粒植物和绿色植物。各地的人们还都猎杀、食用各种动物,包括野牛、野马和驯鹿等。在沿海地区,鱼是一个丰富的食物来源。
——摘编自【美】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
史料二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从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一获得食物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编自赵志远、刘国庆《世界小通史·上古史》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旧石器时代的食物来源是什么?主要食物有哪些?
(2)有学者认为:农业革命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结合史料二、论证这一观点。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官有粮仓概况
按行政建置设置的粮仓 中央 国有 京师仓、太仓、甘泉仓等都是国家级畿辅大仓,储运由中央统一调配管理 基本用于供应京师消费和支持西北军备
皇安 皇室成员和内廷各部门的粮仓 供皇宣和宫廷消费
地方 各郡县、王国均有常设之仓 多用于救灾济困
按军事建置设置的粮仓 内地 驻军军粮可取用于中央及郡县、王国的粮仓 各粮仓系统协同并存,危急时刻相互输渡
边郡(地) 驻军庞大,有一套仓储体系以保障军粮供应,如都尉设置的粮仓、边塞烽燧防御系统的粮仓;政府在边地大兴屯田,形成农官系统的粮仓建置
各地农官下属的粮仓 中央许多重要机构在地方设置农官及粮仓,如大农下辖的农官属仓,水衡、少府、太仆下辖的农官属仓 经营全国各地的公田及边郡屯田上的收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有粮仓设立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官有粮仓设立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主要的肉食资源来自于六畜。但在家畜之外,人们还曾驯养过多种野生动物,有关文献记载如下。《吕氏春秋·季春纪》“是月也,……后妃斋戒,亲东乡躬桑,禁妇女无观。省妇使,劝蚕事,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尸子·存疑》云,“家鸭为鹜,不能飞翔,如庶人守耕稼而已。”《后汉书·光武皇帝本纪》“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军威,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晋代傅玄《猿猴赋》,记载当时人不仅驯养猴,而且可使猴表演,猴可以听人语“戴以赤帻,袜以朱巾,……抵掌而胡舞。”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中有“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回故乡。”(注:明驼指彩饰骆驼)。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甘嗜第六》中记述,“凡酿蜜蜂普天皆有。”清张万钟《鸽经》引用明代《畜德录》“鸟之中惟鸽最驯,人家多爱畜之。每放,数十里或百里外,皆能自返。亦能为人传书,昔人谓之飞奴。”
——摘编自杨海林、武仙竹《试论中国古代六畜之外的动物畜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蓄养动物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某学者检索《宋会要辑稿》《宋大诏令集》《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史料,从中搜罗出有关动物保护的诏令共57篇。如宋太宗《二月至九月禁捕猎诏》和《禁诸州献珍禽奇兽诏》,宋真宗《封禅禁屠宰诏》《令十月后方得焚烧野草诏》,宋高宗《禁捕雏卵等诏》,都是要禁止非时猎杀。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八月五日,“禁京城杀鸡”。宋宁宗时禁止私杀驴骡驼马和耕牛。同时,禁止使用捕猎器械。如宋真宗颁布《禁粘竿弹弓置网猎捕之物诏》和宋仁宗《宗室上陵坟禁带粘竿等诏》皆专门明确提及禁止使用粘竿、弹弓、置网等捕猎之具。这类诏令的颁布,一定程度上约束了非法捕猎行为。
——摘编自闫国防《宋代动物保护诏令探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代动物保护诏令。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动物资源保护和蓄养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述帝国(公元前934—前612年)以征战四方而闻名,国王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英勇的战士,实际上他们还非常关心农业生产。亚述国王懂得通过复耕抛荒地和开垦草原来扩大耕地面积,还知道置备耕地的犁、挽犁的牛以及在犁耕前灌溉和除草。亚述国王清楚水源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因而开挖沟渠,灌溉庄稼,并指导相关官员应对涝灾和蝗灾。亚述国王憧憬丰收景象,恳求神灵保佑丰收,指导粮食的收割与贮存。亚述国王之所以重视农业生产,是因为亚述帝国本质上仍处于农业社会,农业事关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摘编自国洪更《亚述帝国国王与农业生产》
材料二 西汉朝廷对农业生产采取一系列保护性措施,以扩大经济实力,巩固其统治地位。汉景帝等多次发布“劝课农桑”的诏令,形成全国性的重农环境。汉景帝在兴修水利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同时,改革赋税制度,使农民乐于从事农业生产;限制民众多占田,还规定“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免除徭役)”。西汉中期以来,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铁犁和牛耕法、代田法等得到推广。 农具种类趋于完备。常平仓制度、均输漕运制度被用来稳定农产品价格,不致“谷贱伤农,谷贵伤民”,从而使“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摘编自陆宜新《试论汉代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亚述帝国国王重视农业生产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亚述帝国相比,汉代重农政策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重农政策形成的原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新石器时代(英国和中国)。据材料可知,奥克尼新石器遗址位于英国苏格兰的奥克尼群岛,屈家岭文化遗址位于中国湖北省,两个遗址大约建造于公元前3000年,遗址中考古出现了大量谷物类、坚果类、植物根茎、少量动物骨头和陶器,可以实证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商品买卖情况,无法了解人类商品贸易起源情况,排除A项;陶器只是材料中一部分,不能涵盖全部材料,排除C项;早期文明彼此孤立发展,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世界。关于农业起源,从不同角度分析得出了不同观点,表明历史研究具有多元视角,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关于农业起源的观点是先后提出的,未提及后来的观点吸取了先前研究成果,不能得出“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排除A项;材料提及关于农业起源的观点的内容,未提及其影响,不能得出“有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不同时代关于农业起源的不同观点,不能得出“深受时代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其农业生产中断了,文化和历史也一定随之中断”可知,该学者强调农业生产对文化和历史的作用,即农业是文明孕育和发展的基础,A项正确;材料意在强调农业是文明孕育和发展的基础,无法体现世界各地区间的文明交流,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不同地区的共同衰亡原因,未强调各自特点,排除C项;材料提出各不同文明的衰亡都与农业生产的中断有关,是强调共同之处而非区别,无法体现多元化,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中国)。根据材料“农户相互竞争"、“甚至雇工经营”,得出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D项正确;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产品的集约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业,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5000-6000年前(阿尔及利亚塔西利阿耶洞穴)。据本题材料“第一幅显示男性正在放牧,第二幅显示妇女正在收割”可得出,反映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情景,C项正确;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是新石器时期的生产状况,排除A项;两幅画无法得出这里的人类是最早成为食物的生产者,没有与其他地区进行对比,排除B项,没有其他地区作为比较,无法得出该地区的生产力水平高于其他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材料信息显示,当时该地区采用石制生产工具,且不同的生产工具已经有不同的用途,由此可见,当时该地区已出现简单的农业生产,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推广后才出现精耕细作的农业,排除A项;仅从农业这一领域不能说明当地的社会分工如何,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才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所列数据可以看出,中原地区各遗址农作物中,粟、黍、稻米、大豆虽然数量不同,但是都有一定的比例,这意味着当时已经出现了多种作物种植,说明中原地区原始农业得到发展,生产生活方式有了重大变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方,排除A项;通过农作物种类并不能看出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情况,排除B项;中原早期文明的发展程度需要多种条件,因此通过材料无法得出中原早期文明形成的条件是否成熟,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本题为组合题。时空范围为16世纪(美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的美洲印第安人种植的作物是本土作物马铃薯和豆类等农作物,①正确;当时的美洲印第安是部落制,农业耕作中存在一定的分工协作,③正确;A项正确;印第安部落实行部落制,土地并未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也并未实行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②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古籍中鹿类资料记载占据动物资料的重要部分,说明唐宋时期,黄土高原地区鹿的分布较为广泛。而唐宋以后,鹿类活动的记载急剧减少,可推断这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因此这些记录有助于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C项正确;材料所述鹿类活动的记载急剧减少,属于动物种群数量和分布方面,反映生态环境变化,“气候变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礼”等,材料未提及,排除B项;材料所述鹿类活动的记载急剧减少,与“文学创作”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世界。根据材料“石斧、石刀、石镰、石铲和石磨盘等农用器具”“发现了大量堆积的粟米”可知,农具和粟米等的出土体现了该地区农业生产得到一定发展,C项正确;精耕细作出现于春秋战国之后,排除A项;材料并未将中国与其他地区进行对比,无从得出“领先世界”,排除B项;多元化生产方式无从体现,材料仅涉及农具,看不出生产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原始农业的产生,意味着食物生产经济的发生”“最初的伟大的文化革命”及所学可知,原始农业出现前,人们从事采集和渔猎,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①不符合题意;古印第安人信奉“玉米神”,与南美洲种植玉米密切相关,②符合题意;原始农业的产生,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使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③符合题意;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为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提供了根本前提,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土地耕种者的新生活也意味着新的神——新的宗教信仰开始出现。农夫开始需要并设想了种种能保护他们的田地、牲畜和家庭的新的神灵”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催生了古代新的宗教信仰,例如:古埃及对尼罗河和太阳神的崇拜等,这使人类的精神生活更丰富,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A项;种植经济的出现使人类走向定居生活,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原始社会时期不同地域形成四种农业类型,体现食物生产呈现地域性,而相邻的不同农业地域之间存在过渡区,比如半农半牧农业类型融合了旱作农业类型和游牧农业类型的特点,体现食物生产呈现融合性,B项正确;北方草原地带为游牧区,中原和南方地区为农耕区,游牧区与农耕区属于不同的地域,而非基本重合,排除A项;材料只能看出南北方的农业类型,看不出农业产值和科技水平,无法得出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优于南方和北方是经济重心,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中国,未提及世界其他地区的作物起源情况,不能断定中国是世界主要作物的起源地,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地图信息可知,D处于两河流域,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在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D项正确;A是古代罗马,结合所学可知,古罗马也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但由希洛人奴隶承担土地劳作的是古代斯巴达,并非罗马,排除A项;B是古代希腊,古希腊人在地力较差、不适于种粮食作物的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排除B项;C是古代埃及,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但是古代美洲才会将土地分给每个家庭的主人,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中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浙地区注重种植经济作物以获取更高的利润,从而使得粮食种植中心转移到湖广地区,由此可见,江南地区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是苏、湖地区“粮仓”地位丧失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高产农作物引进种植大约是在明朝末年, “广泛种植”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长途以及大额贸易发展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宋元至明朝地理、气候环境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6.(1)来源:采集和渔猎。主要食物:野生坚果、浆果、水果、颗粒植物、绿色植物等,野牛、野马、驯鹿和鱼等。
(2)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农业革命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农业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人口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出现了剩余产品和贫富分化,进而产生了阶级和国家。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旧石器时代的世界。来源:根据材料“他们采集各种野生坚果、浆果、水果、颗粒植物和绿色植物”“各地的人们还都猎杀、食用各种动物”可知,采集和渔猎。主要食物:根据材料“他们采集各种野生坚果、浆果、水果、颗粒植物和绿色植物”“各地的人们还都猎杀、食用各种动物,包括野牛、野马和驯鹿等”“鱼是一个丰富的食物来源”可知,野生坚果、浆果、水果、颗粒植物、绿色植物等,野牛、野马、驯鹿和鱼等。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世界。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所学可知,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关于阐释可从农业革命出现的影响(如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口增长、社会分工、阶级和国家的出现等)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17.(1)特点:国家管理和控制;覆盖全国;种类多样;形成体系。原因:统治者的重视;农耕经济的发展;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国家战略需要赈灾需要;调控市场。
(2)意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赈灾济困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巩固边防:维护了社会稳定:有助于国家统一: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京师仓、太仓、甘泉仓等都是国家级畿辅大仓,储运由中央统一调配管理”与“中央许多重要机构在地方设置农官及粮仓”可知,国家管理和控制;根据材料“经营全国各地的公田及边郡屯田上的收获”可知,覆盖全国;根据材料“按行政建置设置的粮仓”与“按军事建置设置的粮仓”可知,种类多样;根据材料“驻军庞大,有一套仓储体系以保障军粮供应,”可知,形成体系。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储运由中央统一调配管理”可知,统治者的重视;根据材料“经营全国各地的公田及边郡屯田上的收获”可知,农耕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多用于救灾济困”可知,国家战略需要赈灾需要;根据材料“各粮仓系统协同并存,危急时刻相互输渡”可知,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与调控市场。
(2)本题是意义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的中国。根据材料“经营全国各地的公田及边郡屯田上的收获”可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材料“多用于救灾济困”可知,赈灾济困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根据材料“驻军庞大,有一套仓储体系以保障军粮供应”与“政府在边地大兴屯田,形成农官系统的粮仓建置”可知,巩固边防并且维护了社会稳定;根据材料“各粮仓系统协同并存,危急时刻相互输渡”可知,有助于国家统一并且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18.(1)特点:起步早,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形式多样。
影响:丰富食物来源,改善饮食结构;增强人们体质;影响传统文化;推动动物物种交流,加强世界联系;对后世开发利用动物资源提供借鉴。
(2)评价:深受三教(儒释道)中生态观念的影响;减少肆意滥杀动物行为的发生;加强了动物保护的强度和力度;保护了动物物种的多样性;维护了生态环境的和谐性;也有利于政治稳定;更为后世动物保护提供经验教训。
(3)认识:动物资源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应加强对它们的研究;政府重视,立法保护动物资源;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从记载的文献看,中国古代蓄养动物起步早,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中国历史上,主要的肉食资源来自于六畜。但在家畜之外,人们还曾驯养过多种野生动物”可知,种类丰富;根据材料“省妇使,劝蚕事,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凡酿蜜蜂普天皆有”“记载当时人不仅驯养猴,而且可使猴表演”可知,形式多样。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历史上,主要的肉食资源来自于六畜。但在家畜之外,人们还曾驯养过多种野生动物”可知,丰富食物来源,改善饮食结构;多种类型的肉食来源,增强人们体质;根据材料“记载当时人不仅驯养猴,而且可使猴表演”可知,影响传统文化;不同的物种有助于推动动物物种交流,加强世界联系;对于后世而言,古代动物蓄养对后世开发利用动物资源提供借鉴。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评价:根据材料“宋真宗《封禅禁屠宰诏》《令十月后方得焚烧野草诏》,宋高宗《禁捕雏卵等诏》”可知,宋代动物保护诏令深受三教(儒释道)中生态观念的影响;根据材料“这类诏令的颁布,一定程度上约束了非法捕猎行为。”可知,宋代动物保护诏令是国家名义的动物保护,减少肆意滥杀动物行为的发生;宋代动物保护诏令加强了动物保护的强度和力度;根据材料“《禁诸州献珍禽奇兽诏》”可知,保护了动物物种的多样性;根据材料“禁止使用捕猎器械。如宋真宗颁布《禁粘竿弹弓置网猎捕之物诏》和宋仁宗《宗室上陵坟禁带粘竿等诏》皆专门明确提及禁止使用粘竿、弹弓、置网等捕猎之具”可知,维护了生态环境的和谐性;宋代动物保护诏令也有利于政治稳定;宋代动物保护诏令为后世动物保护提供经验教训。
(3)本题为认识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当代(世界)。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动物资源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应加强对它们的研究;政府重视,立法保护动物资源;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
19.(1)表现:重视多措施扩大耕地面积;保障农业工具供给;兴修水利工程;积极应对涝灾和虫灾;祭祀活动包含祈求丰收的主题;重视粮食的收储。
(2)不同:改革赋役制度;限制土地兼并;稳定农产品价格。原因,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政局相对稳定:以铁犁牛耕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小农经济模式的推广;封建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人口增长与人地矛盾加剧。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奴隶社会时期(亚述帝国)。表现:由材料一“通过复耕抛荒地和开垦草原来扩大耕地面积”,可得出重视多措施扩大耕地面积;由材料一“置备耕地的犁、挽犁的牛”,可得出保障农业工具供给;由材料一“开挖沟渠”,可得出兴修水利工程;由材料一“指导相关官员应对涝灾和蝗灾”,可得出积极应对涝灾和虫灾;由材料一“恳求神灵保佑丰收”,可得出祭祀活动包含祈求丰收的主题;由材料一“指导粮食的收割与贮存”,可得出重视粮食的收储。
(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第一小问不同之处:由材料二“改革赋税制度,使农民乐于从事农业生产”,可得出改革赋役制度;由材料二“限制民众多占田”,可得出限制土地兼并;由材料二“稳定农产品价格”,可得出稳定农产品价格。第二小问原因:历史原因,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政治方面,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方面,以铁犁牛耕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从生产经营模式来看,小农经济模式的推广;就统治者而言,封建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从生产关系而言,人口增长与人地矛盾加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