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 孤独情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x整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词的韵律。
2.学习品析意象,知人论世,体会词人的情感。
3.联读整合,体悟词人的人格魅力。
教材和学情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入选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是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诗词。除了“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外,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读还提示我们“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文中的名言警句。”具体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结合诗词教学特点,教学中要着力于诵读,体会词的节奏与韵律特点;分析作者寄托于“明月”的复杂情思;感受作者流露出来的人格魅力。
九年级学生对苏轼及苏轼词有一定的了解,但大部分的了解仅限于词人的乐观豁达和词的豪放,对苏轼性格的形成及人格魅力的养成并不了解。这节课旨在帮助他们去找到了解苏轼的一个口子。
教学内容: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说说你了解的苏轼。学生自由说,回顾诗词中的苏轼形象。
2.教师: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开个月饼店不成问题。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中秋词作更是俯拾皆是。苏轼写中秋的词就有6首。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其中的两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二、 精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品意象
活动一:朗读词
一读,强调“应、绮”的字音字形,读准节奏,齐读体会。
二读,朗读指导:速度要慢,韵脚要读出延长音(天、年、寒、间、眠、圆、全、娟)。自由朗读体会。
小结:《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经典的词。词者,来于心,用于歌;歌者,源于声,发于情。我们读这首词要反复吟咏,读出音韵美。
活动二:想想画面
苏轼中秋夜喝酒后,他赏到了什么?
(屏显):苏轼中秋夜醉酒后,他赏到了
(结合注释,疏通词意,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给自己听。)
引导学生关注这首词中描绘的景物、画面。
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朱阁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小结:诗词中的景物是带着作者情感的景物,是有“意”味之形象,即意象。品读意象是读懂诗词的重要方法。所以,赏读古诗词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心中有什么笔下才会有什么。那苏轼是在什么情形下写这首词的呢?
(屏显:知人论世)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合作探究:此时的苏轼,多次被贬,在中秋赏月,仅仅是赏月吗
(屏显,讨论)苏轼中秋夜赏月,更是借月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
苏轼写这一首词难道只是为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吗?
预设:
学生探讨发现:从小序“兼怀子由”中的“兼”字看出苏轼写这首词还有其他目的。
1.苏轼还有什么目的呢?回顾苏轼的生平经历。
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2.朗读上片,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句。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3.词人想回到朝廷吗?朝廷又如何呢?“寒”应如何理解呢?回到朝廷做官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预设:借助月亮表达了充满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所以苏轼这首词中月亮代表了两种情感:思念和孤独。
小结:通过对词的解读,发现苏轼在这首词中紧紧围绕月亮,借助月亮抒发了对弟弟的思念及内心的孤独,孤高旷远。而孤独的苏轼,最终跳出生命的束缚,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活出乐观豁达。我们在词的下阙,可以看到他人生的智慧,豁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 联读《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品意象
过渡:要了解苏轼的情怀、精神,我们再来读他的一首词。
(屏显,共读)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先朗读,再男女生分读,女生读上阙、男生读下阙。
2.出示译文,指名读。
这首词中也有一个核心意象“中秋月”,全文都围绕这个意象来抒情。重点品读: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
讨论:苏轼思念的是谁?只是思念之情吗?
小结:苏轼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中秋月”团圆的,苏轼选取“中秋”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背景,抒发了心中的思念和孤独之情。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
屏显:胡仔认为:此词“兄弟之情见于句意之间矣。”(《苕溪渔隐丛话》)
沈雄认为:苏轼“一日不负朝廷,其怀君之心,末句可见矣”。(《古今词话》)
《水调歌头》中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也有这样的意味。
说一说:
我想:世人眼中的苏轼是豁达乐观的,但他也有
四、 品读结果
苏轼是豁达乐观的,但他也是孤独的。今天老师交给大家一把钥匙,品读意象读懂词意,进而读懂词人情思,读出词人苏轼的形象。
苏轼善于从自然、宇宙中找到处世哲理。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谪贬黄州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远贬岭南时作《定风波》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gou)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谪贬黄州作《临江仙》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贬谪黄州时作《定风波》
小结:苏轼的孤独
有一种感觉叫做苏词中的“孤独感”,有些人认为作为“天才型”文人的苏轼,面对困境时“理所应当”的表现是旷达豪放。他们忽视了苏轼成长的过程,他哪怕深陷泥淖,屡屡受挫,但任然念念不忘,仰望星空。苏轼也会有寂寞孤独,也会有惆怅离殇,也会有不能释怀的情感。只是他学会了与生活和解,与人生和解,与自己和解!正如诗人泰戈尔所说:当生活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五、 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2.课后随笔《我眼中的苏轼》。
六、 板书
明月几时有(旷达)
中秋月 孤独情
世事一场大梦(悲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