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9 17:4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中国近代有人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这项发明是( )
A.电话 B.有线电报 C.无线电报 D.广播电视
2.9月初,主题为“智联世界,元生无界”的2022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行。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了“Open XLab浦源”人工智能开源开放体系,该体系覆盖从感知到决策,从平面到立体,从数据到计算,从技术到人文教育的各个方面。另外智能车舱、自动驾驶清扫车、“元萝卜”AI下棋机器人、AI数字人等也首次亮相。这表明人工智能的发展( )
A.影响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 B.使得社会分工日益严密
C.使中国在世界上全面领先 D.将取代人类的生产活动
3.张建华在《世界现代史》中提到:“目前,发达国家拥有全世界90%以上的高科技设施,掌握着80%以上的世界研究与开发项目,发展中国家也不断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改革科技创新体制以增强自身科技实力。”这反映了( )
A.科学技术成果在全球扩散 B.科学技术的跨区域合作
C.世界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下表所示为2019-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市场规模情况。这一状况表明( )
A.工人劳动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B.中国人工智能技术领先世界
C.新兴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D.信息技术发展重塑企业竞争力
5.近年来,中国抢抓互联网带来的时代机遇,发挥理念、制度、应用、数据、市场等方面优势,全面助力改革开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数字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释放数据要素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加快制造业、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减贫,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这说明( )
A.现代科技各领域相互渗透 B.现代科技孕育新的增长点
C.科技进步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新视角 D.现代科技拓展了国家社会治理的新领域
6.近日,因ChatGPT而闻名的OpenAI公司高层出现严重分歧与激烈斗争,公司首席科学家担心,如果继续加快ChatGPT的升级迭代,可能会带来安全性和伦理问题。这说明( )
A.新的技术发展必然遭受重重阻力 B.需要审慎对待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C.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D.人工智能技术将给人类带来灾难
7.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综合国力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不断增强。下列属于中共十八大以来取得的科技成就的是( )
①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②“奋斗者号”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
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完成
④“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统计,1950—1973年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从2300万增为2900万;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日益减少,从事技术性、信息性等工作的队伍却在不断扩大。导致美国社会从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知识阶层成为社会主体 B.“滞胀”局面的出现
C.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D.“福利国家”的建立
9.近年来,某国际化物流企业优化组织结构,集中资源,提高效率,并研发了柔性自动化仓储系统,利用AI在内的技术创新,打造全面智慧化自动化的物流体系,每天可以处理上亿件快件,更加快速高效地满足全球用户需求。该企业的行为( )
①体现了集约化的经营模式 ②开启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③为制造业现代化提供范例 ④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进步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0.下图为19世纪法国工农业生产者及法国农民占地情况表。据此可知,19世纪的法国( )
A.工业革命打击了小农经济 B.小农经济产业优化升级迅速
C.农村贫富分化现象较严重 D.小农经济制约工业化的发展
11.科学家普赖斯于1962年发表了著名的“小科学、大科学”演讲,他认为:过去的小科学是分散的、个体的、随机组合的研究,现在的大科学研究规模则越来越大,从企业规模发展到国家规模甚至国际规模。如美国的“阿波罗计划”、苏联和中国的火箭、卫星研制计划。这说明( )
A.科技与生产力之间的转化速度加快 B.二战推动了人类科技多领域繁荣发展
C.科技成为了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D.第三次科技革命有整体化社会化特征
12.2022年,机器人程序ChatGPT成为科技媒体热点,并迅速席卷全球。ChatGPT作为最新的智能机器人,能够进行智能对话、知识总结,再次实现了技术刷新。与此同时,ChatGPT热引发的技术、安全、教育等问题也引起广泛关注这反映了( )
A.世界各国重视对最新科技的研发 B.经济全球化助推了新技术的传播
C.现代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D.科技的运用促进了国际经济发展
13.人工智能通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可以比人类更高效地完成数据整理、文稿编辑和重复操作等工作,这可能会让许多中等技能的脑力劳动者的工作被取代。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对需要人类身体灵活性的低技能劳动者和创造性强的高技能劳动者则难以构成威胁。据此可知,人工智能的发展( )
A.使各领域实现了智能化 B.导致传统行业走向衰落
C.推动了就业结构的调整 D.将取代人类的生产活动
14.《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我国文化场馆加快数字化转型,全民阅读、艺术普及数字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数字阅读用户达5.3亿。网络文化创作活力进一步激发,全国重点网络文学企业作品超过3000万部。这表明,现代科技的进步( )
①孕育着经济的新增长点②推动了不同文化领域的相互渗透
③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④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路径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5.有学者指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和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使得低端劳动力在智能的机器体系中被不断“边缘化”,而高端劳动力在智能的机器体系中进一步“核心化”。材料表明( )
A.劳动者的创造能力不断增强 B.劳动者的社会地位被彻底改变
C.信息时代促进了劳动力的解放 D.技术进步极大地改变了生产关系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39年光生伏特效应被发现,到1954年太阳能电池的问世,光伏发电逐渐由理论探索走向量产应用。1980年以来,德国利用住宅、商场、企业屋顶开展分散式光伏发电,而大型地面集中式电站只占25%;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制定《可再生能源法》,长期维持固定上网电价,为投资者稳定收益创造条件;推广“虚拟电厂”市场模式,依托中央信息技术系统,促进光伏能源的灵活调节与就近吸纳;优先考虑农用沼泽地安装发电设施,实现“一地两用”。然而,可再生能源附加费的征收,也加剧了低收入群体的“能源贫困”。
——摘编自谢晓惟《德国光伏发电综述》等
材料二 1958年,新中国研发的硅单晶,为“东方红”系列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奠定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引进国外光伏电池生产线。民用光伏发电则始于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并根据东中西部差异,逐渐形成了集中式与分布式并进的格局。以无锡尚德为代表的光伏企业异军突起,使中国在2007年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光伏设备制造国。2015年,“光伏扶贫”因“收益稳定、见效较快、带动就业”,而被国务院纳入精准扶贫工程。基于“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状况,光伏发电已经成为中国兑现“双碳”国际承诺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韩梦瑶《中国光伏发电的时空分布、竞争格局及减排效益》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特征,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德国相比,中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进程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中国发展光伏发电产业的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世界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17.科学技术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牛顿最突出的贡献是在力学方面,他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出了机械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把地球上物体的力学和天体力学统一到一个基本的力学体系之中,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中学历史教师用书
材料二 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且永远是相同和不动的。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材料三 空间、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物质的存在会使四维时空发生弯曲,万有引力并不是真正的力,而是时空弯曲的表现。如果物质消失,时空就回到平直状态。
——爱因斯坦《相对论》
材料四 他是德国著名物理学家……于1900年提出了量子假说,认为辐射像物质一样,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的。量子论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
材料五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牛顿对建立经典力学所作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典力学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对论对经典力学有何新发展?
(3)材料四中的“他”是谁?“他”的理论对牛顿经典力学的发展之处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中的三幅图分别反映了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方面进入到了什么时代?
(5)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启示?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苏联)一系列由国家制度的五年计划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优先地位,包括预期的产量和新设备等。政府在冶金、矿业、电力等部门修建大型企业,试图把苏联建设成独立的工业国家,摆脱西方银行和贸易的支配苏联仍然关注重工业的发展,试图以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另外,斯大林所追求的不仅是单纯地改变私人所有制形式因此,他并不依靠价格竞争,而是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资源分配来安置设备和物质。结果提高生产效率的努力遇到了瓶颈,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因为每个工厂的配额都由决定,而并非符合快速工业增长的需要。从头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与此同时的西方世界正在遭受经济萧条,苏联机器生产和钢铁产量提高了4倍。
——摘自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二 1932年美国退伍军人为抗议补助金太低,在首都华盛顿举行示威活动。胡佛政府出动正规军骑兵,用军刀和催泪瓦斯血腥镇压了手无寸铁的退伍军人和妇孺家属,美国有1500多万人失业,许多人于是对美国的民主政体抱着怀疑的态度,大多数知识分子向左转。
——摘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三 (日本)自民党执政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政策。鸠山内阁制订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岸信介内阁制订的1958—1962年度《新长期经济计划》、《农业基本法》;池田勇人内阁制订的《国民经济倍增计划》等,提出了以加强“产业基础”和发展“重、化学工业”的重要政策。1957年又通过《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置法》《合成橡胶制造临时措置法》等日本政府投资数额占政府支出的比率,1960年末为35%,1965年为47%,1970年,又上升为52%。据1977年统计,日本政府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相当于美国的1.4倍,高于英、法、联邦德国、意大利四国同年投资的总日本的法人税率,从1952年的42%降为1955年的40%,1958年又降为38%。
——摘自欧阳云《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出现材料二中“许多人于是对美国民主政体抱着十分怀疑的态度”的原因是什么?美国是如何使其“民主政体”得以保存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日本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
(4)综合以上问题,指出三国在发展道路的探索中有何共同之处?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各国在探索发展道路时还须注意哪些问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分析中日在技术引进上呈现出的异同点。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材料描述的是一种通讯工具,根据“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可知,这是电话,A项正确;有线电报和有线电报需要译录,排除B、C项;广播电视与材料中的描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当今世界。根据材料“该体系覆盖从感知到决策,从平面到立体,从数据到计算,从技术到人文教育的各个方面。另外智能车舱、自动驾驶清扫车、‘元萝卜’AI下棋机器人、AI数字人等也首次亮相”可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到各类型机器人的使用,没有明确社会分工,故“使得社会分工日益严密”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到中国智能机器人的使用,但没有明确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对比,故“全面领先”表述错误,排除C项;人工智能是一种新型科技技术,材料仅涉及中国智能机器人的使用,“将取代人类的生产活动”就目前技术的发展水平来讲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发达国家拥有全世界90%以上的高科技设施,掌握着80%以上的世界研究与开发项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的大部分科技开发项目与高科技设施集中于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加大科研投入,但是依然无法改变此现状,说明世界科技发展的具有不平衡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学技术成果”的传播过程,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世界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而没有涉及“科学技术的跨区域合作”,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现出科技对于生产力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图例和柱状图可知,这一时期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并带动相关产业市场不断扩大。由此可以推知,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为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注入活力,C项正确;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的扩大不能等同于工人劳动方式的根本变化,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也不等同于该项技术世界领先,排除B项;该表只能反映市场规模的总体扩大,与企业竞争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我国积极稳妥推进产业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对制造业、服务业、农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改造,不断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由此可见,发展数字经济可以促进数字技术融入实体经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能创造新就业机会和新就业形态,孕育着新的增长点,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现代科技在各领域相互渗透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科技进步对人们认识世界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家社会治理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本题材料可知,引起此次OpenAI公司高层震荡的原因是,在是否加快ChatGPT的升级迭代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反对加快升级迭代的人是在担忧技术可能会带来安全性和伦理问题,因此需要审慎对待科学技术的新发展,B项正确;公司首席科学家并不是反对此项技术,只是担心会造成严重后果,要求放缓发展速度,排除A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目前还不确定人工智能技术是否会造成灾难性后果,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综合国力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不断增强,其中包括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奋斗者号”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完成等,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是在改革开放之前,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美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也解放了更多的体力劳动人口,使得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日益减少,从事技术性、信息性等工作的队伍却在不断扩大,C项正确;“知识阶层成为社会主体”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美国经济“滞胀”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B项;“福利国家”不会引发从业结构变化,尤其是科技人才队伍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某国际化物流企业优化组织结构,集中资源,提高效率”可知,该物流企业体现了集约化的经营模式,①正确,据材料“利用AI在内的技术创新,打造全面智慧化自动化的物流体系”可知,AI技术术语人工智能技术,④正确,①④正确,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开启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与材料时间不符,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D项;材料中的企业为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不属于制造业,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法国)。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在19世纪下半叶,法国农村的土地占有上,小农占比过高,这影响了法国农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法国农业生产率不高,而且小农被束缚在地方性的小市场上,这就使得法国从事农业的人口高于从事工业的人口,在工业革命期间,工业化进程受到小农经济的拖累,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工业革命对小农经济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与小农经济产业优化升级无关,排除B项;从材料数据来看,不能得出农村贫富分化严重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据材料可知,现代科学研究规模越来越大,从企业规模发展到国家规模甚至国际规模,这表明现代科学研究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协作,具有整体化和社会化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科技与生产力之间的转化速度加快的相关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二战对人类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且战争对科技一般只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不能夸大战争对科技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科技并不是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国家的综合实力才是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ChatGPT作为一种现代技术,能帮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但也会引发安全教育等问题,可见其作用各有利弊,反映了现代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C项正确;题干未体现政府的态度,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机器人程序ChatGPT的开发的作用,没有探究原因,排除B项;题干体现科技的双重作用,D项概括不全,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这可能会让许多中等技能的脑力劳动者的工作被取代”“人工智能对需要人类身体灵活性的低技能劳动者和创造性强的高技能劳动者则难以构成威胁”可知,人工智能取代了中等技能劳动者的工作,但对低技能劳动者和高技能劳动者威胁不大,体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部分工种的淘汰,促进就业结构的调整,C项正确;材料强调人工智能使数据整理等职能化,并未强调其他领域的智能化,排除A项;数据整理并未危及农业等传统行业,该说法错误,排除B项;人工智能对低技能劳动者和高技能劳动者影响不大,因此不会全部取代人类的生产活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本题为组合类选择题。时空范围为2022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我国文化场馆数字化转型较快,数字阅读用户数量多,网络文化进一步发展,这是数字经济得到发展的表现,说明现代科技进步孕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①正确;全国重点网络文学企业作品超过3000万部,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③正确;数字网络文化使得人们的阅读量增多,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路径,④正确,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到不同的文化领域,②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材料“低端劳动力在智能的机器体系中被不断‘边缘化’,而高端劳动力在智能的机器体系中进一步‘核心化’”可知,科技的进步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极大地改变了生产关系,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科技进步极大地改变了生产关系,并未涉及劳动者的创造能力,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劳动者的社会地位,重点强调的是科技带来的变化,且“彻底”一词也太过绝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科技进步改变了生产关系,劳动力的解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6.(1)特征:经历了由理论到应用的探索;主要采用分散式光伏发电;照顾投资者利益;应用信息技术科技,推动光伏发电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低收入群体受惠较少。条件:科学的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德国国土资源面积有限,出于充分利用资源的需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推动。
(2)不同之处:引进外国成熟生产线推动自身光伏发电业发展;集中式与分散式相结合;发展迅速;充分照顾贫困地区的能源使用。意义: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维护全球生态环境;有利于推动中国扶贫工作的进展;有利于在全球范围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发展。
(3)影响因素:科学的发展影响光伏发电产业;社会制度影响光伏发电产业发展上;世界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光伏发电事业发展。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德国)。特征:“从1839年光生伏特效应被发现,到 1954 年太阳能电池的问世,光伏发电逐渐由理论探索走向量产应用”可知,经历了由理论到应用的探索;据材料“。1980年以来,德国利用住宅、商场、企业屋顶开展分散式光伏发电,而大型地面集中式电站只占25%”可知,主要采用分散式光伏发电;据材料“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制定《可再生能源法》”可知,制定专门法律;据材料“长期维持固定上网电价,为投资者稳定收益创造条件”可知,照顾投资者利益;据材料“依托中央信息技术系统,促进光伏能源的灵活调节与就近吸纳”可知,应用信息技术科技,推动光伏发电产业发展;据材料“优先考虑农用沼泽地安装发电设施,实现‘一地两用’”可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据材料“可再生能源附加费的征收,也加剧了低收入群体的‘能源贫困’。”可知,低收入群体受惠较少。条件:据材料“1839年光生伏特效应被发现”可知,科学的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理论依据;据材料“德国利用住宅、商场、企业屋顶开展分散式光伏发电,而大型地面集中式电站只占25%”“优先考虑农用沼泽地安装发电设施,实现‘一地两用’”可知,德国国土资源面积有限,出于充分利用资源的需要;据材料“依托中央信息技术系统,促进光伏能源的灵活调节与就近吸纳”可知,信息技术的发展;据材料“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制定《可再生能源法》”及所学知识可知,世界范围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推动。
(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不同之处:据材料“1958年,新中国研发的硅单晶,为‘东方红’系列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奠定基础”可知,由理论到应用的时间较短;据材料“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引进国外光伏电池生产线”可知,引进外国成熟生产线推动自身光伏发电业发展;据材料“民用光伏发电则始于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并根据东中西部差异,逐渐形成了集中式与分布式并进的格局”可知,集中式与分散式相结合;据材料“以无锡尚德为代表的光伏企业异军突起,使中国在2007年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光伏设备制造国”可知,发展迅速;据材料“‘光伏扶贫’因‘收益稳定、见效较快、带动就业’,而被国务院纳入精准扶贫工程。基于‘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状况”可知,充分照顾贫困地区的能源使用。意义:据材料“光伏发电已经成为中国兑现‘双碳’国际承诺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维护全球生态环境;据材料“‘光伏扶贫’因‘收益稳定、见效较快、带动就业’,而被国务院纳入精准扶贫工程。基于‘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状况”可知,有利于推动中国扶贫工作的进展;据材料“使中国在2007年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光伏设备制造国”可知,有利于在全球范围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据材料“民用光伏发电则始于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可知,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发展。
(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影响因素:据材料“ 从1839年光生伏特效应被发现,到1954年太阳能电池的问世,光伏发电逐渐由理论探索走向量产应用”可知,科学的发展影响光伏发电产业;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德国在光伏发电发展过程中照顾资产阶级利益,或是低收入群体的利益,而中国的光伏发电兼顾西部利益、贫困地区的利益,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光伏发电产业发展上的影响;据材料“中国逐步引进国外光伏电池生产线”可知,世界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光伏发电事业发展。
17.(1)贡献: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特点:实验与数学紧密结合。
(2)新发展: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3)人物:普朗克。发展之初: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4)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5)启示:科学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第一小问贡献,据材料一中“牛顿最突出的贡献是在力学方面,他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出了机械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等可知,牛顿对建立经典力学所作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第二小问特点,据所学知识可知,牛顿力学体系的显著特点是,实验与数学紧密结合。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新发展,据材料二中“绝对的空间……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且永远是相同和不动的”、材料三中“空间、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万有引力并不是真正的力,而是时空弯曲的表现。如果物质消失,时空就回到平直状态”等信息和所学知识,从时空观、新力学范畴等方面,分析相对论对经典力学的新发展为: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3)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第一小问人物,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他是德国著名物理学家……于1900年提出了量子假说”的“他”是普朗克。第二小问发展,据所学知识可知,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4)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时代,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中蒸汽机、车床、电子计算机等三幅图,分别代表了近代以来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或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等三个重要阶段。
(5)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启示,综合上述四则材料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发展前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18.(1)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否定商品和市场,集中统一分配资源;强调独立自主;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问题:计划管理无法及时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生产效率不高,资源浪费。
(2)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胡佛政府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镇压民众游行示威,违背了美国的民主政治;经济上放任自流,无力度过危机。保存:通过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是社会趋于稳定。
(3)措施:加强政府对经济的计划和指导;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扩大政府的直接投资;减轻税收。
(4)共同之处:敢于大胆尝试和创新;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寻找适合本国经济特点的发展道路。问题:经济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加强国际合作,顺应全球化潮流;共同遵守国际贸易普遍规则;平等互利;反对强权,和平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1928-1937年的苏联。特点:依据材料“(苏联)一系列由国家制度的五年计划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优先地位,包括预期的产量和新设备”,可得出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依据材料“他并不依靠价格竞争,而是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资源分配来安置设备和物质”,可得出否定商品和市场,集中统一分配资源;依据材料“政府在冶金、矿业、电力等部门修建大型企业,试图把苏联建设成独立的工业国家”,可得出强调独立自主;依据材料“政府在冶金、矿业、电力等部门修建大型企业”,可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依据材料“因为每个工厂的配额都由决定,而并非符合快速工业增长的需要”,可得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问题:依据材料“结果提高生产效率的努力遇到了瓶颈,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因为每个工厂的配额都由决定,而并非符合快速工业增长的需要”,可得出计划管理无法及时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生产效率不高,资源浪费。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1932年的美国。原因:依据材料“1932年美国退伍军人为抗议补助金太低,在首都华盛顿举行示威活动。胡佛政府出动正规军骑兵,用军刀和催泪瓦斯血腥镇压了手无寸铁的退伍军人和妇孺家属”,可得出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胡佛政府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镇压民众游行示威,违背了美国的民主政治;依据材料“美国有1500多万人失业,许多人于是对美国的民主政体抱着怀疑的态度,大多数知识分子向左转”,可得出经济上放任自流,无力度过危机。保存: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以“新政”口号获选总统,通过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是社会趋于稳定。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二战后日本。依据材料“(日本)自民党执政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可得出加强政府对经济的计划和指导;依据材料“1957年又通过《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置法》《合成橡胶制造临时措置法》等日本政府投资数额占政府支出的比率,1960年末为35%, 1965年为47%,1970年,又上升为52%”,可得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据材料“据1977年统计,日本政府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相当于美国的1.4倍,高于英、法、联邦德国、意大利四国同年投资的总日本的法人税率”,可得出扩大政府的直接投资;依据材料“从1952年的42%降为1955年的40%,1958年又降38%”,可得出减轻税收。
(4)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1928年后的世界。共同之处:从三则史料可以看出,无论是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还是日本的经济改革,都是敢于大胆尝试和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者都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改革都是未解决本国问题,寻找适合本国经济特点的发展道路。问题:可从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国家之间的合作、共同规则的制定等方面进行分析,如经济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加强国际合作,顺应全球化潮流,共同遵守国际贸易普遍规则,平等互利,反对强权,和平发展。
19.相同点:都重视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都既重视技术引进,也重视自主创新;都促进了本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和政府都起到了主导作用;都得到第三方国家的大力支持;都重视对技术引进的管理与规划。
不同点:经济体制不同,我国的技术引进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日本则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主要的技术引进国不同,我国主要向苏联引进,日本则主要向欧美引进;产业重点不同,我国主要是重工业国防军工业,日本则主要是轻工业和高新技术;时效不同,我国很快被迫中断,日本则长期保持较为稳定的技术引进;服务对象不同,我国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日本则主要服务于私营企业。
【详解】本题是比较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日本)。日本:根据材料一“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可概括出颁布法律,加强管理;根据材料一“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可概括出政府主导和指导技术的引进;根据材料一“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可概括出逐步放松技术引进的限制;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风险;技术主要来源国为欧美;政府重视和支持技术引进。中国: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可概括出政府支持和明确发展科技的方针;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注重对现有先进科技的掌握;根据材料二“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可概括出技术来源国为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主;根据材料二“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可概括出注重科技人才、设备和管理经验的全面发展。可以概括出中日技术引进的相同点包括,都重视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都既重视技术引进,也重视自主创新;都促进了本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和政府都起到了主导作用;都得到第三方国家的大力支持;都重视对技术引进的管理与规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不同点包括:经济体制不同,我国的技术引进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日本则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主要的技术引进国不同,我国主要向苏联引进,日本则主要向欧美引进;产业重点不同,我国主要是重工业国防军工业,日本则主要是轻工业和高新技术;时效不同,我国很快被迫中断,日本则长期保持较为稳定的技术引进;服务对象不同,我国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日本则主要服务于私营企业。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