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9 17:4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明朝政府于永乐九年(1411年)重浚会通河,负重载的大船得以通过;又于永乐十三年开凿淮安附近的清江浦,引管家湖水入淮,设闸建坝作涵洞,以时启闭,从此漕船直达通州。隆庆四年(1570年)全国水陆路程143条,其中南京至全国各地的长途路程就有11条。明朝的这些措施及成效( )
A.提高了长江流域市镇的经济地位 B.有效巩固了边防的稳定
C.为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提供了便利 D.折射出造船技术的高超
2.根据出土的苏美尔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35000余份档案文献记载,当时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周密、高效、守法,文献档案内容极其详尽、细致,每条商贸道路上设有驿站,提供各种服务。材料可用于说明苏美尔乌尔第三王朝时期( )
A.国内市场的形成 B.对外贸易的繁荣 C.文化交流的频繁 D.商业规模的扩大
3.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凡是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这表明,古埃及( )
A.重农抑商政策严格 B.商业契约意识明显
C.一般不会违背契约 D.商业管理体系完善
4.如表为汉代史书中有关朝廷处理侯王借贷问题的部分记载。从中可以看出汉代( )
记述 出处
汉文帝前元四年,河阳侯陈信“坐不偿人责(债)过六月,夺侯,国除” 《史记·高祖功臣者年表》
汉武帝元鼎元年,旁光侯刘殷“坐贷子钱不占租(交纳租税),取息过律,会赦,免” 《汉书·王子侯表》
汉成帝建始四年,陵乡侯刘诉“坐……贷谷息过律免” 《汉书·王子侯表》
A.民间契约观念得到法律的规范 B.经济手段是解决侯国问题的主要方式
C.政府重视规范社会上借贷行为 D.严厉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缓解土地兼并
5.契约既是对彼此诚信的承诺,也是缔约双方履约的凭证。有学者在研究古埃及历史时,发现了一份房屋买卖契约,契约内容包括“购买人宣言”、“对价格的详细说明”、“对房屋的描述”和“卖者的宣言”等内容。从这份契约内容可知,古埃及人( )
A.房屋买卖交易十分频繁 B.普遍具有诚实守信精神
C.商业交易遵循一定流程 D.契约使用广泛且已普及
6.汉代“今富者积土成山,列树成林,台榭连阁,集观增楼”,“逐驱歼罔置,掩捕魔彀,耽湎沈酒铺百川”,巨大的需求带来了高额的利润,“一文杯得铜杯十”,“纨素之贾倍缣(素娟)”。这种利润率的差别( )
A.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与来源 B.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C.易导致民间投资结构畸形 D.壮大了地方豪强的势力
7.宋太宗在太平兴国二年诏令:“五代藩镇多遣亲吏往诸道回图贸易(官府经营的贸易),所过皆免其算。 国初,大功臣数十人,犹习旧风,太祖患之,未能止绝。于是诏中外臣僚……不得令人于诸处回图,与民争利。有不如诏者,州县长吏以名奏闻。”据此可知,该诏令( )
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
C.注重对官员吏治的整顿 D.解决了北宋的财政不足问题
8.据中西交通史专家统计,唐代每天抵广州外舶约11艘,一年约4000艘。这些登陆者来自大食、波斯、天竺、狮子国(斯里兰卡)真腊(柬埔寨)阿陵(爪哇)等国。唐政府让他们集中居住在广州今光塔路一带,时称“蕃坊”,人数至少12万,实行自治。这可用于说明,唐代( )
A.处于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B.全国经济重心移至南方
C.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 D.坊市制度已经趋于崩溃
9.《古红海环航记》记载:“公元初阿拉伯人输出到东非的货物,主要是穆扎(当时阿拉伯南部的一个城镇)制造的长矛、战斧、短剑以及各类玻璃制品,同时,阿拉伯人还向非洲一些港口输出大量的酒类及一些小麦。”阿拉伯人购入的东非产品有“大量的象牙、犀角和龟板,此外还有一些椰子油”。这一现象( )
A.反映出非洲社会生产力的落后 B.体现了亚非之间的经济贸易交流
C.说明阿拉伯商人热衷中介贸易 D.加速了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进程
10.据《周礼》记载,周朝的市场管理设置司市、胥师、贾师、司虣、质人等官员。司市是市场管理的最高长官,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这表明当时( )
A.工商食官政策逐步被取消 B.城市经济功能日益增强
C.官府对市场规律有所认识 D.市场管理制度相对完善
11.北宋时,东京汴河两岸出现了大量“行市”,这种商业模式逐渐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官府为了盈收,也参与到商业竞争中,如开设果子行、面行、肉行等。这说明北宋( )
A.打破坊市时空限制 B.朝廷开展商品专卖
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12.春秋战国时期, “工商食官”制度开始瓦解,个体手工业者、自由商人开始出现,农业及手工业的发展,私人经济的崛起,促进了战国商业的空前发展。商人的活跃尤其是富商大贾的出现,金属铸币的广泛流通以及高利贷的产生,作为商业都会的一大批城市的兴起。下列对这些社会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①政府力量退出参与商业 ②商业出现了货币信贷
③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④表明个体工商业活跃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13.公元前14世纪的一份古埃及纸草上记载了《关于雇佣两个女奴的契约》,该契约记载了牧人摩塞雇佣女奴赫立特、赫奴特的事情。从契约可以看出,订立契约不仅要写明订立契约的时间和主要内容,而且还要有不止一个的证人,与此同时书吏还要将订立的契约记录在案。据此可以看出( )
A.古埃及契约有严格的订立程序 B.这份契约违反了政府的规定
C.契约应用广泛存在于古代社会 D.古埃及法律非常全面,领先世界
14.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认为,每个社会的统治者都是经济人,在决策时必然要追求最大化的效用,同时他们的政策判断也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总的来说,政策是帝王们在特定阶段下理性考虑的结果。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15.《汉乐奴卖田契》中记载:置长乐里乐奴田卅五畞(亩),贾(价)钱九百,钱已毕。丈田即不足,计畞(亩)数环(还)钱。旁人淳于次孺、王充、郑少卿……。这表明汉代( )
A.土地交易日趋频繁 B.土地私有制度得以确立
C.买卖契约开始出现 D.使用契约规范经济行为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周代设司盟掌管契约活动。从战国到西晋时期,契约主要用于土地买卖、租佃、民间财物借贷等领域,该时期民事契约通常被称为“券”。唐代改文券(即是一种官府税契讫后盖有官印的契约)为市券,市券不仅盖有官印,还需官府审批,并制定了统一的市券格式。发展至宋代,出现了官版契纸和契尾,官版契纸由官府印制,税契时用印,这样的契约才有效。到了元明时代,“契”的范围逐渐被固定在具有处分重大财产、人身权益的协商场合。在秦朝以前,契约法被束缚于“礼”之中,到了西汉以后,契约制度往往只能存在于刑事法律和统治者所发出的令、敷之中,到了明清时期,契约制度则更多的散见于各地的民间习俗里了。同时,封建统治者颁布的各种律典对契约的成立、实施和完成的规定往往是非常简单的,一些重要的契约法律制度不能在律典中得到体现。在各个朝代一些涉及重要标的的契约的成立还必须要得到官方的认可才能得以有效成立,即使是一些不太重要的契约,它的成立也应该要有一些重要的见证人才能成立和有效。
——摘编自郝利锋《论中国古代契约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契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建立的意义。
17.中国古代拥有发达的商业贸易,广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开辟了从南越(今广东、广西等地区)到中原的水陆通道,并有组织地向南越大量移民以开发南越,从而奠定了广州作为对外贸易港口城市的地位。两汉时期,在秦朝开发岭南的基础上,广州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巩固了作为中国古代主要外贸港口的地位。
——摘编自高惠冰《略论秦汉时期广东的初步开发》
材料二 唐朝时期,通过“广州通海夷道”的航运线,远至阿拉伯地区的商人都可从南海驶入中国,登陆点就是广州。《旧唐书》记载:“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来往广州的船舶很多,据有关史料记载,每年有四千余艘船舶,八十多万人次在广州港进行贸易,交易商品有数十种。
——摘编自陈柏坚《略论古代广州外贸的对外开放》
材料三 宋代“广州多蕃汉大商”“万国衣冠,络绎不绝”。广州商人携带着“犀、象、珠、玉,走于四方”,邻近广州的江西、福建各路商人,也纷纷借“市于五羊”“数贩南海”而获得大利。
——摘编自于城《宋代广东经济概况》
材料四 乾隆二十年(1755年),英国商人在宁波定海扰乱事件发生以后,清政府下令禁止外国商人到宁波、漳州和松江三海关贸易,唯独允许广州一地可以进行海外的进出口贸易,且规定由粤海关管理。
——摘编自邓开颂《论清代前中期广东对外贸易的若干特殊政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广州成为主要对外贸易港口城市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唐宋时期广州对外贸易繁荣的表现以及影响。
(3)自古以来,广州就是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门户。根据上述材料,论证这一观点。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唐代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流通领域产生飞钱……接近于现在的汇票……商人把款项交给某地的某一机构或商家,领取票证,然后持票到所属道府,核对凭据无误后,提取款项。……除飞钱外,唐代还出现了类似于近代支票性能的信用票据……宋朝出现了另一种形式的货币代用券——交子、关子和会子。明中叶后,商品货币经济进入新阶段……在江南许多市镇大额现金转运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商业贸易的需求和异地资金结算。于是,以票据结算代替现金清算的会票应运而生,流通日广,为长途大宗贸易提供了方便。
——摘编自高春平《论中国古代信用票据飞钱、交子、会票、票号的发展演变》
史料二 “邸店者,居物之处为邸,沽卖之所为店。”柜坊是由邸店衍生出来的,它经营的业务是代客商保管金银财物,收取一定的租金,商人需用时,凭“帖”(相当于支票)或信物提取,为最早的银行雏形。中世纪的欧洲,国家之间及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通过定期集市进行。当时的欧洲货币种类繁多,伪币横行,于是出现了以专门鉴定、估量、兑换货币为业的钱窗,称为兑换人。需要现款的商人可以向兑换人借款,按期票规定的日期归还,并付给利息。这样,兑换人久而久之就变成了银行家。信贷业务开始发展起来。
——摘编自周振《“古代没有银行”?》
史料三 石仓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清乾隆至道光时期,石仓就形成了极其活跃的土地市场、乡里社会,产生了数量众多的契约文书。在石仓,大至数千亩之山场、十几亩的水田,小至一个棚屋,甚至一棵树,在进行权利转移时,无论是否有血缘关系,当事者都会订立契约。石仓七村村民阙龙兴家中收藏的明清时期的古契约,是中国体量最大的客家契约文书藏品。石仓契约全面展现了石仓传统时代土地关系、民间借贷、工业生产、宗族与社会等历史关系,通过买卖契约、账本、家谱、分家文书等资料,还原了那份历史记忆,主要记录了嘉庆、道光、光绪多个时期遗留下来的反映生产生活过程的地契、田契、卖女典妻契约、婚约、证书执照、祖宗字画等。
——摘编自《解读契约文化,回归历史文脉——浙江石仓契约博物馆》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金融领域发展演变的特征。
(2)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隋唐和中世纪欧洲古代银行形成初期的异同。
(3)史料三主要反映了古代商业发展的什么特点?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契约对商业贸易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
19.人类发展史表明,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是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丝绸之路初步形成,隋唐尤其是唐朝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进入繁盛时期。随着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海运成本的比较优势,使海路逐渐兴起,陆路逐渐式微,海上丝路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并大有取而代之趋势。就中国而言,在统一的时代中原王朝国力强盛,国强则丝路盛,在分裂的时代中原割据、国力较弱时,往往周边民族或政权势力强盛,这时陆路丝路阻断甚至废弃。古丝路主要是一条商贸物资流通的通道,物物交换、货物交易是主要形式,输出的依次是以丝绸、瓷器、茶叶等为大宗的中国特色物产,输入的则多半是香料、药材、珠宝玉器、珍禽异兽等域外奢侈品。古丝路也是中外人文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人员往来与文化交流、宗教传播等相随而至,对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摘编自《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
材料二
——引用《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丝绸之路兴起和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球航路开辟后世界发生的变化。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重浚会通河,负重载的大船得以通过”“引管家湖水入淮,设闸建坝作涵洞,以时启闭,从此漕船直达通州”“全国水陆路程143条,其中南京至全国各地的长途路程就有11条”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改善了明代的交通情况,为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提供了便利,C项正确;“提高了长江流域市镇的经济地位”在材料并未反映,排除A项;本题主旨“明朝的水力治理”,而“有效巩固了边防的稳定”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折射出造船技术的高超”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根据材料“苏美尔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35000余份档案文献记载,当时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周密、高效、守法”信息可知,苏美尔人非常注重对外贸易的管理,注重对外贸易的通道配套设施的建设,说明苏美尔对外贸易的繁荣,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外贸易,与国内市场的形成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的发展,与文化交流的频繁、商业规模的扩大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人在转让重要财产时,“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这说明古埃及人的商业契约意识比较明显,B项正确;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古埃及人在转让重要财产时所履行的程序问题,并没有述及政府对商业的态度,并且,在题干内容中也没有述及政府对农业的态度,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古埃及人的态度,排除C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古埃及人在转让重要财产时所履行的一些程序,并不能据此扩大为其商业管理体系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表格可知,汉朝对借贷过期不还的侯王处以严厉惩罚,甚至削夺侯王爵位,说明政府重视规范社会上的借贷行为,C项正确;借贷是否签订契约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汉朝解决侯国问题的主要方式是政治手段,例如推恩令、削藩等,排除B项;汉朝时期采取任用酷吏、设置刺史、政府垄断盐铁等措施打击豪强,与表格中的借贷行为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人在买卖房屋有读宣言的过程,对于房屋也有一定的描述,体现了其商业交易遵循一定流程,C项正确;一份房屋买卖契约不能反映房屋交易频繁,排除A项;“普遍”一词夸大了契约的作用,排除B项;契约内容不能反映其应用的广泛和普及,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汉朝时期。根据材料“今富者积土成山,列树成林,台榭连阁,集观增楼”“巨大的需求带来了高额的利润”“一文杯得铜杯十”,“纨素之贾倍缣(素娟)”及所学可知,汉代时期高档奢侈品的需求增加,其巨大的需求带来了高额的利润,这种利润率的差别,引导着民间资本在非农产业的投资大量的涌入高档奢侈品的生产,导致了其产品结构的缺陷,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财政收入与来源增加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地方豪强势力壮大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于是诏中外臣僚……不得令人于诸处回图,与民争利”可知,政府对军队从事回图贸易进行限制和管理,这无疑有利于恢复商品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B项正确;古代一直是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商人的政治地位并没有提高,排除A项;该诏令有利于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材料与吏治无关,排除C项;解决了财政问题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唐代每天抵广州外舶约11艘,一年约4000艘,且人数至少12万,实行自治,可知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本国经济重心问题,只是说明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城市分布格局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初(阿拉伯地区)。材料中阿拉伯地区同东非地区进行商贸往来,体现亚非之间存在经济贸易往来,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非洲社会生产力问题,排除A项;材料只能看出阿拉伯与东非进行贸易,无法得出阿拉伯热衷中介贸易,排除C项;材料体现贸易往来,与对外扩张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中国古代早在周朝时就已经设置了诸多的各司其职的市场管理官员,这表明当时市场管理制度相对完善,D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到了管理市场官吏的设置,并未提到工商食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里提到的是市场官员的设置,无法表明城市经济功能日益增强,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官府对市场规律的认识,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中“这种商业模式渐渐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官府为了盈收,也参与到商业竞争中,如开设果子行、面行、肉行等”可知,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不断加强,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坊市时空限制被打破及商品专卖的相关信息,排除AB项;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私人经济的崛起,促进了战国商业的空前发展。商人的活跃尤其是富商大贾的出现,金属铸币的广泛流通以及高利贷的产生,作为商业都会的一大批城市的兴起”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金属货币广泛流通,同时高利贷出现,说明商业中出现了货币信贷,②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个体手工业者、自由商人开始出现,私人经济的崛起,说明这时期个体工商业活跃,④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突破了“工商食官”,但政府力量没有退出参与商业,①错误;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是在明清时期,③错误;综上所述,②④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14世纪埃及。根据材料“订立契约不仅要写明订立契约的时间和主要内容,而且还要有不止一个的证人,与此同时书吏还要将订立的契约记录在案。”说明古代埃及订立契约有严格的程序,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有什么规定,排除B项;材料只介绍了古代埃及,未体现世界其他区域,不能得出广泛存在的结论,排除C项;“非常全面”说法夸张,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认为,经济政策是帝王们在客观条件下为追求最大化的效用而采取的相对理性的选择,也即经济政策的制定有其客观原因和合理性。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统治者为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保障财政收入,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有其必然性,C项正确;材料本意是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要“追求”最大化的效用,而非“实现了”最大化的效用,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在古代有其合理性,但也有消极影响,“明智选择”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夏商西周也属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行是在战国时期,“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朝时土地交易有明确的价格,此外,汉代土地买卖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土地契约盛行,从材料可以看出,土地买卖立契时,需有证人,并明确记录土地面积和价格,据此可知,汉代使用契约规范经济行为,D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日趋频繁”,排除A项;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度确立,排除B项;中国古代买卖契约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称为“质剂”,排除C项。故选D项。
16.(1)主要特点:起源早,具有阶段性;国家对契约管制严格;主要用于民事范围,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缺乏独立且完善的契约法律;重视多方参与。(任答两点即可)成因: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任答两点即可)
(2)意义:利于促进交易活动的有序进行;有利于建构和维系社会秩序;有利于国家实现对社会的控制;发挥了沟通国家与社会的桥梁作用;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周代设司盟掌管契约活动。”与“从战国到西晋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起源早,具有阶段性;根据材料“在各个朝代一些涉及重要标的的契约的成立还必须要得到官方的认可才能得以有效成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对契约管制严格;根据材料“‘契’的范围逐渐被固定在具有处分重大财产、人身权益的协商场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用于民事范围,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根据材料“ 西汉以后,契约制度往往只能存在于刑事法律和统治者所发出的令、敷之中,到了明清时期,契约制度则更多的散见于各地的民间习俗里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缺乏独立且完善的契约法律;根据材料“在各个朝代一些涉及重要标的的契约的成立还必须要得到官方的认可才能得以有效成立,即使是一些不太重要的契约,它的成立也应该要有一些重要的见证人才能成立和有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视多方参与。
第二小问成因,根据材料“ 从战国到西晋时期,契约主要用于土地买卖、租佃、民间财物借贷等领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根据材料“在秦朝以前,契约法被束缚于‘礼’之中,到了西汉以后,契约制度往往只能存在于刑事法律和统治者所发出的令、敷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契’的范围逐渐被固定在具有处分重大财产、人身权益的协商场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从战国到西晋时期,契约主要用于土地买卖、租佃、民间财物借贷等领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于促进交易活动的有序进行;根据材料“到了明清时期,契约制度则更多的散见于各地的民间习俗里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建构和维系社会秩序;根据材料“在秦朝以前,契约法被束缚于‘礼’之中,到了西汉以后,契约制度往往只能存在于刑事法律和统治者所发出的令、敷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国家实现对社会的控制;根据材料“ 在各个朝代一些涉及重要标的的契约的成立还必须要得到官方的认可才能得以有效成立,即使是一些不太重要的契约,它的成立也应该要有一些重要的见证人才能成立和有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挥了沟通国家与社会的桥梁作用并且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
17.(1)背景:大一统局面形成;政府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或推动);大量人口涌入;交通条件改善。
(2)表现:外商云集;贸易范围广;贸易规模大;商品种类多;中转贸易发达。
影响:推动了唐宋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提升了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3)论证:秦汉时期,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枢纽;清代乾隆时期,广州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
【详解】(1)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秦汉时期广州。结合秦汉的时代背景可知大一统局面形成;根据材料“秦朝开辟了从南越(今广东、广西等地区)到中原的水陆通道,并有组织地向南越大量移民以开发南越,从而奠定了广州作为对外贸易港口城市的地位”可知政府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交通条件改善;大量人口涌入;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根据材料“广州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可知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或推动)。
(2)本题为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唐宋时期广州。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广州多蕃汉大商”“万国衣冠,络绎不绝”可知外商云集;贸易范围广;根据材料“犀、象、珠、玉,走于四方”可知贸易规模大;商品种类多;根据材料“市于五羊”“数贩南海”可知中转贸易发达。
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唐宋时期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国际的影响可知推动了唐宋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提升了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3)本题为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论证:根据材料“两汉时期,在秦朝开发岭南的基础上,广州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巩固了作为中国古代主要外贸港口的地位”可知秦汉时期,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根据材料“唐朝时期,通过‘广州通海夷道’的航运线,远至阿拉伯地区的商人都可从南海驶入中国,登陆点就是广州”可知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枢纽;根据材料“唯独允许广州一地可以进行海外的进出口贸易”可知清代乾隆时期,广州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
18.(1)从实体货币到信用凭证;从现金清算到票据结算;从政府广泛参与到民间力量增强。
(2)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异:中国的是在统一时期城市中出现;欧洲的是在分裂时期国家及城乡间的贸易中产生;欧洲早期银行具有现代银行的特征。
(3)特点:契约应用非常广泛。影响:界定了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使社会形成重诺守约、讲求信用的伦理氛围;有利于商品生产经营的健康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除飞钱外,唐代还出现了类似于近代支票性能的信用票据”可得出,从实体货币到信用凭证;“以票据结算代替现金清算的会票应运而生”可得出,从现金清算到票据结算;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政府广泛参与到民间力量增强。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隋唐中国和中世纪欧洲。相同: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不同:据材料二可知,中国古代银行出现于隋唐时期,当时中国是统一时期,而欧洲的古代银行却是在中世纪时期出现的,那个时候的欧洲是处于四分五裂状态的;中国的古代银行出现在城市中,而欧洲的古代银行则是产生于城乡间的贸易中;“按期票规定的日期归还,并付给利息。这样,兑换人久而久之就变成了银行家”可知,欧洲早期银行具有现代银行的特征。
(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特点:据材料三“乡里社会,产生了数量众多的契约文书”“当事者都会订立契约”可得出,契约应用非常广泛;
影响:据材料三“石仓契约全面展现了石仓传统时代土地关系、民间借贷、工业生产、宗族与社会等历史关系,通过买卖契约、账本、家谱、分家文书等资料”可得出,据所学知识可知,界定了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据所学知识可知,契约还可以使社会形成重诺守约、讲求信用的伦理氛围,这样的界定这样的氛围,有利于商品生产经营的健康发展。
19.(1)特点: 经历了陆上丝路逐渐式微和海上丝路兴起的变化过程;丝路的兴衰受朝代治乱兴衰的影响;是中外人文交流的桥梁、纽带;古代丝路贸易输入的主要是奢侈品,输出的主要是中国特产;促进了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2)变化: 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更为密切,人口的迁移更为频繁;世界动植物伴随人口迁移而进行大交流;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大大提升,形成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齐头并进的态势;拉开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广阔,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一“隋唐尤其是唐朝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进入繁盛时期”“海上丝路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得出,经历了陆上丝路逐渐式微和海上丝路兴起的变化过程;根据材料一“在统一的时代中原王朝国力强盛,国强则丝路盛,在分裂的时代中原割据、国力较弱时,往往周边民族或政权势力强盛,这时陆上丝路阻断甚至废弃。”得出,丝路的兴衰受朝代治乱兴衰的影响;根据材料一“古丝路也是中外人文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得出,是中外人文交流的桥梁、纽带;根据材料一“输出的依次是以丝绸、瓷器、茶叶等为大宗的中国特色物产,输入的则多半是香料、药材、珠宝玉器、珍禽异兽等域外奢侈品。”得出,古代丝路贸易输入的主要是奢侈品,输出的主要是中国特产;根据材料一“对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得出,促进了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5-18世纪(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从人口迁移、物种交流、海外贸易等方面回答,如: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更为密切,人口的迁移更为频繁;世界动植物伴随人口迁移而进行大交流;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大大提升,形成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齐头并进的态势;拉开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广阔,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