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9 17:4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西周城邑的建置和规模有严格规制。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掀起筑城高潮,史载列国间夺城割邑,动辄数十;城邑结构布局也随之变革,齐国都城临淄在宫城外新建郭城:宫城地势高亢、格局方正,主体建筑遵循中轴对称形制.郭内则是工商业区和居民区,并无严格规制。这一变化说明( )
A.礼制秩序完全崩坏 B.城市功能发生异变
C.兼并战争异常激烈 D.社会发展更具活力
2.《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东角楼“街南桑家瓦子……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陆游在《书喜》中写道:“酒坊饮客朝成市,佛庙村伶夜作场”。黎廷瑞有诗云:“颠狂社舞喧戏剧,落魄儒冠寄嘲骂。”这些诗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市场兼有文化娱乐功能
C.城市经济功能受到削弱 D.市坊分区制度得到推广
3.如图为西汉与隋朝京畿区演变示意图。这一演变带来的影响是( )
A.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B.纾解了关中地区经济压力
C.推动赋税制度改革 D.促进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4.12世纪,德国一个规模约4.3平方英里的城镇,服务者大约三四十个农场、村庄、“滞销的”肉类、水果、羊毛、木材成为市镇最重要的商品,而“无所事事的”农民也进入城市作坊、行会中从事皮具、衣物的生产。这反映出( )
A.农民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 B.城乡联系增强推动产销发展
C.城市商贸范围和规模拓展 D.经济发展动力出现根本转向
5.东晋南朝时期著名诗人谢灵运的始宁别业是土族庄园的典型代表,下图为其空间结构示意图。据此可知,士族庄园( )
A.深受佛道盛行的影响 B.产业布局趋于合理
C.以军事防御功能为主 D.自给自足特征显著
6.下图为德国新石器时代费尔德湖畔的村落。村落的住家面向湖泊排列,中央是公共广场,面对广场的房间,可能是个集会场所,里面配备有炉子和面包窑。由此可知,该村落( )
A.为便利集体活动而产生 B.房屋布局表现出明显的阶级分化
C.属于较典型的农耕聚落 D.为研究最早村落提供了可靠信息
7.古代埃及人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用木桩、树干加固支撑,在上面搭上屋梁;再用甘蔗和椰子叶铺成屋顶,用以防晒,房间内壁涂泥土防止热气进入。这说明古埃及房屋的建造取决于( )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当地自然条件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
8.古罗马城内的政治中心是位于城市中心的帝国广场群,里面供奉着各位皇帝的神像和纪念品,可供市民进行参观和祭拜,具体的行政事务的办理位于城郊的皇帝府邸内。古罗马的城市布局( )
A.缓和了社会各阶层的紧张关系 B.削弱了国家对市民的人身控制
C.推动了城市商业的繁荣 D.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特点
9.两宋时期,出现了一些占据优越地理位置并且人口众多的集镇,它们往往成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的所在地,因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在集镇上开办作坊和商铺。两宋时期集镇的设立( )
A.优化了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B.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C.强化了对基层社会的管控 D.扩大了赋税的来源
10.有学者认为,“随着对小亚细亚的征服,一个以罗马城为中心、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便屹立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从此,罗马开始收获战争种下的‘庄稼’了。”下列项中,属于这一时期“庄稼”的有( )
①奴隶制庄园的发展②复合式公寓的出现③贵族寡头制的巩固④最早成文法的创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宋代,政府对居所的称谓规定:“亲王曰府,余官曰宅,庶民曰家”。对房屋装饰、结构也有明确的要求,如“六品以上宅舍许作乌头门”、“凡民庶家,不得施五色文采为饰”、“非品官,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这说明,宋代的房屋建筑()
A.突破坊市制度的限制 B.布局设计整齐划一 C.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 D.旨在规范城市管理
12.西安、洛阳、北京、南京与开封五座城市作为中国历史上主干王朝的都城,为中国历史作出过特殊贡献,具有国家级的地理意义。由如图可知( )
A.都城布局都讲究“中轴对称” B.汉以后都城进入南北两京时代
C.都城迁移的轨迹是从东到西 D.唐以后都城选定均在运河沿岸
13.如图是古罗马莱奥尼门改造前后的平面图。左边是原来的大门(公元前1世纪中叶),右边是重建后的大门(公元1世纪下半叶)。重建后的莱奥尼门的建筑特色主要是( )
A.希腊柱式和拱券相结合 B.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
C.彰显了明显的等级色彩 D.延续了北美民居的理念
14.明朝初年,汉口只是一片与汉阳城紧紧相连的荒滩,人迹罕至。成化年间,汉水改道,这里成为天然的避风港。各处商民在此处建房造屋,市场开始出现。明朝末年,汉口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这说明( )
①集镇的兴起与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
②工商业发展和人口增加推动了集镇的兴起发展
③汉口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
④政府的严格管理推动汉口不断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5.古罗马城市中出现了很多公共建筑,如中心广场、竞技场、浴场、剧院、大教堂等。中心广场最初是作为商业活动和公众集会的场所,后来成为发布公告、进行审判、欢度节庆的场所。这反映了古罗马( )
A.城市布局注重人文性 B.城市发展深受宗教影响
C.建筑功能的日益扩展 D.城市规划进入了新阶段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洛阳城城墙“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采用《周易》中具有吉祥意义的九、六之数:宗庙,社稷分别建在南宫的左右两侧,城内的金市在南宫北面,这与《周礼》“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相吻合。洛阳城以南宫正宫门一平城门一城外寰丘为主轴线,“平城门,正阳之门,与宫连,郊祀法驾所由从出,门之最尊者也”,东汉洛阳礼制建筑中的南郊、五郊中的南郊、明堂、辟雍、太学、灵台等均建在洛阳城南,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祭祀礼制建筑区。
——摘编自黄建军《中国古都选址与规划布局的本土思想研究》
材料二 罗马城的城墙几乎都不规则,这与罗马“七丘之城”地势不平坦有关。古罗马广场位于罗马城的中心,广场上建有裁判所、庙宇、斗兽场、市场、市政厅等公共建筑物。城内许多房屋上都有一处专门用来写商业广告的信息壁。罗马人继承了雅典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一喜欢在公共场所高谈阔论、评论时政。公共浴场对于罗马人来说不仅是洗澡的地方,更是一个发挥着社交中心作用的地方。5世纪初,罗马公共浴场已达856个。大量普通群众以及无产者把许多精力花在洗浴上。罗马人在建筑物的地面、墙壁、拱门、壁龛和天花板上均用绘画、镶嵌和浮雕艺术装饰。罗马各朝皇帝也竞相营建大型建筑,奥古斯都以空前的壮举修建了一大批豪华建筑。
——摘编自周义保等《奥古斯都时代罗马城城市特征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东汉洛阳城市规划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罗马城的特点。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时期属于市镇的初兴阶段,宋室南渡后才掀起一个发展热潮。以两浙地区为例,至今尚有史可考的市镇超过了700处,不少地区市镇的商税额接近甚至超过了所在州县城市,如咸淳初年,临安府仅北郭、浙江、江涨桥、龙山4个市镇的年商税额就有26.4万贯,相当于府城商税额的1.7倍。与此同时,市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环城市镇、农业市镇、手工业市镇、商品转运市镇、港口市镇等不同类型,使市场活动得以渗透到市镇周边农村各个角落,促使越来越多的手工业由家庭副业转变为商品化的专业生产,并成为市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陈国灿《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历史透视》
材料二 明清之际,中国人口快速增长,江南地区的人民为了应付生计问题,不得不将种植棉花、棉纺织业和植桑养蚕产丝作为副业。政府也在当地多设织造(染)局,直接生产丝织品。于是盛泽、黄溪等市镇的居民“尽逐绫绸之利”,而到康熙时已是“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联袂,如一都会。”此类因丝织业而发展壮大的市镇,连同因棉布业而发展起来的朱家角、安亭等市镇一起,构成了江南市镇群落的璀璨明珠。这些市镇也吸引着邻近地区的士大夫阶层向它聚集,如浙江湖州的南浔镇,便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民谚,入清以后仍保持着“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的传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江南市镇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南市镇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举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
——摘编至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
(1)据材料,分析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重建洛阳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观察并分析材料中的两幅城市平面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城和长安城布局的异同。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人口增加且相对集中,带动了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所以社会发展更具活力,D项正确;宫城依然遵循一定的礼制,不能说礼制秩序完全崩溃,排除A项;城市功能依然是以政治、军事为主,没有发生异变,排除B项;城郭制的形成,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不是兼并战争异常激烈,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街南桑家瓦子……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酒坊饮客朝成市,佛庙村伶夜作场”“颠狂社舞喧戏剧,落魄儒冠寄嘲骂”可知,宋代市场有瓦子、酒坊、戏剧等娱乐活动,体现了宋代市场兼有文化娱乐功能,B项正确;题干未提及政府对农业、商业的政策,排除A项;“受到削弱”不符合史实,应为“有所加强”,排除C项;宋代坊市制度被打破,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隋朝(中国)。根据材料“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可知,与西汉京畿区相比较,隋朝的京畿区向以洛阳为中心的东部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亟需通过南粮北运等形式来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B项正确;材料没有城市人口数量的信息,不能得出城市化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赋税制度没有关系,排除C项;隋唐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西欧)。材料中提到城镇为周围的农场、村庄提供服务,同时农民也进入城市从事生产,这表明城乡之间的联系在增强,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和加工生产,表明城乡联系增强推动产销发展,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城乡联系对产销的推动作用,而不是农民消费观念的改变,排除A项;虽然城市的商贸活动可能会有所发展,但材料并未直接提及城市商贸范围和规模的拓展,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到经济发展动力的根本转向,且在12世纪,农业仍然是主要的经济部门,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在东晋士族庄园中,有农田、手工业作坊、畜牧、居住区等,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农民的生产生活所需,据此可判断,在东晋士族庄园中,体现出了自给自足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士族庄园的空间结构,没有体现佛道盛行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自给自足的特点,而非布局合理与否,排除B项;材料中的庄园结构,以生活为主,而非军事防御,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欧洲)。据材料可知,德国新石器时代费尔德湖畔的村落,中央是公共广场,可能是个集会场所,据此可判断,在村落中居住着不同的家庭,而村落的住家面向湖泊排列,可判断,逐河而居,定居生活,原始农业已经出现,因此,该村落有可能属于较典型的农耕聚落,C项正确;便利集体活动而产生,说法不全面,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信息,无法判断是否出现阶级分化,排除B项;为研究最早村落提供了可靠信息,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用泥和木材修建房屋,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用木桩、树干加固支撑,在上面搭建屋梁,再用椰子叶铺成屋顶,起到了防晒保温的作用,由此可见,古埃及房屋的建造取决于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审美观念对房屋建造的影响,排除A项;“集体劳作的形式”与农业生产有关,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传统文化习俗对房屋建造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罗马时期(世界)。根据材料中古罗马政治中心位于城市中心,这里供奉着各位皇帝的神像和纪念品,供市民参拜, “具体的行政事务的办理位于城郊的皇帝府邸内”可知,古罗马政治中心并非皇帝府邸,具体行政事务要前往城郊皇帝府邸办理,这反映了古罗马政治带有一定的民主性,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古罗马的各阶层的关系,排除A项;削弱国家对市民人身控制这一说法不符合古罗马史实,排除B项;古罗马城市布局与商业经济发展的关系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在集镇上开办作坊和商铺”可知,集镇逐渐发展为工商业中心,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的繁荣,B项正确;材料强调集镇的经济作用,而非在地方行政管理、基层管控方面的作用,排除A项、C项;材料没有提及政府向集镇征税,不能得出“扩大了赋税的来源”,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罗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时期,奴隶制庄园进一步发展,①正确,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复合式公寓,是集体公寓式楼房的原始形态,对后世建筑影响深远,②正确,A项正确;贵族寡头制的巩固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③错误,《十二铜表法》诞生于公元前449年,即罗马共和国时期,是罗马最早的成文法,④错误,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中政府对不同身份的人的居所有不同的称谓,体现的是宋朝的宅制有严格的等级规定,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到商业区(“市”)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宋朝官员和庶民的房屋装饰、结构是不同的,布局设计并非整齐划一,排除B项;庶民的居所并非一定在城市,也有可能在农村,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明、清时期都城均在运河沿岸,交通运输比较便捷,说明唐以后都城选定均在运河沿岸,D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都城是否都为“中轴对称”,排除A项;明朝、清朝都是以北京为都城,排除B项;宋、元、明、清时期都城均在运河沿岸,呈现出从西向东迁移的轨迹,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古罗马。通过两幅插图,我们得出将希腊式和罗马式建筑融为一体,每个拱门两边都配以希腊式石柱两个大拱门,上面各有一个希腊式的三角形门墙,即希腊柱式和拱券相结合,A项正确;材料中建筑设计无法体现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排除B项;建筑设计的等级性往往体现为建筑布局主次分明,有正厅与偏厅等区别,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北美民居的特色是圆形帐篷,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本题为组合选择题。时空范围为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成化年间,汉水改道,这里成为天然的避风港。各处商民在此处建房造屋,市场开始出现”可知,汉水改道使得汉口出现了市场,这说明集镇的兴起与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①正确;根据材料“明朝末年,汉口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商业发展和人口增加推动了集镇的兴起发展,②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①②正确,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汉口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③错误;政府严格管理并不能推动汉口商业的发展,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罗马。材料“中心广场最初是作为商业活动和公众集会的场所,后来成为发布公告、进行审判、欢度节庆的场所”体现的是古罗马城市中心广场的功能在不断扩大,涉及娱乐、休闲、集会和审判等,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市布局的人文性,排除A项;材料不光涉及宗教,还涉及休闲、娱乐、审判等,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城市发展的阶段,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因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儒家礼制观念;宗法观念。
(2)特点:不规则布局;以广场为中心,公共建筑多;商业特征鲜明;注重艺术装饰。(任答三点即可)
【详解】(1)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东汉时期的中国。因素:根据材料“郊祀法驾所由从出,门之最尊者也”并结合所学得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根据材料“采用《周易》中具有吉祥意义的九、六之数;宗庙,社稷分别建在南宫的左右两侧,城内的金市在南宫北面,这与《周礼》‘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布局相吻合”得出儒家礼制观念;根据材料“东汉洛阳礼制建筑中的南郊、五郊中的南郊、明堂、辟雍、太学、灵台等均建在洛阳城南,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祭祀礼制建筑区”得出宗法观念。
(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罗马。特点:根据材料“ 罗马城的城墙几乎都不规则”得出不规则布局;根据材料“古罗马广场位于罗马城的中心,广场上建有裁判所、庙宇、斗兽场、市场、市政厅等公共建筑物”得出以广场为中心,公共建筑多;根据材料“城内许多房屋上都有一处专门用来写商业广告的信息壁”得出商业特征鲜明;根据材料“罗马人在建筑物的地面、墙壁、拱门、壁龛和天花板上均用绘画、镶嵌和浮雕艺术装饰”得出注重艺术装饰。
17.(1)市镇数量增加;商税数额较多;市镇类型多样;市镇商业活动向周边农村渗透;商品化程度较高。
(2)人口快速增长;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政府鼓励丝织业的发展;农业中高产农作物的种植,促进农业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中西贸易的发展。
(3)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吸引了人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市镇群落,有利于区域化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宋朝(中国)。依据材料“以两浙地区为例,至今尚有史可考的市镇超过了700处”,可得出市镇数量增加;依据材料“不少地区市镇的商税额接近甚至超过了所在州县城市”,可得出商税数额较多;依据材料“与此同时,市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环城市镇、农业市镇、手工业市镇、商品转运市镇、港口市镇等不同类型”,可得出市镇类型多样;依据材料“使市场活动得以渗透到市镇周边农村各个角落,促使越来越多的手工业由家庭副业转变为商品化的专业生产,并成为市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得出市镇商业活动向周边农村渗透和商品化程度较高。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明清之际,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可得出人口快速增长;依据材料“不得不将种植棉花、棉纺织业和植桑养蚕产丝作为副业”,可得出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依据材料“政府也在当地多设织造(染)局,直接生产丝织品”,可得出政府鼓励丝织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美洲高产农作物传入,可得出农业中高产农作物的种植,促进农业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新航路的开辟,中西贸易的发展。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宋至明清(中国)。依据材料“ 而到康熙时已是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联袂,如一都会”,可得出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这些市镇也吸引着邻近地区的士大夫阶层向它聚集,如浙江湖州的南浔镇”,可得出吸引了人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依据材料“此类因丝织业而发展壮大的市镇,连同因棉布业而发展起来的朱家角、安亭等市镇一起,构成了江南市镇群落的璀璨明珠”,可得出形成了市镇群落,有利于区域化发展。
18.(1)原因:洛阳是帝宅王里;洛阳在战乱中逐渐衰败;迁都的需要。
(2)意义: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改变城市布局,使城市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为后世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中国)。
原因: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可知,洛阳是帝宅王里;根据材料“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举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可知,洛阳在战乱中逐渐衰败;根据材料“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可知,迁都的需要。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中国)。
意义:根据材料“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可知,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根据材料“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可知,改变城市布局,使城市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根据材料“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可知,为后世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19.同:城市与周边的自然环境互相协调。
异:雅典城不追求对称平衡,公共空间较大,私人空间较小;长安城布局工整,体现了强烈的皇权色彩。
【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古代世界和古代中国。观察雅典城和长安城的布局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两座城市在布局上都注重城市与周边的自然环境互相协调。不同点在于:雅典的城市布局不追求对称平衡,公共空间较大,私人空间较小;长安的城市则布局工整,体现了强烈的皇权色彩。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