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9 17:5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969年,北京人口增多,政府为了解决出行困难,建成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开通后老百姓积极体验地铁。1978年后,中国地铁建设速度大大加快,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大城市建成多条地铁干线,通勤时间大大缩短。这说明地铁建设( )
A.导致财政赤字严重 B.容易造成交通拥堵
C.符合人们出行需求 D.推动国际贸易繁荣
2.下图所示为2015~2020年我国高铁客运量及旅客周转量占比情况(单位:%)。据此可判断,我国( )
A.交通体系呈现立体发展的趋势 B.高铁发展冲破了传统运输的弊端
C.高铁核心技术发展领先于世界 D.技术进步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
3.下表为1889年与1926年上海外白渡桥(连接黄浦区与虹口区的过河桥梁)交通工具使用变化的情况(单位:辆/天)。这反映出( )
年份 步行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脚踏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11770 6984 544 9 0 0 0 0
1926 50823 14600 0 0 3459 3764 172 922
A.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B.生活方式的近代化趋势
C.现代交通取得全面进步 D.西方殖民侵略不断加深
4.到2018年末,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拥有机车2.1万台,是1949年的5.3倍;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2.3亿辆,是1949年的4564.1倍;中国水上运输船舶13.7万艘,是1950年的30.3倍;中国民用飞机由1985年的404架增至2018年的6134架。以上数据的巨大变化展现出( )
A.我国国企改革取得的骄人业绩 B.中国式现代化有独特后发优势
C.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正确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5.1956年,新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长春也由此成为我国的汽车城;同年,新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这说明新中国( )
A.将东北作为重工业基地 B.城市交通得到根本改变
C.交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D.科技创新促进交通进步
6.火车票记录了铁路事业的发展。以原沈阳至北京的T12次列车为例,1997年车次前没有字头,运行时间要10小时37分;经过几次提速后,“12次”前先后更改为“K““T”字头。2004年京沈间开通以“D”,字头开头的动车组列车,只需要3小时59分。车次字头的变化反映了中国( )
A.交通运输科技水平的提高 B.铁路运输服务体系不断升级
C.严密的铁路运输网的形成 D.交通建设事业走在世界前列
7.如表是20世纪初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这些数据说明德国( )
时间 1901年 190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汽车业工人 1773人 12430人 5万多人
年产量 884辆 5547辆 2万辆
A.汽车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B.正在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
C.政府全面干预推动汽车业发展 D.轻重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
8.下图是1866年,在伦敦的泰晤士河畔建成的东南铁路终点站的图片。影响这一铁路站点修建的技术因素是( )
A.蒸汽机的发明 B.内燃机的应用 C.社会经济发展 D.交通运输进步
9.2015年,中国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人数较2005年下降了72.4%,全国运输船舶百万吨港口吞吐量等级以上事故件数平均每年下降5%,民航运输航空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10年滚动值为 0.018(世界平均水平为0.24) 。这说明该时期我国( )
A.人工智能提高了政府服务水平 B.交通工具发展推动了道路建设
C.交通的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 D.交通运输服务的质量得到提升
10.1761~1835年被称为英国运河时代,运河运输是英国大宗商品的主要运输方式。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运河运输的主导地位被横贯不列颠的铁路运输所取代。这一变化( )
A.标志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B.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
C.反映英国优先发展交通事业 D.表明英国传统运输方式消亡
11.如图为1965—1974年美国集装箱船数量变化趋势图。美国集装箱船运输业的发展( )
图2
注:集装箱于1956年发明并使用,1966年开始全球运输,是国际贸易货物多式联运过程中的重要运输方式。
A.促进了运输工具和技术的变革 B.提供了人们出行新方式
C.说明政府重视集装箱船运输业 D.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12.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公共汽车运营调度时刻表,根据图表信息,我们可以推出( )
站名 车到分秒 车开分秒 停车分秒 乘客人数
六合路 31分25秒 31分55秒 30秒 13
华清街 35分50秒 36分55秒 1分5秒 30
青年会 40分5秒 40分50秒 45秒 30
A.汉口实现了交通运营的机械化 B.城市主权独立是交通发展的前提
C.近代城市化注重时间观念 D.节约时间得到普通民众一致认同
13.如图所示为2007—2011年世界航空运输业经营利润率的变化情况(单位:%)。据此可知( )
A.金融危机冲击世界航运业发展 B.拉美国家经济安全性最高
C.航空运输方式受欢迎程度下降 D.世界各大洲经济联系减弱
14.图1和图2分别是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铁路网示意图,通过对比两幅图,可以知道( )
A.图1东北铁路较发达是得益于国家战略
B.图2的成就受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动
C.图1是新中国之后,图2则是民国时期
D.图1重点发展西部,图2重点发展东北
15.1898年,英国著名城市学者和规划师E霍华德提出了花园城市理论,“卫星城”一词首次跃入公众视野。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卫星一样,故被称为“卫星城”。二战后,英、法、美、日等国新建大量远离主城区的卫星城,吸引了大量市民居住。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卫星城环境优美且污染少 B.政府政策促进卫星城发展
C.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严重不足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周时期,木板船与风帆的出现让远距离海运得以实现。春秋战国时期,生铁生产技术和铁制工具让造船技术进一步发展,木板船结构日趋复杂。秦汉两代造船技术和海运技术蓬勃发展,控制航向的“尾舵”、折戗驶风技术及对季风规律的认识让古人“见风使舵”成为可能。隋唐航海事业日臻繁荣,继续领先世界。唐代设立了专门管理海运的官吏“市舶使”和六大港口,开拓出超过一万海里的世界性远洋海运线。宋元两代设立了航海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司”。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两次自发出海,到达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印度洋及地中海等地区。明初,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船队七下西洋“维绡(木桅)挂席,际天而行”,随行船只200余艘,将世界古代航海事业推向顶峰。清代前期政府推行闭关政策,传统海运逐渐衰落。
——摘编自沙虞《中国古代航海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外国货轮开始进入中国的领海及内陆,并创造出丰厚的利润。面对这种状况,一些中国商人开始提出借鉴西方的科学知识,自主开创新式海运,并得到李鸿章等一批在朝官员和爱国商人的支持。1872年11月,由李鸿章、徐润、唐廷枢筹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中国近代海运由此起步。到1927年,中外海运的市场比重依然是外国商船占70%-80%、我国商船占20%-30%的格局。抗战时期的日本统治区,日本控制了中国的各行各业,中国海运业也“颠沛流离”。以轮船招商局为例,抗战时期由上海转移至香港,后又迁址重庆,战后迁回上海,1949年又随国民党迁往台湾。
——摘编自张诗雨《晚清以来我国海运事业的衰败与发展》
材料三 1981年,交通部将国营航运的全国营运由原先的计划拨款改为了银行贷款,年利率也优惠到了3.6%,还本付息时间为使用第一期进度款的10年内。通过金融杠杆的刺激,海运行业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以中远公司为例,从1978年到1988年的短短10年内,船舶从510艘发展到了610艘,吨位也从857.4万载重吨发展到1400万载重吨,年货运量从3600万吨翻了一倍多,达到了7600多万吨,航线到达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600多个港口。
——摘编自中国交通新闻网《畅通天下便利全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运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海运不同于古代之处并说明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海运迅速发展的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美国加快建设州际公路网,高速公路投入使用,公路里程持续上升,并最终超越了铁路,于1956年建立起全国性的、拥有跨越全美48个州的公路干线网络。更重要的是,生产企业为降低库存成本,提出了大批量原料供应和产品运输时限的要求,速度便成为快递业的制胜关键。快递行业将门到门运输作为重要的增值服务,时效性和可靠性更高的公路迅速抢占了铁路快递市场。随着电子、生物医药等新兴工业的崛起,高附加值商品的快递需求增加。成立于1907年、以公路运输为主的美国联合包裹速递在这一时期成为行业领导者。
——摘编自张功《快递行业研究报告:美日德快递巨头成长经验总结》等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至2018年,中国快递业务量已从153万件提升到507亿件,年均增速高达41.5%。2018年,中国建成230多个邮政和快递类专业物流园区,邮路和快递服务网路单程长度达到3944.8万公里,拥有各类营业网,点27.5万处。全行业拥有3家货运航空公司,运营全货机115架,邮政、快递服务汽车32.2万辆,电商班列、高铁快递等运营模式取得重大进展。2018年,全国建成200多个智能化分拨中心,电子运单使用率超96%,极大提高了各环节处理效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得到加快应用,行业开始出现“无人仓、无人机、无人车”等先进业态。
——摘编自练生亮《中国快递业务量已超越美日欧总和,四大投资风口凸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美国快递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相比,中国快递业发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中国快递业发展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上均摘自《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选择性必修2》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清朝末年和当代中国交通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现代中国发展交通的历史启示。
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8年美国开始修建第一条铁路。至1850年,美国铁路总长居世界第一位。1850年,国会通过法令:在拟议中的铁路线两侧间隔地段每一英里铁路赠予6平方英里的土地。1867年,国会通过给铁路修筑公司以巨额贷款的法令。1869年联合太平洋铁路与中央太平洋铁路在普罗蒙特利接轨,成为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线。内战结束后,美国西部又先后于1868~1873年、1879~1883年、1886--1891年掀起了三次铁路建设高潮,到19世纪末全美统一的铁路网逐渐形成。据统计,美国的铁路建设投资的85%为私人投资,居民积极购买股票和认购债券。铁路是19世纪后期美国西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无可争议的重要原因,对美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齐斌《19世纪美国铁路建设初探》
材料二 截至2015年底,中国高速铁路已突破1.9万千米,是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拥有动车组列车最多、运营最繁忙的国家。在铁路工程建造方面,为适应我国地质及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的特点,在路基、桥梁、隧道、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及无砟轨道、牵引供电、通信信号等专业领域,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我国高铁业通过持续推进自主创新,使得高铁机车车辆装备制造领域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中国积极拓展海外经营业务,以高铁为代表的现代轨道交通装备,成为我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亮丽名片,极大提升了中国产业的全球竞争力,打造出“中国经济升级版”。
——摘编自徐飞《中国高铁的全球战略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进行铁路建设的条件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中国高铁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78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69年,北京人口增多,政府为了解决出行困难,建成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开通后老百姓积极体验地铁。1978年后,中国地铁建设速度大大加快,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大城市建成多条地铁干线,通勤时间大大缩短。这说明地铁是为了改善城市出行状况,C项正确;地铁建设导致财政赤字严重,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地铁的修建有助于缓解交通拥堵,排除B项;地铁主要是国内城市,不直接涉及国际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5年,我国高铁客运量占铁路比重的37.9%,到2020年的五年内客运量占比达70.7%,也就是说在所有铁路运量中,高铁大概有三分之二的贡献量,同时我国高铁客运量占铁路比重与旅客周转率占比呈稳健上涨态势,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高铁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高铁的发展,不能说明交通体系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高铁客运量的情况,没有体现高铁发展的特点及与传统运输的对比,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中国高铁的发展,没有涉及中国高铁的技术,也没有涉及世界高铁的技术,不能反映高铁技术领先世界,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89年至1926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近代上海通行交通工具中,逐渐出现了传统交通方式和近代交通方式并存的局面,体现了生活方式的近代化趋势,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结论,表述有误,排除A项;当时步行和人力车占比较高,说明传统的出行方式占主导。“现代交通取得全面进步”的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西方殖民侵略不断加深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2018年末中国的铁路、汽车、飞机、船舶等现代化交通运输行业与之前相比,有巨大的变化,这些巨大变化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优势,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仅仅是国有企业,排除A项;1953年到1957年“一五”计划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后来并没有一直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C项;中国式现代化的较快发展,不仅仅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还受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56年(中国)。1956年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这说明新中国在交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C项正确;仅凭长春一汽和沈阳飞机制造厂,不能得出当时国家将东北作为重工业基地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反映一五计划的成就,中国工业化发展刚刚起步,仅凭材料不能得出城市交通从根本上改变,B项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显示新中国的科技创新,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由题干信息可知,车次字头的变化反映的是火车车速的不断提高,这是交通运输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A项正确;题干未体现铁路运输服务体系的升级,排除B项;题干选取的是沈阳至北京车次,无法体现铁路交通运输网形成,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同世界其它地区的铁路对比,“走在世界前列”在题干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德国)。由图表可以看出1901年、190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三个时间点汽车业工人人数由1773人上升到12430人再上升到5万多人,呈直线上升趋势,说明德国无产阶级力量上升;德国汽车的年产量由884辆到5547辆再到2万辆,也呈直线上升趋势,说明工业化生产能力增强,综上可知,汽车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A项正确;仅仅就汽车产业来看,无法得出德国正在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的结论,排除B项;政府全面干预经济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间与材料中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轻重工业的比例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1866年(英国)。材料时间1866年,这一时期英国正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而材料图片是铁路站点的修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路站点修建的技术因素是蒸汽机的发明,即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蒸汽机车的发明,进而推动了铁路交通的发展,A项正确;内燃机的应用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B项;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属于技术因素,排除C项;交通运输的进步不是铁路站点的技术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人数较2005年下降了72.4%,全国运输船舶百中国万吨港口吞吐量等级以上事故件数平均每年下降5%,民航运输航空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10年滚动值为0.018(世界平均水平为0.24)”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交通工具交通事故率的下降,反映了中国交通运输服务质量的提升,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交通运输服务的提升,并非政府服务水平的提升,且材料也没有涉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交通运输服务,没有涉及道路建设,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交通的核心技术,没有涉及自主创新,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英国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的铁路运输业快速发展,最终铁路运输取代了运河运输,交通网络的转换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B项正确;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排除A项;交通运输网络的转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并不能反映当时英国优先发展交通事业,排除C项;D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5—1974年(美国)。根据材料“1965—1974年美国集装箱船数量变化趋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5—1974年,美国集装箱船数量大幅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D项正确;运输工具和技术的变革促进了集装箱船运输业的发展,A项因果颠倒,排除A项;集装箱运输的是货物,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政府对集装箱船运输业的支持,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汉口。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公共汽车运营调度时刻表显示,当时对车到车开的时间、停车时长等都有精细的规定,严格按照时、 分、秒进行细分的交通工具时刻表,让工业革命后建立起 来的现代时间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C项正确;公共汽车只是交通运营的一个方面,仅凭此不足以断定实现了交通运营的机械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城市是否主权独立相关信息,且城市交通在外国占领或控制期间也有可能继续发展,排除B项;“一致认同”说法绝对,且从材料中不能断定,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2007—2018年中国。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8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航空运输业经营利润率下降,大部分地区的航空运输业经营利润率也在下降,2010后,经济危机的高潮过去后,世界航空运输业经营利润率回升,这体现金融危机冲击世界航运业发展,A项正确;“拉美国家经济安全性最高”的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航空运输方式受欢迎程度下降”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世界各大洲经济联系减弱”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近现代(中国)。图1中的铁路网集中在东北地区,相对稀疏,这是民国时期的铁路网;图2线路密集,宝成、成昆、包兰、兰新铁路建成通车;故图2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铁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我国的铁路建设成就显著,B项正确;民国时期东北地区铁路网相对密集,是因为列强侵略导致,排除A项;图1是民国时期,图2是新中国之后,排除C项;图1重点发展的是沿海,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美日)。据材料“二战后,英、法、美、日等国新建大量远离主城区的卫星城,吸引了大量市民居住”及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卫星城吸引大量市民居住,市民可以在中心城市工作,在卫星城居住,汽车及高速公路的普及使得人们能够更快的从中心城市到达卫星城,为卫星城的兴起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卫星城环境优美且污染少是卫星城兴起的原因,但如果没有汽车和攻速公路的普及,卫星城也不会吸引大量居民居住,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政策对卫星城兴起的推动,且如果交通不便,即便政府政策推动,人们居住在卫星城也存在诸多不便,排除B项;城市中新人口增加是卫星城兴起的原因之一,并非城市中心区人口严重不足,排除D项。故选C项。
16.(1)特点:历史悠久;航海及造船技术先进;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政府重视海运;规模宏大、航海范围广;逐渐落后于世界航运业。
影响:推动了造船技术和海运技术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为世界航海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不同:中国被迫卷入了世界航运市场;先进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航运技术;清政府主导兴起了近代海运;中国在海运的市场比重较小;近代海运发展历程艰难曲折。
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清王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近代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
(3)
意义:适应了改革开放的要求;促进了远洋航海事业的发展;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结合所学可得出为世界航海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助于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详解】(1)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夏商周时期,木板船与风帆的出现让远距离海运得以实现。”可得出历史悠久;由材料“秦汉两代造船技术和海运技术蓬勃发展,控制航向的‘尾舵’、折戗驶风技术及对季风规律的认识让古人‘见风使舵’成为可能。”可得出航海及造船技术先进;由材料“隋唐航海事业日臻繁荣,继续领先世界。”可得出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由材料“唐代设立了专门管理海运的官吏‘市舶使’和六大港口,开拓出超过一万海里的世界性远洋海运线。”可得出政府重视海运;由材料“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两次自发出海,到达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印度洋及地中海等地区。”“明初,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船队七下西洋‘维绡(木桅)挂席,际天而行’,随行船只200余艘,将世界古代航海事业推向顶峰。”可得出规模宏大、航海范围广;由材料“清代前期政府推行闭关政策,传统海运逐渐衰落。”可得出逐渐落后于世界航运业。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生铁生产技术和铁制工具让造船技术进一步发展,木板船结构日趋复杂。秦汉两代造船技术和海运技术蓬勃发展”可得出推动了造船技术和海运技术的蓬勃发展;由材料“隋唐航海事业日臻繁荣,继续领先世界。”可得出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由材料“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两次自发出海,到达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印度洋及地中海等地区。”可得出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由材料“明初,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船队七下西洋‘维绡(木桅)挂席,际天而行’,随行船只200余艘,将世界古代航海事业推向顶峰。”及所学可得出为世界航海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本题是对比、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不同:由材料“鸦片战争后,外国货轮开始进入中国的领海及内陆,并创造出丰厚的利润。”可得出中国被迫卷入了世界航运市场;由材料“一些中国商人开始提出借鉴西方的科学知识,自主开创新式海运,并得到李鸿章等一批在朝官员和爱国商人的支持。”可得出先进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航运技术;由材料“1872年11月,由李鸿章、徐润、唐廷枢筹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中国近代海运由此起步。”可得出清政府主导兴起了近代海运;由材料“到1927年,中外海运的市场比重依然是外国商船占70%-80%、我国商船占20%-30%的格局。”可得出中国在海运的市场比重较小;由材料“抗战时期的日本统治区,日本控制了中国的各行各业,中国海运业也‘颠沛流离’。”可得出近代海运发展历程艰难曲折。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鸦片战争后,外国货轮开始进入中国的领海及内陆,并创造出丰厚的利润。”可得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材料“1872年11月,由李鸿章、徐润、唐廷枢筹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中国近代海运由此起步。”及所学可得出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清王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近代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由材料“1981年,交通部将国营航运的全国营运由原先的计划拨款改为了银行贷款,年利率也优惠到了3.6%,还本付息时间为使用第一期进度款的10年内。”及所学可得出适应了改革开放的要求;由材料“通过金融杠杆的刺激,海运行业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以中远公司为例,从1978年到1988年的短短10年内,船舶从510艘发展到了610艘,吨位也从857.4万载重吨发展到1400万载重吨,年货运量从3600万吨翻了一倍多,达到了7600多万吨,航线到达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600多个港口。”可得出促进了远洋航海事业的发展;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结合所学可得出为世界航海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助于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17.(1)特点:以时效性和可靠性更高的公路运输为主;速度成为快递业的制胜关键。
原因:公路干线网络的建立;生产企业为降低库存成本,提出了产品运输时限的要求;高附加值商品的快递需求增加。
(2)不同之处:起步晚,发展快;运输手段多样;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高。
影响: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发展;促进了就业;满足了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特点:根据材料“时效性和可靠性更高的公路迅速抢占了铁路快递市场”可分析出以时效性和可靠性更高的公路运输为主;根据材料“速度便成为快递业的制胜关键”可分析出速度成为快递业的制胜关键。
原因:根据材料“全国性的、拥有跨越全美48个州的公路干线网络”可分析出公路干线网络的建立;根据材料“生产企业为降低库存成本,提出了大批量原料供应和产品运输时限的要求”可分析出生产企业为降低库存成本,提出了产品运输时限的要求;根据材料“随着电子、生物医药等新兴工业的崛起,高附加值商品的快递需求增加”可分析出高附加值商品的快递需求增加。
(2)本题是对比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不同之处: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至2018年,中国快递业务量已从153万件提升到507亿件,年均增速高达41.5%”可分析出起步晚,发展快;根据材料“全行业拥有3家货运航空公司,运营全货机115架,邮政、快递服务汽车32.2万辆,电商班列、高铁快递等运营模式取得重大进展”可分析出运输手段多样;根据材料“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得到加快应用”可分析出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高。
影响:结合所学,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就业、消费者的需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发展;促进了就业;满足了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8.(1)清末交通特点:据材料一可得出,晚清铁路以列强修筑铁路为主;铁路总里程短;是列强在各自势力范围内资本输出的重要手段;集中在重要政治城市,交通要道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方便列强攫取在华利益。
当代中国交通特点:形成纵横交错的铁路网;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更为稠密,西北部则相对比较少。
(2)历史启示:民族独立是交通进步的前提条件;国家计划统筹是交通发展的关键因素;交通的进步还离不开地方的努力;交通的建设关系国计民生的是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清朝末年、当代的中国。清末特点:根据第一幅图示可以看出,从铁路修建的主题来看,晚清铁路以列强修筑铁路为主;从铁路里程来看,清朝末年,铁路总里程短;从晚清铁路修建的范围来看,是列强在各自势力范围内资本输出的重要手段;从晚清铁路涉及的区域看,集中在重要政治城市、交通要道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从铁路修建的影响看,晚清铁路修建方便列强攫取在华利益。
当代特点:根据第二图示可以看出,形成纵横交错的铁路网;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更为稠密,西北部则相对比较少
(2)本题是启示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当代的中国。历史启示:对比清末铁路修建与当代铁路建设的不同及原因可知民族独立是交通进步的前提条件;国家计划统筹是交通发展的关键因素;交通的进步还离不开地方的努力;交通的建设关系国计民生的是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19.(1)条件:工业革命成果的运用为铁路建设奠定技术条件;民间投资模式的资金支持;政府对铁路建设的政策和经济扶持;内战结束后美国政局稳定。
影响:建成了新式交通运输体系,带动钢铁、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加强美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移民西迁,促进西部地区的开发;催生了众多的铁路城镇,推动城市化发展;加快美国工业化进程和社会转型。(任4点)
(2)注重自主研发和创新;规模大,实力强;积极开拓海外经营业务;中国高铁产业的全球竞争力较强。(任答3点即可)
【详解】(1)本题为原因、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9世纪(美国)。条件:根据材料“1828年美国开始修建第一条铁路”可分析得出工业革命成果的运用为铁路建设奠定技术条件;根据材料“美国的铁路建设投资的85%为私人投资”可分析得出民间投资模式的资金支持;根据材料“国会通过法令:在拟议中的铁路线两侧间隔地段每一英里铁路赠予6平方英里的土地”可分析得出政府对铁路建设的政策和经济扶持;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内战结束后美国政局稳定。
影响:根据材料“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线”可分析得出加强美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到19世纪末全美统一的铁路网逐渐形成”可分析得出建成了新式交通运输体系,带动钢铁、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根据材料“铁路是19世纪后期美国西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无可争议的重要原因”可分析得出推动了移民西迁,促进西部地区的开发;根据材料“美国西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无可争议的重要原因”可分析得出催生了众多的铁路城镇,推动城市化发展;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加快美国工业化进程和社会转型。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当代(中国)。根据材料“我国高铁业通过持续推进自主创新,使得高铁机车车辆装备制造领域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可推出注重自主研发和创新;根据材料“截至2015年底,中国高速铁路已突破1.9万千米,是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拥有动车组列车最多、运营最繁忙的国家。”可推出规模大,实力强;根据材料三“中国积极拓展海外经营业务,以高铁为代表的现代轨道交通装备,成为我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亮丽名片,极大提升了中国产业的全球竞争力,打造出‘中国经济升级版’。”可推出积极开拓海外经营业务;中国高铁产业的全球竞争力较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