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9 22:1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年第二学期九年级开学摸底练习
语 文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按要求作答。(共4分)
走过去,生命像花儿一样绚丽;走下去,未来像春光一样明媚。青春因磨lì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青年使命崇高、责任重大,更应该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字典里无困难”之字,口头上无“障碍”之语,不负韶光、激扬梦想,方能“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努力成为新一代的脊liáng。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绚(xún 辟(pì) B.绚(xuàn) 辟(bì)
C.绚(xún) 辟(bì) D.绚(xuàn) 辟(pì)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分)
①磨lì( ) ② 脊 liáng( )
2.请在下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共8分)
主题 古诗文名句
仰慕 (1)先哲如山,让我们仰慕。我们钦佩刘禹锡“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我们更敬仰范仲淹“ , ”(《岳阳楼记》)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用典 (2)古人的诗词中常常引用典故来含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苏轼化用屈原《九歌》中“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以“会挽雕弓如满月, , ”(《江城子·密州出猎》)来表达自己报效祖国、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怀;辛弃疾化用《世说新语》晋王的良生“八百里驳”,描绘“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豪迈军营生活,表现自己对沙场的向往。
3.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我们读一本书,根据兴趣或读书目的的不同,可以分别采用精读或跳读的方法。精读指向细腻的( ① )、透彻的( ② )、和广泛的联想;跳读则是主动地( ③ )、有意地( ④ )。精读和跳读作为两种适应不同情形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一些长篇著作时可以综合运用。
A.①理解 ②感受 ③忽略 ④舍弃
B.①感受 ②理解 ③舍弃 ④忽略
C.①理解 ②感受 ③舍弃 ④忽略
D.①感受 ②理解 ③忽略 ④舍弃
4.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
(1)《儒林外史》的作者为了使作品的讽刺效果更加凸显,常常采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与人物之间前后不同的态度,请根据所给示例,概括下面两组人物之间的情节对比。
示例: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对其是百般羞辱与谩骂;范进中举后,胡屠户马上改称范进为“贤婿老爷”,唯恐有不敬之处。
①匡超人之于马二先生 ②梅玖之于周进
(2)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之一是“土地”。比较下面两首诗歌(节选),填写表格。 (4分)
我爱这土地(节选)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复活的土地(节选)
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1937年7月6日
诗歌 “土地”的象征意义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爱这土地》 ①象征着养育作者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②
《复活的土地》 ③ ④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对革命、对人民美好生活前景的向往,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充满信心。
5.南召县委宣传部、南召县融媒体联合开展“喜迎新时代,魅力新南召”主题活动,展现南召新面貌,新变化,新成就。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面任务。(共9分)
(1)【宣传篇,我拟写】南召县物产丰富,例如四棵树的美酒、留山镇的莲藕、崔庄乡的葡萄、南河店镇的大理石等等,请你写一则宣传广告语为家乡的特产代言。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2)【画面篇,我拍摄】圆梦同学拍摄了一个短视频,展现家乡魅力,她拍摄了一个画面并配了一首小诗,请你帮圆梦同学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画面,也为画面配上一首小诗。(5分,注意画面意象的合理性、条理性。)
画面一:美丽家乡 画面二: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
是那么美丽,
金色的麦芒,
绿色的树林,
鲜艳的小花,
都是家乡最美的装饰品。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6分)
归 位
刘艳华
①明儿慌里慌张推进院来一辆自行车,又慌忙把大门关上。
②爷爷问:“哪来的车?”
③“人家扔胡同口草丛里的。”
④“推家来干啥?
⑤“我看隔壁家的同学推回家一辆,我也……”
⑥爷爷一听,噌地站了起来,那速度,谁也想象不到是一位古稀之人。
⑦他抓起大门后的一根白蜡杆子就要打。
⑧儿子喜子一瘸一拐地跑来,拦住了老爷子。
⑨老爷子吼道:“快推走,在哪儿弄的放哪儿去!”
⑩平素,这老头儿视孙子如珍宝,不知咋忽然来了这么大的火气。孙子吓得哇的一声哭了,脚下一绊,人和车摔在地上。
儿子上前去扶,被老爷子拦住了。
“奶奶的,让他自己爬起来,慢一点儿,瞧我打断他的腿!”
一个“打”字刚出口,喜子打了个战。老爷子见状,扬起的胳膊慢慢地落了下来。望着儿子的瘸腿,一阵酸楚涌上心头。
喜子实际是老爷子的侄子,他的腿原本不瘸,是老爷子一棍打瘸的。
喜子9岁时就死了父亲,与寡母相依为命。没了父亲,两个伯伯关照着喜子,尤其是大伯旺,也就是现在的老爷子,对这个侄子更是疼爱有加。娇惯下的喜子,在17岁那年,竟然偷回了一辆自行车。那年代的自行车都是凭票购买的,稀罕得很,除了邮递员、乡干部,还有个别老师,方圆三五里内哪里有辆自行车,老百姓心里都有数。当时任生产队队长的旺闻知此事后,气得火冒三丈,掂着一根白蜡杆子赶来,嘴里骂一声:“娘的!”挥杆向喜子打去。只听咔嚓一声,棍断人倒。旺又找来一辆架子车,拉着哼哼唧唧的喜子和自行车,亲自送了回去,赔礼道歉,任打任罚。从此,喜子落下条瘸腿。不久,喜子的娘患急病撒手人寰,旺就把喜子认作儿子,一个锅里吃饭,自己的三个亲生儿子分家另过。几年后,旺又张罗着给喜子娶了房媳妇,生儿育女,平淡度日。
想到这些,老爷子低下了头,语气也缓和许多。
“等下,把车子放下!”
儿子和孙子疑惑地望着他,茫然地把车子又推了回来。
孙子央求看要一辆自行车有些时候了,爷爷想着等他奶奶的住院费报销后,手里有了钱就给孙子买一辆,学校离家有四五里远嘞。他侧头看看那辆自行车,是一辆黄色共享单车,虽然八成新,可是车座已不知去向,链子也从齿盘上垂下来,像一头被砍了头的怪物。
老爷子看着直摇头,嘴里念叨着:“多好的东西,造孽啊!”
他左右审视一番后,进东屋搬出来一个大木箱子,从里面竟然扒拉出一个车座子阵叮当响,扳手钳子齐上阵,一盏茶工夫,自行车又站了起来,只是样子有点儿滑稽。车座是老飞鸽牌的,还带个绿色条绒软套,活像戴了一顶棉帽。
老爷子脸上露出了笑容,只是笑容太浅,像一阵风在那张黝黑而沧桑的脸上一扫而过,以至于儿子和孙子都不曾觉察。
看到车子修好了,孙子从大门后旮旯里慢慢地走上前,又不敢靠得太近,藏在喜子身后探出半个脑袋窥视。
喜子也吃不透父亲的意思,怯怯地问:“是不是让明儿骑?”
“乖儿,偷来的车能骑吗?推上车跟我走!”
老爷子说罢,径直向外走去。他佝偻着腰背着手在前面领路,满脸泪痕的明儿推着车子紧紧跟随,喜子一瘸一拐地走在最后,碰到凹坑高岗,他还偷偷地推一把。
祖孙三人来到一个广场。广场上很热闹,大妈们在跳舞,小孩子穿着轮滑鞋转圈圈对青年男女对着手机录视频……
广场的边沿是一溜儿梧桐树,树下一排小黄车,折射出靓丽的光线。在这靓丽的光线中,这辆刚修好的自行车无声地归到一个空位。
“爷爷,正好放下。”
“归位了就好,归位了就好。”祖孙三代人相互看看,默默地笑了。那笑容在阳光下显得特别靓丽。
6.请根据选文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的变化;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4分)
7.结合全文,理解第 段画线语句的含义。(4分)
“归位了就好,归位了就好。”祖孙三代人相互看看,默默地笑了。
8.文中第 段画波浪线的语句能否删除 请简述理由。(4分)
9.多次设置悬念。使情节跌宕起伏,是这篇小说行文的特点。请结合内容分析,本文设置了哪些悬念 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共12分)
涵养几分静气
宋 威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书以养性,书平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心会变得开朗平静;
……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10.请概述本文的中心论点。(4分)
11.在第⑤段画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之与前面语句构成排比。(4分)
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心会变得开朗平静;
12.下面谢太傅泛海事例,能否替换苏轼《书舟中作字》这一事实论据 说说判断理由。(4分)
谢太傅隐居山东时,和孙兴公等人乘船出海游玩,突然风起浪涌,孙兴公等人神色慌张,高喊着返回,谢”太傅的兴致正浓,吟笑不语。船夫见谢公神情闲适恰愉悦,仍然向前划去。不久风更大,浪更猛,众人全都喧嚣起来,坐不住了。于是谢公说:“要是这样,是不是就回去 ”众人立刻响应,船返回了。谢太傅的雅量完全可以稳定朝廷内外。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一)阅读下面古文,完成13—16题。(共10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万钟于我何加焉 而山不加增 雪上加霜
B.行道之人弗受 策之不以其道 津津乐道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之则生 得道多助
D.故患有所不辟也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防患未然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5.文章开篇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4分)
16.对于如何践行“义”,孟子主张舍生取义、保持本心。墨子的主张是什么 请结合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加以概括。(2分)
【链接材料】子硕问于子墨子曰:“为义款为大务 ”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7—18题。(共4分)
满江红
秋 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7.词的上阙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18.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2分)
四、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说道:“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人生总有无数的困难要跨越,简单的一小步就是极大的跨越。跨过去了是成功,你会为此惊讶、骄傲;跨不过去也并不是失败,因为你会因此获得勇气。
成长道路上有很多时候需要跨越,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1)请以“跨出那一步”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讲述你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的“跨越”。
(2)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跨越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 ①按文体要求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600字左右。
②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3—2024年第二学期九年级开学摸底练习
语 文 答 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1)D
(2)①砺 ②梁
2.(1)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2)西北望 射天狼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3.B
4.(1)①匡超人之于马二先生:匡超人初逢马二先生,毕恭毕敬,聆听教导;也做了时文选家之后,却讥讽马二先生“才气不足”。
②周进做老童生时,梅玖对其任意嘲弄;周进做了国子监司业,梅玖却冒认门生,对周进敬重如神。
(2)②甘愿为祖国献身、至死不渝的伟大爱国主义感情。
③伟大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即将来临、重现曙光的国土。
5.(1)示例:喝四棵树酒,交天下朋友。
示例二:悠闲时光,崔庄葡萄是你与亲友共享欢乐的最佳伴侣。
(2)示例:家乡的河,悠悠流淌,
水面泛着金色的光。
河边的柳树轻轻摇,
像是诉说着古老的歌谣。
小桥横跨,连接两岸,
桥下的鱼儿欢快游。
田野里,稻谷金黄一片,
丰收的季节,人心欢畅。
家乡的夜空,繁星点点,
月光如水,洒满庭院。
晚风中,蝉鸣声声不断,
仿佛是夜晚的交响乐。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6分)
6.②爷爷询问来源,要打明儿 D酸楚 ⑤爷爷制止儿孙推走车子,拿工具修车 F欣慰
7.爷爷很欣慰,因为修好的共享单车被送回到它应在的位置;当年责打喜子,现在斥责明儿,阻止他们向不良方向发展,让他们的品德归了位。
8.不能删除。这是插叙,介绍了明儿对拥有一辆车的渴望和实际的需要,爷爷在经济上的紧张,写出爷爷内心对孙子的疼爱和此时的矛盾心理。为下文喜子以为爷爷修车是让明儿骑做铺垫,也与下文他毅然决定归还共享单车的行为形成一定的反差。如果删除,就不能细腻表现人物心理,凸显人物的品质,削弱了对主题的表现。
9.①文章开头,明儿慌里慌张地推回家一辆车子,是整个故事的开端,引出下文爷爷的激烈反应。②爷爷斥责后却让喜子和明儿把车子放下,让人猜想他改变了主意,他接下来修车的举动出人意料,不知道他修车的目的,使情节曲折,推动发展。③爷爷修好了车子,喜子问是否让明儿骑,让人以为爷爷是为孙子才修车,使情节有波澜。④爷爷让喜子和明儿推车跟他走,引出下面他们推出归位,也更突出爷爷对子孙管教严格,品格高尚,凸显了主题,是文章的高潮和结局。
(二)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共12分)
10.遇事需要涵养静气,而非苦恼抱怨。
11.示例:患得患失时读一篇《岳阳楼记》心会变得不悲不喜
12.不可以。事例虽然写到在骤起的狂风、汹涌的波涛面前,谢太傅安详的神态和苏轼表现一致,也很沉着冷静。但文中论述的是“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历练”这一观点,事例表现的是谢太傅关照同船人的感受,体现他的雅量,用在这里不合适。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一)阅读下面古文,完成13—16题。(共10分)
13.D
14.(是想让我)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15.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里运用类比推理,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16.要务实,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意思对即可。2分田
[参考译文]子硕问墨子说:“行义,什么是最重要的事呢 ”墨子答道:“就像筑墙一样,能筑墙的人筑墙,能充填泥土的人充填泥土,能向上递土的人向上递土,这样墙就可以筑成。行义(也)应是这样,能谈论的人谈论,能解说典籍的人解说典籍,能做事的人做事,这样就可以做成义事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7—18题。(共4分)
17.上阙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勇于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18.本句用典,用《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因知音难觅而潜然泪下的苦闷心情以及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四、作文(50分)
19.范文
跨出那一步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阳光洒满了整个城市,仿佛给每个角落都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然而,对于我来说,那个早晨充满了紧张和焦虑,因为我将要面临一次重大的挑战——跨出那一步。
自从我搬进这个城市以来,我一直住在公寓的六楼,每天通过电梯上下楼。虽然电梯方便快捷,但我总是感到一种束缚和局限,仿佛被这个小小的空间所禁锢。我渴望能够自由地走出这个电梯,跨出那一步,去探索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然而,我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恐高症。每当我站在高处,我就会感到头晕目眩,心跳加速,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旋转。因此,我一直没有勇气跨出那一步,走出电梯,去面对那个对我来说充满恐惧的楼梯。
然而,那天早晨,我决定要克服自己的恐惧,跨出那一步。我深吸了一口气,按下了电梯的按钮,然后静静地等待着。当电梯门打开的时候,我感到自己的心跳加速,手心也开始冒汗。但是,我仍然坚定地迈出了那一步,走出了电梯。
我站在楼梯口,心跳声仿佛在我耳边响起。我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开始一步一步地向下走。每走一步,我都能感到自己的恐惧在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感受。当我走到楼梯底部的时候,我感到自己仿佛已经跨越了一个巨大的障碍,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自由和解放。
从那以后,我开始更加积极地探索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我走过了许多曾经只敢在电梯里仰望的街道和景点,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独特的魅力和气息。我也开始尝试其他曾经让我感到恐惧的事情,比如攀岩、跳伞等等。每一次跨出那一步,我都能感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也获得了更多的自信和勇气。
跨出那一步,让我意识到,人生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但只有勇敢地面对它们,才能真正地成长和进步。每一次跨出那一步,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感受,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所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我们都要勇敢地跨出那一步,去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