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杨氏之子》的文本内容,掌握其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明才智和良好教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杨氏之子》的文本内容,感受杨氏子的聪明才智。
难点: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体会其中的语言韵味。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杨氏之子》的原文、注释、译文等。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位是谁呢?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言文,题目是《杨氏之子》。你们知道“杨氏之子”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回答)杨家的孩子。
“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教师:没错,就是杨家的孩子。那么,这个杨家的孩子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认识他吧!
2.介绍《世说新语》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世说新语》这本书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作者刘义庆。其“言语”部分所记的是在各种语言环境中所说的言语,或简洁,或得体,或巧妙等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懂的词句,可以结合注释或工具书进行理解。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学习生字
“诣”字(字音、意思)(PPT显示)
“曰”(PPT显示)
“禽”(PPT显示)
指导学生反复读。
3.指导学生理解“禽”,这里的禽是什么意思?出示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禽”子的演变过程,并指导学生书写。
4.指导书写。
(1)“梁”与“粱”辨析识字写字
“梁”左上三点水与木表示在水上造木桥,这个字的本义是桥梁。在本课中指国家的名字,在现在咱们开封附近。
“粱”下部分是“米”,是一种食物、农作物。
教师指导书写“梁”。
(2)“诣”识字写字
言字旁,本义指前往上级、尊长处问候,引申为拜访、到达。
指导书写“诣”。
学生在练习本上每字写两个。
4.师配乐朗读。
5.学着古人读书的样子,全班配乐齐读。
6.教师:同学们,读完课文后,你们有什么问题想要问吗?
学生5:老师,我不太明白“夫子”是什么意思?
PPT显示“夫子家禽”,也就是——夫子家的鸟,解释“夫子”的意思,再读读这句话谁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完整地读一遍。
教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夫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先生”。在这里,“夫子”指的是孔君平。杨氏子称他为“夫子”,体现了他的礼貌和教养。
学生5:哦,我明白了!谢谢老师!
教师:不用谢!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就要勇敢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对杨氏子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学生1:我觉得杨氏子很聪明。
学生2:我觉得杨氏子很有礼貌。
(三)借助以往经验读懂文章
1.回顾方法
师:大家以前学习了不少古文,读懂古文,你们都积累了哪些好方法?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践理解、扩词法、看插图、查工具书、问师长等。
2.小组合作,尝试读懂内容。
3.小组内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引导学生: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
师: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引导学生: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4.朗读指导,感受韵味
教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到位。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教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杨氏子的聪明和礼貌。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聪明、礼貌的杨氏子。他的聪明才智和良好教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像杨氏子一样,既聪明又懂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