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 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 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9 22:3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3 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初读诗文
十五夜望月
[唐]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牙”上横与下边撇折不相连,竖钩在上横靠右位置,与下横交叉
“鸟”笔画紧凑,不宜过宽。

我会写
造句:夕阳快要落山了,夜幕就
要降临,乌鸦归巢了。
乌鸦
【十五夜】
【中庭】
【地白】
【冷露】
【尽】
【秋思】
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即庭中,庭院中。
秋天的露水。
都。
词语组合

:本指鸟停在树上,泛指居
住或停留。
栖息 两栖 栖身 栖居

:形容不安定。
栖栖

“牙”:本义为野兽犬齿,是野兽天生的进攻性武器。
“牙”与“鸟”联合起来表示“一种富有进攻性、侵略性的鸟”。

形声字
诗词解析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意:人们都在望着中秋之夜皎洁明亮的圆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到谁的身上?
诗词解析
诗的后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作者将感情寄托于月亮,表达了作者 思念故乡之情。
《十五夜望月》又叫《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即诗人的好友杜元颖,“十五夜”指的是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也就是中秋之夜。
诗题解读
十五夜望月
[唐]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你还能从哪些细节看出这首诗写在中秋节?
诗题里写明了“十五夜”
诗歌里特意提到桂花,有一句俗语叫“八月桂花香”,所以应该是八月。
所有人都抬头望月,只有中秋节才能发生这样的事。
诗题解读
注释里写明了“中秋节”
十五夜望月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在中秋之夜望月
中秋节,常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解诗题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理诗句、明诗意
再读诗文
十五夜望月
[唐]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读后你觉得诗人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习俗回顾
中秋节习俗
赏月
吃月饼
饮桂花酒
你知道以上习俗各有什么寓意吗?分享一下。
理诗句、明诗意
冷露/无声/湿/桂花。
用作动词,体现了桂花的莹润
作者感受的
“冷”写出的是月夜的冷清,还表现了什么?
“冷”字不仅写出月夜的冷清,还表现了作者心里的孤寂、清冷。
理诗句、明诗意
中庭/地白/树/栖鸦,
“树栖鸦”应该是作者听到的,它衬托了什么?
是“鸦栖树”的倒装
作者看的
作者听的
以动衬静,让夜显得更加宁静
十五夜望月
[唐]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再读诗文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十五夜望月
[唐]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三首诗都写到了什么?
比较异同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作者看到的
听到的
作者感受到的
“树栖鸦”应该是作者听到的,它衬托了什么?
让夜显得更加宁静。
“冷”写出的是月夜的冷清,还表现了什么?
作者的心也是清冷的。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
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
像铺了一层白霜。
冷露:秋天的露水。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
的思绪。
理诗句,明诗意。
诗词解析
鉴赏
诗的前两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诗词解析
全诗诗意
诗意: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
人们都在望着中秋之夜皎洁明亮的圆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到谁的身上?
诗词解析
鉴赏
诗的后两句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上的鸦雀停止了活动,进入了梦乡。
夜已经很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全诗主旨
诗人通过对中秋月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无限思念之情,和惆怅之感,对月怀远,望月怀人,别离思绪之情。
布置作业
1、理解并背诵全诗。
2、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节日和习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