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生物易失分题型解题技法指导
第 1讲 新情境试题——以“图”示“文”,实现情境信息可视化
新高考背景下高考命题呈现出“无情境,不成题”的特征,情境载体作为考查核心价值和能力素养的“串联线”会常考常新。新情境试题,具有文字量大、情境新颖和综合性强的特点。审答该类试题的核心是将新情境信息转化为相应的直观图形,如概念图、思维导图、专业符号图解、生理过程图或遗传图解等,建立新情境信息和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新情境信息的直观化、可视化,便于后续的推理和问题解决。
(一)将新情境信息转化为概念图或思维导图
有些试题的新情境信息经常会呈现众多概念名词,要想厘清概念间的逻辑联系,概念图或思维导图等直观图形是非常实用的分析工具。
(2022·湖南高考改编)植物受到创伤可诱导植物激素茉莉酸(JA)的合成,JA在伤害部位或运输到未伤害部位被受体感应而产生蛋白酶抑制剂Ⅱ(PI Ⅱ),该现象可通过嫁接实验证明。实验涉及突变体m1和m2,其中一个不能合成JA,但能感应JA而产生PI Ⅱ;另一个能合成JA,但对JA不敏感。嫁接实验的接穗和砧木叶片中PI Ⅱ的mRNA相对表达量的检测结果如图表所示。
注:WT为野生型,m1为突变体1,m2为突变体2;“—”代表嫁接,上方为接穗,下方为砧木;“+”“-”分别表示有无,“+”越多表示表达量越高
下列判断或推测正确的是( )
A.m1不能合成JA,但能感应JA而产生PI Ⅱ
B.嫁接也产生轻微伤害,可导致大量表达PI Ⅱ
C.嫁接类型m1/m2,m2叶片创伤,m1中大量表达PI Ⅱ
D.嫁接类型m2/m1,m1叶片创伤,m2中大量表达PI Ⅱ
[答案] D
[审答分析] 首先粗读一遍题干和选项,可知植物受到创伤后能合成JA并在感应JA后产生PI Ⅱ,本题需要依据突变体嫁接实验结果进行判断m1和m2能否合成或感应JA。接着细读文字和表格实验结果,根据“植物受到创伤可诱导植物激素茉莉酸(JA)的合成,JA在伤害部位或运输到未伤害部位被受体感应而产生蛋白酶抑制剂Ⅱ(PI Ⅱ)”可明确嫁接实验原理,再结合嫁接实验判断野生型和突变体合成和感应JA的情况,从而构建如下思维导图。
根据思维导图就可以对相关问题准确判断进行解答,①根据嫁接类型WT/WT,在砧木叶片未受创伤时,接穗叶片和砧木叶片都能表达PI Ⅱ,可以推断嫁接也产生轻微的伤害,可导致少量表达PI Ⅱ。②m2不能合成JA,但有感知JA的受体;m1能合成JA,但无感知JA的受体,可以推断嫁接类型m1/m2,m2叶片创伤,m1中不会大量表达PI Ⅱ。③嫁接类型m2/m1,m1叶片创伤,m1合成JA,可以推断m1产生的JA运输到m2中,m2感应JA而产生PI Ⅱ。
近年出现此种情境考查方式的高考题逐渐增多,此类题型重点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迁移应用能力,要求学生审答时能准确把握诸多概念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构建相应的概念图或思维导图来表征概念间的关系及联系,可明显减轻解题时的认知负载。
(二)将新情境信息转化为熟悉的专业符号图解
有些试题解答时常需使用生物学专业符号或工具进行求解,以解读现有信息,从而实现有效审答。例如,在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双链的标记情况、染色体组成情况的变化和某种遗传病在家系各个体中的表现情况等,均可以用学科专业符号表示。
(2022·山东高考)减数分裂Ⅰ时,若同源染色体异常联会,则异常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可进入1个或2个子细胞;减数分裂Ⅱ时,若有同源染色体则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若无同源染色体则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异常联会不影响配子的存活、受精和其他染色体的行为。基因型为Aa的多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Ⅰ时,仅A、a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异常联会且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上述精原细胞形成的精子与基因型为Aa的卵原细胞正常减数分裂形成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已知A、a位于常染色体上,不考虑其他突变,上述精子和受精卵的基因组成种类最多分别为( )
A.6;9 B.6;12
C.4;7 D.5;9
[答案] A
[审答分析] 首先粗读一遍题干,明确本题审答的重点是要分析出雄配子基因组成种类。“基因型为Aa的多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Ⅰ时,仅A、a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异常联会且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由此分析精原细胞减数分裂的情况:
根据异常联会染色体进入细胞的情况可以绘制减数分裂的符号图解:
根据图解,可以利用棋盘法快速解答:
雄配子 Aa AA aa A a O(无染色体)
雌配子 A AAa AAA Aaa AA Aa AO
a Aaa AAa aaa Aa a aO
在解答有关过程变化等类型的新情境问题时,仅依靠文字信息往往不能直观全面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将文字信息转化为熟悉的专业符号图解有助于解答此类问题,如本题中利用简约的专业符号能直观地呈现减数分裂异常变化过程,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再如,分析家系基因遗传情况,可以画出遗传系谱图等。
(三)将新情境中的文字信息转化为生理过程图
有些试题常以某些结构上发生的生理过程为情境,如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物质出入细胞的过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人体的稳态调节过程等,这些过程一般复杂而抽象,涉及的概念多,若能通过构建相应的生理过程图则可更直观地理解题目。
(2023·山东高考)溶酶体膜上的H+载体蛋白和Cl-/H+转运蛋白都能运输H+,溶酶体内H+浓度由H+载体蛋白维持,Cl-/H+转运蛋白在H+浓度梯度驱动下,运出H+的同时把Cl-逆浓度梯度运入溶酶体。Cl-/H+转运蛋白缺失突变体的细胞中,因Cl-转运受阻导致溶酶体内的吞噬物积累,严重时可导致溶酶体破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H+进入溶酶体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B.H+载体蛋白失活可引起溶酶体内的吞噬物积累
C.该突变体的细胞中损伤和衰老的细胞器无法得到及时清除
D.溶酶体破裂后,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的水解酶活性增强
[答案] D
[审答分析] 首先,粗读一遍题干及选项,明确本题的审答重点是判断H+和Cl-出入溶酶体膜的方式及Cl-转运受阻对溶酶体的影响,对应课标中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和溶酶体功能的考查。其次,细读文字,边读边画,形成如图所示的生理过程图。
Cl-/H+转运蛋白在H+浓度梯度驱动下,运出H+的同时把Cl-逆浓度梯度运入溶酶体,说明H+浓度为溶酶体内较高,因此H+进入溶酶体为逆浓度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溶酶体内H+浓度由H+载体蛋白维持,若载体蛋白失活,溶酶体内pH改变导致溶酶体酶活性降低,进而导致溶酶体内的吞噬物积累,B正确;Cl-/H+转运蛋白缺失突变体的细胞中,因Cl-转运受阻导致溶酶体内的吞噬物积累,该突变体的细胞中损伤和衰老的细胞器无法得到及时清除,C正确;细胞质基质中的pH与溶酶体内不同,溶酶体破裂后,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的水解酶可能失活,D错误。
在解答相关结构上所发生的生理过程的新情境试题时,进行两遍阅读并将关键信息转化为基于相应结构的生理过程图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审答策略。同时,应特别关注关键词的全面提取,如本题审题时不能遗漏“Cl-逆浓度梯度”“H+浓度梯度驱动”等关键信息,这是画出生理过程图中两种离子运输方向及判断其出入溶酶体方式的关键信息。
(四)将新情境信息转化为遗传图解
遗传大题及一些复杂的遗传选择题常以大量的文字作为情境,一般都要求学生把握好性状与基因间的关系,并呈现亲代与各子代个体的基因型和表型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建议用遗传图解直观地呈现上述关系,便于全面把握题中的各种条件或关系。
(2023·全国乙卷)某种植物的宽叶/窄叶由等位基因A/a控制,A基因控制宽叶性状;高茎/矮茎由等位基因B/b控制,B基因控制高茎性状。这2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为研究该种植物的基因致死情况,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两个实验,实验①:宽叶矮茎植株自交,子代中宽叶矮茎∶窄叶矮茎=2∶1;实验②:窄叶高茎植株自交,子代中窄叶高茎∶窄叶矮茎=2∶1。下列分析及推理中错误的是( )
A.从实验①可判断A基因纯合致死,从实验②可判断B基因纯合致死
B.实验①中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宽叶矮茎的基因型也为Aabb
C.若发现该种植物中的某个植株表现为宽叶高茎,则其基因型为AaBb
D.将宽叶高茎植株进行自交,所获得子代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4
[答案] D
[审答分析] 本题涉及不同的自交实验及其结果,对题干和题支结合分析才能准确作答。较为复杂的遗传杂交(含自交)实验,可以画出遗传图解进行分析。如实验①和②可以采用棋盘图解法:
结合图解可知,实验①:宽叶矮茎植株自交,子代中宽叶矮茎∶窄叶矮茎=2∶1,亲本为Aabb,子代中原本为AA∶Aa∶aa=1∶2∶1,因此推测AA致死;实验②:窄叶高茎植株自交,子代中窄叶高茎∶窄叶矮茎=2∶1,亲本为aaBb,子代原本为BB∶Bb∶bb=1∶2∶1,因此推测BB致死,A正确;实验①中亲本为宽叶矮茎,且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所以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由于AA致死,因此宽叶矮茎的基因型也为Aabb,B正确;由于AA和BB均致死,因此若发现该种植物中的某个植株表现为宽叶高茎,则其基因型为AaBb,C正确;将宽叶高茎植株AaBb进行自交,由于AA和BB致死,其图解可以简画为:
注“√”表示存活,“×”表示致死。
子代原本的9∶3∶3∶1剩下4∶2∶2∶1,其中只有窄叶矮茎的植株为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9,D错误。
审答遗传题时往往需要完成两大任务:一是提炼题中所列性状与基因的关系,进而明确各性状对应的表型及基因型,可用例题所示的列表法完成;二是梳理各代的交配方式及其结果,并计算相应表型或基因型的概率,用遗传图解法是完成该任务的最佳途径。
综上所述,新情境试题的关键审答策略是根据试题的考查内容选择合适的直观呈现方式,再根据设问进行合理的推断。而直观的图示形式不局限于本文提到的4种,但这些是最常用的形式,建议在平时学习中加强练习与应用。
[新情境类试题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2023·杭州二模)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ATCase)是合成胞嘧啶核苷三磷酸(CTP)系列反应的第一个酶。该酶具有催化亚基和调节亚基,均由多条肽链构成。ATP和CTP分别是ATCase的激活剂和抑制剂,可与调节亚基结合。当第一个底物与ATCase结合后,可增强该酶其他底物结合位点对底物的亲和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TCase含调节亚基,因而该酶具有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
B.ATCase可与底物、ATP和CTP结合,因而其不具有专一性
C.ATP、CTP可影响ATCase的活性,而底物则不影响其活性
D.能量状况、CTP和底物含量可优化ATCase催化反应的速率
解析:选D 酶具有催化作用,不具有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A错误;酶的专一性是指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ATCase可与底物、ATP和CTP结合,说明ATCase具有专一性,B错误;由题干“当第一个底物与ATCase结合后,可增强该酶其他底物结合位点对底物的亲和力”可知,底物可以影响ATCase的活性,C错误;ATP和CTP分别是ATCase的激活剂和抑制剂,底物与ATCase结合后,可增强该酶其他底物结合位点对底物的亲和力,故能量状况(ATP可提供能量)、CTP和底物含量可优化ATCase催化反应的速率,D正确。
2.(2023·怀化二模)我国科研人员研究发现:肝脏在受损时,肝窦内表面的巨噬细胞Kupffer细胞分泌的炎症信号IL 6诱导肝细胞的去分化并表达前体基因。该信号通过肝细胞表达的受体IL6R/gp130直接激活肝细胞某信号通路诱导肝细胞去分化,促进肝前体基因的表达。该研究为开发治疗肝脏疾病相关药物奠定了理论基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肝细胞的去分化过程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炎症信号IL 6诱导肝细胞去分化有遗传物质的改变
C.肝细胞表达的受体IL6R/gp130的产生有核糖体的参与
D.去分化的肝细胞内仍然存在着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解析:选B 去分化是把已经分化的细胞逆向还原成为未分化的原始细胞的过程,肝细胞的去分化过程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该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A正确,B错误。肝细胞表达的受体IL6R/gp130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因此,肝细胞表达的受体IL6R/gp130的产生有核糖体的参与,C正确。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每个细胞中都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因此,去分化的肝细胞内仍然存在着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D正确。
3.(2023·太原模拟)跳蚤属昆虫纲蚤目,长着又长又尖的嘴巴,没有翅膀,需要吸食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血液存活。基因比对结果表明,蚤目是长翅目昆虫下的一个分支,而长翅目昆虫没有细长尖嘴却有两对细长的翅膀,大多靠捕食昆虫或吸取植物汁液为生。对早期巨型跳蚤的化石进行研究,发现其体型是现在跳蚤的4倍左右,且长着翅膀。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对早期巨型跳蚤化石的研究是研究跳蚤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B.早期巨型跳蚤可能不吸血,其体型变化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C.跳蚤营寄生生活,活动范围小,翅膀因长期不用而逐渐退化
D.跳蚤和长翅目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二者基因库完全不同
解析:选A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A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翅膀因长期不用而逐渐退化”属于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C错误;根据题干“蚤目是长翅目昆虫下的一个分支”可知,跳蚤和长翅目昆虫的基因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D错误。
4.(2023·北京二模)隐花色素2(CRY2)是一种蓝光受体。对野生型和CRY2功能缺失突变体拟南芥在不同光周期诱导下的开花时间进行研究,结果如图,开花时茎基部叶片越多代表开花越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长日照条件下CRY2参与拟南芥开花的调控
B.长日照、16 ℃是最适宜拟南芥开花的条件
C.相对于长日照,短日照下拟南芥开花延迟
D.蓝光、温度都可作为信号调节生命活动
解析:选B 据图分析可知,长日照的两个不同温度下,野生型开花时茎基部叶片都较少,开花较早,野生型与CRY2突变体相比,野生型有CRY2,说明CRY2参与拟南芥开花的调控,A正确;野生型在长日照、22 ℃条件下,开花时茎基部叶片更少,开花更早,说明在这个条件下更适宜拟南芥开花,B错误;相对于长日照,短日照的两个不同温度下,野生型和CRY2突变体开花时茎基部叶片都较多,说明开花延迟,C正确;隐花色素2(CRY2)是一种蓝光受体,有无CRY2和不同温度下,开花时茎基部叶片数目不同,说明蓝光、温度都可作为信号调节生命活动,D正确。
5.(2023·菏泽二模)液体深层培养是指以获得大量发酵产物为目的的发酵罐大容量液体培养,可通过调节培养液的pH、温度、营养条件以及气体环境促使微生物迅速生长,产生大量代谢产物,是发酵工业生产的基本培养方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进行液体深层培养前需要对发酵罐中的培养基进行严格灭菌
B.在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前期密封保持无氧环境,后期可根据产物不同决定是否放气
C.若发酵产品是微生物代谢产物,发酵结束后,可通过过滤、沉淀等方法获得
D.液体深层培养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培养液的pH、温度以及营养物质的消耗情况
解析:选C 为了防止微生物的污染,则在进行液体深层培养前需要对发酵罐中的培养基进行严格灭菌,A正确;在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前期密封保持无氧环境,后期可根据产物是否含有气体,决定是否放气,B正确;发酵产品不同,分离、提纯的方法不同。如果发酵产品是微生物细胞本身,可采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将菌体分离和干燥,如果产品是代谢产物,可用萃取、蒸馏、离子交换等方法获得,C错误;营养物质、pH、温度等条件会影响微生物的代谢,所以液体深层培养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培养液的pH、温度以及营养物质的消耗情况,D正确。
6.(2023·淄博二模)研究发现,脑部的某些神经元上存在纤毛结构,它们从细胞内部靠近细胞核的地方直接延伸到细胞外部,与其他神经元的轴突形成类似于突触的连接,称为“轴突—纤毛”突触。在“轴突—纤毛”突触的纤毛上存在5 羟色氨酸受体,该受体接受5 羟色氨酸后通过信号通路将信号转导到细胞核,促进细胞核组蛋白的乙酰化,促进基因的表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轴突—纤毛”突触的神经递质为5 羟色氨酸
B.5 羟色氨酸与纤毛结合后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
C.5 羟色氨酸可通过“轴突—纤毛”突触调节突触后神经元的表观遗传
D.用抑制剂阻断该信号通路可能抑制细胞核基因的表达
解析:选B “轴突—纤毛”突触的纤毛上存在5 羟色氨酸受体,能接受5 羟色氨酸后通过信号通路将信号转导到细胞核,说明“轴突—纤毛”突触的神经递质为5 羟色氨酸,A正确;神经元上存在纤毛结构,它们从细胞内部靠近细胞核的地方直接延伸到细胞外部,纤毛上的5 羟色氨酸受体通过信号通路将信号转导到细胞核,该信号不一定是电信号,则5 羟色氨酸与纤毛结合后不一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B错误;5 羟色氨酸可通过“轴突—纤毛”突触调节后神经元细胞,促进细胞核组蛋白的乙酰化,促进基因的表达,属于表观遗传,若用抑制剂阻断该信号通路可能抑制细胞核基因的表达,C、D正确。
7.(2023·朔州三模)湿生演替是指生物从湖泊和沼泽等水区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过程。由于外来砂土的流入以及植物残体的堆积或营养盐类的积累,使湖泊浅化,不久便出现陆地化现象。陆地化后,地下水位降低和植物的生活引起土壤形成及干燥,从而使陆地草本植物和树木及动物侵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于黄河上游水土流失,下游河床增高,出现区域陆地,发生湿生演替
B.岸边和近岸浅水区的动植物分布类群明显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C.在演替过程中,土壤形成及干燥会引起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巨大改变
D.草本植物和树木的侵入,表明群落结构更加复杂,光能利用率逐步提高
解析:选B 根据题意可知,湿生演替是指生物从湖泊和沼泽等水区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过程,由于黄河上游水土流失,使下游河床增高,出现区域陆地,因此发生湿生演替,A正确;岸边和近岸浅水区的动植物分布类群明显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在演替过程中,土壤形成及干燥导致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影响生物的生存,因此会引起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巨大改变,C正确;草本植物和树木的侵入,使得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使植被的光能利用率逐步提高,D正确。
8.(2023·武汉模拟)我国科学家发现脱落酸(ABA)调控小麦种子休眠的机理如下图所示:ABA调控转录因子TaGATA1的活性,与DNA去甲基化酶TaELF6 A1共同作用,通过增强TaABI5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强小麦种子休眠的能力,提高穗发芽抗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高温高湿环境下ABA被分解,容易导致小麦穗发芽
B.转录因子TaGATA1的作用是促进TaABI5基因的翻译
C.若去甲基化酶TaELF6 A1失去活性,小麦休眠能力将增强
D.ABA会影响基因的表达,但其产生和分布不受基因调控
解析:选A 脱落酸(ABA)能够增强小麦种子休眠的能力,高温高湿环境下ABA被分解,种子休眠被打破,容易导致穗发芽,A正确;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转录因子TaGATA1的作用是促进TaABI5基因的转录,B错误;结合题图可知,若去甲基化酶TaELF6 A1失去活性,减弱TaABI5基因的表达,小麦休眠能力将减弱,C错误;ABA是植物激素,会影响基因的表达,但植物激素本身的产生和分布也受基因调控,D错误。
9.(2023·石家庄模拟)破伤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中毒性疾病,由感染破伤风梭菌引起。破伤风梭菌是严格厌氧菌,在人体内增殖代谢会产生毒素,引起人体肌肉抽搐,最终导致人死亡。我国新出生婴儿都会接种破伤风疫苗,但若被生锈铁器等造成深度伤口,就医时仍需注射破伤风疫苗,必要时注射抗毒素(主要成分为抗体,与破伤风梭菌产生的毒素结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治疗深度创伤时应保持伤口处清洁、通风,防止形成厌氧微环境
B.婴儿时注射疫苗属于主动免疫,受伤时注射抗毒素属于被动免疫
C.抗毒素可通过杂交瘤细胞生产,也可以从动物血清中提取
D.注射抗毒素后可以抑制破伤风梭菌的增殖
解析:选D 破伤风梭菌是严格厌氧菌,保持伤口处通风,可抑制其增殖,A正确;注射疫苗,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属于主动免疫,注射抗毒素(抗体)属于被动免疫,B正确;抗毒素是抗体,可通过杂交瘤细胞生产,也可以从免疫动物血清中提取,C正确;抗毒素与破伤风梭菌产生的毒素结合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使毒素不能危害人体,但不能抑制破伤风梭菌的增殖,D错误。
10.(2023·姜堰三模联考)在盐化土壤中,大量Na+迅速流入细胞,形成胁迫,影响植物正常生长。耐盐植物可通过Ca2+介导的离子跨膜运输,减少Na+在细胞内的积累,从而提高抗盐胁迫的能力,其主要机制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盐胁迫下,Na+进出细胞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B.使用ATP抑制剂处理细胞,Na+的排出量不受影响
C.在高盐胁迫下,胞外Ca2+抑制转运蛋白A,胞内Ca2+促进转运蛋白C
D.转运蛋白C能同时转运H+和Na+,故其不具有特异性
解析:选C 据图可知,Na+进入细胞需要转运蛋白A的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所以Na+进入细胞属于协助扩散,A错误;据图可知,H+运出细胞需要ATP提供能量,属于主动运输,H+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产生的势能驱动Na+经转运蛋白C进入细胞,使用ATP抑制剂处理细胞,H+运出细胞的量减少,细胞内外H+浓度差减小,为Na+运出细胞提供的势能减少,Na+的排出量会明显减少,B错误;据图可知,在高盐胁迫下,胞外Ca2+抑制转运蛋白A转运Na+进入细胞,胞内Ca2+增多促进转运蛋白C转运Na+出细胞,C正确;转运蛋白C能同时转运H+和Na+,而不能转运其他离子,故其仍具有特异性,D错误。
11.(2023·济南二模)CD226和TIGIT是表达于T细胞、NK细胞等淋巴细胞表面的分子,可竞争性结合抗原呈递细胞(APC)表面的CD155分子,从而分别活化和抑制相关淋巴细胞,TIGIT与CD155的亲和力高于CD226。研究表明,CD155分子在多种肿瘤细胞上过量表达,若肿瘤细胞上CD155分子丢失,则能通过肿瘤内在机制减少肿瘤的生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PC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等,可以摄取、加工处理抗原
B.正常情况下,TIGIT发挥作用有利于防止机体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C.CD155分子在肿瘤细胞中的过量表达既有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又有帮助肿瘤细胞逃避免疫自稳的作用
D.增强CD226的表达及研发使用TIGIT单克隆抗体,均可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解析:选C APC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等,可以摄取、加工处理抗原,A正确;TIGIT可与抗原呈递细胞(APC)表面的CD155分子结合,从而抑制相关淋巴细胞,TIGIT发挥作用有利于防止机体自身免疫病的发生,B正确;CD155分子在肿瘤细胞上的过量表达有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又有帮助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的作用,C错误;增强CD226的表达及研发使用TIGIT单克隆抗体,均可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D正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