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雾在哪里》教学设计含反思
教材分析:
《雾在哪里》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课文是一个童话故事,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雾把大海、天空、城市等景物依次藏起,呈现出大雾笼罩下世界一片朦胧的奇妙景象。作者赋予雾以孩子的语言,把大雾笼罩称作“雾藏起了世界”,把云开雾散称作“雾藏起了自己”,因此整篇课文显得生动有趣。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回顾雾去的地方,读好雾说话的语气,体会雾的淘气。
2、指导朗读,雾把大海、天空连同太阳、海岸和城市以及自己藏起来之后的景象。
3、仿照课文中的关联词说雾来时的情景,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让生发挥想象,感悟中朗读,体会自然景物中蕴含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启发想象
难点:仿照句式说雾来时的景色,让学生体会自然景物中所蕴含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诗歌激趣
师:今天的课前准备,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见面礼——两首诗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两首诗歌,师读)
师:同学们觉得这两首诗有趣吗?听完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师:同学们听的认真,表达完整,那准备好开始这堂课的学习了吗 好,上课......
一、复习旧知
1、揭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关于雾的童话故事 ,请大家齐读课题。
师:“在哪里”是疑问的语气,请大家再读一遍!
2、复习字词
师:这些词语你还会读吗?(课件出示)
淘气 于是 无论 海岸 房屋 街道 桥梁 甚至 一切 躲藏
师:词语读准确了,那你能把这些词语送回到课文中吗?我们一起合作来读。
师:看来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已经很熟悉了,生字离不开词语,词语离不开句子,这样我们才能把字词记得更牢固。
二、开启新知
板块一:雾去了哪里?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在作者的眼中,雾是个()的孩子?(板书淘气)
师:淘气的雾孩子去了哪些地方?
生边回答边(贴板书海上、岸边)
师:“岸”是本课我们不仅要会认也要会写的字。这个岸上面的山呀,代表高地,中间的部分是高地和水的分界线,下面的干跟读音有关,这个字读岸,我们一起来写岸字(岸是上下结构,山字扁又小,厂字写宽大,“干”的上横在横中线上,竖在竖中线右侧。
师:好的,写字先练姿,请同学们轻轻地翻开课本89页,拿起笔做好写字姿势,头正,肩平,臂开,足安,三个一要做到,请大家把岸描一个,写两个。(师巡视做指导)
师:好,大部分同学都写完了,放下笔,坐端正。我们接着来看,雾孩子还去了哪里?(贴板书城市的上空)
师:我们在第三单元《口语交际》中学习过要按顺序说,你能按先...接着...最后把雾孩子去的地方完整的说一遍吗?
师:这里有一个字是“躲”,“躲”的意思就是“藏”,(写板书藏)
师:躲藏是一组近义词组成的词语,像这样的词语还有欢乐、贫穷、抢夺......课后大家写在摘抄本上,语文的学习离不开日积月累。
师:雾还会躲起来,说明她十分(淘气)。让我们用淘气的语气读这句话。
板块二:雾说了几句话?
师:我们知道雾孩子不仅到了这3个地方,他还说5句话。现在谁来当当雾孩子,读一读她的话?请生一次性读出雾孩子说的三句话。
师:他要藏的是(贴板书大海、天空,太阳、海岸)
师:雾孩子藏完一处又一处,他的心情应该是?所以朗读他说的这三句话,“我”的后面可以稍微停顿一下,要读出(开心)的语气,突出雾孩子的淘气。谁来试着读给大家听听?谁来评价一下?你能来试试吗?大家一起来读读。
师:后面两句,请一个同学读。
师:这次它还要……藏自己。(帖板书:自己)
师:这两句话该用什么语气读呢?前一句,雾孩子不知道自己要藏什么了,他在思考?所以“现在”这个词语我们可以稍微拖长些,读出思考问题的语气。最后一句他是不是有了主意?所以我们要读出他想到答案高兴的语气。
师:男女生来比比赛,男生读一遍,女生读一遍,看谁读的好?
师:找到了雾孩子去的地方,读好了他说的话,知道了他想藏什么,那他到底藏了什么?藏完以后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
板块三:雾藏什么?藏后的景象变化
师:这一天,雾孩子飞到了海上 (出示图,大海被雾遮挡的画面)指图说,你们看雾孩子把大海藏起来了。(出句子)我们再来读读后面的句子,齐读。
师:无论是...还是...都...是我们新学的一组关联词,他表示雾来了以后什么都看不见了。你能用这组关联词说一句话吗?你可真是个造句大王,我们再把这个句子一起读一遍。
师:藏完了大海,(出示第四自然段)雾孩子又要藏……谁来读读这段?这段话有一个地方跟第三自然段中的句式相同,你找到了吗?(无论是...还是...都...)指名读这句话。
师:这段话中还有一个词语连同。
师:连同是什么意思?
师:是和的意思
师:大家理解了吗?
师:为了检验大家是不是真的明白了,请仔细看图,通过刚才的学习,谁来试着填一填?
师:你真是一个聪明的雾孩子。
师:看,这里还有一个词语,霎时,是什么意思?
师:注意老师读的语速,说明雾把天空连同太阳全部遮起来用的时间非常短,这就是霎时的意思。
师:谁能读出雾一下子就把天空连同太阳遮住了。(指名读、齐读)
师:学到这,谁能学着作者的表达方式来说一说这几幅图呢?(请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师:同学们说的很不错,说明大家都在认真思考与讨论。
师:瞧,雾孩子越玩越开心,他又来到了岸边,雾更大了,更浓了,他又想藏什么?海岸和城市,(贴板书城市)藏好后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
师:这段话里又有一个词表示雾把所有事物都藏了起来,这个词语是?
生:一切
师:你的眼睛真明亮。谁来读这句话?
师:一切具体指文中的哪些事物呢?
生:房屋、街道、树木、桥梁,行人和小黑猫
师:这一切还可以是城市里的哪些事物?展开你的想象说一说。
师:藏的东西可真多呀!雾孩子的本领可真大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一动不动的事物好藏,可跑来跑去的,可难藏啦!什么词告诉我们后面的事物更难藏?(甚至)学生读“甚至”。
师:我们在读甚至后面的行人和小黑猫时语气就可以稍稍上扬,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师:(指导朗读)看,标点会说话,为了让我们听清楚这些事物,读到顿号要停一下。谁再来读读。
师:(出示动图)雾孩子开始藏啦。你们看,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贴板书看不见了)
师:最后,雾来到城市的上空,又把什么藏了起来呢?生答,自己。
师:他把自己藏了起来,雾消失了,也就是雾散了。那它消失以后的景色又是什么样的呢?(出第9自然段)请小朋友读一读。
师:(按课文叙述顺序出动图)你们看,大海连同船只,天空连同太阳,还有城市里的一切都露出来了。
师:(出第9自然段句子)原来看不见的一切,现在都——露出来了。(贴“都露出来了”)。
师:(把第九自然段排列成诗行)你们看,他用了四个连同,它不仅能告诉我们意思,读起来还朗朗上口呢!老师把他变成了一首小诗,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师:小黑猫也出现了,它摇着黑尾巴,悠闲地散步。什么是悠闲,请一个小朋友来演一演,是的,像这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散步就是悠闲。
师:大家想象一下,雾消失后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路上走着行人,小黄狗也出现了,它____________。
路上走着行人,_________________也出现了,它___________。
师:雾呢?(出第10自然段)——(生读)消失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你们觉得他去了哪里?(雾被太阳蒸发成了很轻的水蒸气,躲在了白云里)
师:自然现象有趣吗?来看看雾到底是怎么形成和消失的吧?(播放“雾”的科普片)
师:老师还给大家推荐两本书,名字是《奇妙的自然现象》和《地球环境》,相信大家能在这两本书中发现更多有趣的自然现象,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我们要多读好的课外书籍,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师:课文学完了,老师想跟大家一起合作把课文内容读一遍(老师读黑色部分的文字,男生读红色的部分,女生读蓝色的部分,大家准备好了吗?)配乐读
三、总结
(结合板书)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指黑板课题),认识了一个淘气的雾孩子。他一开始把一切都藏了起来(引导学生说),什么(都看不见了),后来淘气的他又把(自己)藏起来了,这时,一切(都露出来了)。多有趣啊!
四、拓展
在作者眼中,雾是个淘气的孩子。那在我们小朋友眼中,雾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课后同学之间可以说一说,甚至可以学着课前准备时老师展示的两首诗歌的样子自己写一写。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雾在哪里》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0课,本单元主题是“想象”,开课前的课堂准备我与同学们一起欣赏了两首孩子们写的关于雾的诗歌,来激发兴趣,引出课文主题,并与课后拓展你觉得雾是个怎样的孩子请与同学说一说,并写一写相呼应,教学设计以雾在哪里——雾说了几句话——雾藏了哪些地方——雾把这些地方藏起来后的场景四个环节依次梳理课文,并以课后习题为依托,在理解关键词无论是……还是……都、连同、霎时、一切、甚至、悠闲等词语,在认识词语,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读好“雾”说话的语气,体会雾藏完事物以后场景发生的变化,并引导同学们发挥想象说句子,再仿写句子。
课后经过自我复盘,我认为在如下方面还要进一步提升:
1.前置性学习不可少。只有预学充分,才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思维更加活跃。2.调动体验说感受。在诗歌范读之后,让学生充分说感受,调动学习文本的兴趣了,再次感受雾之形象,与课文中的“淘气”的形象形成对比,为后面教学作有力铺垫。3.联系生活明事理。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雾之利与弊,让学生再描述与评论中重塑“雾”之形象。在拓展之中,增强学生的思辨力。4.巧妙拓展提兴趣。结尾问到雾去了哪里?应给学生科普自然之“雾”,再推荐书籍,调动学生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兴趣。5.强化书写评到位。在书写环节,指导要精细,书写之后,应从如下四个方面给予评价:书写整洁、字形正确、结构匀称、关键笔画。6.以生为本高效率。教学设计要有大单元教学意识,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变革学习方式,让语文课不仅有语文味,而且有生本味。只有以生为本,收放自如,我们的教学才会充满趣味,轻负高效。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我们要以新课标为指针,以生为本,单元统整,任务驱动,我们教学就会深入浅出,灵动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