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老山界》教学课件-(同步教学)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名师备课系列

文档属性

名称 06《老山界》教学课件-(同步教学)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名师备课系列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1 14:4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老山界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陆定一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导入新课
毛泽东的这首《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其中有一座山岭叫做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被称为老山界。
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位老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历吧。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27年起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是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部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顾委常委。
走进作者
1934年12月,红军强渡湘江后进入越城岭山区,国民党判断出红军北去湘西的意图,于是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构筑封锁线,打算阻拦红军北上。在毛泽东的倡议下,红军暂时改变了去湘西的计划,决定西进,为此需要翻越老山界:一是因为它是红军去湘西的必经之路;二是因为当时形势紧急,没有更多的时间绕行;三是因为翻越老山界是国民党始料未及的。本文叙述的就是此次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背景链接
老山界,在地图上名为越城岭,在广西兴安华江瑶族乡,又称瑶山,是五岭之一,越城岭的中段分支,呈西南—东北走向,长21公里,宽6公里,方圆126平方公里。其主峰猫儿山,海拔2141.5米,是越城岭的最高峰,也是五岭的最高峰。向上看,耸立于云端之中;向下望,简直是绝壁悬崖。1934年,红军长征途经这里,翻越的第一座高山就是老山界,由此而举世闻名。
惊惶( )  军阀( )   
缴租(   )  蜷身( )  
点缀(   )  搀扶( )  
呜咽(  )  咀嚼( ) 
澎湃( )   骨碌( ) 
酣然入梦( )
huáng
fá 
jiǎo
quán
zhuì
chān

jǔ jué
péng pài
hān
gū lu
呜咽:
攀谈:
酣然入梦:
苛捐杂税:
不可捉摸:
低声哭泣或形容凄切的水声或琴声。
闲谈。
甜美、畅快入睡。酣然,喝酒畅快的样子。
指繁重的捐税。捐,赋税。
不能够猜测、预料。
任务一 了解翻越之难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划分文章层次,找出文章线索。
本文以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第一部分(1):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变化、地点转换的标志性语言,讨论交流,完成表格。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下午 红军
夜里
红军
爬山、写标语
帮助伤员
下午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下午 山沟 红军 沿山沟前进
傍晚 瑶民家 宣传部同志 攀谈、吃粥、
贴标语
天黑 山脚 红军 爬山
夜里 山腰 红军 露宿
半夜 山腰 红军 冻醒、观景
黎明以后 山路上 红军 爬山、写标语
帮助伤员
下午 山顶 下山路上 红军 看景致、煮粥
文末说“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试着找出相关语句。
吃饭难
①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
②肚子很饿,气力不够。
睡觉难
①就在这里睡觉?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
②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行路难
①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②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
③有几匹(马)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处境难
①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
任务二 体会描写之妙
“之”字奇观
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①两次写火把;
②观察点开始在山脚。是仰望“之”字形火把的。观察点在山腰时,先仰视、后俯视;
③作者是通过写火把表现山路陡峭险峻的。火把“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
“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火把跟星光连接,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比喻。用“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这样美好的喻体来比闪烁的星星,用“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这样雄伟的喻体来比黑的山峰,用“一口井”这样常见的喻体来比四周的山所围成的山谷,环境是那样险峻,给人丰富的实感。写景中流露着作者的心情,不无欣赏的情趣,眼前又是“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尽管冷得发抖,却是等闲视之。作者勾勒的画面,浓黑一片,而点点星光和火光更反衬出夜色的深沉。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寂静
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 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两极皆有,变幻莫测。声响难以模写,用比喻才显得形象直觉,“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澍湃。”细切的和洪大的相互间隔,错落起伏,变化无穷。前两个用动物设喻,后两个用流水设喻,句子短小而又整齐,形象丰富而又生动,给人种种联想和想象。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任务三 感悟意志之坚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大家还能笑出来,表现了红军战士顽强不屈的斗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缀”字在这里指装饰,生动传神而又有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了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横着心”有“下决心,不顾一切”之意,回应了上文对夜宿峭壁高、险、陡环境的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英雄气概。
酣然入梦: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横着心:不怕困难、不怕死,纪律严明。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山比作“矮子”,表面上写的是站在山顶上向下看时山显得很小的样子,实际上表现的是战士们对困难的蔑视和战胜困难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攀越雷公岩时,作者记述了红军战士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场景,为什么要写医务队的情况?
带着伤员的医务人员翻越老山界更需要勇气和毅力,因为他们在行军中有着慰问、帮助、看护伤员病员和自己翻山的多重任务,更何况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女性。因此,这种勇敢就更让战士们钦佩。医务人员是整支队伍的一个写照,写医务队的情况就表现了整支队伍的精神面貌。
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战士们克服困难后欢畅、轻松的心情,营造了一种前景光明的美好意境。
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一个坚强的意志”在文中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用在这里,点明了“一个坚强的意志”是红军进行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本文材料组织清晰,叙述语言生动具体,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堂小结
作者说:“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请大家课外阅读反映红军长征的文章,如,杨得志的《大渡河畔英雄多》、杨成武《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等,然后完成一期有关长征精神的手抄报。
拓展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倔强的小红军》《永远的丰碑》《一袋干粮》。
课后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