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 第6单元 课型 精读课文 课时 第1课时 主备人
课题 《跳水》
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跳水》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主要讲述了一艘正在返航的帆船上,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弄孩子,孩子追猴子,爬上了桅杆顶端横木上的危险处境,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的故事。课文情节紧张,扣人心弦,描写生动,特别是人物的心理刻画非常细腻,是一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好教材。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材主要侧重于学生对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的了解。通过对课文的初步阅读,学生需要掌握故事的基本框架,理解船长、孩子、水手和猴子等角色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如何导致了故事的发展。此外,教材还通过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故事中的紧张氛围和人物的心理变化,为后续深入分析课文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探索欲望强烈的年龄阶段。因此,对于《跳水》这样一个充满悬念和刺激的故事,他们往往会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然而,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理解故事深层次含义和人物心理变化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逐步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同时通过提问和点拨,帮助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故事背后的道理。此外,由于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 ★★
2.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诵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
3.体会孩子当时处境的危险,理解在紧急情况下冷静思考的重要性。 ★★★★★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诵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难点:体会孩子当时处境的危险,理解在紧急情况下冷静思考的重要性。
核心问题 体会孩子当时处境的危险,理解在紧急情况下冷静思考的重要性。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
一、导入 生答: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文学才华闻名于世。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矛盾。 教师:同学们,《跳水》这一课是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来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呢? 教师提出让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这一教学环节,不仅有助于检验学生对作者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的热情。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在回顾和整理作者信息的过程中,加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理解,为后续的课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这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研读文本 1.学生质疑并提出问题,再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找出答案。 2.生答:课文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生答:课文讲述了在一艘大船上,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不知不觉走上横木。船长在危急关头,用开枪逼迫孩子跳水的方法,使孩子绝处逢生的故事。 3.生读词语,等教师纠正字音后再齐读。 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再进行练写。 4.生答:第4自然段。 学生朗读课文。 生读课文,再全班齐读。 生答:万分危急;生答:生死攸关;生答:身陷绝境。 5.生答:没有写。 生读句。。 生答:我从“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体会到孩子已经走到了“绝”路,而且他走得很不稳,随时有摔下来的危险,进入了万分危险的境地。 6.生读句子。 (1)生答:我从“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体会到孩子只要一失足就会摔到甲板上没命;我从“也难以回转身来”体会到孩子必死无疑,根本没有机会从横木上活着回来。 (2)学生观察课件上的图片。 生答:我感受到那根横木又细又滑,即使孩子拿到帽子,也根本无法转身回来。 7.生答:作者运用了“只要……就……”“即使……也……”两组关联词。 生答:第一句话的表达方式好,因为有了这两组关联词让我们感受到孩子的处境非常危险,身陷绝境,随时都可能没命。第二句话就达不到这种效果。 生读句子。 生答:我从“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体会到之前孩子不知道自己已处于危险境地,此时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正处于危险中,心里害怕极了,随时有可能因害怕发抖而失足摔下来。 生读句子。 生答:我从“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感受到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们已被眼前危险的情境吓得不知所措,侧面衬托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师:读了课文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师梳理归纳:谁跳水?为什么跳水?结果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师: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谁能连起来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3.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放肆 桅杆 撕咬 吓唬 龇牙 咧嘴 瞄准 先指名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齐读。 指导学生正确书写“艘”和“肆”两个汉字。 4.师:课文中哪个自然段直接写出了孩子已经陷入了即将失去生命的绝境,必须跳水? 指名学生读第4自然段。课件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1)先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2)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危险的处境吗? 5.你们说的这些词语,作者文中写到了吗?一个词语都没有写,但是依然让我们感受到当时处境的危险,作者到底是怎样表现孩子身陷绝境的呢? 课件出示: 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6.师:还有哪里写了孩子身陷绝境? 课件出示: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2)为什么说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课件出示孩子所处位置图。 看到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 7.师: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当时处境的危险?去掉句中这两组关联词,然后对比着读一读。 课件出示: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孩子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没有命了。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难以回转身来。 说一说:哪一句的表达方式好?为什么? 8.师:还有哪里写了孩子身陷绝境?指名学生说,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9.师: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指名学生说。 课件出示: 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你从这两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1.通过提问,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会更加专注,更有目的性地寻找答案。这一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们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还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也为后续的课文讲解打下了基础。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课文的篇章结构,了解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展开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的起承转合,掌握作者的叙述逻辑,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一环节鼓励学生用连贯的语言来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这既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检验,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锻炼。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梳理课文的主要信息,还需要组织语言,使其连贯、流畅,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这个教学环节的设置,在检查学生生字词预习情况的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通过课件展示生字词,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接触到本课需要掌握的重点词汇,有助于他们形成对生字词的初步印象。通过指名朗读和齐读,教师能够即时发现学生在发音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纠正,从而确保学生准确掌握生字词的发音。此外,指导学生正确书写“艘”和“肆”两个汉字,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这两个字的正确书写方法,还培养了他们的书写规范性和审美能力。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生字词,还能够为后续的课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通过引导学生寻找并朗读描述孩子陷入绝境的段落,使学生深刻感知到孩子所面临的危险境地。紧接着,要求学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危险的处境,这不仅考验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还锻炼了他们的词汇积累和运用能力。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对文本的理解得以深化,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5.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探寻作者如何表现孩子身陷绝境的情景。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意识到作者并未直接使用形容词,却依然能够传达出孩子处境的危险性。接着,通过展示关键句子,指导学生从文本细节中分析孩子的动作和状态,如“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这些描述都生动地展现了孩子处境的危机。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孩子的无助和绝望。 6.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并展示直观的孩子所处位置图,让学生全方位地体会到了孩子身陷绝境的危急情况。学生不仅能够从“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这样的文字描述中感受到孩子生命的脆弱,更能通过观察图像,直观地理解到孩子即使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身的困境。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同情心和想象力,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这一环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情感共鸣能力,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显著效果。 7.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和分析文本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巧妙地揭示了作者运用关联词所营造的紧张氛围和危险感。学生在朗读中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使用关联词后的句子更能凸显孩子处境的危急,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在比较中鉴别出更加生动、准确的表达方式。 8.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中描写孩子身陷绝境的句子,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情感共鸣能力。学生不仅从文本细节中感受到了孩子内心的恐慌和无助,还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想象,进一步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同时,利用课件的直观展示,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学生在观察和分析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孩子的处境和心理状态。 9.通过引导学生仔细关注甲板上水手们的表现,使他们深刻感受到了当时孩子处境的紧急和危险。学生在朗读课件中出示的句子时,能够体会到水手们内心的惊恐和恐慌,他们的“吓呆”和“大叫”都是对孩子身处险境的自然反应,这种情感的共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本内容。同时,这一环节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他们需要仔细分析人物的表现,从而得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为他们今后独立阅读和理解文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生读课文。 教师总结:作者虽然没有直白地用大家所说的那些表示危险的词语,但是却把当时的情景生动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让我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剩下的时间里,我们继续读一读,读出孩子陷入绝境的感觉吧! 教师通过总结,不仅帮助学生回顾并巩固了之前的学习内容,还强调了作者通过细腻的情景描写来展现孩子身陷绝境的写作手法,使学生深刻领悟到生动描写的魅力。同时,这一环节也启发了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类似的技巧,提升作品的表现力。更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提出的朗读要求,让学生在深入体验文本情感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朗读技巧,使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文本中的情感。
作业设计 1.书写本课生字;2.抄写本课词语;3.思考:在故事中,船长为什么要求孩子必须跳水。
板书设计 跳水 取笑 水手→猴子→孩子 捉弄
教学反思 在《跳水》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体会人物情感,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经过教学实践,我收获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方面,我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情感。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析问题。我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我有时过于注重某个环节而忽略了整体的教学进度,导致部分内容讲解不够充分。其次,在引导学生朗读时,我没有充分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朗读情况,没有给予足够的指导和反馈。 针对以上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出以下改进:一是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讲解和讨论;二是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和关注,通过个别指导和集体评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三是进一步丰富教学方式和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通过《跳水》第一课时的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