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4 画山绣水》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4 画山绣水》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01 20:15:38

文档简介

课件68张PPT。大榕树----传说中刘三姐对歌处 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星罗棋布的突兀石峰,瑰丽的溶洞和碧澄的小湖,汇成了桂林“山清、 水秀、洞奇、石美”的美丽景色。桂林山奇水秀,风景秀丽,一向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就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它的特点。走进桂林四 画山绣水杨 朔标题探讨:说说课题的意思? “画山绣水”的意思就是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和水,指桂林山水蕴涵诗意,令人心醉,使人迷恋。互文: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里,解释的时候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充,联系在一起。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 、《海市》 、《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1968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预习检测:1﹒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精髓( ) 嶙峋( ) 攒聚( )
贮藏( )香醇( ) 褒贬( )
2 . 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3段):总写桂林山水,揭示它有异于其他名胜的地方。
第二部分(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船家口述的种种传说。
第三部分(16~17段):启示人们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自学指导:1)桂林山水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在自然风光背后所深蕴的作者感受最深的一点又是什么?
2)第3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如诗如画的江上景色,他精心描绘了哪几幅画面?两幅画面结合给你怎样的感受?
4)找出文中对应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5)课文第6~15段中,船家讲述的四个传说分别是什么?这几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写这些传说的目的是什么? ?
6)为什么本文要把神奇而美丽的桂林山水与表现旧时代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的传说结合起来写?是怎样结合的?
7)课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1·桂林山水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在自然风光背后所深蕴的作者感受最深的一点又是什么?清奇峭拔,堪称画山绣水。这里的山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2· 第3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三段是个过渡段,一方面,是由对桂林山水的一般描述转为这次漓江之游的具体描写;另一方面,是由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转为写自然风光背后所深蕴的作者感受最深的那一点: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3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如诗如画的江上景色,他精心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这几幅画面结合给你怎样的感受? 桂林山水图(第二段)漓江水色图(第四段)鱼鹰捕鱼图(第五段)
桂林山水图是总写,后两幅是分写。其中一幅是静态的漓江水色图,一幅是动态的鱼鹰捕鱼图。前者静,而后者动,动静结合,富于变化,给人以美的享受。
4.有感情地朗读所选文段,说说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的,请进行赏析。 ①例:写桂林的水时,作者说:“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漓江的水比喻成“最醇的青梅名酒”,写出了漓江的水碧绿的特点。 ②例:写桂林的怪石奇峰时,作者说:“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头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像,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桂林怪石奇峰的千姿百态,生动形象的特点。
③例:“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漓江的水碧绿的美、静特点。
④例:“忽然间会变得异常机灵,抖动着翅膀扑进水里去,……长嘴里咬着条银灰色细鳞的鲢子鱼,咕嘟地吞下去了。”
动词运用准确生动,描写了一幅鱼鹰捕鱼图,让桂林山水更有生机、更有活力,让整个“画山绣水”的图画变得有动感,动静结合。
5.课文第6~15段中,船家讲述的四个传说分别是什么?这几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写这些传说的目的是什么?
?四个传说分别是:父子岩、寡妇桥、望父石和媳妇娘岩。
有些凄惨,体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除“寡妇桥”写了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其余的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写这些传说,既体现了桂林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之意,同时,也是为了表达作者希望人们不要忘记旧社会的苦难,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的写作意图。
6.思考:为什么本文要把神奇而美丽的桂林山水与表现旧时代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的传说结合起来写?是怎样结合的?明确:1、作者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旧社会的苦难,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2、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述说出来的,边赏景,边听故事,景和故事两相比附。
7.课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佳句欣赏试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第2段第二句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漓水的清纯碧绿,真实可感。第三句用比喻的方法,描绘桂林山石的千姿百态,生动形象。第三句用了反问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水的天然美妙。 妙词细品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像。
“泛滥”与“表现”“洋溢”“充满”这三个词相比,哪一个更恰当些?为什么?“泛滥”更恰当。因为它有“多得向四处漫流”的意思,这与写水非常贴切,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充满智慧的想像就像这漓江的水,是无穷无尽的。而“表现”“洋溢”“充满”程度没有“泛滥”深。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比突出漓江山水的特点——美的自然与劳动人民感情和智慧的完美结合。 3.……说不定你忘记自己是在漓江上了呢!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一座极珍贵的美术馆,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写游览者的感受,表现了漓江石乳形态各异的特点。拓展延伸:说出古诗词中描写山水的句子。1·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游山西村 》
3·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
6·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达标训练 1.课文开篇引诗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点明桂林山水和天下山水的关系,说明桂林山水的不平凡,体现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偏爱。
2.第二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本段写了桂林山水的什么?有什么特点?提示:水和峰石。水绿,而峰石瘦骨嶙峋、玲珑剔透、千奇百怪。
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提示:反复、比喻、反问3、有人认为把眼前的美景和凄惨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很不协调,在自然美景和阶级教育联系在一起就更是牵强附会了,你怎么看?
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艰难苦恨的生活”,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船家讲的时候又带着叙述者的感情,显得亲切。
八.美点归纳
本文运用了不少从船家口中得来的间接材料来写景,作者是怎样运用的?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本文在写景中融入船家讲的关于山岩来历的种种传说、故事。这种间接材料的运用可以丰富作品内容。在本文中运用传说,让我们想见到山岩的神态,留有较大的想像空间,比具体描述要好。间接材料要作者的直接见闻统一起来运用,本文讲述一点传说,再写一点江上景色,两者相互穿插,组合得比较自然。
写法探究: 思考一下,两篇文章都是写桂林山水的,但写法上有何不同? 《桂林山水》侧重于写桂林山水的特点 , 《画山绣水》侧重写与桂林山水有关的传说故事,使读者从中受到教育。课件28张PPT。渔舟唱晚画 山 绣 水杨朔固镇三中 李连喜制作视频学习目标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自学提纲(一)1、走进作者,简介桂林。
2、通读全文,扫除文字障碍。
3、以“画山绣水”为题,妙在何处?
4、梳理文章结构。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品有《荔枝蜜》、《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等。杨朔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 杨朔(1913--1968)中 国 名 家 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流经桂林、阳朔,至平乐县恭城河口,全长170公里。   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盘绕在万点峰峦之间,奇峰夹岸,碧水萦回,削壁垂河,青山浮水,风光旖旎,?犹如一幅百里画卷。漓江风光的美,不仅充分展现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特点,而且还有着“深潭、险滩、流泉、飞瀑”的佳景。掌握生字词:攒聚 嶙峋 精髓 怠慢

泛滥 恬静 袅袅 圩子
褒贬 黑黝黝 玲珑剔透桂林山水甲天下 以“画山绣水”为题,妙在何处?
提示:题目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画出来、绣出来的山和水。“画”和“绣”一般都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画”指其中蕴涵的诗意,而“绣”指工巧,有华采。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色,充满了诗意,精致优美。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3): 总起,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4-15): 分说,漓江上面的景色和传说。
第三部分(16-17):总说,点明写作意图。学习目标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自学提纲(二)1、、课文(第4、5自然段):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江山景色的?
2、课文(第6-15自然段):文章写了哪些传说?有些什么特点?
3课文(第16-17自然段):为什么作者要把神奇美丽的桂林山水的描写与表现旧时代“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的传说结合起来写?
4、赏析本文语言准确、生动、富有诗意的美感 课文开篇引诗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点明桂林山水和天下山水的关系,说明桂林山水的不平凡,体现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偏爱。深入课文(第1自然段):深入课文(第2自然段):一、文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二、本段写了桂林山水的什么?有什么特点?
提示:水和峰石。水绿,而峰石瘦骨嶙峋、玲珑剔透、千奇百怪。
三、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提示:反复、比喻、反问。深入课文(第4、5自然段): 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江山景色的?
提示:作者以两幅画面来表现:一幅静态的,漓江水色图;另一幅是动态的,鱼鹰捕鱼图。亦动亦静,如诗如画深入课文(第6-15自然段):一、文章写了哪些传说?有些什么特点?
提示:“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媳妇娘(新娘)岩”。
“寡妇桥”表现的是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而其它的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
深入课文(第16-17自然段):二、为什么作者要把神奇美丽的桂林山水的描写与表现旧时代“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的传说结合起来写?
提示:在观赏如画的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这些传说都是旧时代现实生活的折射,对于过去有一定的意义。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富有诗意。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
⑴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小组交流;
⑵说说自己的所画的句子为什么写得好;
⑶朗读这些优美的句子;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象,可以变幻成各种神奇的物件。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 这段文字概括写出了漓江的山水。用“瞧瞧那漓水”和“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句式突出了漓江山水令人怜爱,使人目不暇接的特点。这样写语言简洁生动,又突出了重点。作者还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漓水绿得令人陶醉,用香醇的美酒比喻很有新意。作者用“有的……有的……”的拟人句把静态的山写得动了起来。“像大象在江边饮水”、“像天马腾空欲飞”写出了怪石奇峰令人产生无穷的想象。最后一句是承上启下句,漓江水引无数诗人画师的赞誉,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引发人们思考,但谁又能描绘得那山水之精髓?引出下文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探究。 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 这两句话读起来很工整对称,很有诗意。“没见过一座山”对“没见过一条水”,“凝结”对“泛滥”,“生活感情”对“智慧的想象”,这是在口语化的基础上提炼的精通晓畅的语言。特点“泛滥”一词用得特别好,如是改用“表现、洋溢、充满”都没有那么恰当。“泛滥”一词虽然也有“表现、洋溢、充满”的意思,但表现的程度更深。它的意思是多得向四处漫流,这与写水非常贴切,突出劳动人民的充满智慧的想象就像这漓江的水,是无穷无尽的。这也说明了这神奇的漓江水处处都有奇妙的故事。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用知识的画笔去描绘祖国更美更新的图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