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经典常谈》复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经典常谈》复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1 09:3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名著导读《经典常谈》复习题
(满分:100分 )
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56分)
1.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_________造的。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
2.《尚书》是中国最古的_________的历史。《尚书》包括________________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
3.《诗经》是我国_________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_________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_________篇。
4.“战国”的名称最初出自刘向的《____________》,这部书除文辞之胜外,所记的事上接春秋,下至楚汉兴起202年的历史。
5.《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____________分成风、雅、颂三类。“_______”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_______”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_______”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6.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其中《礼古经》已亡佚,《_________》和《_________》相传都是周公作的。
7.《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但多半只是_______的礼。《仪礼》可以说是宗教仪式和____________的混合物。
8.《_________》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
9.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绩最多;后来说“______________”是《春秋》大义,便是从这里着眼。
10.《________》传授心法,正是道统的根本。将它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后而成“四书”,朱子死后朝廷将他的“四书”注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他果然成了传儒家道统的大师了。
11.合纵派的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是张仪,他们可以代表所有的战国游说之士。记载那些说辞的书叫《_____________》,是汉代_________编定的。
12.《史记》体例有五:________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________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________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史家称为“________”,从《史记》起始。
13.__________早年漫游各地,解风俗,采集传闻。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______________》。
14.《_________》,汉_________著,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15.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的一个人。《楚辞》中《_________》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
16.东汉以来,班固作《_________》,“极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
17.欧阳修的《_________》,_________的前、后《赤壁赋》,虽然有韵而全篇散行,排偶极少,比《卜居》《渔父》更其散文的,这称为“文体”的赋。
18.汉乐府以_________为主。所叙的社会故事和风俗最多,历史及游仙的故事也占一部份。此外便是男女相思和离别之作,格言式的教训,人生的慨叹等等。而最高的成就是《文选》所录的《_________________》,旧传最早的五言诗。
19.陶渊明,他是第一个人将_________描写在诗里。他作诗也只求明白诚恳,不排不典;他的诗是散文化的。这违反了当时的趋势,所以《诗品》只将他放在中品里。但他后来确成了千古“隐逸诗人之宗”。
20._________(填人名)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画山水的人;他也可以说是第一个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
21.《经典常谈》共十三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_________的顺序,并把文字学经典《_________》放在首篇。
22.《经典常谈》是一部介绍我国__________________的著作,全书共______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汉书》《战国策》等经典著作。
23.荀子的《_________》最早称“赋”。篇中分咏“礼”、“知”、“云”、“蚕”、“箴”(针)五件事物,像是谜语;其中颇有讽世的话,可以说是“隐”的支流余裔。
24.《国风·周南·关雎》这一标题中“国风”的“风”是_______________的意思。而“风、雅、_________”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25.《经典常谈》所讲经典中,《史记》《汉书》属于“史”,《周易》《尚书》属于“_________”,《离骚》《九章》属于“_________”,《墨子》《吕氏春秋》属于“_________”。
26.根据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孔子用“_________”的方法来解释《诗》,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_________》。
27.唐初陈子昂提倡改革文体,________继往开来倡导“古文运动”,宋代称为“________”。
28.梁昭明太子在《________》里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用典故、有对偶、谐声调的抒情作品叫作“文”。
二、名著阅读题(44分)
29.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8分)
【甲】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断章取义地来解释那些诗篇。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跟着他的脚步走。
【乙】是大毛公创始《诗经》的注解,传给小毛公,在小毛公手里完成的。郑玄是东汉人,他是专给《毛传》作《笺》的,有时也采取别家的解说;不过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也还和毛氏一鼻孔出气……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教( )授 儒( )生
(2)以上两个选段出自朱自清的《__________》,这是他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__________的著作。【甲】中的“他”是_________(填人名);毛氏给《诗经》做的注解书是《_________》。(3分)
(3)阅读上面的选段,结合名著内容,说说为什么说“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还和毛氏一鼻孔出气”?(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小语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一起阅读了《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为了检测大家的阅读成果,组长小语给大家出了下面两道题目,邀请你一起来参与解答。(6分)
(1)【任务一:辨析观点】下列说法与《经典常谈》一书不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
B.秦朝李斯所作的《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C.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分别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D.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
【任务二:实践运用】下面三个字是由象形字“手”变化组合而成的会意字。请你根据给出的古文字义,仿照“争”字所给示例,用七字句描述“友”“尊”的形体结构和字义。(4分)
汉字 争 友 尊
结构 两手相向互拉扯 ① ③
字义 互不相让争长短 ②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2分)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感表达到家就成,用不着说费话。重叠可以说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似乎是后来才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
(1)材料中,歌谣主要有哪些用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点的“这些”指的是什么?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材料,概括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班级开展以“联系《经典常谈》阅读古文经典”的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9分)
【任务一:读楚辞】
楚辞经典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节选自《离骚》) 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他将怀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情辞凄切,缠绵不已。
(1)文段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__。(1分)
(2)试运用《经典常谈》中的相关内容谈谈《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深层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读唐诗】
唐诗经典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七言四句的诗,唐以前没有,似乎是唐人的创作。这大概是为了当时流行的西城乐调而作;先有调,后有诗。五七绝都能歌唱,七绝歌唱的更多—该是因为声调曼长,好听些。作七绝的比作五绝的多得多,本书选得也多。
(3)《江雪》的体裁是( )(2分)
A.五言绝句 B.五言律诗 C.五言古体诗 D.五言乐府
(4)《经典常谈》中认为“唐人绝句有两种作风:一是铺排,一是含蓄”,你认为《江雪》是铺排还是含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小语读了《经典常谈》后,围绕整本书做了下面的读书卡片,请帮他填充完整并找出错误一项。(9分)
读书卡片作品:《经典常谈》作者:__________作品内容:A.这本书介绍了众多经典著作,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B.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C.《说文解字》篇是我们学习、研究古汉字体系,探究汉字起源的重要参考书目。D.这本书对知识的讲解精辟,且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1)补写处读书卡空缺部分。(1分)
(2)上面读书卡片作品内容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A B.B C.C D.D
(3)小语在阅读《<诗经>第四》一章中,对“诗言志”即诗歌的育人作用产生了兴趣,制作了下面的表格。请根据名著内容以及你的语文素养积累,帮他补充完整。(6分)
原句 原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他把桃子送给我,我以李子回赠他。 ①__________________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面对政局我战兢,就像面临深渊,就像脚踏薄冰。 ②__________________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了解我的人,能说出我心中的忧愁;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有什么要求。 ③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导读《经典常谈》复习题
(满分:100分 )
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56分)
1.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_________造的。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答案】仓颉
2.《尚书》是中国最古的_________的历史。《尚书》包括________________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答案】记言 虞夏商周
3.《诗经》是我国_________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_________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_________篇。【答案】诗经 现实主义 305
4.“战国”的名称最初出自刘向的《____________》,这部书除文辞之胜外,所记的事上接春秋,下至楚汉兴起202年的历史。【答案】战国策
5.《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____________分成风、雅、颂三类。“_______”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_______”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_______”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答案】乐曲的性质 风 雅 颂
6.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其中《礼古经》已亡佚,《_________》和《_________》相传都是周公作的。【答案】仪礼 周礼
7.《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但多半只是_______的礼。《仪礼》可以说是宗教仪式和____________的混合物。【答案】士 风俗习惯
8.《_________》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答案】春秋
9.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绩最多;后来说“______________”是《春秋》大义,便是从这里着眼。【答案】尊王攘夷
10.《________》传授心法,正是道统的根本。将它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后而成“四书”,朱子死后朝廷将他的“四书”注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他果然成了传儒家道统的大师了。【答案】中庸 大学 论语 孟子
11.合纵派的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是张仪,他们可以代表所有的战国游说之士。记载那些说辞的书叫《_____________》,是汉代_________编定的。【答案】战国策 刘向
12.《史记》体例有五:________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________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________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史家称为“________”,从《史记》起始。【答案】十二 三十 七十 纪传体
13.__________早年漫游各地,解风俗,采集传闻。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______________》。【答案】司马迁 太史公书
14.《_________》,汉_________著,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答案】汉书 班固
15.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的一个人。《楚辞》中《_________》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答案】离骚
16.东汉以来,班固作《_________》,“极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答案】两都赋
17.欧阳修的《_________》,_________的前、后《赤壁赋》,虽然有韵而全篇散行,排偶极少,比《卜居》《渔父》更其散文的,这称为“文体”的赋。【答案】秋声赋 苏轼
18.汉乐府以_________为主。所叙的社会故事和风俗最多,历史及游仙的故事也占一部份。此外便是男女相思和离别之作,格言式的教训,人生的慨叹等等。而最高的成就是《文选》所录的《_________________》,旧传最早的五言诗。【答案】叙事 古诗十九首
19.陶渊明,他是第一个人将_________描写在诗里。他作诗也只求明白诚恳,不排不典;他的诗是散文化的。这违反了当时的趋势,所以《诗品》只将他放在中品里。但他后来确成了千古“隐逸诗人之宗”。【答案】田园生活
20._________(填人名)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画山水的人;他也可以说是第一个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答案】谢灵运
21.《经典常谈》共十三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_________的顺序,并把文字学经典《_________》放在首篇。【答案】经史子集 说文解字
22.《经典常谈》是一部介绍我国__________________的著作,全书共______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汉书》《战国策》等经典著作。【答案】传统文化经典 13
23.荀子的《_________》最早称“赋”。篇中分咏“礼”、“知”、“云”、“蚕”、“箴”(针)五件事物,像是谜语;其中颇有讽世的话,可以说是“隐”的支流余裔。【答案】赋篇
24.《国风·周南·关雎》这一标题中“国风”的“风”是_______________的意思。而“风、雅、_________”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答案】风化、讽刺 颂
25.《经典常谈》所讲经典中,《史记》《汉书》属于“史”,《周易》《尚书》属于“_________”,《离骚》《九章》属于“_________”,《墨子》《吕氏春秋》属于“_________”。【答案】经 集 子
26.根据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孔子用“_________”的方法来解释《诗》,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_________》。【答案】上古的书 断章取义 孟子
27.唐初陈子昂提倡改革文体,________继往开来倡导“古文运动”,宋代称为“________”。【答案】韩愈 散文
28.梁昭明太子在《________》里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用典故、有对偶、谐声调的抒情作品叫作“文”。【答案】文选
二、名著阅读题(44分)
29.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8分)
【甲】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断章取义地来解释那些诗篇。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跟着他的脚步走。
【乙】是大毛公创始《诗经》的注解,传给小毛公,在小毛公手里完成的。郑玄是东汉人,他是专给《毛传》作《笺》的,有时也采取别家的解说;不过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也还和毛氏一鼻孔出气……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教( )授 儒( )生
(2)以上两个选段出自朱自清的《__________》,这是他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__________的著作。【甲】中的“他”是_________(填人名);毛氏给《诗经》做的注解书是《_________》。(3分)
(3)阅读上面的选段,结合名著内容,说说为什么说“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还和毛氏一鼻孔出气”?(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jiāo rú 始
(2)经典常谈 传统文化经典 孔子 毛传
(3)因为孔子之后解释《诗经》的儒生都接受了孔子对《诗经》的见解,和毛氏一样断章取义地来解释《诗经》,以诗证史。
30.小语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一起阅读了《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为了检测大家的阅读成果,组长小语给大家出了下面两道题目,邀请你一起来参与解答。(6分)
(1)【任务一:辨析观点】下列说法与《经典常谈》一书不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
B.秦朝李斯所作的《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C.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分别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D.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
【任务二:实践运用】下面三个字是由象形字“手”变化组合而成的会意字。请你根据给出的古文字义,仿照“争”字所给示例,用七字句描述“友”“尊”的形体结构和字义。(4分)
汉字 争 友 尊
结构 两手相向互拉扯 ① ③
字义 互不相让争长短 ②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
(2)①两手同向紧靠拢 ②志同道合方为友 ③双手捧起一杯酒 ④双手托起表尊重
31.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2分)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感表达到家就成,用不着说费话。重叠可以说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似乎是后来才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
(1)材料中,歌谣主要有哪些用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点的“这些”指的是什么?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材料,概括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抒发情感(消愁解闷);②酬神作乐(庆祝节日);③唱和竞胜。
(2)①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②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③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
(3)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在诗中逐渐体现。
(4)①节奏要求不同:前者主要依靠重叠,后者主要依靠字数均齐、韵脚协调;②传播方式不同:前者依靠口口传唱,后者借助文字记录。
32.班级开展以“联系《经典常谈》阅读古文经典”的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9分)
【任务一:读楚辞】
楚辞经典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节选自《离骚》) 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他将怀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情辞凄切,缠绵不已。
(1)文段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__。(1分)
(2)试运用《经典常谈》中的相关内容谈谈《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深层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读唐诗】
唐诗经典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七言四句的诗,唐以前没有,似乎是唐人的创作。这大概是为了当时流行的西城乐调而作;先有调,后有诗。五七绝都能歌唱,七绝歌唱的更多—该是因为声调曼长,好听些。作七绝的比作五绝的多得多,本书选得也多。
(3)《江雪》的体裁是( )(2分)
A.五言绝句 B.五言律诗 C.五言古体诗 D.五言乐府
(4)《经典常谈》中认为“唐人绝句有两种作风:一是铺排,一是含蓄”,你认为《江雪》是铺排还是含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屈原
(2)这句诗的表层含义为:光阴如梭,美人的青春就像日益飘零的草木。屈原将楚怀王比作“美人”,担心的是楚怀王步入衰残的暮年他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只希望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做出一番事业,表达了对楚怀王的忠诚和担忧。
(3)A
(4)示例:《江雪》是铺排。诗人铺排了“鸟飞绝”“人踪灭”“蓑笠翁”三个印象,突出“江雪”的幽静,又运用“千山”“万径”“绝”“灭”等词,显得更为幽静。
33.小语读了《经典常谈》后,围绕整本书做了下面的读书卡片,请帮他填充完整并找出错误一项。(9分)
读书卡片作品:《经典常谈》作者:__________作品内容:A.这本书介绍了众多经典著作,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B.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C.《说文解字》篇是我们学习、研究古汉字体系,探究汉字起源的重要参考书目。D.这本书对知识的讲解精辟,且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1)补写处读书卡空缺部分。(1分)
(2)上面读书卡片作品内容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A B.B C.C D.D
(3)小语在阅读《<诗经>第四》一章中,对“诗言志”即诗歌的育人作用产生了兴趣,制作了下面的表格。请根据名著内容以及你的语文素养积累,帮他补充完整。(6分)
原句 原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他把桃子送给我,我以李子回赠他。 ①__________________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面对政局我战兢,就像面临深渊,就像脚踏薄冰。 ②__________________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了解我的人,能说出我心中的忧愁;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有什么要求。 ③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朱自清
(2)B;【详解】B.“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论语》等”,《论语》不是史书;故选B。
(3)①要知恩图报,礼尚往来。②做人做事要小心谨慎,心存敬畏。③知音难求,人要找到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行。
附录:
《经典常谈》简介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说文解字》是最早的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 (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说文解字》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历代对于《说文解字》都有许多学者研究,清朝时研究最为兴盛。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尤备推崇,四人也获尊称为“说文四大家”。
《周易》 《周易》即《易经》,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 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 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 子所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尚书》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 经》。“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时代的书,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是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 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 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 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并沿用至今。《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 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春秋》 《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 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 梁传》。《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 籍“六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四书》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又称“四子书”,为历代儒客学子研习之核心书经。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 摘出《中庸》《大学》两篇分章断句,加以注释, 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战国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全书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国的“策”论。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 要典籍。
《史记》《汉书》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
写。《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汉书》天文志由班昭弟子马续补写而成。《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 总称。据记载“诸子百家”有上千家,但流传 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 其中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法家、道家、 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纵横家、兵家、医家。
辞赋 辞赋,是古代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 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 赋体文学为辞赋。辞赋盛于汉,故世称汉赋。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标举秦汉十大赋家 为“辞赋之英杰”,他们是:荀况、宋玉、枚乘、 司马相如、贾谊、王褒、班固、张衡、扬雄、 王延寿。
诗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 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 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 的文学体裁。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 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 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后来历经汉魏六朝乐 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 新诗之发展,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文学体裁。
文 本书中所讲的“文”主要指古文。狭义的 古文是指古代散文,在五四时期以前的古代文 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而骈文 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起源于汉代, 盛行于南北朝,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因 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 “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 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如庾信的《哀 江南赋序》: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 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