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核心素养检测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某种固体在光学上具有各向异性,则该固体可能为多晶体
B.液体表面张力的成因是表面层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C.若液体P滴在固体Q上很难擦去,则说明液体P浸润固体Q
D.只有浸润液体在细管中才能发生毛细现象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烧热的针尖接触涂有蜂蜡薄层的云母片背面,熔化的蜂蜡呈椭圆形,说明蜂蜡是晶体
B.大颗粒的盐磨成了细盐,就变成了非晶体
C.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分子平均动能一定增大,内能增加
D.浸润现象中,附着层的液体分子比液体内部更密集,液体分子之间表现为相互排斥的力
3.关于气体压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单位体积的气体分子数增加,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
B.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加,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
C.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温度降低且体积增大,压强一定增大
D.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温度升高且体积减小,压强一定增大
4.关于下面四幅图中现象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水黾停在水面而不沉,是浮力作用的结果
B.乙图中将棉线圈中肥皂膜Q刺破后,扩成一个圆孔,是表面张力作用的结果
C.丙图中毛细管中液面高于管外液面的是毛细现象,低于管外液面的不是毛细现象
D.丁图中玻璃管的裂口在火焰上烧熔后,它的尖端会变钝,是一种浸润现象
5.
两端封闭的U型管中有一些水银将空气隔为两部分,环境温度为10℃.U型管竖直放置,左、右两气柱的长度分别为L1和L2,如图所示.现将环境温度逐渐升高,则( )
A.L1变长,L2变短B.L2变长,L1变短
C.L1和L2不变化D.条件不足,无法判定
6.
如图所示,导热性能良好的汽缸内封有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缸体质量M=200kg,活塞质量m=10kg.活塞与汽缸壁无摩擦且不漏气.此时,缸内气体的温度为27℃,活塞位于汽缸正中间,整个装置都静止.已知外界大气压恒定,重力加速度取g=10m/s2.则当活塞恰好能静止在汽缸缸口AB处时( )
A.弹簧长度变短B.缸内气体温度为620K
C.缸内气体温度为600KD.缸内气体温度为74℃
7.活塞式抽气机汽缸容积为V,用它给容积为2V的容器抽气,抽气机抽动两次(抽气过程可视为等温变化),容器内剩余气体压强是原来的( )
A.B.C.D.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8.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经过一系列变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a→b过程中,气体体积变小,温度降低
B.b→c过程中,气体温度不变,体积变小
C.c→a过程中,气体体积变小,压强增大
D.c→a过程中,气体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9.
如图所示,粗细均匀的弯曲玻璃管(容积不能忽略)的A管插入烧瓶,B管与玻璃管C下部用橡胶管连接,C管开口向上,一定质量的气体被水银封闭于烧瓶内.开始时,B、C内的水银面(橡胶管内充满水银)等高,外界大气压恒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保持B、C两管不动,若烧瓶内气体温度降低,则瓶内气体密度增大
B.保持B、C两管不动,若烧瓶内气体温度降低,则C管中水银柱将升高
C.若烧瓶内气体温度升高,为使烧瓶内气体的压强不变,应将C管向上
D.若烧瓶内气体温度升高,为使烧瓶内气体的压强不变,应将C管向下移动
10.如图,内壁光滑、导热良好的汽缸中,用活塞封闭有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当环境温度升高时,缸内气体的压强p、体积V、内能E、分子势能Ep随着热力学温度T变化,正确的是( )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4分)
11.(6分)由于水的表面张力,荷叶上的小水滴总是球形的.在小水滴表面层中,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总体上表现为________(选填“引力”或“斥力”).分子势能Ep和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能总体上反映小水滴表面层中水分子Ep的是图中________(选填“A”“B”或“C”)的位置.
12.
(10分)某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等温情况下,一定质量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带刻度的注射器内封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推动活塞可以改变气体体积V,实验所用测量压强的装置较特殊,测量的是注射器内部气体和外部大气(压强为p0)的压强差Δp,在多次改变体积后,得到如下数据:
Δp/(×105Pa) 0 0.11 0.25 0.43 0.67
V/mL 10 9 8 7 6
(1)图中装置1为____________,装置2为____________;(两空均选填“数据采集器”或“压强传感器”)
(2)每次气体的状态调整后,都要等一会儿再记录数据,这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小组基于数据,以Δp为y轴,作出的函数图线为直线,则x轴是________;
(4)若图像斜率为k,该直线的函数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图像纵截距的绝对值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0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状态A变为状态D,其有关数据如图(甲)所示,若状态D的压强是2×104Pa.
(1)求状态A、B、C的压强;
(2)在(乙)图中画出该状态变化过程的p T图像,并分别标出A、B、C、D各个状态.
14.
(12分)如图所示,用U形管和细管连接的玻璃烧瓶A和橡胶气囊B内都充有理想气体,A浸泡在温度为27℃的水槽中,U形管右侧水银柱比左侧高h=40cm.现挤压气囊B,使其体积变为原来的,此时U形管两侧的水银柱等高.已知挤压过程中气囊B温度保持不变,U形管和细管的体积远小于A、B的容积,变化过程中烧瓶A中气体体积可认为不变.(大气压强相当于75c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即100kPa)求:
(1)烧瓶A中气体的压强;
(2)将橡胶气囊B恢复原状,再将水槽缓慢加热至47℃,此时U形管两侧水银柱的高度差.
15.(16分)如图甲所示,气缸左右侧壁导热,其它侧壁绝热,平放在水平面上.质量为m、横截面积为S的绝热活塞将气缸分隔成A、B两部分,每部分都封闭有气体,此时两部分气体体积相等.外界温度T0保持不变,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活塞和气缸间的摩擦).
(1)若将气缸缓慢转动,直到气缸竖直如图乙所示,稳定后A、B两部分气体体积之比变为2∶1,整个过程不漏气,求此时B部分气体的压强.
(2)将丙图中B的底端加一绝热层,对B部分气体缓慢加热,使A、B两部分气体体积再次相等,求此时B部分气体的温度T.
第二章核心素养检测卷
1.答案:C
解析:若某种固体在光学上具有各向异性,则该固体应为单晶体,A错误;液体表面张力的成因是表面层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吸引力,B错误;若液体P滴在固体Q上很难擦去,根据浸润的定义,说明液体P浸润固体Q,C正确;不论液体是否浸润细管壁都能产生毛细现象,毛细管插入浸润液体中,管内液面上升,高于管外液面;毛细管插入不浸润液体中,管内液面下降,低于管外液面,D错误.
2.答案:D
解析:烧热的针尖接触涂有蜂蜡薄层的云母片背面,熔化的蜂蜡呈椭圆形,说明云母片是晶体,A错误;大颗粒的盐磨成了细盐,仍然是晶体,B错误;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所以分子的平均动能也不变,C错误;浸润和不浸润现象是由附着层里分子间的作用力决定的,浸润现象中,附着层的液体分子比液体内部更密集,液体分子之间表现为相互排斥的力,D正确.
3.答案:D
解析:气体压强取决于气体分子的数密度(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和分子的平均动能两个因素,故单位体积的气体分子数增加,气体的压强不一定增大,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加,气体的压强不一定增大,故A、B错误;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C知,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温度降低且体积增大,压强减小,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温度升高且体积减小,压强一定增大,故C错误,D正确.
4.答案:B
解析:因为液体表面张力的存在,有些小昆虫才能无拘无束地在水面上行走自如,故A错误;将棉线圈中肥皂膜Q刺破后,扩成一个圆孔,是表面张力作用的结果,故B正确;毛细管中,浸润液体呈凹液面且高于管外液面.不浸润液体呈凸液面且低于管外液面,都属于毛细现象,故C错误;玻璃管的裂口在火焰上烧熔后,它的尖端会变钝,是表面张力的原因,不是浸润现象,故D错误.
5.答案:B
解析:假设左、右两气柱的长度不变,由图可知,原来两气柱的压强关系p2>p1,由等容变化可得==.由于温度升高,则压强增大,且得Δp1=,同理可知Δp2=.由题意可知,温度变化相同,起始温度也相同,且p2>p1,则Δp2>Δp1,则L2变长,L1变短.B正确.
6.答案:C
解析:对活塞与汽缸整体分析有kΔx=(M+m)g,所以弹簧的弹力保持不变,则弹簧长度不变,所以A错误;对汽缸受力分析有p0S+Mg=pS,则有p=p0+,所以缸内气体压强不变,则为等压变化,根据盖 吕萨克定律可得=,代入数据可得=,解得T2=600K=327℃,所以C正确,B、D错误.
7.答案:C
解析:设容器内气体压强为p,则气体状态参量为p1=p,V1=2V,V2=3V.第一次抽气过程,由玻意耳定律得p1V1=p2V2即p×2V=p2×3V解得p2=p.第二次抽气过程,气体状态参量p2=p,V′2=2V,V3=3V.由玻意耳定律得p2V′2=p3V3即p×2V=p3×3V解得p3=p,故选C.
8.答案:AD
解析:a→b过程中,气体发生等压变化,根据盖-吕萨克定律=C可知气体温度降低,体积变小,故A正确;b→c过程中,气体发生等温变化,根据玻意耳定律pV=C可知压强减小,体积增大,故B错误;c→a过程中,由题图可知p与T成正比,则气体发生等容变化,根据查理定律=C可知压强增大,温度升高,故C错误,D正确.故选AD.
9.答案:AD
解析:保持B、C两管不移动,由等容变化可知,气体温度降低,压强变小,B管水银面上升,C管中水银柱将下降,气体体积减小,则瓶内气体密度增大,故A正确,B错误;若烧瓶内气体温度升高,为使瓶内气体的压强不变,由等压变化可知,应该使气体的体积增大,应将C管向下移动,故C错误,D正确.故选AD.
10.答案:BC
解析:气缸内气体的压强等于大气压与活塞重力产生的压强之和,可知气缸内气体的压强不变.根据理想气体状态变化方程可知=C则V=T则V T图像是过原点的直线,选项A错误,B正确;缸内气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故C正确;理想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不计,分子势能为零,故D错误.故选BC.
11.答案:引力 C
解析:在小水滴表面层中,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大,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平衡位置对应的分子势能最小,在小水滴表面层中,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大,所以能够总体上反映小水滴表面层中水分子势能Ep的是题图中C位置.
12.答案:(1)压强传感器 数据采集器 (2)让封闭气体与外界进行充分的热交换,保持封闭气体的温度不变 (3) (4)Δp=k·-p0 外部大气压强的值
解析:(1)本实验利用电脑自动处理数据,首先需要感应压强大小的压强传感器,即装置1;还需要采集数据的数据采集器,即装置2;
(2)在实验过程中,每次气体的状态调整后,都要等一会儿再记录数据,这是为了让封闭气体与外界进行充分的热交换,温度恢复原状,保持不变;
(3)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0V0=(p0+Δp)V,
Δp=p0V0·-p0,则x轴是;
(4)若图像斜率为k,该直线的函数表达式是Δp=k·-p0,根据图像表达式可以得到图像与Δp轴的交点的绝对值为外部大气压强的值.
13.答案:(1)4×104Pa 1.6×105Pa 4×104Pa (2)图见解析
解析:(1)由题图可知,A→B过程是等容升温过程,
有=
B→C是等温膨胀过程,有pBVB=pCVC
C→D是等容降温过程,有=
联立解得pA=4×104Pa,pB=1.6×105Pa,
pC=4×104Pa.
(2)该状态变化过程的p T图像如图所示.
14.答案:(1)160kPa (2)48cm
解析:(1)由题意知:A中气体压强pA不变,且与B中气体末态压强pB′相等,即pA=pB′,初态压强满足pB=pA-ph,对B中气体由玻意耳定律可知
pBVB=pB′·VB,
代入数据解得烧瓶A中气体的压强pA=120cmHg=160kPa.
(2)A中的气体发生等容变化,由查理定律得=,
代入数据解得pA′=kPa,
橡胶气囊B恢复原状,其压强为pB=pA-ph=kPa,
设水槽缓慢加热至47℃时U形管两侧水银柱的高度差为pΔh,
则pA′=pΔh+pB,解得pΔh=64kPa
解得Δh=×75cm=48cm.
15.答案:(1) (2)T0
解析:(1)假设开始时,AB两部分体积共为V,此时pA=pB=p、TA=TB=T0
将气缸缓慢转动,直到气缸竖直如图乙所示时设A部分压强为p′A:则p′B=p′A+
由玻意耳定律得:对A:pAV=p′AV
对B:pBV=p′BV
联立解得p′B=.
(2)对B部分气体缓慢加热,使A、B两部分气体体积再次相等,A回到最初状态,此时p″B=p+=
从乙到丙过程,对B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
联立解得T=T0.
情境1天宫二号空间站——科学思维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要求学生运用物理知识,通过分析推理做出正确判断.试题以最新的航天信息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航天、关注科学,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1.在密闭的容器内,放置一定量的液体,如图a所示.2022年6月5号,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将陈冬、刘洋、蔡旭哲三人送入我国空间站,若将此容器置于在轨道上正常运行的空间站上,则容器内液体的分布情况应是( )
A.仍然如图a所示
B.只能如图b所示
C.可能如图d或e所示
D.可能如图b或c所示
情境2孔明灯——科学思维
本题以孔明灯为命题背景,综合考查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动力学知识.要根据题目建立对应的理想气体模型,进行分析求解.
2.
[2023·山东威海高二联考]孔明灯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在古代多用于军事.某同学制作了一个质量为m、体积为V的孔明灯.初始时,灯内、外空气的密度均为ρ,温度均为T,孔明灯被点燃后,当内部空气的温度升到T′时,孔明灯刚好飞起,整个过程孔明灯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则( )
A.T′= B.T′=
C.T′= D.T′=
情境3安全气囊——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
本题紧密结合生产生活,以安全气囊为背景,考查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并将变质量问题转化为变体积问题,运用玻意耳定律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安全气囊系统是一种被动安全性的保护系统,它与座椅安全带配合使用,可以为司机和乘客提供有效的生命保障.汽车的安全气囊内有叠氮化钠(NaN3)与硝酸铵(NH4NO3)等物质.如图所示,某次碰撞实验中,汽车在高速行驶中受到猛烈撞击,这些物质会迅速发生分解反应,产生质量为m的气体,充满气囊,此时气体的压强为p、体积为V、温度为T.
(1)已知气体的摩尔质量为M,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求气囊内气体的分子数.
(2)
当假人的头部与气囊相碰后,气囊受到挤压体积减小了,假设气囊不漏气且温度保持不变,求假人的头部与气囊相碰后,气囊内气体的压强.
(3)为了减小气囊对司机和乘客的冲击,在司机和乘客头部碰到新型安全气囊时,若气囊内气体的压强大于0.8p,气囊表面的泄压孔便会开始排气,气体的排出有一定的速率,确保司机和乘客的头部缓慢地减速.当假人头部与气囊相碰后,气囊受到挤压体积减小了,温度降为时,恰好不再排气,求从气囊内排出的气体占总量的比例.微点11 晶体与非晶体
1.(多选)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根据各向异性或各向同性来鉴别晶体和非晶体
B.一块均匀薄片,沿各个方向对它施加拉力,发现其强度一样,则此薄片一定是非晶体
C.一个固体球,如果沿其各条直线方向的导电性不同,则该球体一定是单晶体
D.晶体和非晶体可以根据有没有确定的熔点判断
2.甲、乙、丙三种固体薄片涂上蜡,由烧热的针接触其上一点,蜡熔化的范围如图甲、乙、丙所示,而甲、乙、丙三种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丁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为非晶体,丙是晶体
B.甲为多晶体,乙为非晶体,丙为单晶体
C.甲、丙为非晶体,乙是晶体
D.甲、乙、丙都是晶体
3.北京冬奥会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了寒冬中的温暖,雪花形主火炬(图甲)的创意展现了中国智慧,符合科学事实(图乙),实际上雪花的形态有很多种(图丙).关于雪花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雪花是非晶体
B.雪花具有各向异性
C.0℃雪花的水分子的平均动能比0℃液态水分子的小
D.雪花漫天飞舞可以作为雪花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证据
4.晶体在熔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主要用于( )
A.破坏晶体结构,增加分子势能
B.破坏晶体结构,增加分子动能
C.破坏晶体结构,同时增加分子势能和增加分子动能
D.破坏晶体结构,既不增加分子势能也不增加分子动能
5.
(多选)2020年,“嫦娥五号”探测器胜利完成月球采样任务并返回地球.探测器上装有用石英制成的传感器,其受压时表面会产生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的电荷——“压电效应”.如图所示,石英晶体沿垂直于x轴晶面上的压电效应最显著,则石英晶体( )
A.具有各向异性的压电效应
B.没有确定的熔点
C.有确定的几何形状
D.是多晶体
6.北京冬奥会中国科研团队打破人工造雪核心技术“冰状雪”的国家封锁,成功制造出适应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的合格“冰状雪”.“冰状雪”可以减小雪道表面与滑雪板间的摩擦力,保证雪道表面不易变形.即使在运动员高速转向的情况下,也能保证雪道表面平整光滑.不论选手第几个出场,雪道都可以处于相对完美的状态,以此确保比赛的公平性.已知普通雪密度是每立方厘米0.1克至0.4克,而“冰状雪”密度则需要达到每立方厘米0.65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状雪”没有规则的形状是非晶体
B.在同样条件下,同体积的“冰状雪”比自然雪熔化得慢
C.3℃的水通过造雪机转化为雪时,需要吸收热量
D.“冰状雪”熔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会不断变化
7.
固体甲和乙在一定压强下的熔化曲线如图,纵轴表示温度,横轴表示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甲一定是晶体,固体乙不一定是非晶体
B.甲一定有确定的几何外形,乙一定没有确定的几何外形
C.在热传导方面甲一定表现出各向异性,乙一定表现出各向同性
D.甲和乙的化学成分可能相同
8.
N95透明智能口罩的外观是由防水防刮的再生透明非晶体塑料制成;它的侧面设计了两个圆孔静电层区域,是为了过滤空气:口罩内含有麦克风和扬声器;口罩也可以拆开,内部配备一个充电盒,盒内也提供某非可见光,可以对面罩进行全面消毒.由以上信息判断( )
A.非晶体塑料在光学现象中体现出各向异性
B.静电层的过滤作用主要应用了静电吸附作用
C.麦克风的工作原理是将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
D.盒内的非可见光是红外线
9.[2023·江苏徐州高二统考期中]江苏省东海县是世界天然水晶原料集散地,有着“世界水晶之都”的美誉.天然的水晶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如图所示.关于天然水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但是没有固定的熔点
B.微观粒子的空间排列不规则
C.在熔化过程中分子平均动能不变
D.在光学性质上表现为各向同性
10.如图表示某晶体的物态变化过程,其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物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为气态
B.甲→乙的过程需要放热
C.乙→丙的过程与露珠形成过程相同
D.BC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
11.如图所示是对某种合金连续不断地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据图回答:
(1)这种合金在固态时是不是晶体?
(2)这种合金的熔点是多少?
(3)熔化过程用了多少时间?
(4)图中BC段表示这种合金处于什么状态?
微点11 晶体与非晶体
1.答案:CD
解析:判断固体是否为晶体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固定的熔点,故A错误,D正确;多晶体和非晶体都具有各向同性的性质、无规则的外形,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的性质和规则的外形.故B错误,C正确.
2.答案:B
解析:由图甲、乙、丙可知,甲、乙各向同性,丙各向异性;由图丁可知,甲、丙有固定熔点,乙无固定熔点.所以甲、丙为晶体,乙为非晶体,其中甲为多晶体,丙为单晶体.故选B.
3.答案:B
解析:根据雪花具有形状规则的几何形状,且雪花在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具有确定的熔点,所以雪花是单晶体,则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的物理性质,A错误,B正确;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有关系,故0℃雪花的水分子的平均动能与0℃液态水分子的相同,C错误;雪花是固体颗粒,飞舞时,是宏观上的机械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D错误.
4.答案:A
5.答案:AC
解析:由题意可知,石英晶体沿垂直于x轴晶面上的压电效应最显著,其它方向不明显,因此石英具有各向异性的压电效应,A正确;晶体有确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石英是单晶体,有确定的熔点,有规则的几何形状,BD错误,C正确.
6.答案:B
解析:“冰状雪”有固定的熔点,是晶体,故A错误;“冰状雪”密度较大,在同样条件下,同体积的“冰状雪”比自然雪熔化得慢,故B正确;3℃的水通过造雪机转化为雪时,需要放出热量,故C错误;“冰状雪”是晶体,熔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不变,故D错误.
7.答案:D
解析:固体甲在ab段表示熔化的过程,温度保持不变,因此一定是晶体;而固体乙在整个升温的过程中,没有固定的熔点,因此一定是非晶体,A错误;如果固体甲是多晶体,也没有确定的几何外形,B错误;如果甲是多晶体,则不表现为各向异性,C错误;同种化学成分,有时可以形成晶体,有时也可以形成非晶体,D正确.故选D.
8.答案:B
解析:非晶体塑料在光学现象中体现出各向同性,A错误;静电层用来吸附空气中的灰尘,B正确;麦克风的工作原理是将声音信号转换成电信号,C错误;盒内的非可见光是紫外线,D错误.故选B.
9.答案:C
解析:水晶是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有固定的熔点,A错误;水晶是晶体,微观粒子的空间排列规则,B错误;水晶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分子平均动能不变,C正确;水晶是晶体,在光学性质上表现为各向异性,D错误.
10.答案:D
解析:由题图知,甲中分子相距最近,分子排列规则,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大,既不易被压缩,也不容易被拉伸,所以是固态分子的排列方式;乙中分子相距较近,分子排列杂乱,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弱,是液态分子的排列方式;丙中分子相距最远,分子无固定排列,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弱,是气态分子的排列方式.由以上分析知,甲为固态,故A错误;甲→乙是固态变为液态的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故B错误;乙→丙是液态变成气态的汽化过程,露珠是水蒸气遇冷形成小水滴的液化过程,故C错误;BC段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的温度保持不变,状态发生改变的晶体熔化(或凝固)过程,此时的温度叫晶体的熔点(或凝固点),故D正确.
11.答案:(1)是 (2)210℃ (3)8min (4)固液共存
解析:(1)题图中BC阶段表示该合金的熔化过程,说明有一定的熔点,所以这种合金在固态时是晶体;
(2)熔点为210℃;
(3)熔化过程用了Δt=(14-6) min=8min
(4)BC段就是这种合金的熔化过程,合金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微点12 晶体的微观结构
1.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同种物质可能以晶体和非晶体两种不同的形态出现
B.晶体有天然规则的几何形状,也有确定的熔点
C.不可以根据各向同性或各向异性来鉴别晶体和非晶体
D.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分子平均动能不变,内能增加
2.
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分离出的新材料,其中碳原子紧密结合成单层六边形晶格结构,如图所示,则( )
A.石墨是非晶体
B.石墨研磨成的细粉末就是石墨烯
C.单层石墨烯的厚度约3μm
D.碳原子在六边形顶点附近不停地振动
3.石墨和金刚石性质有很大差异,是由于( )
A.石墨是各向异性的,而金刚石是各向同性的
B.它们的化学成分不同
C.它们都是各向同性的
D.组成它们的物质微粒按不同的规则排列
4.
人们在夏季喜欢佩戴水晶饰品,天然的水晶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如图所示.关于天然水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单晶体
B.没有固定的熔点
C.微观粒子的空间排列不规则
D.在光学性质上表现为各向同性
5.
如图所示为方解石形成的双折射现象实验的照片,下列关于方解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非晶体
B.具有固定的熔点
C.所有的物理性质都是各向异性
D.是由许多单晶体杂乱无章排列组成的
6.石墨是碳原子按图甲排列形成的,其微观结构为层状结构.图乙为石墨烯的微观结构,单碳层石墨烯是单层的石墨,厚1毫米的石墨大概包含大约三百万层石墨烯.石墨烯是现有材料中厚度最薄、强度最高、导热性最好的新型材料.则( )
A.石墨中的碳原子静止不动
B.碳原子的直径大约为3×10-9m
C.石墨烯碳原子间只存在分子引力
D.石墨烯的熔解过程中,碳原子的平均动能不变
7.
食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中国人大约在神农氏与黄帝的时期就开始煮盐.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食盐的微观结构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食盐晶体是正六面体形
B.食盐所有的物理性质都具有各向异性
C.食盐颗粒受潮粘连成食盐块时,形状不规则,是非晶体
D.食盐在熔化时,要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内能也不变
8.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他们通过透明胶带对石墨进行反复的粘贴与撕开,使得石墨片的厚度逐渐减小,最终寻找到了厚度只有0.34nm的石墨烯,是碳的二维结构.如图所示为石墨、石墨烯的微观结构.根据以上信息和已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石墨是晶体,石墨烯是非晶体
B.石墨是单晶体,石墨烯是多晶体
C.石墨的物理性质表现为各向异性,石墨烯的物理性质表现为各向同性
D.他们是通过物理变化的方法获得石墨烯的
9.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家对物质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关于物质结构和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颗粒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不能在固体中出现
B.同种物质不可能以晶体和非晶体两种不同的形态出现
C.单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多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D.多晶体是由单晶体组合而成的,但单晶体表现为各向异性,多晶体表现为各向同性
微点12 晶体的微观结构
1.答案:B
解析:同种物质可能以晶体和非晶体两种不同的形态出现,例如天然水晶与石英玻璃,A正确,不符合题意;单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多晶体则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晶体有确定的熔点,B错误,符合题意;多晶体和非晶体的物理性质表现为各向同性,单晶体的某些物理性质表现为各向异性,所以不可以根据各向同性或各向异性来鉴别晶体和非晶体,C正确,不符合题意;晶体在熔化中,晶体的温度不变,分子平均动能不变,分子的势能增加,内能增加,D正确,不符合题意.
2.答案:D
解析:石墨是晶体,故A错误;石墨烯是从石墨中提取出来的新材料,故B错误;单层石墨烯厚度约为原子尺寸10-10m,故C错误;根据分子动理论可知,固体分子在平衡点不停的振动,故D正确.
3.答案:D
解析:石墨和金刚石都由碳分子组成,但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石墨是各向同性的,而金刚石是各向异性的,是由于组成它们的物质微粒排列结构不同.故选D.
4.答案:A
解析:天然的水晶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所以是单晶体,故A正确;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故B错误;单晶体微观粒子的空间排列规则,故C错误;单晶体在光学性质上表现为各向异性,故D错误.
5.答案:B
解析:光在晶体中的双折射现象就是光学各向异性的表现,所以图中方解石的双折射现象说明方解石是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A错误,B正确;单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各向异性和一定的熔点等性质;而多晶体是由许多小的晶体杂乱无章地排列在一起组成的,使得多晶体不再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而且也看不出各向异性的特点,故CD错误.故选B.
6.答案:D
解析:石墨中的碳原子是运动的,A错误;由题意可知单层的距离为d==3×10-10m且层与层之间有间距,B错误;石墨烯碳原子间不仅存在分子引力,同时也存在分子斥力,C错误;石墨烯是晶体,在熔解过程中,温度不变,故碳原子的平均动能不变,D正确.
7.答案:A
解析:食盐晶体是正六面体形,选项A正确;食盐具有各向异性,但并非所有的物理性质都具有各向异性,选项B错误;食盐颗粒受潮粘连成食盐块时,形状不规则,但仍是晶体,选项C错误;食盐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要吸收热量,所以内能增加,选项D错误.
8.答案:D
解析:石墨、石墨烯都是单晶体.石墨与石墨烯等都是碳元素的单质,它们互为同素异形体.故AB错误;石墨、石墨烯的物理性质都表现为各向同性,故C错误;他们是通过物理变化的方法获得石墨烯的,故D正确.
9.答案:D
解析: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颗粒的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出现,故A错误;同种物质可能以晶体和非晶体两种不同的形态出现,如石墨与金刚石,故B错误;单晶体和多晶体具有确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故C错误;根据多晶体与单晶体的特点可知,多晶体是由单晶体组合而成的,单晶体的某些物理性质表现为各向异性,多晶体和非晶体的物理性质表现为各向同性,故D正确.微点13 液体表面的张力
1.[2023·江苏徐州高二统考期末]在“天宫课堂”上,王亚平用水在两板之间“搭建了一座桥”,形成了如图所示的“液桥”,关于“液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液桥”的形成与水的表面张力有关,表面张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液桥”表面
B.“液桥”表面层的水分子之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使得“液桥”表面有收缩的趋势
C.“液桥”表面层的水分子间距小于“液桥”内部的水分子间距
D.“液桥”实验说明水对板是浸润的,因此水对所有的固体都是浸润的
2.“白露暖秋色,月明清漏中”,描写的是我国古代诗人对露珠的观察和感悟,根据所学物理知识,下列对露珠形成主要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表面层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表面层的分子之间互相吸引
B.液体表面层的分子比液体内部密集,表面层的分子之间互相排斥
C.液体表面层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表面层的分子之间互相排斥
D.液体表面层的分子比液体内部密集,表面层的分子之间互相吸引
3.如图所示,金属框上阴影部分表示肥皂膜,它被棉线分割成a、b两部分.若将肥皂膜的a部分用热针刺破,棉线的形状是下列选项图中的( )
4.[2023·福建漳州高二校联考期末]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先做了一个水球,然后她将女儿用纸做的小花轻轻放在水球表面,纸花迅速绽放.纸花绽放的原因是( )
A.水球表面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B.水球表面分子力表现为斥力
C.纸花分子间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D.纸花分子间分子力表现为斥力
5.(多选)关于液体表面张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图甲中露珠呈球形,这是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
B.乙图中的液体表面层分子间的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间的距离,产生表面张力
C.丙图中水黾可以停在水面上,是由于水的浮力作用
D.丁图中液体表面张力方向与液面平行
6.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其运行轨道可以近似为圆.如图甲为我国三名航天员站立在空间站内地板上的情景,图乙是航天员王亚平在空间站做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间站内的航天员处于平衡状态
B.空间站内的航天员不能用拉力器锻炼肌肉力量
C.空间站的加速度比地球同步卫星向心加速度小
D.空间站内漂浮的水滴呈球形是因为水完全失重和水的表面张力共同造成的
7.关于热学知识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单晶体的某些物理性质呈现各向异性
B.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表面层分子间距离比较大,分子力表现为斥力
C.雨水没有透过雨伞是因为水和伞的不浸润现象
D.在熔化过程中,非晶体要吸收热量,但温度可以保持不变
8.下面是教材中的四幅插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是显微镜下三颗小炭粒的运动位置连线图,连线表示小炭粒的运动轨迹
B.图乙是封闭在容器中的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若温度升高,其内能一定增大
C.图丙是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两条等温线,则T2D.图丁中一只水黾能停在水面上,主要是靠水对水黾的浮力作用
9.图甲是吹肥皂泡游戏的场景,在图乙玻璃杯内注入肥皂水,用铁丝做成的圆环放进玻璃杯中,沾满肥皂水后取出,可以吹出肥皂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肥皂水不浸润玻璃杯壁
B.肥皂泡表面张力方向和表面垂直
C.肥皂泡呈球状与液体的表面张力有关
D.肥皂泡表面液体分子间只存在引力,没有斥力
微点13 液体表面的张力
1.答案:B
解析:液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水的表面张力的作用,且液体的表面张力在表面层的切面内各个方向都存在,A错误;“液桥”表面层的水分子之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使得“液桥”表面有收缩的趋势,B正确;液体的表面张力形成的原因是液体表面层分子间的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距离,分子力表现为引力,C错误;因为“液桥”表现为中间细、两头粗的特点,即附着层表现为斥力作用,所以水和透明板是浸润的,但同一种液体对不同的固体,可能是浸润的,也可能是不浸润的,浸润与不浸润是相对的,D错误.
2.答案:A
解析:对于露珠,液体表面层分子分布比液体内部稀疏,则分子引力大于分子斥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即表面层的分子之间互相吸引.故选A.
3.答案:D
解析:肥皂膜未被刺破时,作用在棉线两侧的表面张力互相平衡,棉线可以有任意形状.当把a部分肥皂膜刺破后,在b部分肥皂膜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棉线将被绷紧,且液体表面有面积收缩到最小的趋势,选项D正确.
4.答案:A
解析:液体表面层由于蒸发等原因导致分子数较少,则表面层水分子间的平均距离比内部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大,故水球表面上水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收缩导致纸花绽放,A正确,B错误;纸花绽放与纸花分子间的作用力无关,CD错误.
5.答案:BD
解析:题图甲中露珠呈球形,这是液体表面张力的结果,故A错误;题图乙中液体表面层分子间的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间的距离,分子力表现为引力,从而产生表面张力,故B正确;题图丙中水黾可以停在水面上,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作用,故C错误;题图丁中液体表面张力方向与液面平行,故D正确.
6.答案:D
解析:空间站内的航天员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不是平衡状态,故A错误;拉力器的工作原理是弹簧的形变,与重力无关,所以依然能用拉力器锻炼肌肉力量,故B错误;因为空间站的轨道半径小于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根据G=ma可知,空间站的加速度比地球同步卫星向心加速度大,故C错误;空间站内漂浮的水滴呈球形是因为水完全失重和水的表面张力共同造成的,故D正确.故选D.
7.答案:A
解析:单晶体的某些物理性质呈现各向异性,A正确;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表面层分子间距离比较大,分子力表现为引力,B错误;雨水没有透过雨伞是因为液体表面张力,C错误;在熔化过程中,非晶体要吸收热量,由于非晶体融化时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温度升高,D错误.故选A.
8.答案:B
解析:每隔一段时间把观察到的炭粒的位置记录下来,然后用直线把这些位置依次连接成折线,所以布朗运动图像反映每隔一段时间固体微粒的位置,而不是运动轨迹,A错误;理想气体不计分子势能,所以温度升高时,分子平均动能增大,则内能一定增大,B正确;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判断,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不同温度下对应的等温线是不同的,且越靠近原点等温线所表示的温度就越低,即T19.答案:C
解析:一种液体是否浸润某种固体与这两种物质的性质都有关系,肥皂水不浸润蜂蜜和石蜡,但可以浸润玻璃,故A错误;肥皂泡表面张力方向和表面平行,故B错误;表面张力让液体收缩,而球面是同体积物体最小的表面积,所以肥皂泡呈球状与液体的表面张力有关,故C正确;肥皂泡表面液体分子间既存在引力也存在斥力,合力表现为引力,故D错误.微点14 浸润和不浸润
1.(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浸润和不浸润现象都是分子间作用力作用的表现
B.农田里如果要保存地下的水分,就要把地面的土壤锄松,可以减少毛细现象的发生
C.水银不能浸润玻璃,说明水银是不浸润液体
D.在建筑房屋时,在砌砖的地基上要铺一层油毡或涂过沥青的厚纸,是为了增强毛细现象,使地下水容易上升
2.(多选)把很细的玻璃管插入水中与水银中,如图所示,正确表示毛细现象的是( )
3.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再次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其中有一个实验是王亚平在太空拧毛巾,拧出的水形成一层水膜,附着在手上,像手套一样,晃动也不会掉.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空间站水滴不受重力
B.水和手发生浸润现象
C.水和手发生不浸润现象
D.在空间站中水的表面张力变大,使得水“粘”在手上
4.两端开口的洁净玻璃管竖直插入液体中,管中液面如图所示,则( )
A.该现象不是毛细现象
B.该液体对玻璃是浸润的
C.减小管的直径,管中液面会下降
D.液体和玻璃间的相互作用比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强
5.下列四幅图所涉及的物理知识,论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明晶体熔化过程中分子平均动能变大
B.图乙水黾可以在水面自由活动,说明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
C.图丙是显微镜下三颗小炭粒的运动位置连线图,连线表示小炭粒的运动轨迹
D.图丁中A是浸润现象,B是不浸润现象
6.(多选)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为浸润现象,图乙为不浸润现象
B.图甲中附着层的液体分子比液体内部的分子稀疏
C.图乙中附着层的液体分子比液体内部的分子稀疏
D.图甲中表面层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而图乙中表面层分子比液体内部密集
7.[2023·广东中山高二统考期末]佩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是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措施之一,合格的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内侧所用材料对水都是不浸润的,图为水滴在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内侧的照片,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片中的口罩和水滴发生了浸润现象
B.照片中水滴表面分子比水滴的内部密集
C.照片中水滴呈扁球状是液体表面张力和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D.水对所有材料都是不浸润的
8.小明发现倒酱油的时候总会有一些酱油沿着瓶口流到瓶子外面,他认为如果选用合适的瓶口材料就能保持瓶子清洁.如图是酱油滴在两种材料表面的油滴形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说明油滴与甲材料不浸润
B.图乙说明油滴与乙材料浸润
C.油瓶口的材料选用乙材料较合适
D.水银在两种材料表面的形状一定与酱油滴形状相同
微点14 浸润和不浸润
1.答案:AB
解析:浸润和不浸润现象都是分子间作用力作用的表现,A正确;农田里如果要保存地下的水分,就要把地面的土壤锄松,可以减少毛细现象的发生,B正确;浸润与不浸润是相对的,一种液体是否浸润某种固体,与这两种物质的性质都有关系,水银不浸润玻璃,但浸润铅,C错误;在建筑房屋时,在砌砖的地基上要铺一层油毡或涂过沥青的厚纸,是因为水对油和沥青是不浸润的,会阻止地下水上升,D错误.
2.答案:AC
解析:水能浸润玻璃,A正确;水银不浸润玻璃,C正确;B、D选项中管内、外的浸润情况不一致,所以是不可能的,B、D错误.
3.答案:B
解析:在空间站水滴仍受重力作用,只是重力用来提供向心力,处于失重状态,故A错误;由题意,拧出的水形成一层水膜,附着在手上,像手套一样,说明液体水在手表面有扩展趋势,水和手发生浸润现象,故B正确,C错误;液体水在手表面有扩展趋势,而不是收缩趋势,故不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变大的缘故,故D错误.故选B.
4.答案:C
解析:当液体与固体接触时,液体的附着层将沿固体表面收缩的现象叫不浸润,当液体与固体接触时,液体的附着层将沿固体表面延伸的现象叫浸润,根据图像可知,液体与玻璃的附着层沿固体表面收缩,则该液体对玻璃是不浸润的,B错误;浸润液体在细管中上升的现象与不浸润液体在细管中下降的现象叫毛细现象,综上所述,该现象是毛细现象,A错误;毛细现象中,细管叫毛细管,毛细管直径越小,毛细现象越明显,即不浸润液体中,减小管的直径,管中液面会进一步下降,C正确;在不浸润现象中,液体和玻璃间的相互作用比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弱,附着层内有一部分液体分子进入液体内部,附着层内里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附着层内的液体分子间表现出相互作用的引力效果,使得液体的附着层将沿固体表面收缩,D错误.故选C.
5.答案:D
解析: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分子平均动能不变,故A错误;水黾可以在水面自由活动,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故B错误;每隔一段时间把观察到的炭粒的位置记录下来,然后用直线把这些位置依次连接成折线,所以布朗运动图像反映每隔一段时间固体微粒的位置,而不是运动轨迹,故C错误;图丁中A是浸润现象,B是不浸润现象,故D正确.故选D.
6.答案:AC
解析:由题图可知,图甲为浸润现象,图乙为不浸润现象,A正确;图甲中附着层的液体分子比液体内部的分子密集,B错误;图乙中附着层的液体分子比液体内部的分子稀疏,C正确;图甲和图乙中表面层的液体分子都比液体内部的分子稀疏,D错误.
7.答案:C
解析:合格的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内侧所用材料对水都是不浸润的,照片中的口罩正好发生了不浸润现象,A错误;照片中水滴为扁球状,水滴表面分子比水的内部分子间距大,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使水滴表面有收缩的趋势,则照片中水滴表面分子应比水的内部稀疏,B错误;照片中水滴呈扁球状是液体表面张力和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C正确;水不是对所有材料都是不浸润的,比如水可以浸润玻璃,D错误.
8.答案:C
解析:只要选择酱油不浸润的材料做酱油瓶就能保持瓶子清洁,从图示的情况可以看出酱油与甲材料是浸润的,与乙材料是不浸润的,所以应该选择乙材料,选项C正确.液体在某种材料表面的形状不但与浸润和不浸润有关,而且与液体的体积有关,即使是浸润的,液滴的体积不同其形状也不同,所以无法确定水银在两种材料表面的形状是否与酱油滴的形状相同,选项D错误.故选C.微点15 液晶的理解及应用
1.(多选)关于晶体、液晶、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晶体和液晶的性质是完全相同的
B.液晶就是液体,具有液体的所有性质
C.液晶是介于晶体与液体之间的一种中间态
D.液晶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具有晶体的各向异性
2.关于液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晶态只是物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才具有的存在状态
B.因为液晶在一定条件下发光,所以可以用来做显示屏
C.人体组织中不存在液晶结构
D.笔记本电脑的彩色显示器,是因为在液晶中掺入了少量多色性染料,液晶中电场强度不同时,它对不同色光的吸收强度不一样,所以显示出各种颜色
3.关于液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液晶是液体和晶体的混合物
B.所有物质都具有液晶态
C.电子手表中的液晶在外加电压的影响下,本身能够发光
D.液晶的光学性质与某些晶体相似,具有各向异性
4.液晶能够显示数码和图像,其原因是( )
A.液晶在温度、压力、摩擦、电磁的作用下,其分子排列发生变化,改变了液晶的光学性质
B.有的液晶在电压的作用下能由透明状态变浑浊,可用来显示文字和数码
C.有的液晶可以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D.有的液晶既可以探测温度又可以显示数码
5.液晶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下列对于液晶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液晶态就是固态和液态的混合
B.液晶具有各向同性的性质
C.液晶既有液体的流动性,又有晶体的各向异性
D.天然存在的液晶很多,如果一种物质是液晶,那么它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液晶
6.关于固体、液体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晶体有确定的熔点,多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B.彩色液晶显示器利用了液晶的光学各向异性的特点
C.玻璃管的裂口放在火焰上烧熔,其尖端变钝,这是由于液体重力的作用
D.唐诗《观荷叶露珠》中有“霏微晓露成珠颗”句,诗中荷叶和露水表现为浸润
微点15 液晶的理解及应用
1.答案:CD
解析:晶体属于典型的固体,其分子排列呈一定的点阵结构,有规律,而液晶分子的结构是介于液态的杂乱与晶体的规律排列之间的,其像液体一样具有流动性,而在光学等物理性质上又与晶体相似,具有各向异性.
2.答案:D
解析:液晶态可在一定温度范围或某一浓度范围存在,故A错误;由于液晶态物质特殊的微观结构,因而呈现出许多奇妙的性质,如光学透射率、反射率、颜色等性能,对外界的力、热、声、电、光、磁等物理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因而在电子工业等领域里可以大显神通,不是自主发光,故B错误;人体中有的蛋白质与磷脂在一定条件下为流动的液晶态或凝胶态,故C错误;当液晶通电时导通,排列变得有秩序,使光线容易通过,不通电时排列混乱,阻止光线通过,所以液晶的光学性质随外加电压的变化而变化,它对不同色光的吸收强度不一样,所以显示各种颜色,故D正确.
3.答案:D
解析:液晶并不是液体和晶体的混合物,而是一种特殊的物质,A错误;液晶具有液体的流动性,但不是所有物质都具有液晶态,B错误;液晶本身不能发光,C错误;液晶既像液体一样可以流动,又具有晶体各向异性的特性,所以液晶的光学性质与某些晶体相似,具有各向异性,D正确.
4.答案:B
解析:液晶能够显示数码和图像,主要原因是在电压的作用下能由透明状态变浑浊,B正确;液晶在温度、压力、摩擦、电磁的作用下,其分子排列发生变化,液晶的光学性质发生变化,有的液晶可以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可以用来探测温度又可以显示数码,但这些不是液晶显示数码和图像的原因,ACD错误.
5.答案:C
解析:液晶态是介于液态与结晶态之间的一种物质状态,不是固态和液态的混合,A错误;液晶既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又具有与某些晶体相似的性质,如具有光学各向异性等,B错误,C正确;天然存在的液晶并不多,多数液晶是人工合成的,液晶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不同,有结晶态、液晶态和液态三种状态,D错误.
6.答案:B
解析:A错:单晶体和多晶体都有确定的熔点.B对:彩色液晶显示器利用了液晶的光学各向异性的特点.C错:玻璃管的裂口放在火焰上烧熔,其尖端变钝,这是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D错:诗中荷叶和露水表现为不浸润.
核心素养提升
1.答案:D
解析:容器与液体所受重力均提供容器与液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液体仅受表面张力的作用,使其自由表面收缩到最小状态,所以液体的自由表面呈球形.如果液体对容器是浸润的,那么将出现图c所示的情况;如果液体对容器是不浸润的,那么就表现为图b所示的情况.
2.答案:B
解析:孔明灯刚好起飞时,设孔明灯内气体的密度为ρ′,则ρ′Vg+mg=ρgV,解得ρ′=,在加热后孔明灯内气体的体积为V′==,由盖 吕萨克定律得=,解得T′=,B正确.
3.答案:(1)NA (2)p (3)
解析:(1)气囊内气体的分子数为N=n·NA=NA.
(2)气体发生等温变化,由玻意耳定律可得
pV=p′·V,解得p′=p.
(3)对气囊内所有的气体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解得V′=V,从气囊内排出气体的体积为ΔV=V-V=V,排出气体占总量的比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