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小马过河 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小马过河 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0 12:1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认识“阻”等10个生字,会写“扇”等13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马不知所措的心理。
3. 抓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马不知所措的心理。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头饰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同学们,你们有玩具马吗?骑上它,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交流)今天我们要认识一只小马,你们知道吗?它正忙着赶路,板书课题,齐读。
2. 小结:过河是小马必须面对的问题,它可能会怎么解决呢?打开课本第9页,读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 检查生字读音。课件出示词语:阻挠驮筐沉甸甸 拦住 纳闷儿 犹豫 幸亏 喘着气 驮着木筐只好坝上平原 趟水而过 小溪哗哗 拦住小马 过河任务 小桥流水学生自己读一读,看谁读得准。
3. 小马到底要过河干什么呢?读读课文就知道了。学生自读课文。要求:遇到有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不通的句子反复读一读。
4. 现在你们知道小马过河是干什么去了吗?谁来读读第一段?其它同学找找小马过河遇到的两只动物是谁?它们对小马说了些什么?用笔在书上划下来。
5. 反馈:课件出示老牛、松鼠的句子。指名学生读一读,喜欢读的让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我们一起美美的读一读这三段话。
6. 小马最终有没有过河?它有没有接受它们的建议?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一找!谁来说说?并划下有关的句子。
7.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小马的句子。“我不会过河,请您帮帮忙。”小马为难了。“我怎么能光听别人说呢?我还没有老到骨头变软的时候呢!”小马立刻心里有了主意。
三、了解过程,感情朗读。
1. 小马为难了,谁来帮助它?(妈妈)找一找,妈妈对小马说了些什么?用笔划下来。
2. 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学习第一段?其它同学思考:妈妈告诉小马什么?小马听了妈妈的话心里怎样?带着这样的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3. 小马听从了妈妈的话,结果怎样呢?自由读读课文第二段。
4. 学生交流:小马趟过了小溪,过了大桥,这时它非常高兴,齐读课文第四段。
四、小结:
同学们,小马不仅过了河,还让我们明白了无论过河或做其他事,我们都应该开动脑筋,要自己想办法,不要光听别人说的道理。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指导写字。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 听写生字新词。
2. 出示句子:小马连忙回答说:“我不会过河,请您帮帮忙。”小马心里很难过,只好叹了口气。它为难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3. 小马刚才说的什么?谁能用上“老牛伯伯说、松鼠姐姐说”的句式说说小马过河后发生的事。这说明了什么?(让学生体会到小马对妈妈的话有不同的理解)那你们觉得小马还应该怎么做才能过河?(学生讨论)那究竟谁的办法好?小马就去找办法了,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看课文动画,加深理解。
课件(略)
三、看后说一说,再读一读。
1. 观看完动画后,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理解。
2. 全班交流:小马终于过了河,它很感激妈妈对他说的话。
3.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出示)
老牛伯伯说:“河水很浅,()”松鼠姐姐说:“河水很深,()。” 妈妈说:“()。遇事( )。” 小马( )说:“我不会过河,请您帮帮忙。”小马( )说:“我怎么能光听别人说呢?我还没有老到骨头变软的时候呢!”小马立刻心里有了主意。
四、指导写字。
1. 观察生字,交流发现。
2. 范写。
3. 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并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总结课文。
小马过河的教学设计应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学习需要来制定具体的教学步骤和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小马过河》的教学,我认识到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
同时,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时,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在探究和实践中不断成长。
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