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学校的景行模拟联合国社,本学期为继续扩大社团的影响力,计划策划一期以“学做外交家”为主题的活动来为新加入的萌新普及外交知识。活动将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学习外交之道,你现在是模联核心成员,请你和社员一起完成下列活动。
《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氾水
函陵
氾南
崤山
晋
郑
公元前630年
秦
新郑
活动一、还原历史现场
外交家需要有卓越的政治智慧。国际关系错综复杂,需要理性分析,请你结合下面地图,预习的资料及课文中的相关描述,用清晰的语言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还原历史现场。
氾水
函陵
氾南
崤山
晋
郑
公元前630年
秦
新郑
活动一、还原历史现场
解说时重点关注两个问题
一、为什么攻打郑国?二、郑国的处境如何?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以:因为,介词
于:对,介词,无礼于晋/贰于楚,状语后置句
军:驻扎(名用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句,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
文本解析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
其一,是郑国曾两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
活动一、还原历史现场
为什么攻打郑国?
文本解析
晋国的形势?
①写出形势紧迫:“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郑国危在旦夕——兵临城下,形势严峻;
②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活动二
外交家需要有忠诚正直的品质。面对郑伯的请求,请你为烛之武代言,谈谈临危受命的原因。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辞:推辞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犹:尚且
而:连词表转折, 却
是:这(代词)
然:可是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文本解析
活动二
外交家需要有忠诚正直的品质。面对郑伯的请求,请你为烛之武代言,谈谈临危受命的原因。
明确:基于当下的形势、有感于郑伯的谦卑的态度、对于国家大义的坚守、自我利益的保全。
活动二
外交家需要有忠诚正直的品质。面对郑伯的请求,请你为烛之武代言,谈谈临危受命的原因。
追问:烛之武先“辞”后“许”有什么作用呢
活动三
外交家需要有卓越的外交才能。烛之武的游说之词是经典的外交辞令,林云铭曾评价“说秦之辞,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下列表格,感受烛之武退秦时的辞令之妙。
课文原句 对秦影响 劝说技巧 劝说角度 想象秦伯此时的反应(心理/表情/语言
活动要求: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先自行完成下表,再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完善,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展示,每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发言,一名同学诵读原文。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当夜。
有益于君:状后,于君有益
以:来,表目的。
鄙:把...当作边邑
厚/薄:形容词→动词,变得雄厚/变得弱小
以为:以之为,把......当作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泛指主人。古今异义。
乏困:形→名,缺少的(东西)。
文本解析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朝/夕:名作状,在早上,在晚上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满足。
东:向东
封:疆界,使……成为疆界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译为“从哪里”
图:考虑
文本解析
文本解析
思考:烛之武是怎么一步步劝退秦伯的?试分析烛之武退秦时的辞令之妙。
课文原句 对秦影响 劝说技巧 劝说角度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舍郑...无所害
且君尝为...君之所知也
若亡郑...君之薄也
夫晋...唯君图之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亡郑于秦无益
舍郑于秦无害
晋曾于秦无礼
晋贪于秦有患
现实
历史
未来
/
活动三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
若(拉长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诵读语气
活动三
小组合作探究:
追问1:烛之武的说辞有漏洞吗?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活动三
小组合作探究:
追问1:烛之武的说辞有漏洞吗?
追问2:烛之武的说辞中存在明显的漏洞,为什么还能成功游说秦穆公呢?
抓住了秦国对晋国的隐忧。但在秦晋围郑前两年,晋文公在践土之盟上受周天子册命,成为霸主,当年的秦强晋弱之势已然改变。对于晋国的强大,亲历了惠公到文公这段历史的秦穆公对此暗自忧虑。
活动三
小组合作探究:
追问1:烛之武的说辞有漏洞吗?
追问2:烛之武的说辞中存在明显的漏洞,为什么还能成功游说秦穆公呢?
追问3:郑国最终退兵,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以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之:代指秦军
微:如果没有
因:依靠
而:却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之:代郑国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这是不仁道的;失去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也撤离郑国。
文本解析
活动三
小组合作探究:
追问3:郑国最终退兵,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以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1)烛之武的高明之处在于看出了表面上亲密的秦晋背后存在的利益矛盾,成功瓦解了秦晋联盟。
(2)《左传》在写到晋国退兵后,有一段重要的补叙:“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郑石甲父、侯宣多逆以为大子,以求成于晋,晋人许之。”晋国因为郑国立了自己所支持的子兰为太子,已经有了实际的收获,所以才愿意撤兵。
(3)晋文公认为“不仁”“不知”“不武”。
“不仁”——历史情谊:秦国帮助重耳登上晋文公的宝座,去袭击秦国,不仁义。
“不知”——外交局势:因此而丧失秦国这一强大的盟友,不明智。
“不武”——用兵之道:用分裂代替团结,这是不合乎用兵作战的原则。
文本解析
思考:如何理解晋文公所说的“仁”“知”“武”?
活动三
小组合作探究:
追问4:秦晋围郑,出于郑无礼,晋文公认为进攻秦军是“不仁”“不知”“不武”的,因而被古人赞为“有礼”。如何理解这里说的“礼”?文中“礼”的具体表现还有哪些?春秋时期“礼”的意义是什么?
活动三
(1)这里的礼指的是小至个人,大至国家处事的准则和道德要求,是维持社会的稳定秩序的基础和规范。
(2)文中礼的表现还有:时师秦晋围郑时的师出有名,文中涉及称呼时均使用爵位来称呼,烛之武劝说时语言表达上的谦卑的态度以及晋国最终的决定等。
(3)春秋时期的“礼”,作为天地运行的规则,各阶层人民的一切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礼是用来区分上下尊卑的,君王要守君王之礼,诸侯王夭守诸侯王之礼,老百姓的婚丧嫁娶等等无不有礼来指导。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看出作者有意借助历史的叙述来重申礼的重要性,希望引起人们的关注。
活动四
假如秦穆公并未立刻给予回应,郑文公要求烛之武再去游说晋侯,请利用你今天学到的游说技巧,模仿烛之武的语气,写一段发言稿。(随后全班投票选出最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
课后作业
人物鉴赏,或选择课文中的一个人物写一篇鉴赏性的文字,或以表格的形式分析归纳书中人物的形象及其特点
文化常识
1.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周天子一般按功劳大小进行分封,得到的土地也渐减,如本文中的晋侯、秦伯,其他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2.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3.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王、诸侯对自己的谦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谷(不善)。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君王、诸侯认为自己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位。由此,君王与诸侯谦称自己为寡人。
4.执事: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⑤侍从。本文指对办事官吏的敬称,译为您。
曹操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烛之武满腹经纶,却不得重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他并没 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坚守,七十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才华依旧。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搏,为自己的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惊叹号,给后世留下无尽的深思和感慨。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