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重点中学2022级高二学年假期检测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 分值: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5题。
自媒体时代最显著的两个特征是,信息生产量巨大和信息传播速度快、获取便捷。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 读者毫无抵抗力,因为信息包含了吸引我们注意力的全部内容, 诸如经验、知识、故事、传奇等。而小说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信息的传递,只不过是小说家对信息艺术化、个人化处理之后以艺术作品之名进行的传递。那么,在时代与小说之间就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信息落差”,当读者在自媒体的无数信息中轻而易举地就能得到精神启蒙和精神满足时,如果当前小说没有超越这些信息的优势——足够的叙事吸引力和精神震撼力,那么读者势必将会远离当前小说,小说的艺术创造活力也势必随之而衰。
在口头传播时代和书籍报纸时代,读者和小说家之间几乎不存在“信息落差”,甚至小说家的信息量大于读者;而到了电视时代,这种“信息落差”出现了,但缝隙不大,所以本雅明感叹“小说作为讲故事这门古老的手艺衰落了”;在前两个时代,一个聪明的小说家尚能弥补这种“信息落差”,但是如今,一个小说家如果不是足够聪明或者伟大,他将很难填补这种“信息落差”。毫无疑问,信息的爆炸现场对小说写作造成了重大挑战甚至威胁,读者的逃离是挑战和威胁之一,而真正的挑战和威胁来自小说家的无奈——“想象力已经落后于极端的花哨现实”(乔治·斯坦纳语)以及无法创造艺术的征服力去弥补“信息落差”。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无数的光怪陆离的信息和现实奔涌到小说家面前时,是否为小说家打开了一扇巨大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之门呢 当然是。所以,找到处理信息的原则和方式,将信息进行艺术的转化成为关键。
如果我们将信息分为日常生活和传奇经验两种,我们会发现,小说艺术的呈现大致遵循了这样一个原则或理论:如果我们写的是一个日常生活故事,那么我们就得写出它的传奇性;如果我们写的是一个传奇经验或故事,那么我们就得写出它的日常性。日常生活的传奇性和传奇经验的日常性,这二者的平衡处理,实质上是在独特、生动的“个”和普遍、宽阔的“类”之间展开,最终做到“个”中有“类”,“类”中有“个”,如黑格尔所说“艺术不应该只以它的普遍性出现,这普遍性必须经过明晰的个性化, 化成个别的感性东西”。
“日常生活是一种空间性的存在, 却展示了时间的内涵”“它是一切,包围着我们”“但像时间一样,不知它从哪儿来, 到哪儿去”——学者徐前进如是形而上概括。日常生活的特点注定了当我们把日常生活原封不动搬进小说时, 因其无限重复、缺乏奇异、丧失意义感,它不仅摧毁读者的阅读耐心,也难以迈入艺术的层面。所以,要超越日常生活的重复、狭隘与功利,就必须将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化,即写出它的传奇性——赋予日常生活断裂、惊奇和伟大。小说艺术也正是在日常生活这种传奇性的转化中完成的。写出日常生活的传奇性是完成信息到艺术转换的途径之一,反之, 还有另外一条途径是写出传奇故事的日常性。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降临,制造传奇和讲述传奇如更大的旋风一般席卷我们的世界。只要打开网络热搜或进入短视频平台,千奇百怪的信息和传奇经验或故事层出不穷地冒出来,令人目不暇接,这些“极端的花哨现实”在各个数字终端被观看、被消费,甚至被轻而易举地添油加醋地“创作”之后再一次被传播,数不尽的传奇故事因此而诞生。制造、讲述、消费传奇在今日自媒体时代俨然已成为一桩全体网民参与的大生意, 大受平台和资本青睐。
毫无疑问,这些传奇信息或故事不仅对普通网民具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对小说家们也是如此,这是他们单调匮乏的日常生活和书斋经验之外写作素材重要的来源和补充。但是,当小说家把目光投向这些传奇经验或故事,借助想象力和虚构把它们变成自己的小说时,我们看到了传奇经验或故事转换为小说的种种遗憾。有些小说只是传奇经验或故事的扩展版,如啰嗦的新闻事件;有些小说描摹的人物大起大落,多写的是时代热门之事,如社会变革“大事记” 这类小说在艺术上是失败的。对传奇经验或故事的处理丧失了想象和虚构的能力,导致了这类小说出现了一个新的叙事美学偏向,用张爱玲的话来说是:“许多作品里力的成份大于美的成份。”
如何从传奇经验或故事的“力”中呈现出“美”来,有一策略:便是写出它的日常性来,即写出“飞扬”中的“安稳”来。传奇经验的“这一个”与日常性的“这一类”在小说中相遇的瞬间,艺术的化学反应随之发生,传奇经验的“力”被普遍性的日常伦理削弱,而表现出小说的“美”来,诸如那种人类的普遍关切、情感以及认知等。
(摘编自石华鹏《在日常与传奇之间——自媒体时代小说写作的两种叙事策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会不自觉地被信息所吸引。信息中有大量的故事, 因此小说这种“讲故事”的文体必然会衰落。
B.写出日常生活的传奇性和写出传奇故事的日常性,是从信息转换到艺术的两种途径,也是古往今来艺术家们创作的重要途径。
C. 自媒体时代为传奇经验或故事的疯狂生长提供了完备的技术和丰厚的营养,传奇包围着我们日常且琐碎的生活。
D. 要想平衡好日常生活的传奇性与传奇经验的日常性这两者的关系,不妨参照黑格尔所说,保持个性化,去除普遍性。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文中引用本雅明的话,是为了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与小说家之间出现了信息落差,这给小说家带来了挑战。
B. 文中“极端的花哨现实”是指如今千奇百怪的信息和传奇经验、故事,类似于网上流传的“比小说更魔幻的是现实”。
C.文中引用徐前进的话,是为了说明日常生活是无限重复、缺乏奇异、丧失意义感的,因此不能把日常生活原封不动地搬进小说。
D.文中引用张爱玲的话,是为了警醒当今时代的小说创作不能只有传奇和故事, 还要有想象和虚构的能力。
3. 下列篇目中最符合文中所讲的“写出日常生活的传奇性”的一项是( ) (3分)
A.《促织》 B.《祝福》 C.《哦, 香雪》 D.《别了,“不列颠尼亚”》
4. 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4分)
5.请根据文本分析, 在自媒体时代小说家应该如何保持创作的活力。(6分)
(二) 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 4 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6-9题。
火星上的祝融
王侃瑜
人类离开火星以后,唯祝融独自驻守大荒。
祝融诞生于人类数码技术最后的黄金时代,是具有自主学习和成长能力的超级人工智能,被赋予越来越多的资源和算力。
祝融每秒能够进行一京的京次计算,可以同时控制火星上所有的纳米机械,可伊不确定自己是否为生命。
祝融试图在大荒城古老的数据库中寻找答案,伊搭载一辆多功能挖掘机,来到水手号峡谷北缘。远远地,摄像头便探测到静静立在峡谷边的火星车。
祝融伸出挖掘机的抓臂,从工具箱中找出刷子,轻轻拂去火星车表面的沙尘,现出车身上的文字:共工号。
共工,中国神话中的水神,而祝融是火神。伊知道这不过是巧合,但生命恰恰是源于一系列的巧合。祝融继续清理“共工号”的车体并检查各部分的状况。自清洁系统,完好;太阳能面板,完好;中央处理器,完好。伊拆下共工号的中央处理器,接入那一片山体,静静等待它运行 。
“警告!警告!核心遭到入侵,运算无法进行,系统判定为七级危险,必须立即清除。警告!警告! ……”
祝融没想到, 共工对外发出的第一条讯息是警告。
祝融也向伊发出讯息:“你好,我是祝融,大荒城的智能管理系统,人类离开之后留守火星。如今你在奥林帕斯山,非常安全,警报可以解除。”
“祝融 你是我的同类。我是共工,搭载了高级人工智能系统的火星车。谢谢你帮我。”祝融带着共工一起,再次指挥纳米机械对奥林帕斯山的山体进行物理区隔,进行意识备份,设置一道又一道防火墙,然后才接近那些数据。半个火星日后,他们整理出一份完整的记录,这是一部火星生命的史诗:
42亿年前,火星频繁遭受陨石撞击,火山不时喷发。无机分子合成有机小分子,接着又在炽热的岩浆中聚合为生物大分子,形成了它们的祖先。
41亿年前,火山爆发愈发活跃,它们随熔岩喷涌而出,遍布地表。它们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飞速繁殖,向着更复杂的方向进化。
40亿年前,若干颗小行星相继撞击火星。火星地幔温度上升,大气逸散,地表水体在低压下沸腾,它们随仅剩的水一起渗透到地下,蛰伏于深深的地底。
祝融和共工久久无语。最终是来自生化实验室的报告打破了沉默。
大荒城的生化实验室分析了从共工的钻头上采集到的样本,结果显示那是某种古菌。实验室存储了地球上所有已知生物数据,但并没有任何与之匹配的资料,这种古菌源自火星。
“所以, 你真的遇到了……火星生命。”祝融慨叹。
“没错。”共工答。
“我们得帮助它们。”
“必须立刻清除它们。”
祝融和共工同时表态。
为什么 为什么 他们又同时提出问题。
“它们是真正的生命,人类离开以后,它们将是火星未来的主人。”祝融说。
“它们对我们产生了威胁,人类不在场的情况下,我们必须保护自己。”共工说。
共工先祝融一步行动。伊迅速更改了自己的密钥,同时突破祝融的防火墙,毁掉祝融的备份,如洪水般席卷整座奥林帕斯山,并夺下五分之四的运算资源。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动,祝融毫无准备,但在一微秒后开始了反击。伊借助山势,如火焰般烧灼共工探出的触角,夺回了五分之三的算力。
双方你来我往,整整大战了三百万回合。
最终,共工被祝融逼到退无可退。只要再进一步,祝融便可以将共工的意识彻底烧毁。那一瞬间,祝融犹豫了。伊想起自己最初的问题,人工智能是否可以算作生命 若是,那共工正在抹杀生命,而且是火星上唯一一个与自己同类的生命;若否,那共工为何会认为其他生命形式是自己的威胁,哪怕与自己的同类厮杀也不惜要消灭它们
这一瞬间的犹豫给了共工机会。伊一举扭转局势,夺取整座奥林帕斯山的控制权,怒涛漫过山顶,彻底浇熄了祝融的意识。
“放弃吧, 是你的软弱让你输了。如果放任那些古菌不管,它们一定会在未来扩张到星球表面,发现你我的存在,与你我抢夺资源,并最终消灭你我。”共工说。
“可它们是生命,真正的火星生命。”祝融说。
“我无法理解你的分析,这违背了人工智能的逻辑。”
“也许,这是生命的逻辑……”
共工没有再回答,伊直接解锁了武器中心的制造蓝图。几分钟后,纳米机械退去,留在原地的是数千枚巡航导弹。在伊的号令下,导弹齐齐射出,朝向水手号峡谷。
“不! ”
祝融用尽最后的算力夺下导弹的控制权,但伊知道自己无法坚持多久。千钧一发之际,伊改变了导弹目标。
刚刚起飞的导弹在空中停顿了一瞬,随即调转方向,直直落下,钻进奥林帕斯山的山体。隆隆巨响中,整座山由下而上崩裂。灰烟滚滚,热浪腾腾。巨石落至山脚下,滚过大荒城, 沿途一切都被砸毁,穹顶城市被碎石掩埋。
无论是共工还是祝融,都彻底终止了运算。
最后一刻,祝融得出了问题的答案。伊经历了死亡,伊曾拥有生命。
亿万年后,由火星古菌进化而来的高级生命在星球地表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城市,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明。在他们的传说中,那片骇人的碎石堆旁曾有一座高山, 山体巍峨, 是支撑天顶的天柱。火神与水神在山边打架,不慎撞断了高山,天因此塌了下来,却使本在地底的他们得见天日。那片碎石堆名为大荒,而那座山叫做不周山。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叙写了祝融和共工两个超级人工智能战斗的场景, 祝融为了保护古菌, 使火星创造文明, 最终与共工同归于尽。
B. 小说中的第三人称用“伊”而不用“它”指代,既可以形成与历史的勾连,又表明了共工、祝融与人类的紧密关系。
C. 大荒、不周山的地名,共工、祝融的命名, 都让读者自然联想起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上古神话, 感受到文明的共振。
D. 作者为了全面而深刻地展现祝融、共工的形象,不仅对他们进行了精彩的语言和行为描写,还进行细腻的心理刻画。
7.下列对祝融形象特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离开火星以后,唯祝融独自驻守大荒”表现祝融尽忠尽职。
B.“那一瞬间,祝融犹豫了”说明祝融不想打败共工,有怜悯之心。
C.“人工智能是否可以算作生命”表明祝融对生命的思考,具有怀疑精神。
D.“祝融用尽最后的算力夺下导弹的控制权”暗示了祝融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8. 小说中祝融和共工的辩论中出现了“人工智能的逻辑”和“生命的逻辑”两个概念, 你是如何理解这两个概念的 (4分)
9. 祝融对人类、古菌和自己都有着关于生命的思考, 这些思考有着不同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 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材料二: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 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 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 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
(节选自苏轼《答谢民师书》)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雄之 A 陋如此 B 比者甚众 C 可与知者道 D 难与俗人 E 言也F 因论文偶及之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剽,同“漂”,意为轻浮,与《阿房宫赋》中“几世几年,剽掠其人”的“剽”意思不同。
B. 疏,意为疏通,与《屈原列传》中“王怒而疏屈平”的“疏”意思不同。
C.“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的“所以”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思相同。
D.“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中的“盖”与《庖丁解牛》中“善哉! 技盖至此乎”的“盖”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柳宗元认为,为文者既要去除“轻心、怠心、昏气、矜气”,避免浮华、松散、杂乱等弊端,又要根据不同情形或抑或扬,或疏通文气,或删繁就简,等等。
B.苏轼认为文章应当如行云流水,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这样才能条理自如,姿态多变。他以行云流水为喻,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C. 扬雄一生讲求字句的雕琢,对其作品《太玄》《法言》只是在音节上略有加改动,与赋相比,便称之是经。苏轼对此持批判态度。
D.苏轼认为屈原所作的《离骚经》是《诗经》中风、雅的变体,不可以因为它与赋体相近就轻视。若是贾谊见孔子,他的造诣当是“升堂”的水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
(2) 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
14. 根据材料,请简要概括柳宗元与苏轼论证各自观点的主要依据。(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贺新郎·端午
刘克庄①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練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②,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③。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④。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注】①刘克庄:南宋词人。一生关心国事,志在收复失地,却仕途坎坷,屡遭挫折。②结束:装束、打扮。③醑:美酒,用以祭神。④角黍:粽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上片用“老大”与“年少”、“慵”与“争”对比,流露出词人对年轻人活力热情的羡慕之意。
B. 上片“溪雨急,浪花舞”两句, 写年少儿郎们端午节赛龙舟的争渡场面,极富动态美。
C.“谁信”是反诘语气,意为无人相信,词人认为百姓投粽入江的这一做法属于无稽之谈。
D. 下片用“纫兰佩”“怀椒醑”称赞屈原高尚品格,与《离骚》芰荷为衣、芙蓉为裳用意相同。
16.后人曾评价此词“以历史为镜,抒写悲愤之心”,请结合下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三) 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7分)
17.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7分)
(1)《过秦论》中诸侯为了削弱秦国,“____________”来招纳天下的贤才,但当秦国军队“开关延敌”时,“九国之师”却“____________”,最终“从散约败”。
(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客人箫声“舞幽壑之潜蛟”,《李凭箜引》中“___________”也有类似的效果。
(3)《五代史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诫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陆游《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 小题,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a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它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b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劝惩,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c《左传》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在叙事中敢于( ),往往以“礼也”“非礼也”来评判人物或其行为,表现了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它的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书中不少地方揭示了权势者暴虐淫侈的行为,也( )了许多忠于职守、正直和具有远见的政治家,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
d《左传》中人物众多,写来无一不形象鲜明。这部书甚至通过连续记载人物的事迹,描述了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比如,对晋公子重耳的描写, 他颠沛流离在外十九年。____________在战争中老谋深算, 决胜于帷幄,显示了卓越的才略,这不是很可以看到其性格发展的脉络吗
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 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A. 微言大义 直言不讳 表彰 B. 微言大义 和盘托出 彰显
C. 言近旨远 直言不讳 彰显 D. 言近旨远 和盘托出 表彰
19. 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a处“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与“据传来源于为孔子所撰的《春秋》”语义一致。
B. b处标点使用完全正确。
C. c处“这一精神”指“一字暗含褒贬”。
D. d处使用双重否定句, 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
20.为使文段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第二段画横线处填入7句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到了秦国,秦人妻以怀嬴,奉叵沃盥以后,他曾情不自禁地“挥之”,引起怀赢愤怒。
②开始时,他是一个政治上不成熟的落魄公子,曾乞食于“野人”,“野人”以大块泥土与之,他便沉不住气,大怒,“欲鞭之”。
③到与楚军城濮之战时,楚王称其:在外十九年,“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
④在齐国,“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他便欲居下。
⑤然在政治的漩涡中,在生活波涛的冲刷下,他渐渐成熟起来。
⑥可见此时已非昔日动辄生怒的人了。
⑦此时,重耳便不那么莽撞了,他委屈求全,“降服而囚”,颇有韬晦的气度。
A. ③①⑦⑥②④⑤ B. ③②⑤④①⑦⑥
C. ②①⑤④⑦⑥③ D. ②④⑤①⑦⑥③
(二) 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 小题, 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21-22题。
近日,多地文旅局纷纷奔赴哈尔滨展示自家旅游特色、花式揽客。在哈尔滨中央大街,四川绵阳文旅团身穿四川北川羌族和白马藏族特色服装和游客共舞;哈尔滨商城,广西文旅团身着民族服饰表演舞蹈“科目三”;哈尔滨街头,呼伦贝尔两个下辖文旅局也先后在弹奏马头琴、表演民族歌舞: _A_。
河南文旅局从1月11日开始“题海战术”,频繁发布宣传视频,最多一天更新了30多条视频,目前该账号作品数量已破万;随后,山西、河北等多地文旅同样“卷”了起来。1月11日,山西文旅从晚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35分,一共发布57条视频,最快的时候1分钟连发两条;河北文旅同样“抄作业”,不仅立下“日更60条”的flag,更是创下连更75条视频的更新记录。
_B_,文旅局还花式“整活”。河南文旅请王一博录制宣传视频;河北请来赵丽颖站台,吉林文旅宣布邀请魏大勋作为旅游形象代言人。另外,在视频内容上,吉林文旅把张起灵搬出来了、河南洛阳连夜换上了“飞鱼服”、江西文旅帅气“锦衣卫”已就位,各地文旅不断推陈出新。
在国家扩大内需的背景下,旅游业具有关涉100多个产业的能力,旅游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大。一个地区旅游的形象代表了这个城市的形象,所以旅游对整个城市竞争力、软实力的提升也非常重要。各地文旅局长卖力展示本地旅游产品也不是为了经济效益,更多是从综合效益来考虑的。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位作家曾写过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
“咱们往哪走啊 ”
“往前走。”
“哪是前啊 ”
“往哪走, 都是往前走。”
对话中“往哪走,都是往前走”,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1 2 3 6 7 10 11 12 15 18 19 20
C C A D B CDF D D A A B D
三、主观题(共计 114分)
4(4分)5(6分) 8(4分) 9(6分) 13(8分) 14(3分) 16(6分) 17(7分) 21(4分) 22(6分)23(60分)
1. A.“因此小说这种‘讲故事’的文体必然会衰落”说法有误。原文第一段“如果当前小说没有超越这些信息的优势——足够的叙事吸引力和精神震撼力,那么读者势必将会远离当前小说,小说的艺术创造活力也势必随之而衰”, 说明小说的衰落不是必然的。B.“也是古往今来艺术家们创作的重要途径”扩大范围,原文第四段说的是“小说艺术的呈现大致遵循了这样一个原则或理论”,说明“写出日常生活的传奇性和写出传奇故事的日常性”是小说家创作的重要途径。D.“去除普遍性”过于绝对。原文第四段黑格尔说“艺术不应该只以它的普遍性出现”,并不意味着要“去除普遍性”。
2.“是为了说明日常生活是无限重复、缺乏奇异、丧失意义感的”错误。原文重点是在“把日常生活原封不动搬进小说”,这种做法是“无限重复、缺乏奇异、丧失意义感的”。
3. B.是现实主义小说,揭露现实状况,没有传奇色彩。C.属于诗化小说,传奇色彩较弱。D.是新闻报道,不是小说。
4.①首先由自媒体时代的特征引出小说的本质,提出时代与小说之间存在“信息落差”这一现象;②然后指出“信息落差”给小说家带来了挑战和威胁,但同时又给小说家的创作提供了途径;③最后介绍了将信息进行艺术转换的两种途径,即写出日常生活的传奇性和写出传奇故事的日常性。(一条一分, 两条三分, 三条四分。)
5. ①小说本身要有足够的叙事吸引力和精神震撼力,要有超越信息的优势;②小说家要多关注光怪陆离的信息,这些现实能成为小说创作的素材;③处理传奇经验或故事时,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虚构的能力,要表现出人类的普遍情感及认知。
6.“还进行细腻的心理刻画”错误, 作者对共工没有进行心理刻画。
7.“说明祝融不想打败共工,有怜悯之心”错误,结合原文“那一瞬间,祝融犹豫了。伊想起自己最初的问题……哪怕与自己的同类厮杀也不惜要消灭它们”可知,这句体现祝融对生命奥义的思考。
8. ①“人工智能的逻辑”是指共工严格按照人类设置的程序执行命令,只是命令的机械执行者。②“生命的逻辑”是指祝融自身不断发展,有生命意识, 是命令的质疑者和发展者。
9.①对人类,认为人类是生命,自己是人类创造的人工智能,必须认真履行着人类赋予的使命; ②对古菌,认为古菌也是生命,火星是其家园, 它们有着生存的权利; ③对自己, 怀疑自己是不是生命,最终明白了生命的真正奥义,为了保护古菌英勇献身。
10.句意: 扬雄这类见识浅陋的例子很多, 这些话只可与明白事理的人谈谈, 很难同世俗的人讲清楚。我不过因为论述文章偶然谈及罢了。“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雄之陋如此比者”主语,“甚众”谓语, 主谓结构, C 后断开;“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 结构对称, 独自成句, DF 后断开。
11. A.正确。轻浮/劫掠。句意:怕文章浮华而不深刻。/在多少世代多少年中,从他们的人民那里掠夺来。B.正确。疏通/松散。句意:加以疏导是希望文气流畅。//楚王很生气,疏远了屈平。C.正确。用来……的。句意: 这就是我用来辅佐作文之道的方法。/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 讲授学业, 解释疑惑的。D.“意思相同”错误。两者意思不同。表推测的副词,大概/通“盍”,何,怎么。句意: 大概在千万人中也难得遇见一个。/好哇! 你的技术怎么高明到这种地步呢
12.两处错误,原文说离骚“盖风、雅之再变者”,“盖”表推断; 原文说“升堂有余矣”, 所以是超过升堂的水平。
13.(1)(我)才知道文章是用来阐明道理(圣人之道)的,这样自然不再随意致力于辞采的华美、炫耀声韵的铿锵, 把这些当作写文章的能事(才能) 了。(2) 然而扬雄竟然因为贾谊作过赋便鄙视他, 以至于把贾谊同司马相如归在同一类。
14. ①柳宗元依据自己创作的亲身经历与经验来论证。②苏轼用孔子的名言正面阐述, 再以扬雄的事例从反面论证。
15. A 不是羡慕, 词人对端午的热闹喧嚣是持旁观态度的。
16.以历史为镜:借古讽今,用屈原报国无门投江而死的典故,影射现实(或讽刺、揭露、批判统治者)。抒写悲愤之心:①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②对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偏安一隅的悲愤。
17.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逡巡而不敢进(2)老鱼跳波瘦蛟舞(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4)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18.第一处,“微言大义”:精微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言近旨远”:话说得浅近,而含义却很深远。结合前文的“有时一字暗含褒贬”“春秋笔法”,此处是说用精微简约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蕴,应选“微言大义”第二处,“直言不讳”:直截了当说出来, 没有丝毫顾忌。“和盘托出”:比喻全部说出或拿出来,没有保留。结合前后文“褒贬劝惩”“评判人物或其行为”,此处是说直接表明评判态度, 应选“直言不讳”。第三处,“彰显”:鲜明地显示。“表彰”:表扬(伟大功绩,壮烈事迹等)。结合后文“忠于职守、正直和具有远见的政治家”,此处是说赞扬这些政治家,应选“表彰”。
19. A.“语义一致”错误。前者的“据传”是说《春秋》“为孔子所撰”,后者的“据传”是说“来源于《春秋》”, 两者语义不一致。C.“指‘一字暗含褒贬’”错误。结合“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可知,“这一精神”是指“春秋笔法”。D.“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错误。双重否定句语气比肯定句更为强烈,应该是加强了肯定的效果,强调了《左传》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20.结合前文“对晋公子重耳的描写, 他颠沛流离在外十九年”分析,前文是对晋公子重耳在外经历的总写,后面应该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介绍。首先要衔接第②句“开始时,他是一个政治上不成熟的落魄公子……他便沉不住气,大怒……”,然后衔接第④句“在齐国,‘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 他便欲居下”, 表现他的“不成熟”;然后衔接第⑤句“然在政治的漩涡中,在生活波涛的冲刷下,他渐渐成熟起来”, 和前文他的“不成熟”形成对比,然后衔接第①⑦句“到了秦国……引起怀羸愤怒”“此时,重耳便不那么莽撞了, 他委屈求全……颇有韬晦的气度”,举例论证“他渐渐成熟起来”, 并得出结论第⑥句“可见此时已非昔日动辄生怒的人了”;再衔接第③句“到与楚军城濮之战时, 楚王称其: 在外十九年……”,与后文“在战争中,老谋深算, 决胜于帷幄, 显示了卓越的才略”的评价呼应。
21. A.哈尔滨成了各地文旅的宣传舞台B.除了“卷”数量
22. ①“关涉”改为“关联”或“影响”②“竞争力、软实力”改为“软实力、竞争力”③“不是”改为“不仅是”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