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0 14:15:0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
导入语
微风轻抚,燕子呢喃春的讯息;烈日炎炎,荷花微语夏的到来;田野金黄,落叶送来秋的请柬;大地苍茫,雪花讲述冬的故事。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跟随竺可桢先生,一起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学习流程
过渡:想必同学们一定做了充足的预习,检测一下我们的预习成果吧!
一、预习检测
走近作者、字词积累、文体知识。
(一)走进作者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二)字词积累
连翘 qiáo 风雪载途zài
(三)文体知识。
事理说明文: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称作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的区别: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物。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二、学习目标
过渡: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将要完成哪些目标呢?
1.了解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重点)
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难点)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三、引导自学(一)——知内容
过渡:明确了目标,学习就有了方向,聚焦题目。
1.题解,学习1、2段,文中都写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物候、物候学。
由于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不发达,当时的农民只能借助于这些大自然的语言来安排农事,古代农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为什么呢?——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默读课文,请快速准确地筛选出课文中与物候相关的信息:
(1)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四、展示交流(一)——知内容
1.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图片例举)
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五、梳理归整(一)——知内容
师过渡:由上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本文的结构如下,那这些内容能调换说明顺序吗?
一、(1——3)由自然现象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三、(6——10)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四、(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精讲点拨(一)——理顺序
1.课文所写的内容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全篇: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因为文章首先由自然现象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接着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影响物候的几个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说明的。
2.课文还有哪些地方能体现层次清晰的说明思路?
提示:
(1)第一段写物候现象采用什么顺序?
第一段列举物候现象是按照四季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等,条理清晰。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按照什么顺序?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影响程度大小不一,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前三个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条理清晰。
七、引导自学(二)——析方法
师过渡:本文的内容通俗易懂,除了得益于清晰的说明思路,还因为说明方法的合理使用。
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找出文中有关语句简要分析其作用。
说明方法的作用
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 (道理),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 和 进行比较,突出强调说明 (道理)。
作引用:通过引用 ,说明 (道理)。
举例子:举 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 (道理)。
分类别:把 分成 类,条理清晰地说明 (道理)
答案预设:
1. 第三段: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下定义。更具体科学概括的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学。)
2. 第四段: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打比方。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仪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3. 第五段: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作比较。突出强调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的影响。)
4. (7——10)段: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分类别。把影响物候的因素分为四类,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主次关系如何。)
5.第八段: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举例子、作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经度的差异也是影响物候的因素之一,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八、精讲点拨(二)——品语言
比较下列两段文字,分析有何不同的表达效果。
1.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明确:
(1)这几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关系,勾画了大自然的迷人画面,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也为下文讲解做好了充分的渲染和铺垫。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2)“平均”一词表示范围,表明文中所述的提早日期是十年的统筹情况,并非专指某一年。“七种”“十年”“九天”所指明晰,准确说明了古今差异对物候的显著影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九、梳理归整(二)
体裁:科普性事理说明文
内容:介绍物候的科学知识
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语言:生动准确
情感: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十、学以致用
用物候知识解释诗中的现象: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纬度因素,越往北春天来得越晚)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高下因素,海拔升高气温下降)
十一、课后作业
1.收集一些有关物候知识的农谚。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2. 课外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为物侯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补充一些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定因素,与同学交流。
十二、课堂寄语
同学们,
疫情当头,我们众志成城;
蜗居在家,我们不懈努力。
因为我们深知:
在黑暗降临的时刻,
在灾情突来的关口,
只有知识如同一束光,
引领我们一步步前行。
带着我们,走出无望和恐惧,
带着我们,走出病患和地狱,
带着我们,来到开阔而有序的光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