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3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必修3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8.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9-02 09:46:2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人教版历史必修3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www-2-1-cnjy-com
【课堂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百家争鸣的基本事实,结合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掌握百家争鸣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概况,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认识到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理解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及精神内涵和教育上“有教无类”思想的历史影响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体会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境界和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和重视民生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核心定位】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自主预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 时代背景:
(l)经济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 耕作方式的推广应用促进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政治领域: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分化,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_______”受到重用, 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3)思想领域:政治与经济的大变革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_______被打破,出现_______,“学在官府”发展为“_______”。
(4)社会领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战争,对人才及其治国方略的需求。
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
①道家:老子和_______;②儒家:孔子、孟子和_______;③墨家:_______④法家:_______、韩非子;等等。
3. 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_______,各家学派彼此渗透、吸收、融合,奠定了______________的基础。21·cn·jy·com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①政治:a.核心是“_______”,即“爱人”。 b.“德政”,即强调统治者要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对苛政。c.主张“_______”,希望恢复西周的_______。②教育:首创私学,主张“_______”。
2.孟子:①政治:a.发展孔子的“仁”"为“_______”思想。b.发展孔子以德治民思想,进一步提出“_______”的民本思想。②伦理:主张“_______”。【出处:21教育名师】
3. 荀子:①政治:a.施政用“_______”和“ ”,以德服人。b.强调_______的力量,提出“_______”思想。②伦理:主张“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影响: 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更加适应社会需要。战国后期,儒家学说发展成为诸子百家的 。
三、道家
1.老子:①哲学:a.认为世界本原是“_______”强调要顺应自然。b.认为世界万物是_______的,关系是_______且不断_______的。②政治:提出“_______”的主张。
2.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①认为世界万物都是_______的。②认为放弃一切_______,就能精神自由。
四、法家
1.韩非子:①主张:提出系统的_______理论, 主张_______。
②意义:迎合了建立______________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合作探究】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历了一次社会大变革,学者们从政治变革、阶级状况、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各方面对这段历史进行了精彩的论述,并对社会变迁的原因作了种种细致考证,但是当时社会转型的实情,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无头公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版权所有:21教育】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两次真正关系中国出路的大学习。一次是在中国范围内的,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百花齐放,各种思潮学说相互交流激荡,最终中国选择了中华帝国的道路。虽然中华帝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特别是它不得不通过王朝的更替来实现社会的变革,形成了几千年治乱循环的周期率怪圈,以致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上打造了一种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特殊历史观,培养了几千年的中国的臣民文化,但中华帝国深厚的民本主义、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富有创造性的科举制度,甚至于儒释道互补的文化开放系统,也使中国创造了世界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农业文明。  21*cnjy*com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段,作为社会结构之重要组成的家族组织也有相应的演变。从商到春秋前期,个人淹没在家族中,个体意识无从提起。春秋中后期,家族内血缘亲族整体性开始出现裂隙,人们的家族意识逐渐淡化。战国时期,宗法制大家族进一步瓦解,家臣与家主之间由以前的忠贞关系演变成了契约关系,私人印章和个人墓地的出现反映人们对家族的漠视。社会中下层四处流动,力图摆脱家族的束缚,寻求自由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家族意识的渐趋淡漠,个体意识的逐渐觉醒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深层变迁,这种变迁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请回答:21*cnjy*com
(1)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教材,分组探究“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
(2)你如何看待“个体意识的觉醒”?结合教材知识思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如何看待儒家的“民本”思想?
【学习反思】
依据教材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拓展延伸】
儒家文化的和谐意识与和平发展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孔子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因此,他既讲“天知人”,把天拟人化、道德化;又讲“人知天”,强调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动的。孟子把天和人的心性联系起来,主张“尽心”而“知性”,“知性”而“知天”,以人性为中介将天和人沟通和统一起来。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中庸”也称“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样的意思,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对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和同观的。所谓“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达不到或超过这个界限和尺度都不可取。“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的实质乃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当今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和平与发展既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小至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可以想象,如果片面照搬西方的“戡天”思想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其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并最终招致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21·世纪*教育网
【限时训练】
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反而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主要因素有①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衰微,诸侯国迅速发展;②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转变成大规模的兼并战争;③为了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诸侯争用客卿,采取礼贤下士的态度;④政治上的宽松,打破了西周以来的“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学移民间,大批的知识分子脱颖而出。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
2.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传播了儒家思想文化,但却未被诸侯国统治者接受。主要原因是( )2·1·c·n·j·y
A.诸侯战争不断,无暇顾及 B.孔子思想不能满足统治者争霸需要
C.孔子个人威望不足 D.儒家思想陈腐落后
3.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图中两人的思想有何共通之处(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4.明太祖朱元璋深谙“马上可得天下,但马上不能治天下”此理,他夺取天下后,十分注重学习,在圣贤书中寻求治国之道。当他翻自《孟子》卷四《离娄章》时,龙颜大怒曰:“这老儿要是活到今天,非严办不可。”孟子思想中哪一观点遭到朱元璋的反对?(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5.《孔子和子夏的故事》:“子夏说:“老师!这就是我一直想不通的问题。这些学生都比您好,为什么他们要拜在你的门下学习呢?” 孔子笑了起来,说:“颜回的仁义心很强,但是不知道变通;子贡的口才很好,但是不够谦虚;子路非常的勇敢,但是不懂的退让;子张为人庄重,但是和人合不来。 这些学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可以看出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发掘他们的优点,改善他们的缺点。他们虽然都有比我强的地方,却并不是完善的,这是他们一直跟着我,不愿离开我的原因啊!”本则故事体现了孔子的( )思想。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学而不思则惘 D.知之为知之
6.“无锤策之威,衔橛之备,虽造父不能以服马;无规矩之法,绳墨之端,虽王尔不能以成方圆;无威严之势,赏罚之法,虽尧舜不能以为治。今世主皆轻释重罚严诛,行爱惠,而欲霸王之功,亦不可几也。”——《韩非子·奸劫弑臣》体现出韩非子(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强调国家应加强军事管理,壮大军队力量
B.主张学习尧舜禹等先代帝王贤者,选贤任能
C.提倡实行严格的法令制度,规范赏罚措施
D.反对以德治国,主张诸侯争霸
7. “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8.“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上段孝悌定乱,事虽易知,理却深密难明,因这是圣贤的大道。”孝悌作为伦理规范广泛流传,主要源于古代中国( )
A.儒家“人性本善”的伦理观念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念
C.“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理论
D.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关系
9.2015年8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特赦令,根据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29日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决定,对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四类服刑罪犯实行特赦。《特赦令》彰显了中国领导人( )思想。
A.中庸人和 B.神本文化
C.以德治国 D.孝悌之义
10.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的一部分,虽然法家法治思想的内容体系由于时代的局限,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消极的成分,但其一些合理成分至今仍具有宝贵的价值,对我国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实施,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启示作用。请回答:
(1)春秋时期,哪位思想家主张以法治国的思想?概括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意义。
(2) 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主张主要有哪些?这种思想主张对于建立法治社会的作用如何?
⑶ 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你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看法。
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进行思考总结归纳,即可判断四个选项都是正确的。所以选A。
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孔子思想的内涵与时代背景并不相符,难以满足争霸的需要。
3.B
【解析】本题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比较问题的能力。儒家注重等级和名份,倡导“为政以德”,强调“仁”“礼”,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法家主张用法制来维护社会秩序,B项是儒家和法家的共通之处。重农抑商是商鞅提出的,A项只符合法家;厚古薄今是道家和儒家的主张,法家主张变革,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C项错误;D项只符合儒家。
4.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一种民贵君轻思想。朱元璋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自然反对孟子的民贵君轻说。故本题选择D选项。A、B、C三项对朱元璋加强皇权都是有利的,不会反对。2-1-c-n-j-y
5.A
【解析】根据所学,孔子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故事中体现的是孔子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教育,发挥其自身优势,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来源:21cnj*y.co*m】
6.C
【解析】材料指出:法家思想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新颖的,主张采取严酷的法令治理国家,做到令行禁止,规范百姓行为规范。21cnjy.com
7.A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国家弱则人民强,人民强则国家弱。这是“君民对立”的思想。认为治国的策略应该“弱民”,目的为加强统治。“羞辱人民则人民追求官爵”,“让人民力量削弱”则人民尊重官员,让人民贫困则他们重视赏赐。这与法家强调统治的权术和策略思想相一致,因此A的表述符合题意。“仁政”“憎恶权术”和“兼爱”的主张体现的是儒家和墨家的思想,明显都不符合题意,因此排除BCD。故选A。
8.D
【解析】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孝悌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它适应农耕自然经济巩固家庭、家族关系的需要,按血缘关系结合的宗法团体有助于抵御自然和社会风浪。所以本题选D。
9.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道德强调的是内在的自律。这种自律表现为通过不断地强化自身内在的道德良知,逐步养成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评判力。特赦令目的在于强调道德觉悟的重要性。
10.【答案】
(1)韩非子。社会背景: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经济基础开始崩溃,周王室衰弱,统治腐朽,阶级矛盾尖锐;诸侯争霸、战争不断。意义: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21教育网
(2)思想主张:作为统治者,只有以德为政,民众才能象群星绕北斗那样拥戴统治者。具体地说,一是通过修身,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二是要靠教化手段,教而化之,以道德感化孜孜为利的小人,提高他们的德行。www.21-cn-jy.com
对建立法治社会的作用:“以德治国”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要建立和谐社会,必须要统治者清洁廉政,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加强道德思想观念,建立公正国家。
(3)认识: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法治德治“两手抓”,通过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推进,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法治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