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海水“制碱”同步练习(含答案)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3海水“制碱”同步练习(含答案)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3-10 16:1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3海水“制碱”
一、多选题
1.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渐滴入稀盐酸,并使其充分反应。能说明稀盐酸、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的是
A.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B.加碳酸钠固体,没有气泡产生
C.溶液由红色刚好变成无色 D.测定溶液的pH,刚好显中性
2.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Fe2O3+6HCl=2FeCl3+3H2O B.2Al(OH)3+3H2SO4=Al2(SO4)3+3H2O
C.CaCO3+H2SO4=CaSO4+H2O+CO2↑ D.Cu(OH)2+MgCl2=CuCl2+Mg(OH)2↓
3.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案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蒸馏水与氯化钙溶液 加入肥皂水,振荡
B 鉴别H2和CH4 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而冷的烧杯
C 鉴别碳粉和MnO2 加入适量稀盐酸
D 鉴别石灰水和NaOH溶液 加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
A.A B.B C.C D.D
4.向某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B.bc段发生的反应为中和反应
C.c点溶液中主要存在的离子为Na+、SO42﹣ D.d点溶液呈碱性
5.通过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生成碳酸钠 取少量溶液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生成
B 鉴别硝酸钠和氯化钠 取样,分别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C 除去CO2中的少量的CO 点燃气体
D 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硫酸钠 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二、选择题
6.将下列厨房里的物质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食盐 B.纯碱 C.芝麻油 D.小苏打
7.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物质为杂质),所用方法正确的是
A.C(MnO2):加入足量的双氧水后,过滤、洗涤、干燥
B.NaCl溶液(CaCl2):加入适量碳酸钠溶液后过滤
C.NH3(H2O):将混合气缓缓通过浓硫酸
D.Cu(CuO):在空气中灼烧混合物
8.一包混有杂质的Na2CO3,其杂质可能是Ba(NO3)2、KCl、NaHCO3中的一种或几种,今取10.6g样品,溶于水得到澄清的溶液,另取10.6g样品,加入足量的盐酸,完全反应生成4.4gCO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样品中只含有杂质NaHCO3 B.样品中不含杂质KCl
C.样品中杂质为NaHCO3、Ba(NO3)2 D.样品中杂质为KCl和NaHCO3
9.将下列各组物质分别加入足量水中,最终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NaOH、KNO3、MgCl2 B.H2SO4、Na2CO3、NaCl
C.KCl、AgNO3、HNO3 D.CuSO4、NaCl、HNO3
10.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对应的性质不正确的是
物质 用途 性质
A 熟石灰 改良酸性土壤 熟石灰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B 氮气 焊接金妞时做保护气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C 小苏打 治疗胃酸过多 小苏打能与盐酸反应
D 二氧化碳 作气体肥料 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A.A B.B C.C D.D
11.下列物质的用途正确的是(  )
A.用炭黑制铅笔芯
B.用氢氧化钠溶液制叶脉书签
C.一氧化碳用于炼钢
D.用石灰石做墙体内饰材料
12.下列物质转化在给定条件下均能实现的是
A.
B.
C.
D.
13.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对应结论的描述都正确的是
A.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一定含有氯离子
B.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的石灰水加入氧化钙,溶质、溶剂的质量一定都减小
C.向某无色溶液滴入石蕊试液,溶液变蓝色,该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
D.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稀盐酸中,放出热量,该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14.下列药品中,不需要密闭保存的是
A.氯化钠 B.浓硫酸 C.浓盐酸 D.烧碱
15.下列物质加入水中能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AgNO3、NaCl B.、HCl、
C.、、 D.KCl、、
三、综合应用题
16.微观探析化学反应的规律是化学学习的核心任务。
(1)下图是硫酸氢钠在水中解离的微观示意图,向溶液中滴加 (用化学式表示)溶液既能降低硫酸氢钠溶液的酸性又能生成沉淀。
(2)现将稀硫酸分别放入上述三种溶液中,观察现象,判断反应发生的情况。查阅资料:酸、碱、盐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时,某些离子大量减少。如,反应中和因生成沉淀而大量减少,而H+和Cl-仍然在溶液中。
分析:稀硫酸与溶液的反应的现象是 ,大量减少的两种离子是 和 (填离子符号)。
判断:稀硫酸不能与NaCl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小明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其判断。
①设计思路:混合稀硫酸与NaCl溶液,通过检验稀硫酸未被消耗证明二者不反应。
②实验证明:根据思路,进行下列实验。
产生气泡根据以上现象分析推理,可判断稀硫酸不能与NaCl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该实验中试剂M可能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③上述实验充分反应后,将试管1和试管2内的混合物倒入同一个烧杯中,混合后的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有 (填离子符号)。
(3)拓展:复分解反应是朝着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少的方向进行。
查阅资料:
难溶性盐 AgI AgCl
20℃时在水中的溶解度 3×10-7g 1.5×10-4g
颜色 黄 白
取少量硝酸银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钠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继续加入足量KI溶液,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沉淀,加入足量KI溶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7.牙膏常用碳酸钙、二氧化硅等物质作为摩擦剂,某同学对摩擦剂中碳酸钙的含量进行探究。实验原理:测定如图C装置中生成的 BaCO3沉淀的质量,通过计算确定牙膏中CaCO3的质量分数。
查阅资料:
①,牙膏中其他成分遇到盐酸时无气体产生;
②饱和碳酸氢钠可以吸收HCl气体,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 CO2不会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实验装置如图:

根据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从C中过滤出BaCO3沉淀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
(2)实验过程中先后两次鼓入空气,其中第二次鼓入空气的目的是: ;
(3)实验中准确称取4.00g样品三份,进行三次测定,测得BaCO3平均质量为1.97g,则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
(4)下列各项措施中,不能提高测定准确度的是 (填字母)。
A.滴加盐酸不宜过快
B.在加入盐酸之前,应排尽装置内的CO2气体
C.在 A﹣B之间增添盛有浓硫酸的洗气装置
D.在 B﹣C之间增添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洗气装置
E.滤出的BaCO3沉淀应该洗涤、干燥后再称质量
18.浩瀚的大海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开发海水资源前景广阔。
(1)工业上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晒盐。已知海水蒸发浓缩过程中析出盐的种类和质量如下表:(表中数据为每升海水在浓缩过程中析出各种盐的质量,单位为g)
海水密度 CaSO4 NaCl MgCl2 MgSO4 NaBr
1.13 0.56
1.20 0.91
1.21 0.05 3.26 0.004 0.008
1.22 0.015 9.65 0.01 0.04
1.26 0.01 2.64 0.02 0.02 0.04
1.31 1.40 0.54 0.03 0.06
①海水从密度为1.21g/mL浓缩到1.22g/mL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各种盐的溶解度增大B.海水中NaBr的质量分数不变
C.析出粗盐中NaCl的质量分数增大D.海水中水的质量分数不变
②海水在浓缩过程中,最先析出的盐是 。
(2)工业上利用粗盐水(含有少量CaCl2、MgCl2)生产纯碱,工艺流程如图:
已知:ⅰ、常温下,NH3极易溶于水,CO2能溶于水;
ⅱ、NaHCO3加热易分解,Na2CO3加热不易分解。
完成下列填空:
①粗盐水加入沉淀剂NaOH,Na2CO3分别除去MgCl2、CaCl2,固体C为 。
②流程中,先“氨化”后“碳酸化”的目的是 。
③“碳酸化”后过滤获得的NH4Cl可用作 肥,也可先 (填“加热”或“冷却”)NH4Cl溶液,再加入石灰水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
④“煅烧”时,NaHCO3分解生成的气体D是 ,若将气体D直接排入空气不合理的理由是 。
(3)以含有CaCl2、MgCl2的卤水和贝壳(主要成分为CaCO3)为主要原料在实验室制备无水CaCl2,流程如图1。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操作Ⅰ的名称是 。
②以MgCl2为例写出卤水中除去Mg2+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操作Ⅱ酸化时应选择的酸是 (填化学式)。
④回收的CO2在紫外线照射和催化剂作用下能与水蒸气反应,生成甲烷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紫外线照射时,在不同催化剂(①、②、③)的作用下,甲烷产量随光照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在第10小时时,甲烷产量最高是 (填写“①”“②”或“③”)。
参考答案:
1.CD
2.AC
3.BC
4.CD
5.AB
6.C
7.B
8.D
9.B
10.D
11.B
12.B
13.B
14.A
15.B
16.(1)Ba(OH)2
(2) 有气泡产生
碳酸钠/碳酸钾 /
(3)
17.(1)漏斗
(2)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氢氧化钡溶液吸收
(3)设碳酸钙质量为 x,
由 , 可知,
x=1.00g,
则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答: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25%。
(4)CD
18.(1) C CaSO4
(2) Mg(OH)2和CaCO3 氨气溶于水溶液呈碱性,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 氮 加热 NH3 CO2 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3) 过滤 HCl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