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放牧》教学设计
课题 草原放牧 单元 第二单元
学时 1学时 年级 四年级
课型 欣赏课 执教者
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简谱)四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板社 册次:上册
新课标中的学段目标及学业要求 提示:只填写与本节课有关的新课程标准内容。 能听辨音乐中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并判断是哪些音乐要素引起音乐情绪、情感的变化。 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能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对常见节拍音乐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 能听辨音乐力度、速度的变化,感知、辨别常见旋律的进行方式,认识不同的节奏型,并用动作、图示等做出恰当的反应;能用语言简单描述这些要素的特点。 能听出音乐的主题,随音乐哼唱或默唱,区分乐句和乐段,了解二段体、三段体、回旋曲式等音乐结构,并能用语言、动作、图示或乐谱等加以表示。 在聆听、体验音乐时能始终将听觉注意力指向音乐,活动中遵守规则,不影响他人。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提示:1.核心内容2.相关内容3.音乐风格4.音乐表现要素5.音乐体裁与形式 6.创作背景及作曲家等。 《草原放牧》选自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1973年由作曲家吴祖强、王燕樵和琵琶演奏家刘德海,根据蒙古族儿童龙梅、玉荣小姐妹与暴风雪搏斗,保护集体羊群的英雄事迹创作的,乐曲结构独特,采用民族传统音乐多段体与西洋奏鸣曲式结构相结合的形式,中西结合,在西洋乐器的烘托下,充分表现琵琶乐器的独特魅力,为民族乐器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全曲共有五个乐章,不间断地连续演奏:1.草原放牧;2.与暴风雪搏斗;3.在寒夜中前进;4.党的关怀记心间;5.千万朵红花遍地开。本课选用的是第一乐章“草原放牧”,由两个对比主题组成,第一主题E羽调,2/4拍子,旋律灵活跳跃,速度较快,具有舞曲风格,描绘了姐妹俩欢快、活泼的放牧情景。第二主题运用了蒙古民歌“长调”的艺术形式,音调宽广,曲调优美流畅,节奏自由悠长,描绘了大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秀丽风光,表达人们对家乡草原的赞美和对祖国的热爱。
学情分析 提示: 1.对音乐风格特点的把握2.对音乐表现要素和情绪的把握3.对音乐体裁与形式的把握 学生已具备基础的音乐听辨能力。如听辨速度,力度的变化,对情绪的影响等。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能力以及需要拓展的能力进行设计,丰富学生审美体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 能够听辨乐曲中音乐要素的变化,并感知乐曲的音乐情绪。基本会视唱第一乐段主题旋律。
学习难点 感受音乐要素在作品各乐段中体现出的不同特点。
学习目标 提示: 学习目标的表述应具体准确精炼可操作可评价, 要体现出核心素养落实与提升内容。 1.能够听辨和对比两个主题在速度、力度、节奏、情绪上的变化,能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2.通过欣赏《草原放牧》,领略琵琶音色的魅力,感受蒙古族小姐妹愉快的放牧情景。 3.会视唱A乐段主题旋律的谱例。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提示:包括需要预习的内容,思考的问题,调查收集的资料等。
学习策略 提示;学习模式学习方法 通过肢体律动感受音乐要素,并表现音乐。通过设计问题来分析并学习A乐段主题。通过与AB乐段音乐要素的对比来加强两个主题音乐的学习。
学习 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 新课 让学生知道要到哪里去 通过观看视频,创设情境。 1.教师播放动画片片段《草原英雄小姐妹》,并设置问题。 2.介绍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及三位作曲家。导入《草原放牧》。 1.认真观看动画片。思考老师的提问:动画片讲述了什么故事。 2.观看,听讲。 1.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一 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相对应 聆听引子部分。 聆听《草原放牧》的引子部分。 感受音乐,认识琵琶乐器。 老师播放《草原放牧》的引子部分音乐。 布置问题:主奏乐器是什么? 3.介绍主奏乐器,琵琶。 1.聆听音乐,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 3.观看乐器图片,模仿琵琶弹奏动作。 1.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鼓励学生自主感知作品形象,发挥想象力,锻炼发散思维,感受音乐发现美,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
活动二 学习A乐段音乐。 通过欣赏乐曲, 引导学生能够听辨A主题的速度、力度、节奏、情绪,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熟悉、了解A乐段音乐的主题旋律。 视唱主题旋律乐谱。 通过两次A乐段的聆听观看,找出主题旋律出现的次数及主奏乐器。 1.布置问题:音乐是什么节奏?速度和情绪是什么样的? 2.领着学生在A乐段音乐上跳舞。 带领学生做A乐段主题旋律的节奏练习。并用手风琴弹奏旋律。 4.手风琴伴奏,带领学生视唱A主题旋律乐谱。 5.播放视频,带领学生数一数在A乐段中主题旋律出现的次数。 6.布置问题:每次出现旋律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播放视频,分析主奏乐器。 1.带着问题感受音乐。 2.跟着老师跳舞,初步感受音乐。 3.做A乐段主题旋律的节奏练习。 4.跟着老师学习、视唱A主题旋律乐谱。 5.观看视频,跟着老师数一数在A乐段中主题旋律出现的次数。 6.再一次带着问题观看视频,说出每次主题旋律的主奏乐器。 1.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鼓励学生自主感知作品形象,发挥想象力,锻炼发散思维,感受音乐发现美,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 2.通过舞蹈认真听音乐,把聆听的反馈体现在肢体语言上。老师并有意地在五次出现的主题旋律上根据主奏乐器特点编配了对应的动作。 3.通过做主题旋律节奏练习,加深学生对A主题旋律的听觉感受。 4.通过演唱,进一步学习A主题旋律,提高学生的视唱乐谱能力。 5.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 6.分段赏析乐曲时,引导学生多听多思考,每一遍聆听前都带着一个问题去聆听,有助于时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活动三 学习B乐段音乐。 引导学生能够听辨和对比两个主题在速度、力度、节奏、情绪上的变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感受乐曲中的长调风格。 1.播放B乐段音乐。布置问题:什么节奏?与A乐段比较它的速度和情绪是发生了哪些变化? 2.引导学生分析谱例。提出谱例中的装饰音。 3.介绍长调民歌。播放长调民歌演唱视频片段。 1.聆听音乐,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 2.认识装饰音。 3了解蒙古族长调民歌。欣赏并感受长调民歌。. 1.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 2.观察乐谱,感受装饰音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能力。了解B乐段运用了长调民歌的艺术特点,并感受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魅力。
活动四 拓展 欣赏完整演奏视频。并随音乐表现。 在A主题旋律第二乐句第二小节学生填自己喜爱的音符,进行编创任务。 1.播放完整的演奏视频。引导学生在两个主题旋律上跳相应的蒙古族舞蹈动作。 2.布置任务: 引导学生在学习单上完成编创任务。 3请学生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完成情况。 1.学生认真观看,感受乐曲。根据教师的引导,随音乐完整表现乐曲。在两个主题旋律上跳相应的蒙古族舞蹈动作。 2.在A主题旋律第二乐句第二小节学生填自己喜爱的音符,进行编创任务。 3学生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完成情况。 1.通过完整欣赏视频,感受乐曲。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完整聆听并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出每个乐段的音乐。检测学生对每个乐段主题及音乐变化的记忆。培养学生在整体中辨别乐段变化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 3尝试创编,学生通过听自己写的音符的演奏音乐,提升他们创新能力的兴趣与积极性。
小结 通过作总结,老师进行思想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不怕艰难、勇于奋斗和集体主义精神。 本节课学习了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第一乐章,《草原放牧》。感受学习了A B主题乐段。同时了解了“草原小姐妹”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她们热爱家乡、热爱集体、坚强勇敢的精神。 和老师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学习玉荣和龙梅小姐妹的什么精神。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板书 设计 要求:重点突出,内容完整,逻辑性强,符合视觉心理,便于学生学习。 草原放牧 引子+A乐段+B乐段
达标 检测 提示: 判断关键学习目标落实情况,依据教学设计在某一教学环节中的完成情况,引导学生自评,同时进行适当的课堂检测。 1.学生通过蒙古族舞蹈动作、节奏练习、视唱乐谱等活动,对第一乐段主题旋律有了深刻的记忆。 2.学生通过分段聆听,做对比等方式感受到了乐段之间速度、情绪的变化。 3.通过欣赏演奏视频,感受到琵琶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奏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