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3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必修3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7-13 18:21:29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历史必修3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材料体现了(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2.光盘行动,即指在饭店就餐时,倡议人们将 ( http: / / www.21cnjy.com )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光盘”离开饭店。这一行动是由北京市一家民间公益组织推行的公益活动。“光盘行动“提出的背景是中国日益严重的”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活动的主题是: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这一理念与中国古代哪家思想流派的主张一致?( )【出处:21教育名师】
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子
3.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作为一种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下列与中国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
A.万物皆备于我
B.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D.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4.图片中体现了思想家(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提出“道”是万物的本原
C.强调脚踏实地的拼搏精神 D.强调无为而治
5.孝悌从孔子起一直被名儒大德列为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作为伦理规范广泛流传,主要源于古代中国(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抱负
B.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关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念
D.儒家“性本善”的伦理观念
6.人文主义一直以来被认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元素之一,从文艺复兴开始,以追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为主要精神的人文主义开始确立,此后随着西方社会的工业现代化的成功,人文主义在西方社会中茁壮成长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使之成为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与之相对应的是,在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中是否也包含人本思想呢 以下言论能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是( )www-2-1-cnjy-com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7.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说“孔子除了是位披着泥古服装的创新者外,还是他所处时代的孩子,但对于中国传统模式自己的、令人尊敬的大哲人孔子所处的时代,他却只能给予南辕北辙的解释。”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孔子的思想因袭了商周时期的思想
B.孔子思想中的部分因素不适合当时的时代潮流
C.孔子的思想尚不成熟
D. 阿诺德·汤因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孔子思想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8.《韩非子·有度》记载:“故臣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亡国之廷无人焉。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务相盛,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小臣俸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雠(音‘仇’)法则可也。””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www.21-cn-jy.com
A.法律维护社会自由平等 B.君主行为应受法律制约
C.法律可以规范社会秩序 D.法律实施可以杜绝乱世
9.春秋时期士人曹刿有“肉食者鄙, ( http: / / www.21cnjy.com )未能远谋”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子则把“七十者可以食肉”视为惠民德政。这表明当时(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儒家学派规劝贵族实践仁政思想
B.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
C.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D.经济落后滞缓了分封制度的瓦解
10.春秋时期的突出点就是明确地认识到政权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存亡与民众的向背的因果关系。如沈尹戌总结梁国被秦国所灭的原因是:“民弃其上,不亡何待。”直接明确地认为民众的好恶和向背决定着事情的成败,决定着国家的兴衰和君主的安危。以下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21·cn·jy·com
A.“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B.“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
C.“自天子以下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D.“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1.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 ( http: / / www.21cnjy.com ),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上述材料体现的是( )21教育网
A.老子的“自然生成”说 B.荀子的“止争息乱”说
C.墨子的“除乱尚同”说 D.孟子的“与民教化”说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孔子家语·贤君》)
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
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弟子冉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驾车。沿途见到人烟稠密,孔子颇为高兴,感慨地说:“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2-1-c-n-j-y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特点。并从材料的角度分析儒家思想后来能够成为古代中国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  21*cnjy*com
材料二 与儒家的“人治”不同,法家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张“法治”。“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故胜民之本在制民,若冶于金、陶于土也。本不坚,则民如飞鸟走兽,其孰能制之?民本,法也。”【来源:21cnj*y.co*m】
——《法家民本思想简论》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法家民本思想的特点。
材料三 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 ( http: / / www.21cnjy.com )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古代民本思想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一种民本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和影响着我们治国理政、做人处事的方方面面。【版权所有:21教育】
——《弘扬传统民本思想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3)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谈谈对民本思想的认识。
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属于孟子的思想主张。B选项属于“兼爱”思想,是墨子的思想主张。D是法家思想主张。因此选择A。
2.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再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再认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兼爱”、“非攻”、“节俭”、“节用”是墨家墨子的思想。所以答案选B。
3.C
【解析】材料所述中国园林的特点是追求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且更注重顺应自然,这应该是道家的哲学思想,故选C;A的意思是万事万物都为我所具备,更强调的是人,故排除;B的意思是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这也与材料不符;D是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也在强调人的作用,故排除。
4.A
【解析】主要考查道家的思想。材料当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意思主要是积少成多,强调是事物不断地发展变化,实现向他的对立面转化的过程。分析选项,A符合题意。所以应选A。2·1·c·n·j·y
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孔子时代开始的孝悌观念得以产生,并维持下去的主要原因即为自然经济和其基础上的宗法制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产生主要从经济和政治上讲。故排除A,A属于文化现象;C答案是董仲舒提出,时间不对应题干,排除;D答案是孟子准确提出,故时间也和题干不对应,排除。故选B。21*cnjy*com
6.C
【解析】注意“人文主义”的内涵,即以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中心,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A是三纲内容,强调严格的等级秩序,B是说天理和人欲不能并存,是理学的内容,D是心学内容,ABD都是对人性的压抑,只有C强调了百姓(人)的重要,故选C。
7.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从材料“孔子除了是位披着泥古服装的创新者外,还是他所处时代的孩子”“对于中国传统模式自己的、令人尊敬的大哲人孔子所处的时代,他却只能给予南辕北辙的解释”中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中的部分因素不适合当时的时代潮流
8.C
【解析】材料内容并没有体现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由平等的问题,材料内容只说明韩非子主张法治的思想,所以排除A项。B项是无关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君主的问题。D项说法过于绝对,法律不可能杜绝乱世,所以答案选择C项。21·世纪*教育网
9.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这说明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仍然存在;还有,从孟子“七十者可以食肉”,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贫富贵贱、等级门第依然存在,B项正确;仁政思想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A项错误,排除;部分士人的境遇不能说明整个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C项错误,排除;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分封制度的瓦解,D项错误,排除。故选B项。
10.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析选项,A项的意思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体现的是民众的力量,与题意相符;B项的意思是丰收年成,少年子弟大多懒惰,灾荒年成,少年子弟大多残暴,明显与材料无关;C项强调的是个人修养,与题意无关;D项说的是人性的问题,与题意无关。所以A项符合题意。
11.C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的主旨一方面是强调天下大乱,另一方面是强调通过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实现天下大同,所以上述材料体现的只能是墨子的“除乱尚同”说。
12.(1)特点:重视民意,以民为本;寄希望于统治者的“德”与“贤”。
原因:儒家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促进社会安定。
(2)在法家的思想中,治理天下的首要任务在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民,而治民要依靠法律,因此法家以法为本就成为核心,当然,以法为本并不代表任何刑罚都可以随意加诸百姓。虽不如“人治”与“仁政”的温和,法治也有对百姓的尊重和爱护。21cnjy.com
(3)我国正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政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明建设,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本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首先,实行“以人为本”的前提是坚持人民民主,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其次,对于古代民本思想的阶级成分应该完全剔除,这就要明确我们“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非维持阶级特权; 再次,实行“以人为本”必须走出愚民政策的误区,如实进行思想宣传;最后,明确政府同人民的关系是服务关系,而非统治关系,大力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7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3张PPT)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的形成。
诸子百家:__________时期,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春秋战国
争鸣:是指当时诸子百家代表_____________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提出自己的主张,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本阶层或政治派别
术语定位
结合视频资料和教材知识,思考百家争鸣思潮兴起的背景
自主探究
春秋战国之印象
经济:
铁器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政治:
阶级:
文化: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之间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士”阶层活跃并得到重用。
私学兴起, “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大分裂、大动荡的社会转型时期。
奠定了物质基础。
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提供了阶级基础。
提供了人才基础和舆论阵地。
“百家争鸣”可以说是一次极其难得的、事实上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盛事。这一阶段所形成并完善的各种思想理论体系不仅极大地丰富并充实了中华文明体系的思想文化内容和层次,而且其自身也成为中华文明思想理论体系的骨架,成为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基础性的构成 。以后2000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除了佛学的传入之外)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韩非子
墨子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庙——杏坛
孔庙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在中国,几乎是每一个省府或县城,都有 一座孔庙,但是规模最大的一座在曲阜。
同文门
孔林
至圣林
孔子及其家族的
专用墓,也是目
前世界上延时最
久、面积最大的
氏族墓地。
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
孔府
圣府大门
1、政治思想:
核心:“仁” (含义: 即“爱人”,“仁者爱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别人)
“克已复礼”(对自己)
2、民本思想:
3、教育思想:
孔子的思想
实现“仁”的方式
教学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
教育方式:首创私学
“仁” 与 “礼”
“以德治民”
10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对孔子这段言论,你有什么感想?
讲析:孔子这段言论概括自己一生的经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
十五岁时下决心学习;三十岁时建立起自我;四十岁时成为智者,不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认同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却不违反礼制规矩。
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
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
(1)主观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局限性: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2)具有进步性:
问题探究
孟子
荀子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暴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统治者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1)、施政主张:“仁政”
(2)、君民关系:“民贵君轻”
(3)、伦理观:“性本善”
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孟子》在唐后成为儒学经典,位列“四书之一。”孟轲被后世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丘。
孟子的
荀子的思想
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与孔孟的思想学说。
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荀子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主张以礼治国,已隐含着法的作用,表现出趋向法治的观点,并以此影响了他的学生韩非子、李斯等人)
荀子还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优秀思想,如荀子说“天行有常”,这同老子的“道法自然”是相通的。
(1)、施政主张:“仁义”、“王道”
(2)、君民关系:“君舟民水”
(3)、伦理观:“性恶论”—通过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4)、自然界:“天行有常”
孔子 孟子 荀子
时 期
爱人
以德治民
性相近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春秋晚期
战国
战国


奠定基础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异同点
仁的
思想
民本
思想
人性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名言
1“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是世界的根本
2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俄然觉……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 《庄子·齐物论》
以法治国、严刑峻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墨家
墨家创始人墨子,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他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宣扬“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他的治国主张是“尚贤”,反对任人唯亲。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活学活用
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会采用哪家的思想治国?为什么?
法家:
主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有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从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所以会获得统治者的重视。
儒家:
强调秩序和仁义,在春秋战国大动乱的时代不可能获得统治者的重视。
道家:
政治主张消极,反对社会变革,所以也不会被统治者重视。
墨家:
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与统治者的愿望有差异。
下列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和主张?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墨家
儒家
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道家
法家
实战演练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知识·梳理
(春秋战国)
孔子
“仁”、德、礼、“有教无类”、“性相近”
孟子
荀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论、性恶论
老子
庄子
“道”、无为而治、朴素辩证法
相对、放弃一切差别,获得精神自由。
韩非子
以法治国、君主专制
墨子
“兼爱”
“非攻”
“尚贤”
本课总结
一个时期:
一种局面:
四大学派:
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儒、道、法、墨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下列对孟子与荀子的分析正确的是:  A. 都主张性善论  B. 都强调礼法  C. 都主张“仁”,“德”治天下  D. 都取百家之长
课堂演练
2.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②其经济原因是井田制的瓦解  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融  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下列关于孔子叙述不正确的是(D)  A.是春秋末期齐国人  B.其弟子有“七十二贤人”  C.孔子整理过《诗》《书》《礼》   《易》《春秋》  D.其思想核心是“仁政”
4.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  有之,这反映了孟子  A.“仁政”的思想  B.“民本”的思想  C.“性本善”的思想  D.“致良知”的思想
思维拓展
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