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件:第8课《借书不还天打雷劈》(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件:第8课《借书不还天打雷劈》(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02 10:4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借书不还
天打雷劈---柏杨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通读课文积累生字词,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知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自己良好的读书与借书修养学习目标:  柏杨,原名郭立邦,后改名郭衣洞。笔名柏杨。1920年生于河南省开封市。幼丧母,先后就读于兰州大学、东北大学。柏杨主要写小说、杂文,后者成就更高,曾被列为台湾十大畅销作家之一,他的杂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梦闲话》《丑陋中国人》等。 作家作品柏杨二字的由来   柏杨本名郭衣洞,当年台湾横贯公路通车前,他曾应邀前往参观及为沿途景致题名,那时最后一站位于“古柏杨”的隧道尚未竣工,他回家后提笔有感,因而用了“柏杨”为笔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很多人提到柏杨时会犹豫究竟念柏杨 (bóyáng)还是柏杨 (bǎi yáng),其实正确的读法应该是(bóyáng)。因为台湾还在延续使用繁体字,很多字的读音也在保持着古代的发音,“柏”的古代读音为bó。 1950年,柏杨因为收听大陆广播被判刑6个月。出狱后,历任教师等职。1960年5月起,他以笔名“柏杨”在自立晚报担任专栏作家,批评时政。1967年,柏杨主编报纸《大力水手》漫画时,被曲解为暗讽蒋介石父子,以“共产党间谍”及“打击领导中心”的罪名被逮捕,判处十二年有期徒刑,1969年起囚禁于军法监狱,三年后送到绿岛。柏杨在狱中完成《中国人史纲》、《中国历代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中国历史年表》三部书稿。出狱后,柏杨继续写作。1983年起译写《柏杨版资治通鉴》,1985年出版《丑陋的中国人》。 柏杨入狱1.我能读准。
榔头( )诅咒( )迄今( )干没( )
杜暹( )戋戋( )恐吓( )歃血( )
2.我能解释。láng zǔqì ɡānmòxiān jiān hèshà xuè干没 对牛弹琴 歃血 潸sh n然泪下ā雀跃诅咒⑴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⑵比喻说话时不看对象。典故:战国 公明仪 七弦1、对牛弹琴:⑴投机图利⑵侥幸指利⑶冒险侥幸
⑷贪求、贪得⑸侵吞公家或别人的
财物咒骂,原指祈求鬼神降祸
于所恨之人形容十分欣喜的样子比喻装出一副可怜相向人讨好极:顶点 反:向反面转化指世世代代都是
读书人的家庭2、书香世家:
3、物极必反:
4、摇尾乞怜:
5、雀跃:
6、诅咒:
7、干没:

1、 没有书香,只有酒香
2、书橱不能代替酒柜 借书不还 振振有词
书去无回 痛彻心肺
3、 讨书办法 磨刀阻吓法
摇尾乞怜法
亲自夺回 以牙还牙
4、 联盟立誓 :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文章结构 速读课文思考:
作者主要针对什么人进行了批评?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提出了什么主张? 1、本文一开始列出了一种
什么现象?
2、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
原因是什么
3、作者采取了什么方法?
现象:方法:书香书柜书香世家建议组织“借书必还大联盟”小结酒香酒柜酒香世家借书不还恶言相告在朋友家发现一本好书,不愿归还。
有的是绝版珍本,宁愿举家潜逃,坚决不还。
借书不还也不会吃官司。
认为书主只是摆放着并不读不会发挥书的作用2.作者用谴责的态度分析了借书不还的原因,说说主要有哪四点? 书主碍于情面,不好不借
不管书主是否同意,强行索取 3.作者分析了借书人之所以得逞的原因,说说主要有哪两点? 书主不愿外借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因为书是自己省吃俭用买来的,
二是因为借与不借都会伤感情.
三是因为书外借后大多收回不了。在分析中作者表达了充分的理解和深深的同情。4.作者主要分析了书主不愿外借的哪三点愿因,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有的书主在书后题字,阻此子孙外借,作者称之为“磨刀阻吓法”,结果是恶客压顶不能阻此书籍外借;有的书主在书上印文,婉转陈词,恳求借者主动归还,结果是都不能求情的话也不能打动借者不还的铁石心肠。 5.有的书主采取了哪些阻借和乞还的措施,结果如何? 一是展示借书人的伎俩讽刺其的丑态,揭示其丑恶的内心;二是表现书主迫于情面不得不借的无奈;三是为下文提出自己的主张作铺垫。6.作者描绘赵朋友借书的言行有何作用? 作者提出这个建议,一是讽刺和谴责借书不还的社会现象,二是倡导借书必还的主张。7.作者为什么要建议成立“借书必还大联盟”? 1、你能从文中找出似乎夸张失实,不合常理却引人会心而笑的词语吗?谈一谈你的体会?品味语言 2.庄重的文言文和通俗的口语交错运用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找一找,品一品 柏杨式幽默 柏杨的幽默感,和其他幽默作家比较起来,有任情率性、无所顾忌、不怕“丑”的特点。柏杨散文的幽默,散发出一种辛辣的味道。在写作风格分析中,形成了“柏杨式幽默”。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有些句子,你能读懂吗?
该文时而穿插使用文言词语,时而又使用通俗口语,还不时出现“柏杨先生”,这样“不伦不类”的语言运用,给人谐趣、新异、洒脱自如的感觉探究“顿起杀机”、“伟大的景观”、“举家潜逃” 、“列强瓜分” 。
“盖‘书香’也者”、“‘自欧风东渐’”、“雀跃曰:‘哎呀,老哥,借给俺瞧瞧!’一场悲剧于焉上演”、“该自从盘古立天地”、“”夫珠宝失踪或被借,或被偷,没有下文,还可告到衙门”、“此锤非铁榔头,乃拳头也”、“怎能不潸然泪下欤”、“吾友郭衣洞先生”、“宣称内急”、“在大门还听他诧曰:‘真出了鬼……’”、“又岂能打动他的铁石心肠乎哉”、“呜呼!打火机不见啦不过略施小计,以示薄惩”,如此等等。大雅的古代文言,大俗的现代市井口语故意“用词不当”,不伦不类、亦庄亦谐“借书不还,天打雷劈”、“八十年交情从此一笔勾销”、“冒着杀头的危险而把书借人”、“最后忍无可忍,终于在他卧室里人赃俱获” 。
“知识分子最大的伤心之事,莫过于书被人借去如石沉大海,等到自己需要时,呼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故作夸张,痛快淋漓 令读者会心一笑,引读者“严重关注”“喂死剂”(威士忌)、“白烂弟”(白兰地)、“拿破轮”(拿破仑)。
另如把癌症谐译成“砍死尔”、把日语中的“我”谐音已成“瓦特哭了”等。巧妙利用谐译讽刺,极尽讽刺之能事,让人啼笑皆非!“于是赵朋友双膝下跪,声泪俱下”。
“如果借的是绝版珍本,该恶客可能举家潜逃,你就是弄个探测器,也探测不到影踪”。
偷书属于雅贼,打一锤已经该诅咒了啦,至于借而不还,理就比天都大,你摆着还不是摆着,俺拿来进德修业,以便救国救民,你不送慰劳金已差劲啦,还有脸讨呀”。歪理反语,荒谬之极,看似一派胡言,实乃入木三分!课本倒数第四段,写因为书被借不还,就跑到人家里去“人赃俱获”,把人家的高档打火机顺手牵羊,不以为羞,反倒说这不过是“薄施小惩”,如不悔改,就要偷走人家的钻戒。对小偷行为,洋洋得意,津津乐道。读者对借书不还者的愤激,对作者的率真个性,心领神会,会心一笑中达到心照不宣的默契。不惜自我调侃、自我丑化,虚拟恶作剧,读者感到的不是为盗的可耻,而是愤激者的率真!“魔刀阻吓法”、“摇尾乞怜法”。
“柏杨先生于是建议,应该组织一个‘借书必还大联盟’,盆中歃血,对天立誓……”。
“奉告借书不还的恶客,欺负一个手无寸铁的朋友,不算好汉”。小题大做,煞有介事 郑重其事,让读者忍俊不禁“嘻嘻哈哈开玩笑,其实眼泪往肚子里流,心里在呐喊。”有人如是评价柏杨。
诙谐笔法,严肃主题
矛头指向当代中国人漠视读书等时弊
剖析中国人的劣根性
思想的光芒盲目崇洋,跟风从众心理
假仁假义,装腔作势
“勇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怯者愤怒,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鲁迅)
诚信缺失问题针砭时弊,反思劣根性 文章的主旨是批判借书不还的恶习,对受损者极表同情,但是,全文正面批判借书者甚少,相反,倒是花了大部分篇幅细写被借者的狼狈和倒霉,甚至写其“恶劣”的讨书行为,“恶毒”的开骂。但是,这种“恶劣”、“恶毒”大都是反讽,导致“恶劣”的大都不是正常的道理,是一种歪理。我国相声艺术有言,“理而不歪,笑话不来”。正是因为歪理成串,歪理歪推,文章才充满了幽默的谐谑之趣。探究文章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