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0 14:05:20

文档简介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选择题
(历史解释)1.结束南北朝分裂,使国家实现重新统一的皇帝是( )
A.杨坚 B.杨广 C.李渊 D.赵构
(唯物史观)2.宋朝人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社会经济发展 C.开通大运河 D.实现国家统一
(史料实证)3.“到隋文帝末年,西京和各地的仓库都装满了粮食,多的达到千万石,少的也不下数百万石。”上述材料表明隋文帝末年( )
A.隋朝疆域辽阔 B.人口数量增加 C.经济快速发展 D.全国得到统一
(史料实证)4.有学者说:“秦始皇创秦制,为汉以后各朝所沿袭;隋文帝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由此可知秦和隋两个王朝( )
A.都对历史有贡献 B.都是短命的王朝 C.都因暴政而速亡 D.都修筑伟大工程
(史料实证)5.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当时最大的国家粮库,这一遗址的发现最能佐证( )
A.隋朝实现国家大一统 B.大运河的作用
C.隋朝社会经济的繁荣 D.隋朝人民赋税沉重
(历史解释)6.“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句话描述的是( )
A.赵州桥 B.万里长城 C.都江堰 D.大运河
(时空观念)7.穿越时光隧道,今天北京一个商人在隋朝时要乘船要到都城经商,他要经过大运河的(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家国情怀)8.“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任督二脉,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这说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实现大一统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史料实证)9.“隋唐大运河是中国运河开创性成就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古代运河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文明繁荣发展与传承的重要见证。”该材料是评价大运河的( )
A.开通原因 B.历史地位 C.开凿经过 D.开凿作用
(历史解释)10.“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办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这种采取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始创于( )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宋朝
(家国情怀)11.“论考试制度的本身,确实是公平的。因有科举制度,所以能够逐渐将等级铲平;因有科举制度,所以人民向学的,不带劝勉而增多。”材料表明科举制( )
A.严重削弱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 B.阻止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C.为普通士人做官参政提供了机会 D.注重门第出身地位高低
(历史解释)12.古代《谥法》:“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日炀。”“炀”是古代中国最差的谥号了。隋炀帝得到这个谥号主要是由于( )
A.修建大运河 B.不恤民力,奢侈无度
C.统一度量衡 D.渡江灭陈,完成统一
(家国情怀)13.史载:隋炀帝时,“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耕稼失时,田畴多荒。”人民相聚起义。据此,可知当时( )
A.外戚专权,政治腐败 B.政策失当,社会动荡
C.财政危机,皇权势微 D.国家分裂,矛盾尖锐
(唯物史观)14.下面信息能够反映出( )
①大规模征调民夫开凿水利工程,劳民伤财。 ②三征辽东,不仅损兵折将,还极大地消耗了国力,造成国内起义不断。 ③国内横征暴敛,百姓为了服兵役、徭役、缴纳赋税,生活苦不堪言。
A.隋朝统一的原因 B.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C.隋朝的政治制度 D.隋朝对后世的影响
(家国情怀)15.用昙花一现来形容隋王朝,一下就抓住了隋朝的基本特征,这个统一中国仅几十年的王朝,在中华帝国的正午时分粉墨登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隋朝的建立 B.隋朝的科举制 C.隋朝二世而亡 D.隋朝短暂而繁荣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定元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开皇九年隋朝渡江南下,陈后主贪图享乐,怯懦无能……隋军很快攻下建康,陈朝灭亡……隋文帝统治期间,隋朝政府修建了许多粮仓……他临终时,天下仓库的积储可供全国五六十年正常使用。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开皇九年”,“隋军攻下建康,陈朝灭亡”有什么重大意义?
(2)材料二是我国隋朝大运河的示意图。请写出图中AD字母所表示的城市。
(3)唐朝一位余杭(今杭州)商人,要到洛阳去经商,如果走运河水路他不必经过( )
A.江南河 B.邗沟 C.通济渠 D.永济渠
(4)材料二这个水利工程的开通有什么重大意义?
(5)有人认为材料一中这个繁盛局面对材料二这个水利工程的开通也有密切联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选择题
(历史解释)1.结束南北朝分裂,使国家实现重新统一的皇帝是( )
A.杨坚 B.杨广 C.李渊 D.赵构
【答案】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581年2月,北周静帝禅让于杨坚,北周覆亡。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公元589年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A项正确;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题干没有涉及,排除B项;李渊建立唐朝,与“结束南北朝分裂”不符,排除C项;赵构建立南宋,题干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唯物史观)2.宋朝人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社会经济发展 C.开通大运河 D.实现国家统一
【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混南北为一区”分析可知,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实现国家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隋文帝执政后,锐意进取,隋朝迅速壮大,589年,随军南下灭掉了陈,南北重归统一,这是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为中国封建社会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社会经济发展”没有反映材料主旨,排除B项;隋炀帝下令开通大运河,排除C项。故选D项。
(史料实证)3.“到隋文帝末年,西京和各地的仓库都装满了粮食,多的达到千万石,少的也不下数百万石。”上述材料表明隋文帝末年( )
A.隋朝疆域辽阔 B.人口数量增加 C.经济快速发展 D.全国得到统一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到隋文帝末年,西京和各地的仓库都装满了粮食,多的达到千万石,少的也不下数百万石。”可知,隋文帝末年,各地粮仓都装满了粮食,说明隋朝经济快速发展,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隋朝经济的发展,与隋朝疆域辽阔、人口数量增加、全国得到统一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史料实证)4.有学者说:“秦始皇创秦制,为汉以后各朝所沿袭;隋文帝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由此可知秦和隋两个王朝( )
A.都对历史有贡献 B.都是短命的王朝 C.都因暴政而速亡 D.都修筑伟大工程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秦始皇创秦制,为汉以后各朝所沿袭;隋文帝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可知秦、隋两朝都创造了为后代沿用的制度,对历史作出巨大的贡献,A项正确;秦朝统治了14年,隋朝统治37年,都是短命的王朝,但题干没有涉及,排除B项;秦朝和隋朝都因暴政而亡,但题干没有涉及,排除C项;秦朝修筑了长城、隋朝开凿大运河,故秦和隋两个王朝都修筑了伟大工程,但题干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史料实证)5.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当时最大的国家粮库,这一遗址的发现最能佐证( )
A.隋朝实现国家大一统 B.大运河的作用
C.隋朝社会经济的繁荣 D.隋朝人民赋税沉重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当时最大的国家粮库”,可知材料体现出隋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储备的粮食比较充足,因此这一遗址的发现最能佐证隋朝社会经济的繁荣,C项正确;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统一南北,实现国家大一统,与题干信息“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当时最大的国家粮库”不符,排除A项;隋朝开通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与题干信息“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当时最大的国家粮库”不符,排除B项;隋朝人民赋税沉重,与题干信息“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当时最大的国家粮库”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历史解释)6.“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句话描述的是( )
A.赵州桥 B.万里长城 C.都江堰 D.大运河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隋朝开通的大运河北达涿郡,南抵余杭,沟通了南北经济。结合题干材料“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可知,D项正确;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都江堰是修建在岷江上的一项防洪灌溉工程,都与题干“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不符,排除AC项;秦朝和明朝的万里长城是军事工程,排除B项。故选D项。
(时空观念)7.穿越时光隧道,今天北京一个商人在隋朝时要乘船要到都城经商,他要经过大运河的(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的都城是长安,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从北到南分别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组成。隋朝时,从北京到长安,应先走大运河的永济渠到达洛阳,之后再到长安。A项正确;经上述分析,隋朝时,从北京到长安,应先走大运河的永济渠到达洛阳,之后再到长安,而不是走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家国情怀)8.“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任督二脉,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这说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实现大一统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任督二脉,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可知,大运河的开通是为了促进南北经济交流,D项正确;修建隋朝运河时,已经实现了统一,排除A项;大运河的开通与对外交流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隋朝灭亡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史料实证)9.“隋唐大运河是中国运河开创性成就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古代运河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文明繁荣发展与传承的重要见证。”该材料是评价大运河的( )
A.开通原因 B.历史地位 C.开凿经过 D.开凿作用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隋唐大运河是中国运河开创性成就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古代运河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文明繁荣发展与传承的重要见证。”表明大运河在运河中的地位非凡,B项正确;大运河开通的原因是隋炀帝为了加强统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运河的开凿经过,排除C项;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这是大运河的作用,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历史解释)10.“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办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这种采取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始创于( )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宋朝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隋朝,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诞生,它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办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A项正确;其他选项都不是,排除BCD项。故选A项。
(家国情怀)11.“论考试制度的本身,确实是公平的。因有科举制度,所以能够逐渐将等级铲平;因有科举制度,所以人民向学的,不带劝勉而增多。”材料表明科举制( )
A.严重削弱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 B.阻止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C.为普通士人做官参政提供了机会 D.注重门第出身地位高低
【答案】C
【详解】“因有科举制度,所以能够逐渐将等级铲平;因有科举制度,所以人民向学的,不带劝勉而增多”说明科举制度为普通士人做官参政提供了机会,C项正确;科举制度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增强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并非“严重削弱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排除A项;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有才学的世家子弟可以入仕,排除B项;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依据是考试成绩,并非出身地位高低,排除D项。故选C项。
(历史解释)12.古代《谥法》:“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日炀。”“炀”是古代中国最差的谥号了。隋炀帝得到这个谥号主要是由于( )
A.修建大运河 B.不恤民力,奢侈无度
C.统一度量衡 D.渡江灭陈,完成统一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在位时,不恤民力,奢侈无度,暴虐无道,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爆发,B项正确;修建大运河利于南北经济交流,促进国家发展,不是隋炀帝得到“炀”这个谥号的原因,排除A项;统一度量衡与隋炀帝无关,排除C项;渡江灭陈,完成统一,与隋文帝相关,与隋炀帝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家国情怀)13.史载:隋炀帝时,“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耕稼失时,田畴多荒。”人民相聚起义。据此,可知当时( )
A.外戚专权,政治腐败 B.政策失当,社会动荡
C.财政危机,皇权势微 D.国家分裂,矛盾尖锐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隋炀帝时……人民相聚起义”“耕稼失时,田畴多荒”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反映的是隋炀帝的暴政,隋炀帝统治时期政策失当,使得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之天灾严重,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百姓被迫起而反抗,B项正确;隋朝没有出现外戚干政,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政策失当,社会动荡,没有涉及隋朝财政情况,无法得出财政危机方面的结论,排除C项;隋朝统一了全国,没有国家分裂,排除D项。故选B项。
(唯物史观)14.下面信息能够反映出( )
①大规模征调民夫开凿水利工程,劳民伤财。 ②三征辽东,不仅损兵折将,还极大地消耗了国力,造成国内起义不断。 ③国内横征暴敛,百姓为了服兵役、徭役、缴纳赋税,生活苦不堪言。
A.隋朝统一的原因 B.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C.隋朝的政治制度 D.隋朝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B
【详解】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弃侈无度他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为加强对各地的统治,他还多次巡游,乘坐高大、华丽的龙舟,随行的船只浩浩荡荡,沿途护卫的兵士和拉纤的民工多达数十万,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隋场帝还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最终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隋朝灭亡,所以材料信息反映出隋炀帝的残暴统治,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隋朝统一的原因、隋朝的政治制度、隋朝对后世的影响,排除ACD项。故选B项。
(家国情怀)15.用昙花一现来形容隋王朝,一下就抓住了隋朝的基本特征,这个统一中国仅几十年的王朝,在中华帝国的正午时分粉墨登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隋朝的建立 B.隋朝的科举制 C.隋朝二世而亡 D.隋朝短暂而繁荣
【答案】D
【详解】据“用昙花一现来形容隋王朝,一下就抓住了隋朝的基本特征”可知,隋朝短暂;据“在中华帝国的正午时分粉墨登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可知,隋朝繁荣。因而这段话反映了隋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D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了隋朝短暂而繁荣,没有涉及隋朝的建立和科举制度,排除AB项;隋朝二世而亡,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定元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开皇九年隋朝渡江南下,陈后主贪图享乐,怯懦无能……隋军很快攻下建康,陈朝灭亡……隋文帝统治期间,隋朝政府修建了许多粮仓……他临终时,天下仓库的积储可供全国五六十年正常使用。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开皇九年”,“隋军攻下建康,陈朝灭亡”有什么重大意义?
(2)材料二是我国隋朝大运河的示意图。请写出图中AD字母所表示的城市。
(3)唐朝一位余杭(今杭州)商人,要到洛阳去经商,如果走运河水路他不必经过( )
A.江南河 B.邗沟 C.通济渠 D.永济渠
(4)材料二这个水利工程的开通有什么重大意义?
(5)有人认为材料一中这个繁盛局面对材料二这个水利工程的开通也有密切联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重要意义: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A.涿郡;D.余杭。
(3)D
(4)重大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5)是否赞同和理由:同意。隋文帝统治期间,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社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这为大运河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意思相近即可)
【详解】(1)重大意义:依据材料所给信息“大定元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开皇九年隋朝渡江南下……陈朝灭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开皇是隋文帝杨坚的年号,581年是开皇元年,“开皇九年”就是589年,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城市: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所以,A.涿郡;D.余杭。
(3)选择: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余杭在D处的位置,洛阳在B处的位置,因此他不必经过的是洛阳以北的永济渠,D项正确;其余三项不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4)重大意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巩固了国家统一;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5)是否赞同:同意。理由: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在位时,采取了发展经济和巩固统治的措施,其中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统一度量衡制度是隋朝统一后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富强的王朝;这也为大运河的开通奠定了基础。理由是隋文帝统治期间,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社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这为大运河的开通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