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盛唐气象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盛唐气象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0 14:07:46

文档简介

第3课 盛唐气象
一、选择题
(史料实证)1.下图为曲辕犁,其反映了唐朝( )
A.农业方面情况 B.手工业方面情况
C.商业方面情况 D.制造业方面情况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等生产工具,促进农业的发展,A项正确;题干图片是唐朝的曲辕犁,反映的农业发展状况,与手工业、商业和制造业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史料实证)2.“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此材料描写出了筒车的优点是( )
A.方便排水泄洪 B.节省人力,利于灌溉
C.可以用来开沟 D.省时省力,用于堤防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可以得出这形容的是筒车,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改进了生产工具,广泛使用筒车,节省人力,利于灌溉,促进了农业的发展,B项正确;筒车是灌溉用具,不用于泄洪,排除A项;筒车是灌溉用具,不用于开沟,排除C项;筒车是灌溉用具,不用于堤防,排除D项。故选B项。
(时空观念)3.唐朝时有位阿拉伯人来到中国江南农村游玩,他可能看到的景象是( )
①小溪旁筒车把溪水送进田里 ②有的农民扶着曲辕犁在耕田
③有的农民在秧田里插占城稻 ④有的农民坐在葡萄架下吃黄瓜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已经出现了筒车和曲辕犁;葡萄、黄瓜已经通过西域传入到中国。①②④正确,A项正确;占城稻是宋代才传入到中国的,③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史料实证)4.《旧唐书·崔融传》记载:“天下诸津(码头),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这说明唐朝的社会景象是( )
A.交通运输发达,商品交流繁盛 B.社会经济发达,农业发展迅速
C.文化繁荣,社会风气开放 D.造船技术高超,对外交往频繁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天下诸津(码头),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意思是: 天下所有的渡口,聚集着航行的舟船,庞大的巨轮船队,动辄就是成千上万,(载着货物的)轮船贸易往返频繁,没有早晚之分,白天黑夜一直都像白天一样热闹。 这段文字想要说明的是,在唐代时期,因为水运发达,货运贸易也因此也得到了发展,商贸往来频繁,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商业不是农业,排除B项;文化繁荣,社会风气开放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外交往,也看不出造船技术,排除D项。故选A项。
(史料实证)5.下图是唐三彩骑驼乐舞俑,骆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这件文物展现出唐朝( )
①经济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 ②各民族之间民族交融密切
③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 ④陶瓷器生产达到很高水平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是唐朝的艺术珍品,反映了陶瓷器生产水平的高超,体现了唐朝手工业的发展,乐舞队成员的组成则反映了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密切,故①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唐三彩骑驼乐舞俑是手工业品,不能反映农业生产,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唯物史观)6.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定位;历史结论是对历史事物的原因、意义等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以下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B.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C.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D.英西海战中,英国海军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定位;历史结论是对历史事物的原因、意义等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属于历史结论,A项正确;“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属于历史事实,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属于历史事实,排除C项;“英西海战中,英国海军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属于历史事实,排除D项。故选A项。
(史料实证)7.如图描绘的是唐朝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它体现了( )
A.科举制度的进步 B.开明的民族关系 C.社会风气的开放 D.三省六部制完善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该图反映了唐朝的民族关系,B项正确;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排除A项;题干图片未反映社会风气,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行政管理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
(历史解释)8.下图的两位历史人物体现了唐朝与哪一少数民族间的友好关系( )
A.吐蕃 B.回纥 C.南诏 D.突厥
【答案】A
【详解】据图片“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像”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在位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间的民族友好往来,A项正确;松赞干布是吐蕃(藏族)赞普,与回纥无关,排除B项;南诏是生活在云南的少数民族,排除C项;突厥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唯物史观)9.唐太宗同以前历代统治者“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不同,采取“独爱之如一”的政策,说明唐朝( )
A.国力强盛 B.支持少数民族建立自己的政权
C.需要依靠少数民族 D.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贵中华,贱夷狄”中的“中华”指的是中原的汉族,“夷狄”是对少数民族的一种歧视性的称呼。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中原的汉族,而轻视那些少数民族。但是唐朝“抚九族以仁”,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说明唐朝在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促进民族融合起到了积极意义,D项正确;国力强盛从材料体现不出来,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少数民族建立自己的政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民族政策,而不是依靠少数民族,排除C项。故选D项。
(时空观念)10.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搜集到了《唐朝前期边疆各族形势图(669年)》。请你指出唐朝管理西域天山南北地区的机构是( )
A.西域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C.安西都督府 D.西藏都护府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管理西域天山南北地区的机构”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先后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B项正确;西域都护府是西汉设置的,排除A项;没有安西都督府和西藏都护府的说法,排除CD项。故选B项。
(时空观念)11.它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城中有商业区与居民区;它既是大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该城市是( )
A.洛阳 B.开封 C.长安 D.大都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它既是大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结合所学可知,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长安的建筑布局和城市规划独具特色,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长安是当时唐朝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C项正确;洛阳不是当时唐朝的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排除A项;开封是北宋最重要的一座城市,排除B项;大都是元朝最为重要的一座都城,排除D项。故选C项。
(历史解释)12.诗风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下列哪位诗人的诗歌符合上述特点?(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A项正确;杜甫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白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诵,深受大众欢迎,排除BC两项;王维被称为诗佛,诗歌风格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唯物史观)13.“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这是对这几个朝代文学成就的一个概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唐朝诗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
B.诗圣是对李白的美誉,诗仙是对杜甫的赞美
C.清朝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是古典小说的高峰
D.宋代著名词人有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A项正确;诗圣是对杜甫的美誉,诗仙是对李白的赞美,B项不正确,排除B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文小说的高峰之作,C项不正确,排除C项;元朝与关汉卿齐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D项不正确,排除D项。故选A项。
(历史解释)14.苏轼诗云:“颜公(颜真卿)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颜公”的书法特点是( )
A.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B.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C.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D.风格奔放,用笔老道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颜公”是指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其书法特点是端正劲美,雄浑敦厚,代表作品《颜氏家庙碑》,A项正确;方折峻丽,笔力劲健是指唐朝另一位书法家欧阳询的书法特点,排除B项;“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对王羲之书法的赞美,排除C项;风格奔放,用笔老道不是颜真卿的书法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
(历史解释)15.唐朝绘画的题材和类型广泛,其中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他的代表作是( )
A.《颜氏家庙碑》 B.《九成宫醴泉铭》
C.《送子天王图》 D.《清明上河图》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画家吴道子被尊为“画圣”,代表着有《送子天王图》,C项正确;《颜氏家庙碑》是唐朝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九成宫醴泉铭》是唐贞观六年(632)由魏征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丹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叫什么?
(3)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善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答案】(1)统治者:唐玄宗;
措施:重用贤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藉。
(2)农具:筒车、曲辕犁。
(3)选官制度:科举制。
贡献:殿试和武举。
积极作用: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提高了社会地位,缓和了社会矛盾。
【详解】(1)统治者: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盛,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开元”,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因此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唐玄宗;
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位时期,在用人上,重用贤能;政治上,整顿吏治,裁减冗员;经济上,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文化上,注重文教,编修经藉。
(2)农具:第一幅图片是筒车,筒车又叫水转筒车,随水流自行转动,筒车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材料二中第二幅图片是唐朝农民把以前耕犁的犁壁由直的改进成了弯曲的,称为曲辕犁,以便于耕作。
(3)选官制度:根据材料“《及第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的诗歌反应的是科举制度。
贡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继唐太宗之后,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有一年,她将应试的人,集中到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用了几天时间。这是殿试的开始。武则天还让各州每年选送武艺好的人,进行骑射等项考试,称为武举。
积极作用: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
材料三 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在朝廷中,有很多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唐朝还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摘自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该事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意义。再举一例唐蕃交往的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概括促进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些?
【答案】(1)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积极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或促进了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史实: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碑。(任答1点)
(3)开明的民族政策。方式:和亲、会盟、少数民族改革、册封等。(任答2点)
【详解】(1)事件:根据材料一图一“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图二“汉人胡食画”、图三“鲜卑人乐俑”。可知,材料图片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2)意义:根据材料二“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或促进了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唐蕃交往的史实还有: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碑。
(3)政策:根据材料三“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在朝廷中,有很多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可知,唐朝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方式:根据材料三“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在朝廷中,有很多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唐朝还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可知,唐朝促进民族融合的方式:和亲、会盟、少数民族改革、册封等。第3课 盛唐气象
一、选择题
(史料实证)1.下图为曲辕犁,其反映了唐朝( )
A.农业方面情况 B.手工业方面情况
C.商业方面情况 D.制造业方面情况
(史料实证)2.“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此材料描写出了筒车的优点是( )
A.方便排水泄洪 B.节省人力,利于灌溉
C.可以用来开沟 D.省时省力,用于堤防
(时空观念)3.唐朝时有位阿拉伯人来到中国江南农村游玩,他可能看到的景象是( )
①小溪旁筒车把溪水送进田里 ②有的农民扶着曲辕犁在耕田
③有的农民在秧田里插占城稻 ④有的农民坐在葡萄架下吃黄瓜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史料实证)4.《旧唐书·崔融传》记载:“天下诸津(码头),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这说明唐朝的社会景象是( )
A.交通运输发达,商品交流繁盛 B.社会经济发达,农业发展迅速
C.文化繁荣,社会风气开放 D.造船技术高超,对外交往频繁
(史料实证)5.下图是唐三彩骑驼乐舞俑,骆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这件文物展现出唐朝( )
①经济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 ②各民族之间民族交融密切
③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 ④陶瓷器生产达到很高水平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唯物史观)6.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定位;历史结论是对历史事物的原因、意义等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以下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B.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C.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D.英西海战中,英国海军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
(史料实证)7.如图描绘的是唐朝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它体现了( )
A.科举制度的进步 B.开明的民族关系
C.社会风气的开放 D.三省六部制完善
(历史解释)8.下图的两位历史人物体现了唐朝与哪一少数民族间的友好关系( )
A.吐蕃 B.回纥 C.南诏 D.突厥
(唯物史观)9.唐太宗同以前历代统治者“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不同,采取“独爱之如一”的政策,说明唐朝( )
A.国力强盛 B.支持少数民族建立自己的政权
C.需要依靠少数民族 D.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时空观念)10.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搜集到了《唐朝前期边疆各族形势图(669年)》。请你指出唐朝管理西域天山南北地区的机构是( )
A.西域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C.安西都督府 D.西藏都护府
(时空观念)11.它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城中有商业区与居民区;它既是大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该城市是( )
A.洛阳 B.开封 C.长安 D.大都
(历史解释)12.诗风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下列哪位诗人的诗歌符合上述特点?(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唯物史观)13.“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这是对这几个朝代文学成就的一个概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唐朝诗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
B.诗圣是对李白的美誉,诗仙是对杜甫的赞美
C.清朝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是古典小说的高峰
D.宋代著名词人有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
(历史解释)14.苏轼诗云:“颜公(颜真卿)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颜公”的书法特点是( )
A.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B.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C.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D.风格奔放,用笔老道
(历史解释)15.唐朝绘画的题材和类型广泛,其中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他的代表作是( )
A.《颜氏家庙碑》 B.《九成宫醴泉铭》
C.《送子天王图》 D.《清明上河图》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叫什么?
(3)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善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
材料三 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在朝廷中,有很多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唐朝还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摘自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该事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意义。再举一例唐蕃交往的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概括促进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