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选择题
(时空观念)1.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中有一幕李渊登基时众臣高呼万岁的场景。请你说出这一事件应发生在
A.589年 B.618年 C.626年 D.755年
(时空观念)2.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城市曾经作为古代的都城,其中隋唐两代都定都于
A.涿郡(今北京) B.长安(今西安)
C.汴京(今开封) D.临安(今杭州)
(时空观念)3.下图是七年级某班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其中有一处错误,请你帮他找出来。
政权名称:唐朝 建立时间:618年 创建者:李渊 都城:咸阳
A.政权名称 B.建立时间 C.创建者 D.都城
(史料实证)4.“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材料认为“贞观之治”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是
A.社会环境比较安定 B.统治者励精图治
C.唐太宗用人唯贤 D.百姓安居乐业
(史料实证)5.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表明他认识到了
A.体恤百姓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B.治国理政须加强对百姓的监督
C.加强统治需扩大官吏选拔范围 D.扩大统治基础必先行制度创新
(历史解释)6.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盛唐气象
(史料实证)7.“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官员。”上述材料说明了唐朝
A.兴盛的原因 B.农业的发展
C.衰落的过程 D.割据的结果
(历史解释)8.“贞观遗风”形容的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唯物史观)9.人们基本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朝政
C.她统治期间刑法残酷 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史料实证)10.武则天颁布《求贤制》,表达了她求贤似渴的愿望,其中写道:“其有文可以经邦国,武可以定边疆,蕴梁栋之宏才,堪将相之重任,无隔士庶,具以名闻。”此理念在其统治上表现为
A.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B.开创殿试,发展科举
C.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D.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历史解释)11.殿试第一的称“状元”,是古代考试的最高荣誉。殿试的首创者是
A.晋武帝 B.辽太宗 C.武则天 D.清太宗
(唯物史观)12.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发展,是唐朝的三个巅峰,下列统治举措方面属于他们相似的是
①重视人才,知人善任 ②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业生产
③重视科举考试 ④完善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历史解释)13.唐明皇李隆基“以姚崇、宋理为相、廓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至民夜户不闭。道不拾遗,遂达臻全盛”。这里“明皇”所创造的治世是指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4.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最强盛的朝代。特别是“开元盛世”时期,使唐朝的国力达到了最鼎盛。下列关于“开元盛世”的相关表述准确的是
A.姚崇、宋璟、杜如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B.出现在唐太宗时期
C.召集县令进行考试,注重对官吏的考核 D.文成公主入藏促进唐蕃关系发展
(史料实证)15.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唐诗风格多样,题材广泛,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下列诗句中最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的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唐太宗)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子殂逝,遂亡一镜矣。”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治国思想?分别举出一个“载舟”使得统治兴盛和“覆舟”导致统治的灭亡的帝王。
(2)材料二中的“魏子”是谁?他被唐太宗比喻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试写出唐太宗的用人原则。
17.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隋唐时期的社会发展变化,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依然有着很多可借鉴的地方。根据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和谐】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来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忆昔》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个盛世局面?缔造这一盛世的君主是谁?
【君主与大臣的和谐】
材料二:李世民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通过纳谏防止和改正错误,因此他提倡和鼓励诤谏……使君经点共商国是成为了当时的政治特色,对巩固君臣关系和臣属的忠君思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齐康允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时期著名的一对相处融洽的君臣。
【国家与人才的和谐】
材料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摘自高明《琵琶记》
(3)材料三描述的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武则天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了哪一制度?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选择题
(时空观念)1.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中有一幕李渊登基时众臣高呼万岁的场景。请你说出这一事件应发生在
A.589年 B.618年 C.626年 D.755年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李渊登基”结合所学可知,公元618年,李渊登位,国号“唐”,B项正确;其余三项时间不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时空观念)2.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城市曾经作为古代的都城,其中隋唐两代都定都于
A.涿郡(今北京) B.长安(今西安)
C.汴京(今开封) D.临安(今杭州)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设洛阳为陪都。589年,隋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618年,隋朝灭亡,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B项正确;北宋定都汴京;南宋定都临安;涿郡没有定都,排除ACD项。故选B项。
(时空观念)3.下图是七年级某班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其中有一处错误,请你帮他找出来。
政权名称:唐朝 建立时间:618年 创建者:李渊 都城:咸阳
A.政权名称 B.建立时间 C.创建者 D.都城
【答案】D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建立后,以长安为都城,所以都城咸阳说法错误,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政权名称唐朝说法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唐朝618年建立说法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说法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史料实证)4.“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材料认为“贞观之治”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是
A.社会环境比较安定 B.统治者励精图治
C.唐太宗用人唯贤 D.百姓安居乐业
【答案】B
【详解】据材料“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可知出现盛世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统治者的努力,B项正确;社会环境比较安定是“贞观之治”的表现,排除A项;唐太宗用人唯贤不是“贞观之治”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排除C项;百姓安居乐业是“贞观之治”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
(史料实证)5.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表明他认识到了
A.体恤百姓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B.治国理政须加强对百姓的监督
C.加强统治需扩大官吏选拔范围 D.扩大统治基础必先行制度创新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可知,唐太宗知道作为一个君主,必须体恤百姓,这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在,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体恤百姓,不是对百姓的监督,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对百姓的态度,不是对官吏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历史解释)6.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盛唐气象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它为唐朝国力发展到顶峰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汉朝盛世,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开元盛世更能体现盛唐气象,排除ACD项。故选B项。
(史料实证)7.“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官员。”上述材料说明了唐朝
A.兴盛的原因 B.农业的发展
C.衰落的过程 D.割据的结果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虚心纳谏,知人善用,他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唐玄宗统治前期,整顿吏治,亲自选拔地方官员,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故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兴盛的原因,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唐朝的盛世,与农业的发展、衰落的过程、割据的结果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历史解释)8.“贞观遗风”形容的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武则天统治时期,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C项正确;唐太宗统治时期是贞观之治,排除A项;唐高宗统治时期是永徽之治,排除B项;唐玄宗统治时期是开元盛世,排除D项。故选C项。
(唯物史观)9.人们基本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朝政
C.她统治期间刑法残酷 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期间,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因此,人们基本肯定武则天的统治,D项正确;“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指的是武则天的特殊地位,与其具体的统治无关,排除A项;“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朝政”,发生在她统治之前,并不是她统治期间的事实,排除B项;“她统治期间刑法残酷”,并无法使她的统治得到人们的基本肯定,排除C项。故选D项。
(史料实证)10.武则天颁布《求贤制》,表达了她求贤似渴的愿望,其中写道:“其有文可以经邦国,武可以定边疆,蕴梁栋之宏才,堪将相之重任,无隔士庶,具以名闻。”此理念在其统治上表现为
A.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B.开创殿试,发展科举
C.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D.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武则天颁布《求贤制》,表达了她求贤似渴的愿望”可知这是武则天重用人才,联系所学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B项正确;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是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景帝实行的,排除A项;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与题干“表达了她求贤似渴的愿望”不符,排除C项;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是唐玄宗实行的,排除D项。故选B项。
(历史解释)11.殿试第一的称“状元”,是古代考试的最高荣誉。殿试的首创者是
A.晋武帝 B.辽太宗 C.武则天 D.清太宗
【答案】C
【详解】据所学可知,在科举考试中,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C项正确;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而不是晋武帝,排除A项;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而不是辽太宗,排除B项;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而清太宗并未创立,排除D项。故选C项。
(唯物史观)12.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发展,是唐朝的三个巅峰,下列统治举措方面属于他们相似的是
①重视人才,知人善任 ②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业生产
③重视科举考试 ④完善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详解】据材料“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发展,是唐朝的三个巅峰”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初期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统治,出现了“盛世的景象”,三位统治者的举措有①重视人才,知人善任,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武则天在位时期提拔狄仁杰为宰相,任贤纳谏 ,①正确;三位统治者在位时期均不同程度的②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业生产 ,②正确;三位统治者在位时期③重视科举考试,唐太宗时期,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武则天创立的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③正确;唐太宗时期④完善三省六部制,与武则天和唐玄宗无关,④错误。选择A项。排除B、C、D项。故选A项。
(历史解释)13.唐明皇李隆基“以姚崇、宋理为相、廓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至民夜户不闭。道不拾遗,遂达臻全盛”。这里“明皇”所创造的治世是指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D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明皇李隆基”即唐玄宗。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使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D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的盛世,排除A项;光武中兴是东汉时期的盛世,排除B项;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盛世,排除C项。故选D项。
14.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最强盛的朝代。特别是“开元盛世”时期,使唐朝的国力达到了最鼎盛。下列关于“开元盛世”的相关表述准确的是
A.姚崇、宋璟、杜如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B.出现在唐太宗时期
C.召集县令进行考试,注重对官吏的考核 D.文成公主入藏促进唐蕃关系发展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位期间,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一系列改革,其中召集县令进行考试,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因此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有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C项正确;杜如晦为隋唐时期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在李世民讨伐割据势力时为其谋划,运筹帷幄,深为时人所敬服。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制定典章,品选官吏,好评如潮,时称“房谋杜断”,不属于开元盛世时期的史实,排除A项;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排除B项;文成公主入藏是唐太宗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史料实证)15.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唐诗风格多样,题材广泛,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下列诗句中最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的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最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及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这两句描写唐玄宗开元时期农业生产繁荣,国富民丰的情景,符合材料中唐玄宗在位时期的景象,D项正确;“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自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于天宝五载,描述了唐玄宗统治中后期严重的阶级矛盾,与题干材料“唐玄宗在位前期盛世景象”的描述不符,排除A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李白《行路难.其一》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与题干材料“唐玄宗在位前期盛世景象”的描述不符,排除B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与题干材料“唐玄宗在位前期盛世景象”的描述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唐太宗)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子殂逝,遂亡一镜矣。”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治国思想?分别举出一个“载舟”使得统治兴盛和“覆舟”导致统治的灭亡的帝王。
(2)材料二中的“魏子”是谁?他被唐太宗比喻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试写出唐太宗的用人原则。
【答案】(1)治国思想:以民为本。兴盛:隋文帝、唐太宗。灭亡:隋炀帝。
(2)人物:魏征。比喻:明得失的一面“镜子”。
(3)原则: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详解】(1)治国思想:根据材料中的文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表明唐太宗以百姓为重,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
兴盛:结合所学可知,隋文帝在位期间,政绩卓越,立足于发展经济,使国内人民安居乐业、国库日渐充盈,出现“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唐太宗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宁,文化繁荣,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灭亡: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在位期间的种种措施耗费大量民力,劳民伤财,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最终导致隋朝灭亡。
(2)人物: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段话是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的,因此“魏子”指的是魏征。
比喻:根据材料“今魏子殂逝,遂亡一镜矣”得出明得失的一面“镜子”。
(3)原则: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17.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隋唐时期的社会发展变化,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依然有着很多可借鉴的地方。根据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和谐】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来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忆昔》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个盛世局面?缔造这一盛世的君主是谁?
【君主与大臣的和谐】
材料二:李世民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通过纳谏防止和改正错误,因此他提倡和鼓励诤谏……使君经点共商国是成为了当时的政治特色,对巩固君臣关系和臣属的忠君思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齐康允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时期著名的一对相处融洽的君臣。
【国家与人才的和谐】
材料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摘自高明《琵琶记》
(3)材料三描述的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武则天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了哪一制度?
【答案】(1)开元盛世。唐玄宗。
(2)唐太宗 魏征。
(3)进士科的创立。殿试制度。
【详解】(1)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可知,这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开元盛世。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前期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
(2)人物:根据材料二“李世民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通过纳谏防止和改正错误,因此他提倡和鼓励诤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与臣子和平相处。唐太宗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唐太宗还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
(3)标志:根据材料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是科举制度。为改变世家子弟独霸政府的局面,隋文帝最早改用“考试的方法”,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创新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完善科举制,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降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