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中考导向总复习试卷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1.马克思说:“与外界完全隔绝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这里的“暴力”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2.费正清说:“对19世纪60年代中国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中国的实力来对付西方。”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3.1895-1898年,中国社会新增报刊约六十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报刊有《时务报》、《国闻报》、《强学报》等,它们主要传播的思想主张是【 】
A.师夷长技
B.变法维新
C.民主科学
D.马克思主义
4.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很多主张立宪的人士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纷纷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B.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C.中国人民彻底认清清政府的本质
D.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由此可知,该法律【 】
A.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肯定了自由民主的原则 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6.陈独秀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敏锐地意识到“当下的革命阻力已不再是表面上的制度与体制是否与现行的社会政治形势相一致,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陈独秀强调的是【 】
A.提高国民觉悟是政治变革的前提 B.民主共和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C.辛亥革命完成了政治革命的任务 D.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生态优化
7.1919年5月《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呼吁:“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由此可见,五四运动【 】
A.矛头针对北洋政府 B.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C.动员了全民族力量 D.宣传了西方民主科学思想
历史试卷(四)第1页共6页
.张海鹏先生说:“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20世纪前期,近代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关键转折是【 】
A.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C.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9.八七会议后,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瞿秋白要调毛泽东到上海的中央机关去,毛泽东说:“我不愿意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去结交绿林朋友。”中央同意了他的要求,让他以特派员的身份回湖南改组省委,领导起义。随后,毛泽东领导发动的起义是【 】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10.右图为抗战时期山东曹州木版新年画——抗战门神。该年画改变了传统门神的形象,战斗英雄和劳动英雄取代了秦叔宝和尉迟恭。据此可知,抗战时期的新年画创作【 】
A.强调了国共合作与持久抗战的重要
B.体现了民间艺术与政治宣传的结合
C.得益于军民合作与战略反攻的实现
D.达到了破除迷信与思想启蒙的目的
11.下表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
A.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B.推动了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C.提供了解放战争胜利的人力、物力保障 D.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2.科举制的废除使教育的功能不再局限于为统治阶级选拔官吏和从事人文教化,而变成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培养各方面的人才,进而提高广大国民的素质,即改官吏培养为国民教育,使新式学校的确立变得不可阻挡。由此可知,废除科举制 [ 】
A.拓宽了官僚选拔的渠道 B.推动了新式学校的建立
C.阻碍了近代人才的培养 D.丰富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13.史料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素材。第一手史料是当事人或历史现场遗留下的历史材料。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研究开国大典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
A.开国大典时的新闻照片和影像资料 B.学者著作中的有关开国大典的描写
C.开国大典亲历者的回忆录 D.电影《开国大典》的片段
14.下表为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和联合国军损失对比表。这一对比可以反映【 】
A.中国陆海空军的强大实力 B.中国已经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
C.美国士兵作战能力不够强 D.志愿军不畏强敌,作战能力强
15.标语是时代的回音壁,反映不同时代的特征。下列属于三大改造期间撰写的标语是[ 】
A.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B.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6.20世纪80年代,太原钢铁公司推行一系列改革;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拓宽产品销路、提拔优秀一线工人担任干部等,公司效益逐渐好转。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反映了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17.2013年8月,习近平来到沈阳市沈河区多福社区下岗再就业工人从龙江家看望,关切询问一家人的生活工作情况。自2009年起,政府投入800多万元改造该社区,失业职工2045人,实现再就业1942人。以上材料体现出中国梦的实质是【 】
A.国家富强 B.民族振兴 C.人民幸福 D.社会和谐
18.2023年三月三到来之际,广西各地开展壮族歌圩、抢花炮、打扁担、打铜鼓等民族风俗活动,让群众感受壮乡民族风情、壮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反映少数民族重视【】
A.文化传承 B.经济开发 C.科技创新 D.民族平等
19.新中国处理邻国关系的这些原则,首先被印度和缅甸两国认可和接受,经过大力宣传,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知。中国在周边地区和广大亚非国家中的形象因此也越来越光彩,越来越高大。“这些原则”是指【 】
A.独立自主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一个中国原则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通过手机订外卖,我们可随时随地挑选各种美食;一个小小遥控器,可以打开车库门,打开屋内灯光;通过自助购票机轻松购车票,避免排队节约时间。这些现象反映了【】
A.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交通运输业推动餐饮业发展
C.人们的出行方式呈现多样化 D.科技发展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6分)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既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出色的治理能力,也有着一些不光彩的行为。如何评价左宗棠 请你一起来探究吧!
(1)阅读上表内容,在空白处填入恰当内容。(2分)
(2)结合以上探究,请指出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哪些原则 (2分)
(3)请从表格中任选左宗棠参与的两件事情,并指出这两件事情之间的内在联系。(2分)
2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年至1920年间,先后有20批约1600名勤工俭学生到达法国,他们来自全国18个省;从学历上看,大多是中学生,一部分还是大、小学生;从出国前所从事的职业看,工农商学界都有,且年龄间的跨度很大。 ——摘自黄新宪《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反思》
【材料二】在这些留法勤工俭学生的名单中,我们看到了一连串闪光的名字;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新中国领导人,“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著名画家徐悲鸿、林风眠等。他们的名字,将被永远铭记,这段历史也注定会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留法岁月,报国追梦,百年火种,生生不息。
—摘自纪录片《留法岁月》
(1)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留学教育的特点。(3分)
(2)据材料二,分析留法学生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分)
(3)据以上材料,留法学生的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品质 (1分)
23.(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份文献的异同点。(4分)
(2)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两份文献之间的联系。(2分)
24.(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从制度选择的层面去考察,在世界范围内,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业化的道路。从方法或具体路径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按照陈云的说法:“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
——摘编自沙健孙《毛泽东思想通论》
【材料二】尼克松访华后,中美之间的关系开始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得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并改造、优化以军事工业、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结构。而大量进口技术和设备需要巨额外汇,中国由此开始向西方贷款,引进外资,以出口创汇为目标建立特区,渐进地对外开放。同时,为应对开放带来的挑战,改善政府财政能力,我国开始了以提高效率、增强活力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逐渐形成。随着我国工业体系的调整、完善,我国工业体系参与国际竞争,开始进入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的工业化进程。
——摘编自梁孝《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规划。(2分)
(2)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建设的新变化。(3分)
(3)综上所述,推动我国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分)
25.请依据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服饰与时代”的关系,提炼出一个观点,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2024年河南省中国近代史中考总复习导向历史卷参考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
一、选择题( 共 20 小题 20 分)
1 —5 AABBC 6— 10 ABDDB
11 — 15 CBADA 16—20 ACADD
二、非选择题( 共 5 小题 30 分)
21 . (1) ① 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 一创办福州船政局
②捍卫国家主权的民族英雄 (2 分 1 点 1 分 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要全面、客观地评价 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进行评价要结合人物 活 动 进 行 评 价 等 ( 2 分1 点 1 分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 也可)
(3)如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加 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为巩固统治 洋务派开 展了洋务运动 ,
洋务运动、收复新疆 :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 、 编练新式海陆军 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为左宗棠收复新疆提供了军事条件 (2 分一组即可选取合适的事件 1 分 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1 分 )
22. (1)勤工与俭学有机结合 求学与要求变革社会相 结合以中学生为主 年龄跨度大 从事行业广 (3 分1 点 1 分 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培养了干部和革命人 才 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文艺的 发展等(2 分1 点 1 分 两点即可 符合题意的 其他答案也可)
(3)报国追梦、追求真理、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等( 1 分 一点即可 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3. (1)不同 :颁布背景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 纲领 是在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新中国成立前 夕
1954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是在过渡时 期颁布的 颁布机构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 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颁布1954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是由第一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性质 : 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是新民主主义性 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是社会主义性质 作用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起临 时宪法作用,1954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是 国家的根本大法 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 分1 点 1 分 任意两点即可 符合题意的其 他答案也可)
相同 :都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成果 ,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思想 (2 分1 点 1 分任意 两点即可 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1954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的颁布 意味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的临时宪 法作用结束 (2 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 可)
24.(1)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先重后轻(或优先发展 重工业) (2 分1 点 1 分)
(2)新变化 :借助外资和西方技术开展工业化建设改革经济体制以适应工业化发展 以人为本推 进工业化进程( 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的 工业化进程) (3 分1 点 1 分 符合题意的其 他答案也可)
(3)党和国家正确的决策 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先 进的制度保障 改革开放的实施 科技的发展等
(1 分 一点即可 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5.参考例文 :
服饰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服饰受到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新 中国成立初由于中苏关系友好从苏联传入的服 饰 “ 布拉吉 ” 在我国广受欢迎 20 世纪 70 年代我 国经济水平低且以 “ 阶级斗争为纲 ” 人们的服饰数 量有限且色彩和款式单调 绿军装成为当时的流行 服装 由此可见服饰是时代变迁的缩影受时代特征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