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1.1《滕王阁序》课件(10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1.1《滕王阁序》课件(10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02 11:1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07张PPT。滕王阁序 王勃 中国古代名楼欣赏月 滕王阁经历了诸多风风雨雨,屡建屡毁。1300多年来,滕五阁历经兴废28次,最后在1926年 被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纵火烧毁。仅存一块“滕王阁”青石匾。经过南昌市民的几年努力,1989年重阳节,滕王阁终于重新矗立于赣江之滨。作者简介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应及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王勃与同时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因他们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惨”。其诗长于五律,偏于描写个人经历,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较为清新流丽。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而有气势,以《滕王阁序》为最著名。 王 勃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新唐书》
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第三课时滕王阁序文学趣事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应为26岁)。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公曰:“ 是亦老生谈。” 又报云“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沈(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公矍然而起 ,曰:“ 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唐摭言?卷五 》
全文写完后,阎的女婿却说话了,说这是前人已有的文章,不足挂齿,接着一口气把《滕王阁序》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使得在座之人,也对他非凡的记忆力惊奇不已。王勃听后,也暗暗佩服,但灵机一动,问道:“序文之后还有一诗,能否也将诗背将出来?”那位女婿一听,不禁张口结舌了。王勃挥笔疾书,将诗写了出来: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幕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文体知识1、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
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 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2 、 骈体文:古代一种字句式整齐、音韵铿锵、对仗工整、多用典故的文体。多属应用文;有的用于抒情、写景,具有浓郁的诗意。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其中尤以“四六文”突出,其句式以四字句和六字句相间。此文体盛行于唐代。《滕王阁序》为骈体文。
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俪文的全盛时期。唐与“古文”相对称为“骈文”。又因它通篇四、六字句,亦称“四六文”。
特点:
1. 讲求对仗,一般用四字句或 六字句。
2. 平仄相对,音律和谐。
3. 多用典故,讲究藻饰。
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但运用得当,内容丰富,也能增强文章艺术性。
第一课时初 读 奇 文
1、朗读全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
2、看注释,粗通文意
3、字词辨析训练
你能完成多少?1、翼轸( yìzhěn ) 2、襟( jīn ) 三江
3、鹤汀( tīng ) 4、凫( fú )渚( zh? )
5、川泽纡( yū ) 6、孤鹜( wù )
7、樽( zūn ) 8、迥( ji?ng )
9、盛筵( yán ) 10、梓( z? )泽
11、襜( chān )帷 12、睢( suī )园
13、瓯( ōu )越 14、骖騑(cān fēi )
15、睇眄( dì miǎn ) 16、棨戟( qǐ jǐ )
17、披绣闼( tà ) 18、叨( tāo )陪鲤对
19、遄( chuán )飞 20、命运多舛( chuǎn )ōu qǐ yì chān zhěn zhú jì
瓯越  棨戟 懿范 襜帷 翼轸 舳 云销雨霁
lǎo yáncānfēi ē tīng fú zhǔ pǔ gě mí
潦水  俨骖騑   崇阿   鹤汀  凫 渚   浦 舸舰弥津 
tà méng yū zhǔ  lǘ yán l?
绣闼 雕甍   川泽纡   骇瞩 闾阎 盛筵 彭蠡
chuán suī chuǎn zānhù wù míng z?
遄飞  睢园 命途多舛 簪 笏 孤鹜 南溟 梓泽
xiān dì miǎn jiǒng è lài hūn què
纤歌 穷睇眄 天高地迥 白云遏 爽籁发 帝阍 宗悫
hé tāo mèi yú huáng wù wù
涸辙 叨陪鲤对 捧袂 东隅 台隍 好高骛远 趋之若鹜 读准字音整体阅读提示:根据原题划分文章层次,把握文章整体思路。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第 一 段:扣“洪 府”,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
第四、五段:扣“饯”,
第六、七段:扣“别”,地势雄伟、人才杰出、
楼阁壮丽、秋景特色,
宴会胜况,人生感慨。
自叙遭际,谢主引宾。诵读提示 本文是骈文,基本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有少数七字。四字句的停顿一般只有一种模式:二 二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
(1)孟学士/之词宗 (2)临/帝子之长洲
(3)钟鸣/鼎食/之家 (4)气凌/彭泽之樽
(5)扶/凌云/而自惜再 读 奇 文明确: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风貌,引出与会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三秋时节,滕王阁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 扣“饯”,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叹知己难遇,胜宴难再。讨论: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走进
《滕王阁序》赏析第一部分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豫章(原为)旧时的郡治,洪州(本是)新设的都府。(洪州)属于翼、轸二星分管的区域,与衡山、庐山接壤;以三江为衣襟(连带着三江),以五湖作束带(周围环绕着五湖),(上)控着荆楚(下)连着瓯越。 “控”“引”本义都和拉弓有关,有控制之意,此意为“连着。 由古及今,道出历史久远 ;
由天而地,道出地域广 阔;
然后地理位置,道出地势宏伟“襟”和“带” 都活用为意动用法了,意为“以……为衣襟”“以……为束带” 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物品具有光华,天空显示宝气,龙泉剑光直射向斗、牛二星的位置;人物具有杰出才能,山川显现出灵秀之气,(高士)徐孺留宿在陈蕃特设的客榻。雄伟的州郡像云雾一样(从大地上)涌起,杰出的人材如流星一样(在夜空里)飞驰。城池雄踞于蛮夷与中原相交之处,宾主囊括了东南地区的俊美之士。 “下”为使动 雾.星 名状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介绍洪州的人物。“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个成语由此而来,“龙光”句与“星分”句遥相呼应,“徐孺”与起句豫章故郡遥遥相接;追溯汉代历史人物为下文的时人出场作好了铺垫。写时人又先写“雄州雾列”,以写地势与上一层含义相连,并将地势与人才形成交叉,有反复渲染之意;“俊采星驰”直写时人,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具体发挥。两组句子,极写洪州人物之盛。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
洪州的阎都督具有高雅声望,他的仪仗从远方赶来;新州的宇文刺史具有美好的德行,他的车驾在这里暂驻。
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正赶上)十日一休的假日,才华出众的好友(多得)像天上的云彩一样;迎接千里之外的宾客,尊贵的朋友坐满宴席。 綮戟.襜帷.用的都是借代修辞,用仪仗、车驾来代人。 动宾倒装 介绍了两个著名的与会者,此为点的介绍;自此进入具体的时地人的描写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文采使)蛟龙腾飞,凤凰起舞,(那是)词章的宗师孟学士;(宝剑如)紫色的闪电和青白的寒霜,(那是)勇武韬略的宝库王将军。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家父在交趾做县令,我探亲途经这一胜地,我一个年轻人知道什么,(却有幸)亲自遇到了这盛大的宴会。 孟学士.王将军.重要的与会者宾语前置 使动洪州地势宴会宾客
①历史久远
②界域广大
③物产丰富
④人才俊美 明确:第一部分
(1):扣“洪府”,概写洪州风貌,引出与会人物。分析第一部分古今变迁: 豫章故郡, 洪都新府
空间之雄: 星分翼轸------控蛮荆而引瓯越
雄州雾列
台隍枕夷夏之交
人物之盛: 物华天宝------徐孺下陈蕃之榻
俊彩星驰
宾主尽东南之美
主宾盛宴: 都督阎公之雅望------躬逢胜饯第二部分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点明时令)
时间正在九月,季节正是深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景)
地面的积水已经消尽,寒冷的潭水清澈见底,(山中的)烟雾和(晚霞的)余光凝结在一起,傍晚的山峦呈现出(高贵的)紫色。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到滕王阁的经过 )
在高高的路上驾着马车,到高耸的山岭寻访美景;来到皇子营建的长洲,看到了他当年修建的楼阁。 “俨”通“严”,意思是驾驭 都指唐高祖的儿子滕王李婴 名为动,意为“呈现出紫色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在这里可以望见)层叠的山峦耸立起一片苍翠,向上冲出重重云霄;凌空的阁道上闪动着艳丽的朱红油彩,(从阁道)向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白鹤野鸭栖息在水边的平地和小洲上,(布局)用尽了岛屿的萦绕迂回;桂木与木兰建成殿堂、宫室, (高低起伏) 依照冈峦的样子。 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 披绣闼,俯雕甍
打开那彩绘的阁门,俯视那雕饰的屋脊: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放眼远望,辽阔的山岭、原野充满了视野;河流湖泊迂回浩茫,让人看了感到吃惊。房屋遍地,都是鸣钟列鼎而食的显贵人家;船只停满渡口,都是装饰着青雀黄龙的大船。 王安石的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钟.鼎. 名词作状语.用钟.用鼎骇:使……吃惊。 人烟之盛,富庶祥和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白云隐没,雨过云散,日光普照,天空明朗。沉落的晚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晚归的渔船在暮色里唱歌,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成行的大雁被寒气惊鸣,叫声消失在衡阳水滨。 销:通消 被动句 写出了自然景物生活之乐和候鸟之歌 分析第二部分交代时间: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描绘秋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赴阁途中:俨骖鲱于上路------得天人之旧馆
楼阁四周山水:层峦耸翠------即冈峦之体势
登阁远眺所见:披绣闼------声断衡阳之浦
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趋名楼,登高阁,览观楼台的壮丽,山川的旷远,井市的繁华,舟楫的众多,点缀以渔歌、雁声,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 阁周风光、自然人文
山水秋景
宏伟建筑
人烟兴盛第二部分(2-3):
扣“秋日登阁”,三秋时节, 滕王阁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趋名楼,登高阁,览观楼台的壮丽,山川的旷远,井市的繁华,舟楫的众多,点缀以渔歌、雁声,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 看到如此美景,你的心情如何呢?王勃又会如何呢?遥襟甫畅,逸兴遄飞。(融情于景)第三部分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远望的胸怀顿时舒畅,飘逸的兴致迅速飞腾。清幽的排萧奏鸣,好像清风吹过,柔美的歌声缭绕,好像白云停步。(今天的盛宴可比西汉梁孝王)睢园中竹林聚会,(文士们的饮酒的)豪气超过了(东晋时的)陶渊明;(好像有后汉时)邺水河畔(曹植)咏荷花的才气、文采(好像)超过了南朝的临川刺史谢灵运。写宴会欢饮娱乐场景:管弦之盛,歌声之美,人才之多。
引用典故,暗示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含蓄凝练。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全都具备,(贤主、佳宾)二难得却齐集一堂。向那无际的长空极目远眺,在这短暂的假日尽情游乐。苍天高远,大地辽阔,觉察到宇宙浩渺无垠;兴致消尽,悲哀涌来,认识到盛衰自有定数。 “于中天”“于暇日”都是介宾短语作状语, 诗酒歌管之中,忽发深沉的感伤,表现出对人生短暂和功业未就的伤感以及自己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远望长安(沉落)到夕阳之下,遥看吴郡(隐现)在云雾之间。地理形势极为偏远,南方大海特别幽深,(昆仑山上)天柱高耸,(缈缈夜空)北极远悬。雄关高山,难以越过,谁为迷路游子悲伤?浮萍流水,偶然相逢,全是客居他乡之游子。怀念着宫门而不能看见,在什么年月(才能)(像贾谊)到宣室侍奉君主(一样回朝为官)? “望”“目”都是“远看”之意。 “于日下”“于云间”都是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补语。 东西南北,极目四望,实则是“极目四想”:由日落想到长安,由云海想到吴会,由南方而想到大海,由北方而想到天柱、北极。世界阔大,宇宙无边,在这阔大无边的世界宇宙面前,人生是那么的渺小。在此世界宇宙面前,有谁能不感叹人生? 父亲被贬到交趾县之痛,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心有戚戚者可能会不禁泪落。因而有“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情感流露。登高望远,人们都不免感叹人生短暂、人之渺小。在我们学过的或接触过的诗文中,有没有类似的联想?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前赤壁赋》
人生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啊!时运不顺畅,命途多坎坷。冯唐(那么)容易衰老,李广(那么)难得封侯;把贾谊贬谪到长沙,不是没有圣贤的君主;让梁鸿到海角避居,难道缺乏清明的时代?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所(能够)依赖的(是):君子能够看到细微的预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天命。 “屈”“窜”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贾谊委屈”“使梁鸿逃窜”。 “于长沙”“于海曲”都是介宾短语作补语。 通“几”, 预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年纪老迈(情怀)应当更加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的时候改变自己的坚定心愿?境遇艰难(意志)将要越发坚定,不会减弱直凌青云的(崇高)志向。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喝贪泉的水却觉得清爽,处在干涸的车辙中却依然欢乐。
“穷”为“无路可走”,人生遇到重大的坎坷。 一种高尚的人生观 一种乐观开朗的情怀
读到的却是更多的苦笑。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北海虽然遥远,乘风便可以到达;旭日般的青春已经逝去,夕照似的老年岁月也不算太晚。
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汉代的)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效国家热情;(晋朝的)阮籍放荡不羁,哪能效仿他遇穷途而痛哭。 “东隅”指日出的地方,表示早;“桑榆”指日落的地方,表示晚。都是借代修辞。前者代青年时光,后者代老年岁月。 从时空两个方面来进行自我激励,也是自我安慰。毕竟,“扶摇”是不可乘的呀!“东隅”是不应逝的呀!两个典故,借着对孟尝、阮籍的否定性评判,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但读来却觉得其中蕴含着不尽的的哀婉。 分析第三部分赞美与会者:遥襟俯畅------二难并
由宴会引出感慨:穷睇眄于中天------
识盈虚之有数
抒发身世之感:望长安于日下------
奉宣室以何年
引用典故抒怀:呜呼------岂乏明时
勉励自己守节不变:所赖君子安贫------
岂效穷途之哭 宴会欢娱(喜悦)
宴会盛况
人生感叹 (悲伤)
人生感慨
壮志不易(乐观)扣“饯”,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
王勃的兴致盎然并未持续多久,他很快就“兴尽悲来”,他为了什么而“生悲”呢?为自己的失意人生。 王勃凭着横溢的才华,怀着“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走上了坎坷而险恶的仕途。恃才傲物的他,与官场很难融合,仿佛宦海泛梗、风中转蓬。他先是因为《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而触怒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接着又因擅杀官奴而被判死刑。虽遇大赦保住了性命,但他的父亲却因此而被贬到偏远的交趾(今越南)做地方官,自己也远离都城,不再被任用。 现在你能找出表现王勃失意的句子吗?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路、孤独失意的心情。
?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的伤感和见机知 命的消极心理。
?叹息接近朝廷,效忠皇帝,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所谓 “圣君”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情绪。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第 四 部 分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我王勃,只是一个能够佩三尺绅带的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虽然)与年轻的终军同龄,却没有机会请求捆缚敌人的长绳;(虽然)有志愿投笔从戎,(却只能空空地)羡慕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宗悫。 借古写怀。两个典故都暗示了自己不甘作一介书生的决心。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如今)抛舍了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之遥的地方去陪伴父亲。虽不是玉树般的谢家子弟,却也有幸和孟母的贤邻一样与各位相交。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不久便要“趋庭鲤对”,(承受严父的教导);今天有幸“喜登龙门”,拜见高雅的主人。
“簪笏”“百龄”“晨昏”“万里”都是借代修辞,分别代“富贵爵禄”“人生一世”“早晚礼拜”“遥远的地方”。 “于百龄”、“于万里”都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了。 含蓄地叙述了自己弃官事父,“路出名区”得以结识各位嘉宾的人生际遇。情感是喜中有悲?还是悲中有喜?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如果碰不到(举贤的)杨得意,就只能抚摸着凌云之赋来为自己惋惜;既然遇见了(知己的)钟子期,奏起那流水之曲又有什么可惭愧的?
“杨意不逢”“钟期既遇”都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知己难逢。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唉!美好的景致不能常存,盛大的宴会也难再遇,兰亭(修禊的雅兴)(久已)消逝,金谷园(富丽的楼阁)(早成)废墟。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临别之时写下赠言,在这盛大的饯别宴会上侥幸蒙受都督的恩遇。登临滕王高阁撰写诗赋,这是我对诸位先生所期望的。古今盛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其历史的沧桑感饱蕴其间。 客气地表达出自己还期待着其他与会者的大作。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我竭尽自己粗陋的情怀,恭谨地写成这篇短序。我所有的语都铺陈出来,四韵八句都写成了。请各位再施展像潘岳、陆机如江河大海一样的才气(各赋所怀)吧!
谦虚地表达自己写诗的情感,并期望在坐的嘉宾各展文才各赋所怀。 分析第四部分写自己报国无门之情怀:
勃------慕宗悫之长风
写路过滕王阁的原因及与会的喜悦:
舍簪笏于百龄------喜托龙门
借典故表明自己愿意作诗:
杨意不逢------奏流水以何惭
再赞盛会表作序旨意:
呜呼------各倾陆海云尔再述遭际,奉命作赋
重言身世
抒发志向
愿赋诗文
谦词作结1、“徐孺下陈蕃之榻”。
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 东汉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时称“南州高士”。少时聪明,15岁时拜名学者唐檀为师。唐檀去世后,就在槠山长期隐居,一面种地,一面设帐授徒。他曾外出游学,得益非浅,成为当时有名学者之一,多次受地方官举荐,但都谢绝了。徐稚非常清高自持,早年拜黄琼为师,黄琼做了大官后,徐稚就主动与他断绝来往,在家务农而不再交游士林。黄琼死后,稚往吊之,哭得很伤心,但他不通报姓名,以至在场的六七千人都不认识他。
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做太守,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急着找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当时徐稚已年过50岁,当陈蕃派人将他从槠山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把徐稚作为江西“人杰地灵”的代表。
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徐孺子,通过陈蕃的礼贤下士来陪衬徐孺。
将徐孺子称为徐孺是古汉语中的节缩,目的是使结构匀称、节奏整齐。节缩在古汉语中多用于姓名。本篇下文“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意”是“杨得意”的节缩,“钟期”是“钟子期”的节缩。2、“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西汉梁孝王刘武,刘邦孙,文帝子,景帝胞兄,被封于梁,以开封为都城。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以睢阳为中心,依托自然景色,修建了一个很大的花园,称东苑,后人称为梁园,即文中说的“睢园”。《汉书》载:“梁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梁园中的房舍雕龙画凤,金碧辉煌,几乎可和皇宫媲美。睢水两岸,竹林连绵十余里,各种花木应有尽有,飞禽走兽品类繁多,梁王常在此狞猎、宴饮、大会宾朋。天下文人雅士云集梁园。俗语“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来自这个典故。彭泽指陶渊明,他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
文中引用这两个典故表示在座宾客好比当年聚集睢园饮酒赋诗的文人雅士,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 3、“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此句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
“邺水朱华”用曹植典故。曹植《公宴诗》中有“朱华冒绿池”句。朱华,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芙蓉)。曹植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
文中“邺水朱华”两句,是说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写出“朱华冒绿池”一般的美丽诗句,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可以和谢灵运相比。
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谢灵运对曹植的才华非常崇拜,曾说过一句比较狂的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直译:向夕阳西下之处远望长安,在云雾缭绕之间遥看吴郡。
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往西可以望见长安,往东可以望见苏州(吴会)。
“日下”一典源出《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此典多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之意,和王勃的身世、心境一致。
另有一典源出自《世说新语·排调》:晋代文学家陆云(字士龙)、荀隐(字鸣鹤)两人互不相识,一起在张华家中会面。张华让他们交谈,因为两人都有突出的才学,要他们别说平常的俗话。陆士龙拱手说:“云间陆士龙。”荀鸣鹤回答:“日下荀鸣鹤。” 士龙、鸣鹤分别是二人的表字,构成天然的对偶。因为风从虎,云从龙,所以才思敏捷的陆士龙自称“云间陆士龙”。荀隐是洛阳人,洛阳是西晋都城。《辞源》:“封建社会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之地为日下。”故荀隐自称“日下荀鸣鹤”。陆云是松江(今上海)人,因为这一副“对联”,后来上海得到一个雅称“云间”。也因为这副对联的有名,以“云间”对“日下”,成为诗家常用的骈语。清李渔《笠翁对韵》:“名动帝畿,西蜀三苏来日下;壮游京洛,东吴二陆起云间。”
作者在此借典故来含蓄地表达自己象陆机一样少年高才,而同时又流露了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感慨。王勃原本年少气盛,加上才华横溢,很容易产生心高气傲的心理。后来,果然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得罪了高宗皇帝,被逐出京城,还连累老父也被贬官受罚。一时间,王勃为怀才不遇而伤感,为前途渺茫而黯然,故而遥望京都长安如在天边一样遥远,指看吴会也似乎远在飘渺的云海之间。这正是王勃当时对政治前途伤心失落情绪的真实表现。6、“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帝阍”在文中指称国君或朝廷。因为前为“怀”而不是“叫”“叩”,后又接“不见”;且与下句“宣室”相对称,都是暗指当朝皇上。
“奉宣室”的典故,意在叹息难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同时巧妙地为下文“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作铺垫。宣室:西汉未央宫的正殿,是皇帝召见大臣议事的地方。贾谊贬谪长沙四年后,汉帝曾召他回长安,在宣室中问以鬼神之事。这两句是说,自己怀念朝廷,可是什么时候才能侍奉国君呢? 7、“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身历文、景、武帝三朝,至武帝时,有人举荐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后世遂用“冯唐易老”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为。《史记》载,冯唐和汉文帝在有旁人在场时聊天,谈到古代名将,认为廉颇和李牧很有指挥才能。文帝大发感慨,说我要有廉颇和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就好了。冯马上说你就是有了廉颇和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文帝大怒,拂袖而去。等了一会文帝又回来,说你就是批评我也应该在私下里说,怎么大庭广众不给面子呢?冯唐说,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我认为陛下对士兵太差了,奖赏太轻,惩罚太重。云中郡守魏尚只多报了六个脑袋,陛下就把他免了职,判处一年刑期。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文帝恍然大悟,马上任命冯唐为特使去云中郡赦免了魏尚。这就是苏东坡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典故由来。景帝上任之后,冯唐做了楚相,后来被景帝免了职。武帝上台后,冯唐已经九十多了。这就是“冯唐易老”的由来。 “李广难封”典出《史记·李将军列传》:汉代名将李广英勇善战,才略过人,一生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仗,威名远扬,匈奴望风而逃,称之为“飞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都是赞扬他的名句。
武帝时代,本是开疆拓土、重奖军功的年代,李广从弟李蔡文帝时同为中郎,景帝时一同抗击匈奴,被封乐安侯,官至丞相。二人同出身,同做官,同立战功,李蔡人品、才能、名声远不及李广,官名、爵位却在李广之上。李广的儿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着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夺左贤王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李广的部属军吏也有不少以军功取侯。偏偏李广难以封侯,最后还自杀身亡。有人说是他命不好,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有人说他虽然作战勇敢,但不善用兵,缺乏政治头脑和治军才能。更有人说是汉武帝重用外戚,宠信卫青、霍去病,并不真正器重李广,甚至故意排挤他,不给他立功的机会。
后世多把李广作为有才华而无法施展的代表性人物。用“李广难封” 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8、“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贾谊,洛阳人,18岁就以文才著称,20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深受倚重,一年之内超迁为太中大夫,汉文帝对贾谊的才能颇为赏识,拟任贾谊为公卿。然而朝中公卿王侯对贾生并不宽容,在文帝面前毁谤贾谊“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只得把他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恨失职,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毛泽东《咏贾谊》:“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古代贾谊常作为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表。 9、“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梁鸿,字伯鸾,东汉初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文学家。东汉初年,梁鸿入太学受业,遍览古今典籍,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学成后被分配到上林苑牧猪。汉章帝时,梁鸿因去看望好友高恢,经过京城,作《五噫歌》,一共五句诗,每句后面有一个“噫”字。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芒山,俯览脚下的帝京城,宫室是多么地崔嵬,老百姓的辛勤劳苦,却远远地没有尽头。章帝知道后勃然大怒,下令搜捕梁鸿。梁鸿改名换姓,携妻儿逃到了渤海边居住。后携妻儿南至吴地(今苏州一带)。梁鸿白天为人舂米,晚上回到家时,妻子孟光已经为他做好了饭菜。她非常敬重丈夫,不敢抬头直视,就半曲身子将盛着饭菜的托盘举至眉前端给丈夫吃。这就是著名的“举案齐眉”典故的由来。有一次给主人看见了,惊叹道:“能使妻子这样敬重自己的人必非常人!”于是换了间大房子给梁鸿夫妇居住,自此梁鸿方得潜心学问,闭门著书十余篇。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对梁鸿表达了深深的感慨。后代文人常引“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来抒发自己一生襟怀未曾开的抱怨。 12、“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成语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开始有损失,后来终于得到胜利;年轻时荒废了,年纪大后努力还不迟。出自《后汉书·冯异传》。 13、“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孟尝,字伯周,东汉会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洁奉公著称,为民兴利除弊,百姓称为神明。但由于志趣高尚,洁身自好,长期不得升迁,后隐居耕田。桓帝时,虽被多次举荐,但终不见用。年七十,死于家。事见《后汉书·孟尝传》。14、“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出自《晋书·阮籍传》: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借此宣泄对现实不满的苦闷。作者认为这种行为是消极的,不应仿效。这是反面用典,表达了作者不甘沉沦,力求振作自强,有自勉之意。
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魏晋时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等七个文人名士,常游于竹林,纵酒酣饮,弈棋赋诗,无拘无束,史称“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名气最大,是竹林七贤的代表。阮籍不受世俗礼教的束缚,表现出怪诞的行为。他好喝酒,不屑“男女有别”:附近有美妇人当街卖酒,他常去喝,醉了就在美妇人旁边倒卧;嫂子回娘家,他为嫂子饯行并送她上路。对旁人的闲话、非议,阮籍说:“孔孟礼教,与我何干?” 阮籍见一般的凡夫俗子,以白眼对之;他喜欢和佩服的人来了,就用青眼相对。阮籍是真正的性情中人,超凡脱俗。 15、“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据《汉书·终军传》:终军出使南越,向朝廷表示,只要给他一根长绳,定把南越王缚至汉朝宫廷来。后果然说服南越归汉。这两句是说,自己跟终军年龄相仿,却没有请缨报国的门路。“请缨”作为典故,常表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投军或出使等意。今多用于指主动请求参战或参加某些重要而有风险的活动,或主动要求分配任务等。有赞扬意味。 “请缨”现已成为普通词语。“长缨”指缚敌的长绳,比喻克敌制胜的力量。毛泽东诗词多次引用“长缨”的典故。《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1930):“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清平乐·六盘山》:“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6、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有怀投笔:有投笔从戎的怀抱。《后汉书·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尤当效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乎?’”班超的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姐姐班昭都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班超从军后受大将军窦固赏识,公元94年出使西域,经多年努力,使西域全境统一于东汉。班超因功被封为定远侯。后人称文人从军为投笔从戎。
《宋书 ·宗悫传》:“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唐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现比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也形容事业迅速地向前发展。成语一般写作“乘风破浪”。
这两句是说,自己羡慕宗悫乘风破浪的远大报负,怀有投笔从戎的志向。 17、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谢家:晋朝谢安、谢玄的家庭。宝树:谢玄曾以“芝兰玉树”喻好子弟。上句说自己并不象谢家子弟那样的好,有谦虚的成分。晋、六朝时,谢氏最为兴盛,一时人材辈出,声誉鹊起。尤以谢安、谢玄、谢灵运、谢惠连这一家族的人,名著于史。“芝兰玉树”典出《晋书·谢安传》:“(谢玄)少颖悟,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契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以“芝兰玉树”喻有出息的子弟。又有“玉树临风”,喻英俊潇洒的美少年。“玉树盈阶”比喻子弟既多又好。
孟母三迁出自《列女传》。 “亚圣”孟子三岁丧父,小时候非常顽皮。其母为教育儿子而三迁择邻。第一次他家住在坟墓附近,孟子就学埋死人,哭死人,孟母就搬到城里去。居于农贸市场附近,孟子又和小伙伴玩起做买卖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不利于孩子专心读书,再次搬家,搬到一所学校附近。下句是说,自己年幼时父亲也曾经择邻而居,使自己受过良好的教育。又有一层意思是说,自己很高兴能与参加宴会的各位嘉宾结交。 18、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意思是说,过些时候将到父亲那里去接受教诲。出自《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说话没有依据)。’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立身没有准则)。’鲤退而学礼。”
“趋庭”“鲤对”“庭对”都指子女接受父亲的教诲;“庭训”多指父亲的教诲或培育。叨陪:惭愧地用以自比。鲤:孔鲤,孔子之子。对:指庭对,有接受教诲之意。 19、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后汉书·李膺传》载,李膺名声很大,被他接待的读书人感到庆幸,称为登龙门。后来往往把登龙门用来比喻士人忽然得到的荣耀。
这里是说,能在宴会上拜见阎公,就好象登龙门一般令人高兴。
龙门:在现在山西、陕西之间的黄河中,那里水险流急,河里的大鱼聚集龙门的下边上不去,传说上去的鱼将化为龙,因此,“登龙门”往往用来比喻士子忽然得到荣耀,“鲤鱼跳龙门”即此意;也用来比喻由于谒见名人而提高了自己的身价。这里含有对阎公的奉承。 20、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意思是说,未遇到推荐自己的人,只能抚弄着凌云之赋而叹惜。事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杨意:杨得意的省称。抚:抚弄。凌云:指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杨得意是汉武帝时一位掌管天子猎犬的官员,一次武帝读到《子虚赋》,连连称赞,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杨得意告诉武帝这篇赋是司马相如写的,于是武帝就召见相如。相如把自己的《大人赋》上奏武帝,“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这一句是说如果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推荐自己的人,司马相如就只能抚凌云之赋而自我惋惜了。下面一句是说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奏高山流水之曲又有什么羞愧呢?这两句的重点在后一句,作者实际上是在说这次自己遇到阎公这样的知音,所以愿意在宴会上赋诗作文。 21、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钟期:即钟子期,春秋时楚人,善知音。流水:指伯牙鼓琴,心里在想高山或流水,钟子期都能猜到。《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后世用“高山流水”比喻难得的知音、知己。
这两句是说,遇到钟子期那样知音的人,奏高山流水的曲子,有何惭愧呢?这是作者以伯牙自比,表示既然遇到阎都督这样的知音,所以敢作此序了。 22、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兰亭:在今浙江省绍兴西南。晋朝王羲之曾和群贤宴集于此,赋诗作文,作有《兰亭集序》,文坛上传为佳话。
梓泽:晋朝石崇的金谷园,又名梓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亦曾有文人聚会于此。这两句是说,当年兰亭宴集的盛况已成陈迹,繁华的金谷园也早变为一片废墟。 23、“请洒潘江,各倾陆海”。
钟嵘《诗品》:“陆(机)才如海,潘(岳)才如江。”成语写作“陆海潘江”。这里形容众宾客的文才。这两句是说,敬请在座的诸位嘉宾,就象陆机、潘岳那样,各尽其才,写出精彩的诗篇吧。
陆机(261-303年),西晋文学家,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人。太康末年,与弟陆云同至洛阳,文才倾动一时,时称“二陆”。善骈文,且多拟古之作。所作《文赋》为古代重要的文学论文。
潘岳(247-300),西晋文学家,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诗名与陆机齐。南朝梁钟嵘《诗品》对陆机、潘岳诗作的评价极高,至于偏颇,他把陆机、潘岳列为上品,而列陶渊明为中品,曹操为下品。 2、远近变化之美。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作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警句赏析五、(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贝多芬:一个巨人 何为
…………
(选自《文艺春秋副刊》,1947年2月15日第1卷第2期,略有改动)
2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15分)
(1)“巨人”的述说
——简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语言描写
(2)“老狮”的画像
——谈谈《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肖像描写
(3)他者的视角
——试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侧面描写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
六、文章赏析(16分)
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6分)
(1)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2)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请猜猜看,下列画面
是文中哪句话的具体写照名句欣赏: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色彩变化之美 描画出眼前晚景,秋意极浓。
清明的湖水和紫色的暮霭形成对比;先写近水,后写远山,写景显有层次,一个“寒”字体现出秋的特征,抒发出秀美山川给人清爽的感觉。这两句不局限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且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浓淡冷暖,色彩变化之美
仅用十六个字就形容出台阁建筑的壮丽。“上出重霄”“下临无地”,用夸张的笔法突出楼之高,水之深。“耸翠” “流丹”突出了颜色的鲜艳悦目,画面的流畅生动。“飞”字描绘出阁道高耸如鸟之欲飞。 这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
视角变化,上下浑成之美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远近变化之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上下浑成之美 此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是本文最为闪光的一句。相传都督阎公拂袖而去后,闻此句矍然而起,说:“此真天才,当传不朽矣。”
落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
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所以说齐飞,彩霞孤鹜红白相映,色彩明丽热烈;辽天阔水相接,秋水碧而连天,上下浑然一色;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晚霞原本是无生命的自然景物,将它与有生命的飞鸟并提,好一幅鲜活有趣的画面。再衬以水天相接的阔大背景,给人旷达而深远之感。
句式上也很有特点,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一句中又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此句为千古绝唱。
远近高低,上下浑成之美
前人写水天(或天地)相接景象的句子很多,阅读下面前三句子想想王勃的句子好在哪里。
即云似岭,望水若天。(袁宏《东征赋》)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吴均《与朱元思书》)
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
(萧绎《荡妇秋思赋》)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庾信《马射赋》)
旌旗共云汉齐高,锋锷同霜天比净。
(释僧懿《平心露布》) 王勃把这种景象用对偶句的上下句来表现,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在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野鸭,构成色彩明丽的画面。
前人又曾指出,王勃的句法出自最后两句,但最后两句都显得雕琢造作,意境也不如王勃的优美动人。庾信的落花与马射队伍中绘着芝草的车盖齐飞,联想欠自然。王勃写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构成的画面更为明丽鲜活,超出前人甚远。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虚实相衬之美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宕收开合,虚实相映之美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 体势。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层次分明,远近变化之美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分析这,就应联系王勃的际遇。他外露的才华和不羁的作风,被时人看作露才扬己、恃才傲物,因而为社会所不容。所以他的不遇之悲,是对社会(“盛世”)现实的控诉和揭露。他慨叹宇宙无穷,表露出对人生短暂和功业不就的感伤;他悲悼盈虚有数,表明自己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他引用众多典故,从各方面说明自己的困顿处境,在这里既表现出嗟悲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又感情急转,表示自己壮怀白首不移,清操愈厉,困而弥坚。
这样,文笔跌宕,写失意的悲哀,成为对时代的抨击;又写积极的壮怀,表现出一种用世的乐观。讨论:怎样看待王勃的思想感情?整 体 把 握布置作业1、熟读、背诵全文。
2、找出本文中成语。
3、注意对偶句的仿写。成语集录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高朋满座 龙飞凤舞
腾蛟起凤 钟鸣鼎食
逸兴横飞 萍水相逢
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对偶句四四对四四: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六六对六六: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卷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四六对四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六四对六四: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泛明时? 主谓结构相对: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动宾结构相对: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偏下结构相对: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内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课堂练习1、按要求背诵默写。
①后人常用来形容“怀才不遇”的名句是

②后人常用来表达坚持气节的名句是

③相似于“亡羊补牢”义的名句是

④ ,秋水共长天一色。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东隅已逝,桑榆未晚。落霞与孤鹜齐飞仿照课文中句式,写对偶句

A: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
B:见秋水之浩淼,
————————B 望长天之明彻
望高阁之巍峨A 都督宴上,盛友如云 请你谈谈“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对你的人生启示。 中国文人面对失意人生的选择
探讨:欢迎你再到《滕王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