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科学三年级下册1.9.声音的产生 说课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17秋)科学三年级下册1.9.声音的产生 说课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10 19:3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声音的产生》
苏 教 版 小 学 科 学 三 年 级 下 册


CONTENTS
2
学习目标
3
学习重难点
4
教法学法
1
教学内容和学习者分析
5
学习评价设计
6
教学过程
7
板书设计
8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9
教学反思与改进
1
教学内容和学习者分析


CONTENTS
2
1
教学内容分析
核心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与要求:
3.3 声音与光的传播
3 ~ 4年级:
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的
震动而产生。
落实课程标准
《声音的产生》是三单元《声音的奥秘》第一课。本课在第三单元中起奠基的作用,通过研究和探索“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为后面《声音的传播》、《声音的高低变化》做知识铺垫。
本课主要围绕物体是怎么发出声音的来展开,通过观察、分析物体发声时的现象,了解物体发声的特征。
教学内容分析
学习者分析
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学习本课之前,三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但更多的是对声音的聆听,并没有探索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所以这节课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在已经有的经验上继续深入了解声音的产生条件。
小组合作突破困难
学生能够利用不同的物体发声,但是总结归纳发声的共同特征比较困难,所以需要小组合作交流,去突破困难。
2
学习目标


CONTENTS
0 1
通过观察、描述各种物体发声现象,比较、分析和归纳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
科学观念
0 2
激发学生探究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
科学思维
0 3
利用身边熟悉的物体发出各种声音。
探究实践
0 4
在探究活动中,愿意与同学合作,互相交流,学会接纳同伴的观点。
态度责任
结合学生实际、新课程标准及课本特点我将学习目标定为:
3
学习重难点


CONTENTS
学习重点
观察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分析归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学习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震动建立起联系。

学习重难点
4
教法学法


CONTENTS
教法学法
教法
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实验法
原则
遵循“主体性教学原则”和“启发性教学原则”
学法
自主探究法
学法
合作学习法
学法
动手操作
学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乐于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方法
5
学习评价设计


CONTENTS
项目
制造声音 物体能够发出声音 用多种办法使物体发出声音 用多种办法使物体发出声音,并能说明物体发声与“动”相关
观察物体发声现象 能够按要求使尺子、橡皮筋、试管,音钹发声 能够使4个物体发声,并对其进行仔细观察,可以描述自己所看到和感受到的。 能够使4个物体发声,并对其进行仔细观察,能够清晰的分析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拓展与延伸 能够仔细观察到音叉和水鼓水花四溅的现象 能说出音叉,水鼓发声时会振动。 能很好的解释音叉和水鼓发声时振动,从而出现了水花四溅的现象。
反证法 想办法使音叉停止振动 能说出音叉停止振动,声音也消失了。 能够从反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物体停止振动随之声音也会消失。
学习评价设计
实验器材
尺子
橡皮筋
音钹(bó)

泡沫
塑料瓶
音叉

塑料袋
实验记录单
活动1 :制造声音
实验方法 让塑料袋发出各种声音 自己不借助任何外物发出声音
发声方法
我的发现 物体 才能发出声音
活动2 :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实验方法 弹拨尺子 弹橡皮筋 吹空瓶泡沫屑 敲击音钹
发声时的现象
我的发现 这些物体发生时共同之处 我的结论 声音的产生是由于
活动3 :拓展与延伸
观察音叉和水鼓出现水花四溅的现象,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我觉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活动4 :反证法
想办法让发声的音叉停止振动,听音叉还能发出声音吗?
我 发现音叉停止振动,声音
6
教学过程


CONTENTS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01
上课前准备一些课间活动时的声音和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叫声,上课时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
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2.1
活动1:制造声音
想办法让塑料袋发出各种声音
自己不借助任何外物发出声音
活动1:制造声音
实验方法 让塑料袋发出各种声音 自己不借助任何外物发出声音
发声方法
我的发现 物体 才能发出声音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01
上课前准备一些课间活动时的声音和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叫声,上课时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
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2.1
活动1:制造声音
想办法让塑料袋发出各种声音
自己不借助任何外物发出声音
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2.2
活动2:体验并描述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尺子
橡皮筋
装有泡沫的瓶子
音钹
活动2 :体验并描述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实验方法 弹拨尺子 弹橡皮筋 吹空瓶泡沫屑 敲击音钹
发声时的现象
我的发现 这些物体发生时共同之处 我的结论 声音的产生是由于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01
上课前准备一些课间活动时的声音和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叫声,上课时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
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2.1
活动1:制造声音
想办法让塑料袋发出各种声音
自己不借助任何外物发出声音
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2.2
活动2:体验并描述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尺子
橡皮筋
装有泡沫的瓶子
音钹
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2.3
活动3:拓展与延伸
观察音叉和水鼓出现水花四溅的现象,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活动 3:拓展与延伸
观察音叉和水鼓出现水花四溅的现象,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我觉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01
上课前准备一些课间活动时的声音和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叫声,上课时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
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2.1
活动1:制造声音
想办法让塑料袋发出各种声音
自己不借助任何外物发出声音
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2.2
活动2:体验并描述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尺子
橡皮筋
装有泡沫的瓶子
音钹
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2.3
活动3:拓展与延伸
观察音叉和水鼓出现水花四溅的现象,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2.4
活动4:反证法
音叉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
活动 4:反证法
想办法让发声的音叉停止振动,听音叉还能发出声音吗?
我发现音叉停止振动,声音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01
上课前准备一些课间活动时的声音和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叫声,上课时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
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2.1
活动1:制造声音
想办法让塑料袋发出各种声音
自己不借助任何外物发出声音
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2.2
活动2:体验并描述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尺子
橡皮筋
装有泡沫的瓶子
音钹
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2.3
活动3:拓展与延伸
观察音叉和水鼓出现水花四溅的现象,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2.4
活动4:反证法
音叉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
得出结论
3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7
板书设计


CONTENTS
板书设计
8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CONTENTS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查找资料,制作动物发声的资料卡片。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作业展示
9
教学反思与改进


CONTENTS
这节课主要围绕“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来展开,带领学生们通过四个活动,动手操作、观察、交流讨论得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课堂上很好的激发了求知欲,让学生们真正的做了课堂的主体,老师只进行引导,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但是也有一些不足,在每个环节的教学评价上,层次不够明确;语言表达还不够流利,每个环节的衔接上有的地方出现卡壳的现象;在小组合作交流的时候有一两个学生是没能很好的合作交流,所以在活动的设计上还需进一步完善。
教学反思与改进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