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科学三年级下册1.9.声音的产生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17秋)科学三年级下册1.9.声音的产生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10 19:3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声音的产生
课型 新授课
1.教学内容分析
1、落实课程标准: (1)核心概念: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2)学习内容与要求:3.3 声音与光的传播,3 ~ 4年级要求能 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的震动而产生。 2.教学内容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三单元《声音的奥秘》第一课。本课在第三单元中起奠基的作用,通过研究和探索“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为后面《声音的传播》、《声音的高低变化》等课做好充分的知识铺垫。本课立足于观察和制造各种各样的声音,认识声音形成的特征与性质。主要围绕物体是怎么发出声音的来展开,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了解物体发声的条件。
2.学习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因不同的生活经验,有些学生还对声音相关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更多的是对声音表面的了解,并没有探索声音更多的奥秘,没有探究过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所以这节课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在已经有的经验上继续深入了解声音的产生条件。学生能够利用不同的物体发声,但是总结归纳其发声的共同特征比较困难,所以需要小组合作交流,去突破困难。
3.学习目标确定
1.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描述各种物体发声现象,比较、分析和归纳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 2. 科学思维:激发学生探究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 3. 探究实践:利用身边熟悉的物体发出各种声音。 4. 态度责任:在探究活动中,愿意与同学合作,互相交流,学会接纳同伴的观点。
4.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观察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分析归纳分析归纳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2.学习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震动建立起联系。
5.学习评价设计
项目 制造声音物体能够发出声音用多种办法使物体发出声音用多种办法使物体发出声音,并能说明物体发声与“动”相关观察物体发声现象能够按要求使钢尺、橡皮筋、试管,音钹发声能够使4个物体发声,并对其进行仔细观察,可以描述自己所看到和感受到的。能够使4个物体发声,并对其进行仔细观察,能够清晰的分析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拓展与延伸能够仔细观察到音叉和水鼓水花四溅的现象能说出音叉,水鼓发声时会振动。能很好的解释音叉和水鼓发声时振动,从而出现了水花四溅的现象。反证法想办法使音叉停止振动能说出音叉停止振动,声音也消失了。能够从反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物体停止振动随之声音也会消失。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 教师通过播放各种声音,提出问题:猜一猜你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 给学生听声音的时候设置两个环节,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先播放一些课间各种活动时的声音,再播放一些动物的叫声,让孩子们闭眼倾听声音的世界。 声音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另一个途径。闭上眼睛,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陪伴着你。 之后抛出本课主要内容,提问: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学生活动1 1、学生闭眼倾听不同的声音,并猜测是什么声音 2、交流、预测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带着对发声的好奇,开启探索声音的奥秘之旅。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倾听、猜测不同的声音,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唤醒学生对声音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之后通过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进入下一个环节。环节二:讲授新课 2.1 制造声音教师活动2 1、声音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你能想办法让塑料袋发出各种声音吗? 【温馨提示】 首先把塑料袋充满空气,口扎紧。 2、如果自己不借助任何外物能发出声音吗? 通过两个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 【小结】 塑料袋,或者身体“动”起来才能发出声音。学生活动2 学生根据生活中已有的经验,对塑料袋进行弹、搓、拍来发出各种声音 2、学生通过拍手、说话、吹口哨、拍打身体……来发出各种声音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对塑料袋、自己的身体进行不同的操作来制造声音,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程中来,对发声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初步将“发声”与“动”,建立联系。环节三 讲授新课 2.2分析、归纳声音产生的原因教师活动3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体验并描述下列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1)用手掌把尺子的一端压在桌上,把另一端露在桌外。用另一只手弹一下露在桌外的钢尺的一端,把钢尺的变化情况画下来。 (2)弹橡皮筋,手有什么感觉?发生什么现象? 【提示】 手上接触到的部位有点麻,观察到橡皮筋在振动,并发出声音。 (3)空瓶里放些泡沫,试吹瓶口,握住瓶子的手有什么感觉?泡沫会怎么样? 【提示】 手上接触到的部位有点麻,感觉泡沫在撞击试管壁。 (4)敲击音钹(bó)轻轻地按在身上(或脸上),你有什么感觉? 【提示】 身上(或脸上)接触到的部位有点麻(振动)的感觉。 记录物体发生时的状态。 实验方法弹拨尺子弹橡皮筋吹空瓶泡沫屑敲击 音钹发声时的现象我的发现这些物体发声时共同之处我的结论声音的产生是由于
【提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活动3 学生一次动手操作演示实验,并观察体验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记录好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小组讨论实验结论,并准备发言。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动手操作让各种物体发声,并对其状态进行仔细的观察,亲身体验物体发声时的状态,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环节四: 讲授新课 2.3拓展与延伸教师活动4 1、教师演示以下两个实验,让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1)敲击音叉,将音叉放入水中后,水花四溅 (2)敲击水鼓,水花四溅 【提示】 因为敲击时,音叉、鼓面在振动。 2、反证法,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音叉停止振动,那还能发出声音来吗? 【提示】 物体停止振动,声音消失。可知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学生活动4 观察音叉和水鼓出现水花四溅的现象,并思考、交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通过反向实验,让音叉停止振动,倾听声音是否消失。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运用上一个环节得到的知识解释音叉和水鼓水花四溅的现象,来更进一步巩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特点。 通过反向实验,让音叉停止振动,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将消失。环节五: 总结教师活动5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处处都有,声音是可以制造的,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如果让你利用某一物体制造声音,你会怎么做?学生活动5 说这节课的收获,并回答问题总结这节课的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活动意图说明 总结课堂,巩固已学知识。
板书设计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作业: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查找资料,制作动物发声的资料卡片。 设计意图:结合科学课的学科特点,作业是接近孩子们的生活,并且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的积累,提高创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以三年级的学生现有水平,制作小卡片应该是10分钟就能完成。通过作业,能更好的巩固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对各种声音的产生有了更生动的了解。作业在下一节科学课之前完成即可,下一节课前5分钟在班级里进行分享。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本节课利用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做实验,让孩子们动手去操作,从而亲身体验,便于学生更好的观察、理解。同时还结合多媒体授课,很好的利用了PPT,从而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通过图片和音频,更好的展现了课程主要内容。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这节课主要围绕“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来展开,带领学生们通过四个活动,动手操作、观察、交流讨论得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课堂上很好的激发了求知欲,让学生们真生的做了课堂的主体,老师只进行引导,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但是也有一些不足,在每个环节的教学评价上,层次不够明确;语言表达还不够流利,每个环节的衔接上有的地方出现卡壳的现象;在小组合作交流的时候有一两个学生是没能很好的合作交流,所以在活动的设计上还需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