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4.12《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课件(3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4.12《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课件(3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02 14:2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课 件 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三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务。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近几年来,他于五十年代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1943年写成《中国建筑史》一书,第一次对中国古代建筑特征及发展历程作出系统的论述。著作有四卷本《梁思成文集》千篇一律:指诗文公式化,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
千变万化:形容变化极多。
通感:指人的眼、耳、鼻、舌、身等身体感觉器官的感觉在审美活动中可以互相沟通,心理学称之为“联觉”。西方美学理论称为“通感”。
课文题目含义:
“千篇一律”指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千变万化”指艺术创作中的变化。“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说在时间的持续、空间的持续或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建筑是时空艺术,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是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体。“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即指音乐、绘画、建筑创作都追求在时间持续或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中的重复与变化,即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 课文结构: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1、(1自然)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就既要重复,又需要变化。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就是这些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这一段是全文的纲。
2、(2~7自然)明确:这几段是说作为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音乐、舞蹈和绘画都是重复和变化的统一。
2~3自然说音乐。
第4自然段说舞蹈。
5~7自然说绘画。音乐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音乐的重复是指它的主题,变化是指它的变奏,作者举了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加以说明。舞蹈多是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几乎所有的舞蹈都在变化中有重复,这重复就是指动作的重复。绘画中的“手卷”多也是时空综合持续的艺术,都有重复和变化的统一,作者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来说明。
3、(8~15自然)这一部分的意思是说作为一种空间持续的艺术,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有机统一。
4、(16自然)批评了我们有些住宅设计的弊端,要么变化得眼花缭乱,要么重复得让孩子找不到家,即单一的千篇一律或千变万化,没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提醒建筑设计师们注意。
(还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第二部分2~7自然段,第三部分第8~16自然段。) 分析与讨论
1、从题目看,把“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这两个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似乎难以理解,文章要写什么?
只要看一看副标题就可知道,文章要谈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那么,“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是什么呢?这通感是否就是修辞格中的通感?
认真阅读文章,答案自在其中。
明确:“千篇一律”指的是重复,“千变万化”指的是变化。本段的意思是说,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就既需要重复,又需要变化。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要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就是这些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这一段是全文的纲。 2、(2-7)自然段,概括这几段的内容要点。
明确:这几段是说作为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音乐、舞蹈和绘画都是重复和变化的统一。2、3两段说音乐,第4段说舞蹈,5、6、7自然段说绘画。音乐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音乐的重复是指它的主题,变化是指它的变奏,作者举了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加以说明。舞蹈多是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几乎所有的舞蹈都在变化中有重复,这重复就是指动作的重复。绘画中的“手卷”多也是时空综合持续的艺术,都有重复和变化的统一,作者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来说明。(1797--1828)奥地利.歌曲之
王, 17岁开始
创作.一生有一千多种作品:
歌曲有600多
首.室内乐,交
响乐.
舒伯特??? 作品简介: ???? 舒伯特在一八一七年夏天,写下《鱒魚》这首快
活且富戏剧性的名曲,当时他只有二十岁,两年后他
又取用这段轻快的旋律,作为A大调钢琴五重奏第四
乐章变奏曲的主題。故又称《鳟鱼五重奏》。 ?????? 在舒伯特的室內乐作品中,《鱒魚》钢琴五重奏
是最具亲和力的曲子。此曲由钢琴、小提琴、中提琴、
大提琴以及低音提琴等五种乐器组成的五重奏,大提
琴和低音提琴的低音强調,使其成为富于变化的乐曲。
此曲共分五个乐章,以第四乐章最为著名,属于重奏
的变奏部分,根据歌曲《鳟鱼》写成的变奏,第一二、
三变奏承接和发展主题的音乐形象。其主题的旋律基
本不变,只是改变乐器、音色、音区等。第四变奏色
调突然阴暗、紧张,预示不祥事物闯入愉快、美好的
生活。第五变奏带有惋惜和叹息的情绪。最末一段小
快板,完整地再现主题旋律活泼、轻快,仿佛又看见
那可爱的鳟鱼“象箭一般在穿游”。曲中充满着优美的
旋律,令人倍感亲切。临韦偃放牧图 李公麟(宋)韦偃是唐代中期画马名家,李公麟此图虽题为摹仿韦作,所画马一千二百余匹,牧者一百四十余人,场面极为壮阔。
临苇偃放牧图?
相关链接:历尽劫难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全图) 张择端(宋)
所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市俗人事从总体来看,可分为郊野、汴河、街市三大段 ?
相关链接:历尽劫难的《清明上河图》城郊:农村清明时节的田野景色:疏林薄雾掩映着农舍酒家,阡陌纵横、
田亩井然。行人往来于途,或乘骑闲览,赏春踏青,或驱牲赶路。 《 清明上河图》 (局部)?
相关链接:历尽劫难的《清明上河图》汴河:河面宽阔,水势清缓,几十艘货船散布其间,或沿岸停泊,或驶于中流。一座巨型的木拱桥横跨河上,将两岸街市相连,有人称它为“虹桥”。?
相关链接:历尽劫难的《清明上河图》街市:城内街市交错纵横,房屋鳞次栉比,酒楼店铺百肆杂陈,
招牌幡幔目不暇接,饮食百货应有尽有。 这三段组成了一个统一的画面,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几个具有
代表性的角度,集中体现了12世纪我国的都市生活面貌. 3、(8-15自然段),概括这几段的内容要点。
明确:这几段的意思是说作为一种空间持续的艺术,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有机统一。作者列举了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的谐趣园和长廊等建筑,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作者详细解说了故宫和颐和园的长廊。故宫从中华门到天安门是一口气排列下来的千步廊,从天安门到午门是一间间重复的朝房,进入午门后又是一座座大同小异的大殿。整个故宫的每一组群建筑,全都是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是一样的。千篇一律的重复表现出皇家气象的大气。但统一中又有变化,朝房到大殿就是变化,大殿的主体与两侧的廊、庑、楼、门的不同也是变化,变化又不使人感到单一。颐和园的长廊是千篇一律,全都是无尽的重复,但长廊前的临湖回廊上的花窗就是一个变化,花窗的变化是长廊的前奏,重复和变化和谐统一。 人民大会堂 故宫鸟瞰颐和园的长廊被称为廊中之冠,是中国园林建筑中独一无二的珍品,
以曲折多变,建筑精美而著称于世,远望如一条彩带,蜿蜒于万寿山
与昆明湖之间。长728米,彩绘14000多幅,
随万寿山的高低,昆明湖的曲折而起伏变化。
颐和园长廊 颐和园长廊彩绘 5、最后一自然段,明确写作目的。
结尾一段批评了我们有些住宅设计的弊端,要么变化得眼花缭乱,要么重复得让孩子找不到家,即单一的千篇一律或千变万化,没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提醒建筑设计师们注意。 小结: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舞蹈
绘画
建筑 重复与变化和谐统一探究质疑:(讨论)
1、在谈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的时候,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持续性”?“持续性”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如果没有持续性,就谈不上重复和变化了。
2、有人认为,虽然本文的副标题写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但文章重点是谈建筑,谈音乐和绘画也是为了谈建筑,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明确:谈音乐和绘画确是为了谈建筑,文章倒数第二段里写到“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如果没有了前文的音乐和绘画,那么“手卷”和“乐曲”的说法就失去了依托。?
3、文章在谈颐和园的长廊时来了个大胆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用了20个“一根”。连用20个“一根”的表达效果怎么样??
明确:20个“一根”在语言上就给人以厌烦感,让人无法接受。也就是说,长廊的柱子,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不同的形状,千篇一律的圆柱才能给人以特殊的感受,长廊需要的是重复,不是变化。 4、作者在讲到建筑的重复和变化时说:“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后文还说:“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可是在举例的时候,只列举了中国的建筑实例,没有举外国的例子,这是否说明本文的材料有不足之嫌呢??
各抒己见,不必强求一致。
5、有人认为,虽然本文的副标题写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但文章重点是谈建筑,谈音乐和绘画也是为了谈建筑,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谈音乐和绘画确是为了谈建筑,文章倒数第二段里写到“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如果没有了前文的音乐和绘画,那么“手卷”和“乐曲”的说法就失去了依托,同时我们从本文的写作目的来看,作者是就当时的城市建筑存在的问题来写这篇文章的) 6、其实语言艺术也要讲究“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诗词歌赋就不要说了,即如散文,议论文也要做到这样才能算是好文章,试结合本文加以分析。
文章在谈颐和园的长廊时来了个大胆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用了20个“一根”。从句式上看是重复,从内容上看又在不断的转化,把重复与变化融为一体,20个“一根”在语言上就给人以厌烦感,让人无法接受。也就是说,长廊的柱子,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不同的形状,千篇一律的圆柱才能给人以特殊的感受,长廊需要的是重复,不是变化。再从全篇的结构上看,作者古今中外,涉猎了很多的艺术门类,可以说是“变奏”,可是这些“变奏”又紧扣一个主题。 “通感”意义是什么?
这里不是修辞格意义上的“移用”“移觉”,而是事物间具有共性或共同特点的创作在人的认识上的一致反映。“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即音乐、绘画、建筑创作都追求在时间持续或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中的重复与变化。
解决课后“思考与讨论”及《练习册》“练习题”。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