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读后感写作
指导
复习目标
1.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的概念和特点
2.掌握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写法。
3.培养并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考点解读
读后感作文,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相同)。
读后感作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一般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读”,指读了何人、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是指读后有何感受。“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读”是引子,“感”是重点。
(一)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知识梳理
1、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 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二)写好读后感的五点要求
2、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3、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4、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5、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三)读后感常见的写作模式
步骤
考题讲练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某次读书交流会上,同学们就所喜欢的书中人物畅所欲言。通过同学们的积极发言可以看出,下列人 物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共鸣:
伯夷、关羽、贾宝玉、林冲、孙少安、高觉新、钱墨吟、白嘉轩、堂 吉诃德、爱斯梅拉达
上述人物能引起你怎样的共鸣?请你选择两到三位人物确定某一主题,结合自身读书体验及社会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核心人物的思想及来源名著:
伯夷:爱国守志、清正廉明、仁义礼让、孝感天地的品行。(《伯夷传》)
关羽:智勇双全,忠诚正直,一心为国。(《三国演义》)
贾宝玉:追求自由平等,鄙弃功名利禄,叛逆的性格。(《红楼梦》)
林冲:奋起反抗、救弱济贫。(《水浒传》)
孙少安:不屈服于命运,负重前行。(《平凡的世界》)
高觉新:半个意识觉醒的新旧人物。(《家》)
钱墨吟:坚定信仰的战士,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四世同堂》)
白嘉轩:具有自力更生的民族优良品质。(《白鹿原》)
堂 吉诃德:行侠仗义、游走天下,与旧时代思想相悖的奋斗追求。(《堂 吉诃德》
爱斯梅拉达:心灵纯洁、善良,品格坚贞,乐于助人,不畏强暴。(《巴黎圣母院》)
①家国情怀主题,可选的人物有伯夷、关羽、钱默吟、白嘉轩;②命运抗争主题,可选的人物有林冲、贾宝玉、孙少安、高觉新、堂吉诃德;③人性之美主题,可选的人物有关羽、伯夷、爱斯梅拉达。
抗争到底,不甘平凡
——读“贾宝玉”“孙少安”有感
“我们都在时光的罅隙里苟延残喘,可我们还有一个平凡生活里的英雄梦想。”一个是旧社会的混世魔王,一个是社会底层的奋斗者。贾宝玉和孙少安让我明白:人要抗争到底,不甘平凡。
拒绝科举的桎梏,他不愿听入仕做官的花言巧语而剃度出家,向父亲的跪拜是他对封建旧社会的辞别;他靠黑面馒头度日,在社会底层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他荡起不平凡的船桨,驶向内心的梦想。
抗争到底,向一切阻碍宣战。
“ 我命由我不由天!”敢于同命运抗争,纵有千难万险也要拼尽全力。衡水女孩王心仪为摆脱贫困生活而向命运抗争不息,最终拿到北大录取通知书;被夺去双臂的刘伟,游戏、打字、弹钢琴,用优美的旋律诠释了生命的奇迹;失去双腿的矣晓沅勇敢地与命运抗争,使自己心灵的双翅翱翔在了清华大学的各个角落。他们为什么不平凡?因为他们能像贾宝玉、孙少安一样同命运抗争,向阻碍宣战。
不甘平凡,向绚烂人生迈进。
“再小的个头,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沉重的叹息。”珠海保安穆大年自主学习,创立公司,上 市海外;哈尔用八年时间磨练《漫长的诉讼》,使该书一跃登上畅销书榜首;传奇奶奶贾淑梅自学识字,完成了从文盲到网红奶奶的蜕..... 生活本平凡,我们如果用贾宝玉、孙少安的抗争精神去奋斗,我们的生活必定绚烂多彩。
抗争到底,是不服输于命运的安排。
磨难,是弱者走向死亡的坟墓,是强者生发壮志的沃土。不甘平凡,是不折服于庸庸碌碌,在平凡的生活中释放出不平凡的烟火。如贝多芬,他自幼家境贫寒,患有多种疾病,但仍坚持音乐创作,最终成为著名的作曲家。又如海伦·凯勒,她一岁时因病失明和失聪,但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努力,最终成为著名的教育家和作家。他们是命运的受害者,但却不服输于命运的安排,向命运抗争到底,终成就了自身,照亮了他人。
读《红楼梦》,我看到宝玉渴望冲破藩篱的刚毅神情;观《平凡的世界》,我察到孙少安在平凡生活中的坚定态度,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去追随。
“如果命运是最差的编剧,你就要做自己人生最好的演员。”何惧乱风吹渡,我自抗争不息!无论你是谁,宁可做拼搏的失败者,也不要做安于现状的平凡人!不甘平凡才能走向成功。只有不甘平凡,敢于战胜困难,超越自我,不断的迎接挑战,才能走出自己的辉煌人生。
无私奉献使正义得到维护。
日本著名律师尾山宏多年来帮助中日战争中的中方受害者打官司。这些受害者多是生活贫困者,尾山宏便用自己的积蓄帮助他们。一个日本律师这么无私地帮助中国受害者,难道是图什么回报吗?当然不是,他只为了正义的天平能保持平衡,只是为了让真正的受害者得到应有的补偿。他的无私让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为之感动,他的奉献更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这就是无私奉献的伟大力量。(联二)
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海滩,里面都有埋藏着许多贝壳,其中便有无私奉献这一枚。让我们块块把它挖掘出来,为他人奉献自己的爱心! (结)
[点评] 这也是一篇总分式结构的读后感,结构清晰完整。作者的立意和选材也值得赞赏。“美德”的话题范围大,又要切合原材料,作者大中取小,选取了自己熟悉的角度——肯定奉献的美德。然而如果囿于传统就会缺乏新意,作者便由题目中的材料类比联想,挖掘出许本禹支教、高耀洁援助爱滋病人、日本律师援助中国受害者等新鲜而富有时代的材料,使传统的主题得到升华。另外文章一贝壳为喻形象说理的写法,以及副标题加题记的形式,都有可观之处。
课堂小结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2)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读后感常见的写作模式
当堂检测
二月联考中有一篇文章《刘滂传》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读了文章后,同学感慨颇多,有的为他的淡泊名利所折服,有的为他的坚守正义所感动,有的为他的仗义疏财而震撼。你读了文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呢?请据此写一篇读后感。 (提纲)
让淡泊之花清香四溢
引:读作品引出感点,让淡泊之花清香四溢
议:刘滂的淡泊品质在那个时代的重要意义。
联一:淡泊能够使一个人的素质得到提升,灵魂得到净化。
联二:淡泊能够培育一个良好的社会风尚,营造一个完美和谐的社会。
联三:淡泊能够帮忙一个国家的繁荣强大。
结:这朵花绵亘千年,开在了欣欣向荣,万象更新的新时代,它一定会更加的灿烂,更加清香
读完《刘滂传》,为其人格魅力所折服,无论是他的正直,还是对权贵的蔑视,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给我触动最大的还是他淡泊名利的人生品格。它好似寒冬时节傲然开放的梅花,坚守着自我洁雅的操守, 让寒意深厚的冬天清香四溢,暖意融融。
刘滂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看似清明,但实质是内忧外患,国家财政的亏空迫使政府不断增加赋税,除了缴纳名正言顺的“两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给民众造成沉重负担,加之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百姓苦难,各地怨声不断。国家积贫积弱,官员尤其是小官有时候连个人生计都难以维持。而像刘滂,官不过“七品”,爵不过“子”,当然如果一直坚守正道,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但就是这样的境地之下,他能毅然决然拒绝当时权倾朝野的蔡京的诱惑,其淡泊的品质可见一斑。我想,也正是因为有了像刘滂这样千千万万坚守自我,淡泊名利的官员,才能使得北宋岌岌可危的朝廷能够苟延残喘地维持下来了吧。
让淡泊之花清香四溢
刘滂的这种淡泊的品质不仅影响着当时的北宋朝廷,其花香亦可纵贯古今,润泽千古。
淡泊能够使一个人的素质得到提升,灵魂得到净化。一颗远离扰扰凡尘的心,能够感悟出世间的完美。刘滂坚守操守,不畏权贵,不同流合污,置高官厚禄为粪土,终成一段美谈;雷锋寄心于平淡,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终成时代楷模;沈浩托心于小岗村,一心为民,排忧解难,终成时代先锋。假如刘滂一心追求权贵,一心想拥有高官厚禄,他又怎样会领悟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假如雷锋想成为“一品高官”,放弃行善,他又怎样会成为人人效仿的模范?假如沈浩渴望金钱利益,总是追逐着最高的官职,他又怎样会赢得一方乡亲的爱戴和尊敬?仅有将自我的心灵回归平静,淡泊宁静才能得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淡泊能够培育一个良好的社会风尚,营造一个完美和谐的社会。一个人的宁静,能够使一群人致远。吴孟超沉心于肝脏研究之中,以医德治愈了一位位病人,社会上也逐渐有了一种“医德为先”的治病潮流;白方礼投身于慈善事业之中,以爱心帮忙了一位位学子,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效仿白方礼老人的善举。仅有不断立足于普通大众的生活中,吴孟超才会赢得人们的赞誉,人们也才会以其为自我行事的榜样。仅有不断奉献自我爱心,追求一种平淡的生活,白方礼才会成为后人心中的人杰,社会上才会不断涌现出更多的白方礼。
淡泊能够帮忙一个国家的繁荣强大。“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真正的贤人是不会计较得失的,因为他们一心投身于事业之中;而小人是百害无一利的。因为他们只会追名逐利。蔡京与童贯之流,官官相卫,仗势欺人,尔虞我诈,贪污腐化,朝廷民不聊生。相反,如刘滂,苏轼,孙鼛之人却如同一股清流为苟延残喘的北宋王朝勉强续命。
岁月缱绻,葳蕤生香。往事越千年,刘滂这朵淡泊之花开在了满目疮痍的北宋中原大地上,让大地陡增生意,这朵花绵亘千年,开在了欣欣向荣,万象更新的新时代,它一定会更加的灿烂,更加清香!
课后作业
板书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2)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写作模式
请自选一篇课内文章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提纲),自选角度,自拟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