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十二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教学目标
了解近代战争带来的不同文化的交锋,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一.美国文化
三个旧世界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美国学者
思考:结合课本内容,分析“旧世界”和“新世界”分别指的是什么?
欧洲白人文化
非洲黑人文化
印第安人文化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独立战争前北美社会居民的构成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大批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建立殖民地,其中英国在北美建立13块殖民地。1620英国清教徒为避免政治和宗教迫害乘坐五月花号来到北美大陆,签订公约,给美国带来自由、民主观念,成为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为了反抗英国的剥削、压迫,美国1775年爆发独立战争。次年,发表《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诞生,1783年英国战败并承认美国独立。独立后的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建立联邦共和制,确立三权分立原则。
1、独立战争前的美国文化:
1492
哥伦布发现美洲
1607
英国伦敦公司建立弗吉利亚州
1619
19名黑奴被荷兰人贩卖到弗吉利亚州
1620
载有35名清教徒,14名白人契约奴和众多贫困者的五月花号来到美洲
到1733,英国共在北美建立十三个殖民地
(1)背景: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67,梳理美国独立战争前美国文化的背景、表现、局限性?
①来自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和被贩卖为奴的非洲黑人与当地的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北美洲的土地上
② 在欧洲人排斥、压迫印第安人和黑人等的基础上,殖民地不断开拓。在欧洲白人主导下,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混合。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独立战争前的美国文化:
特征:
各种文化相互融合和混合,形成多元的美国文化;
(2)表现:
a.种族、血统和宗教上:
b.语言上:
c.生活上:
d.精神上:
e.族群上:
(3)局限性:
北美居民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
美式英语
饮食文化、艺术生活融入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
“美利坚人” 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
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清教精神
融合印第安语言、非洲黑人语言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印第安人
黑人
白
人
人
混血
印
第
安
①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工具,是生活的反映,是不断发展的
②北美居民由于种族的多样性,语言也会相互借鉴
③美式英语以英语为主,反映了白人在北美殖民地占主导地位
美国历史学家称《五月花号公约》是美国的“出生证明”,它蕴含了哪些思想理念?
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增强基督教信仰,为了提高我们国王和国家的荣誉,我们漂洋过海,在弗吉尼亚北部开发第一个殖民地。我们在上帝面前共同立誓签约,自愿结为一民众自治团体。
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的实施、维护和发展,将来不时依此而制定颁布的被认为是这个殖民地全体人民都最适合、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我们都保证遵守和服从。
——1620年《五月花号公约》
基督教
自由平等
地方自治
契约精神
法治
①清教因素(“契约思想”“上帝选民”“民主政治”“注重个性”
“追求个人的权利、尊严和自由”等思想)丰富了美国政治文化的内容。
②清教因素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感,对美国以后的侵略扩张提供了重要动力。
阅读P66【历史纵横】思考:清教因素对美国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究:概括美国早期民族观念形成的条件
材料一 各殖民地经过一段时间后,开始由出生在北美土地上的几代人占支配地位,他们不了解英国,转而将情感倾注在他们视为故乡的北美,在这种认同转换中,清教徒思想成为对美洲独特性意识的重要因素。在北美严酷的生存条件下,移民和印第安人的战争,使得分散的殖民地由此进行联合。在英国和殖民地关系开始紧张后,对英国的挑战进一步强化了美利坚的民族意识。
——颜震《美国早期民族国家与帝国的双重构建》
材料二 在这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英属北美殖民地已经由一个荒无人烟土地贫瘠的蛮荒地带发展为一个拥有近200万人口,农、工、商都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的生机勃勃的新兴经济区。而且在此期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殖民地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北美殖民地不仅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且在这块广阔的大陆上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随着统一民族的形成,民族意识也不断滋长,他们渐渐地对母国的高压掠夺政策产生了不满,一部分先进的人们开始起来进行反抗。……法国借北美独立战争之机大力援助北美人民抗击英军,希望能够重夺霸权。
——王晓辉《美国独立战争对英法争霸的影响》
⑥统一民族形成促进民族意识的滋长
①移民后代对北美的认同感与归宿感增强
②清教徒思想的影响
③在与印第安及英国人的对抗中走向联合
④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推动
⑤经济发展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
⑦国际因素:法国援助客观上助推了北美的反英斗争
2、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爆发: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建国:1776《独立宣言》
胜利:1781年,在约克镇击溃英军主力
结束 :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标志着独立战争的开始
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
民族独立运动、资产阶级革命
——标志着美国的独立
美军:防御——>进攻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2、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1)背景:
①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②1787年联邦宪法促使北美大陆建立了联邦制共和国;
(2)表现:
① 政治文化:1787年联邦宪法,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如果人都是上帝,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上帝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
——麦迪逊
在自然法则下面,一切人生来就是自由的,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对自己的身体有支配的权力。
——杰斐逊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②精神追求:
自由女神像,又名自由照耀世界,位于美国纽约自由岛。女神头戴光芒四射的冠冕,身着长袍,右手高擎火炬,左手紧抱一部象征美国《独立宣言》的书板,上面刻着宣言发表的日期1776年7月4日。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枷锁。
自由女神像象征着美利坚民族挣脱了暴政的约束,表达出美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
2、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共同设立政府,政府之正当权力,来自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有损于此目的,人民就有权予以变更或废除,并建立新政府。 ——《独立宣言》
思考:《独立宣言》的内容体现了哪些启蒙思想?
平等自由、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论等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③存在问题:
发展种植园经济和继续实行奴隶制;
战前文化特征:多元文化
①深受英国文化清教和启蒙思想影响;
②融入印第安与黑人文化因素;
③美利坚民族形成但存在种族歧视
战后文化特征:多元文化
①政治上权力制衡
②精神上追求自由
③经济上实行发展种植园经济和奴隶制
二、拉丁美洲文化
1.独立战争前的拉丁美洲文化
美洲古代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
玛雅文明
印加文明
印第安人独立发展出特色鲜明的古代文化
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特征:
文化多元性非常明显;
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
二、拉丁美洲文化
1、独立前
(1)特征:
文化多元性非常明显;
(2)表现:
①语言:
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
②种族:
种族融合现象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③政治:
西班牙、葡萄牙实行封建性殖民统治;
④经济:
农奴制、种植园经济;
玻利维亚西南部的波托西省有着世界最著名的银矿——波托西银矿,鼎盛时期,其产量占全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
1545-1824年近300年间,殖民者共从这里攫取了2.5万吨白银,有800万印第安人死于繁重的劳役之中,被称作“地狱的入口”。
思考:阅读课本P68,并结合材料,梳理独立前拉美文化的表现。
二、拉丁美洲文化
1、独立前
(1)特征:
文化多元性非常明显;
(2)表现:
⑤文化:
巴西里约基督山
欧洲移民活动区域内:
A、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
B、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C、拉丁舞成为拉美文化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种类 起源
伦巴 十六世纪非洲的黑人歌舞的民间舞蹈
桑巴 起源于巴西,欧洲白人音乐与非洲黑人音乐融合的产物
恰恰 起源于墨西哥,曼波舞(非洲和中南美洲文化的混合产物) 美式Lindy舞演变而成
牛仔 源于黑人舞蹈和美国西部牛仔跳的一种踢踏舞
斗牛舞 源于法国,盛传于西班牙,
模仿西班牙斗牛士动作的一种舞蹈
在跳拉丁舞时,人体的状态应分成3部分。
1.上半身,尤其是肩部应巍然不动,体现了西班牙人的高贵,是拉丁舞中白人文化的精髓体现。
2.身体中部,包括腰部和胯部应收紧且尽情地扭动,彰显了非洲文化活泼、外向的特点。
3.下半身,腿和脚的动作起源于印第安人的文化,拉丁舞中的舞步有一些是起源于此。
探究:拉丁舞中蕴含了哪些地区的文化元素?呈现什么文化特点?原因何在?
欧洲、美洲、非洲等地区
多元性
族群多源
二、拉丁美洲文化
1、独立前
(1)特征:
文化多元性非常明显;
(2)表现:
⑤文化:
偏远的内陆地区:
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原生文化)
图腾崇拜
印第安人
(1)背景:19世纪上半叶,拉美独立运动。
原因:
①土生白人与宗主国的矛盾
②受启蒙思想、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1791-1804】黑人领导下,法属海地独立
——意义:拉开了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1810-1826】玻利瓦尔(委内瑞拉国父)、圣马丁(阿根廷国父)等领导,西属拉美殖民地基本实现了独立(建立了15个共和国)
土生白人领导
(18世纪末、19世纪初)
【1822】葡属巴西获得独立,建立帝国,实行君主制
【1889】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二、拉丁美洲文化
2.独立后的拉美文化
二、拉丁美洲文化
(1)政治文化:
①追求法治、自由;
颁布宪法;取消奴隶贸易和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废除教会特权;
2.独立后的拉美文化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68-69,梳理独立后拉美文化的表现以及存在的问题。
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通过
《关于取缔贩卖黑人奴隶的宣言》
(1)政治文化:
①追求法治、自由;
(拉丁美洲)独立的意义限于摆脱衰落中的宗主国的野蛮掠夺和落后统治,但独立后却缺乏独立迅速建立民族经济的能力,经济依附性的状况没有改变。
拉美独立运动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族独立运动的有利国际环境中出现的由落后的地主阶级占有成果的革命。
②形成独裁权力——考迪罗主义;
二、拉丁美洲文化
2.独立后的拉美文化
【概念阐释】考迪罗(Caudillo):在西班牙语里原意是首领、头领。考迪罗制是拉丁美洲特有的军阀、大地主和教会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独裁制度。考迪罗经济上依靠大地产(大庄园主),在政治上靠军人专政来维持其政治统治,在思想上传统天主教影响较大。对外投靠外国势力,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反抗。考迪罗和大庄园主在经济及政治上的垄断密不可分,所以未触及大地产制度,是拉美经济发展的阻碍。考迪罗的出现对于刚刚独立的拉美诸国来说,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长远来看,阻碍了拉美国家近代化的发展。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33)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解析:殖民者进行殖民的过程中,都会将本国的生产方式移植到殖民地。拉丁美洲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它们属于相对落后的封建国家;而英国的工商业比较发达。因此在移植本国生产方式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差异。西班牙葡萄牙移植了落后的发展模式,在拉丁美洲掠夺黄金白银,以供皇室挥霍,而英国的工商业文明对北美发展模式产生深远影响,D正确。拉美地区原著民遭遇杀戮和疾病而人口大量减少,北美原著印第安人几乎灭绝,A选项排除。B错,新航路开辟后对亚非拉的殖民同步进行。C错,移民同样是共性。
(1)政治文化:
①追求法治、自由;
②形成独裁权力——考迪罗主义;
(2)存在问题:
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
独立后拉丁美洲并没有像在美国那样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主要是拉丁美洲的经济仍由矿山、种植场和种植园所控制;矿山、种植场和种植园是由过着仅能糊口的生活的印第安人和非洲奴隶提供劳动的。
自由贸易的确给沿海地区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活力,但这对静止不变的内地几乎没有什么影响。由于缺乏资本、缺乏技术、缺乏健全的社会经济结构,独立的拉丁美洲在世界经济中仍处于停滞的状态。
二、拉丁美洲文化
2.独立后的拉美文化
p67【思考点】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有哪些异同
美国 拉丁美洲
相同点 背景 构成因素 共同缺陷 不同点 种族
血统
宗教
语言
政治文化
都受到欧洲殖民侵略、黑奴贸易的影响,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美洲印第安文化遭破坏
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文化相互融合,具有多元性。
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
多元;白人、黑人、印第安人融合较少
多源,并不是混血社会
多种信仰
美式英语为主
多元;白人、黑人、印第安人融合较多
多源,混血社会
多种信仰,天主教为主,
印第安人的多神信仰仍存在
拉丁语,印第安语
权力制衡原则---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自由女神像 ---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考迪罗独裁权力---拉美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拉丁舞---拉美文化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典例研析】 (2023春·高二单元测试)位于墨西哥城塔库巴街的三文化广场,包括阿兹特克大祭坛、圣地亚哥大教堂和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墨西哥外交部大厦,分别代表了古代的阿兹特克文化、西班牙殖民时期文化和墨西哥现代文化。由此可见,墨西哥文化( )
A.杂糅了欧洲与亚洲的文化 B.与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相同
C.具有多元文化并存的特质 D.毫无任何印第安土著文化痕迹
【答案】C【详解】墨西哥文化中既有印第安人的传统文化,也有欧洲白人天主教文化和现代墨西哥文化,体现了拉丁美洲文化的多元性,C项正确;拉丁美洲原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墨西哥文化包含了欧洲和美洲的文化,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和拉丁美洲在殖民地时期的宗国主不同,在历史发展形成的文化类型也不同,排除B项;“毫无任何”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知识回顾】拿破仑战争前欧洲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基本情况
拿破仑战争前,欧洲大陆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王国、邦国和自由城市。
14世纪,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15世纪后期开始,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一些君主设法限制封建贵族的势力,力图建立强大的王权。但是这种加强了的王权仍然是封建性质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是欧洲人的普遍信仰。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14-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这些运动旨在反抗封建王权与特权,打破宗教禁铜,解放人们的思想。特别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在法国大革命以前,已经不断扩散到欧洲以及美洲地区。
政治:
封建统治
15世纪后期,封建王权加强
经济:
庄园与农奴制
14世纪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宗教信仰:基督教
思想:
14-17世纪 文艺复兴
1517年 宗教改革
16-17世纪 近代科学的兴起
17-18世纪 启蒙运动
17-18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处于封建统治之下。
◎ 1812年拿破仑帝国势力范围
包括法兰西帝国、拿破仑控制下的附属国、法国的同盟国家
(2)拿破仑帝国建立:拿破仑通过战争(1803年—1815年)建立了在欧洲建立了一个从大西洋沿岸到波兰,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庞大帝国。
17—18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
1.拿破仑战争
(1)背景: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拿破仑战争前,欧洲大陆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王国、邦国和自由城市。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是欧洲人的普遍信仰……14世纪,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15世纪后期开始,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一些君主设法限制封建贵族的势力,力图建立强大的王权。但是这种加强了的王权(亦称“绝对群主制”)仍然是封建性质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14-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这些运动旨在反抗封建王权与特权,打破宗教禁锢,解放人们的思想。特别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在法国大革命以前,已经不断扩散到欧洲以及美洲地区。
——《教师教学用书(文化交流与传播)》P179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的欧洲
战前:封建专制统治
思考1:拿破仑战争前后,欧洲政治文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战后:民主、独立、自由、法治成为欧洲普遍政治诉求
2.文化重构
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选必1】
思考2:欧洲各国对拿破仑战争的态度?
再次组建反法同盟,最终打败了拿破仑
思考3:各国为了维持战后的秩序和巩固成果,又是如何做的?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拿破仑战争是1803年—1815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战争的总称,也可以说是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引发的战争的延续。
法国在短期内,迅速崛起,雄霸欧洲,拿破仑战争引起了欧洲其他封建君主国的忌惮,纷纷组织反法同盟对抗法国,对外战争也激化了欧洲各国的民族矛盾。最终,拿破仑帝国走向败亡。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2、欧洲文化的重构:
(1)基本内容:
①拿破仑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
②在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中,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
拿破仑每征服一个国家,便开始着手革除它们的旧制度,并建立新的制度,如没收教会和逃亡贵族的财产;剥夺教堂、寺院征税的权利,取消贵族僧侣的特权;废除徭役、贡赋等封建义务;宣布公民平等、信仰自由等资产阶级民主原则,按照法国的模式制定宪法、成立政府和议会。
③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第一章 继承
第二章 生前赠与及遗嘱
第三章 契约或合意之债的一般规定
第四章 非因合意而发生的债
... ...
第8条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
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545条
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土地)所有权
第1134条
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自由、平等原则
保护私有财产
保障土地不受封建复辟势力的侵犯
保障资本主义自由买卖
【思考】《拿破仑法典》所体现的原则?
《拿破仑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法典。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对于巩固和发展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立资产阶级的法律制度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2)法典对于农民小土地所有制的肯定,赢得了法国广大农民的支持,成为拿破仑粉碎国内外复辟势力,进行一系列战争的坚强保证。
(3)在对外战争过程中,拿破仑又把这一法典的许多条文和原则推广到广大被征服地区,对欧洲许多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特别提示】《拿破仑法典》的影响
废除封建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
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
拿破仑的统治
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
促进欧洲文化的重构
反抗法国的征服;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高涨
影响:
欧洲政治文化重构,反对封建专制,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表现
德意志
波兰
俄国
“十二月党人起义”
争取民族解放
争取民族统一
实质:
反封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2、欧洲文化的重构:
(2)具体表现:
A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反对封建专制
材料:1815-1818年间,一支俄罗斯占领军驻扎在法国。许多军官对他们在其中已生活了4年比较自由的西方社会有着极深的印象。在那里他们吸收了当时法国的自由主义思想和激进思想,深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当他们于1918年回到俄国时,他们发现沙皇的独裁是无法容忍的。
这种情感说明了所谓的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原因。这次起义爆发于1825年12月,即亚历山大一世死后。其首领多半是希望废除农奴制和专制制度,使俄国西方化的军官。由于得不到支持,起义不幸的失败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①背景:
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受启蒙思想影响
②主张:
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
③结果:
起义失败,但在俄国传播了革命的主张
(2)具体表现: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第一,十二月党人是革命者;
第二,由于他们是贵族,而在当时的俄国社会,贵族与人民的社会地位悬殊,因此他们不可能发动群众;
第三,他们作出了榜样,他们发动的推翻沙皇专制和农奴制的解放事业后继有人;
第四,列宁认为赫尔岑是十二月党人的后继者,而布尔什维克党是这个事业的继承者和完成者。
课本p69“学思之窗”
列宁曾评价十二月党人:
这些革命者的圈子是狭小的。他们同人民的距离非常远。但是,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苏]列宁:《纪念赫尔岑》
赫尔岑(1812年~1870年)
俄国哲学家、作家、革命家。
俄国社会主义之父。
贵族革命家
车尔尼雪夫斯基
(1828—1889年)
俄罗斯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评论家、作家,革命民主主义者。代表作长篇小说《怎么办?》
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
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
结束了君主专制的统治。
B 波兰民族起义
维也纳会议在俄罗斯境内、原属被瓜分前的波兰的20%的领土上,建立了拥有自己军队的“波兰会议王国”。俄国沙皇即波兰国王。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为波兰人颁布《1815年宪法》,规定由两院构成的议会……。这两个议院都无实权。1820年,为了惩罚议会对俄国政策的反对,沙皇亚历山大禁止众议院开会长达5年之久。……但是在1830年11月,华沙的波兰军事学院发动了起义,反抗俄国。
——约翰·梅丽曼《欧洲现代史》
依据材料概括波兰起义的原因和目的
(1)原因:受沙俄的专制统治
(2)目的:争取民族独立
(3)概况:1830年11月,一批
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
(4)影响: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
民族解放斗争
争取民族解放
(2)具体表现: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C 意志1848年革命
1807年颁市《普鲁士改单赦令》规定:
10.从本令之日起不得以家庭出身或婚姻,或以承担农奴地位,抑或以契约创设新的农奴制关系。
11.因本令之公布,那些由继承,或由其自身权利,或由永佃、或由公簿持有而占有其农地的农奴及其妻儿的各种现有农奴制关系和一切相互的权利义务,均应完全停止。
争取民族统一
(1)背景:
①德意志处于分裂状态,
②普鲁士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③随着经济的发展,德意志要求改革与统一的呼声高涨
(2)概况:
①时间:1848年2月和3月
②地点: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
③目的: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3)影响:革命失败,但德意志的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
(2)具体表现: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1871年德意志统一
政治制度:拿破仑战争冲击各国封建秩序,加速各国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各国开始了不同程度地争取推翻封建专制的和农奴制的斗争。
1.俄国“十二月党人”(1825年)
2.波兰民族起义(1830年)
3.德意志1848年革命
——反对封建专制和农奴制
——争取民族独立
——争取统一的独立国家
思想观念:
①对内: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观念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②对外:民族民主意识空前觉醒,反专制、争取民族独立、要求国家统一。工业资产力量日益壮大,争取权利,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思考点】P70:拿破仑战争使欧洲的政治文化出现了哪些新因素?
【典例研析】 (2023春·高二课时练习)19世纪初,俄国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参加了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和以后的国外远征。他们目睹西欧资本主义生活,希望按照西欧的方式来改造国家,于是成立秘密革命组织,准备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这可以用来说明,拿破仑战争客观上( )
A.消除了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B.指明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
C.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D.打击了欧洲一些国家的封建制度
【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通过反击拿破仑、进行卫国战争和国外远征,俄国进步青年的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希望按照西欧的方式改造俄国,并成立秘密革命组织,准备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等,可以用来说明拿破仑战争客观上打击了欧洲一些国家的封建制度,D项正确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概念阐释】
文化侵略:文化侵略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试图用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去取代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淡化后者的民族认同感,从而使其对外族文化产生一种依赖感,最终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
日本在大举侵入中国内地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中国的学校实施毁灭性破坏。
殖民奴化教育对中国孩子来说,如同噩梦。在东三省、台湾,中小学生要以日本名字自称,每天上课前向日本国旗致敬。
(2)方式:
①强行推行西方语言、宗教;
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主要是通过教会、学校、报刊书籍等途径,用传教布道、开办学堂、兴办慈善事业等方式进行渗透,推行殖民主义的奴化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文化的侵略与征服,要比武力侵略与征服更容易达到目的。
③强行改造甚至消灭被殖民地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
②强行输入西方价值观,奴化教育;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3)结果:
被侵略民族不同程度的接受外来文化: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4)影响
①一方面,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给被侵略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带来一场灾难;
②另一方面,为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条件,客观上推动了当地的近代化。
思考:根据上表,分析文化侵略使被侵略国文化呈现出何种特点?
国家 保护传统文化 接受外来文化
中国
印度
埃及
思考:阅读课本P70-71并结合史纲上的内容,归纳被侵略民族应对文化侵略的措施?
【史纲上】
挽救民族危亡,保留传统文化精髓:
①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
②康有为主张“托古改制”
③始于1860年的反洋教运动【历史纵横P71】:
1870年天津教案 、1898-1900年义和团运动等
①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影响了周边国家:如日本
②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使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①印度教、伊斯兰教还是印度主要宗教
基督教未能全面流行开来
②种姓制度虽被废,但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英语、英国的法律体系(普通法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
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号(受欧洲意识影响【民族意识】)
①伊斯兰教仍是主要宗教
②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
长期接受法国、英国的殖民统治
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
多样性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殖民国家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等,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2)侵略途径具有多样性。由于文化涵盖的面极广,殖民国家通过制度、教育、宗教、兴办慈善事业等方式进行。
(3)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文化侵略不像武力侵略那样明显,它可以在文化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破坏更大。
(4)具有广泛性和全球性。西方文化侵略是伴随着其殖民活动进行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都深受其害,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接受了其先进文化的熏陶,更有利于推动全球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5)影响具有两面性。西方的文化侵略对被侵略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是一场灾难,但同时为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条件,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
难点突破:西方文化侵略的特点
①西方文化扩张往往伴随着侵略战争,要坚决反对侵略战争,努力维护和平;
②文化扩张具有双重性,是一把双刃剑:
对被侵略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是一场灾难,但同时为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和发展
准备了条件,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
③要树立开放包容的意识,加强文化交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不断发展完善自身文化;
④坚持文化自信、防止并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侵略。
【思考总结】学习了本课,你对战争与文化的关系有了怎样的认识?
战争不仅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也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完善。
【典例研析】 (2023春·高二单元测试)一路辗转,士兵们到达了营地。修整后,上尉阿玛·辛格将士兵集合起来训话:许多世纪以来你们一直都是伟大武士之后代,德国有悠久的历史,但比不上印度历史悠久……这是我们印度人第一次有幸在欧洲土地上同欧洲作战,你们必须忍辱负重,因为你们的表现与印度的荣誉息息相连。辛格上尉的训话( )
A.推动印度无产阶级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
B.有利于激发印度士兵的民族民主意识
C.呼应了国内共产党领导的反英武装斗争
D.反映了帝国主义在亚洲殖民体系瓦解
【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人第一次在欧洲土地上同欧洲作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印度士兵中宣传印度历史悠久和武士传统,强调印度士兵们的表现与印度的荣誉息息相连,有利于激发印度士兵的民族民主意识,B项正确
【典例研析】 (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海国图志》得到一些日本学者的赞同,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侵略的主张,排除B项;魏源写作的《海国图志》并不反对封建专制,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中日两国都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典例研析】 (2022·全国·高考真题)“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答案】B【详解】根据“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湖南新旧派大哄”等内容可得出,当时维新派并没有统一的思想与策略,有人宣扬新的思想,便大家起哄,B项正确;当时维新思想是主流,排除A项;C项太绝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对群众的动员,排除D项。故选B项。
【典例研析】 (2022春·浙江·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1857年,按伦敦大学模式,英国在印度加尔各答、孟买和马德拉斯建立了三所大学,开始授予学位。1829年,近代大、中学学生数约为3000人,1855年,增加到49000人。为吸引更多人接受西方教育,1837年,规定以英语代替波斯语作为公务语言,1844年,又采取了优先录用会英语者为公务员的政策。英国在印度采取的措施( )
A.以推动印度教育近代化为目的 B.源自印度现代教育的缺失
C.体现了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D.造成了印度传统文化的毁灭
【答案】C【详解】英国殖民者在印度大力推进英语教育,而且规定以英语代替波斯语作为公务语言、采取了优先录用会英语者为公务员的政策,这些举措有助于加强对印度的文化殖民,是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