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共44张ppt)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共44张ppt)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10 14:3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火烧上方谷
天空突降暴雨,真是天意吗?
视频导入
视频导入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The Heating Process of the Atmosphere and Its Applications
2.2
学 习 目 标
学 习 目 标
1.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培养地理综合思维。
2.能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生产生活的一些现象,培养地理实践力。
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
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的部分
1.大气的受热过程
请根据视频介绍,尝试描述大气受热的过程路线图。
地面
增温
近地面大气
增温
吸收
太阳辐射
长波辐射
传递热量
层层向上
传递热量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_______________。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
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
太阳暖大地
观看视频后,请尝试总结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在“大地暖大气”的过程中,当大地辐射很强,而对流层高层大气降温慢,会出现什么情况?
逆温: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由于气候和地形等条件影响,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逆温层:是指大气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的现象的层带。逆温层能阻碍空气作上升运动,加剧空气污染。
思 考
思 考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面加热大气后,大气有没有辐射?是什么类型的辐射?
大气辐射(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
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还大地”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截留地面散失的热量,一部分热量返回地面。
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
根据刚刚所学,尝试归纳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
1.三种辐射:
2.三个过程:
3.两种热源:
4.两种作用: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大地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均为长波辐射)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1.主要直接热源:地面辐射;2.根本热源:太阳辐射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生活中的地理——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
地球有大气,而月球没有大气。观察下图:
1.找出地球比月球多了哪些辐射途径?
2.说明上述辐射途径对地球昼夜温差的影响?
3.解释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为什么比地球表面剧烈?
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将白天吸收的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2.生活中的地理——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
晴朗天气和阴雨天气下昼夜温度变化有什么样的差异?为什么
晴朗天气下白天气温高,夜晚温度低,多云天气下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的削弱作用,使得气温相对降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对地面保温作用强,提高夜间温度,因此多云天气气温昼夜变化小。
2.生活中的地理——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
2.生活中的地理——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
请根据今天所学,分析昼夜温差大小
能否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
“早穿棉袄,午穿纱”
2.生活中的地理——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
请说出以下现象背后的地理原因:
1.冬夜晴无风,早起必有霜
2.农田烟熏防霜冻
3.塑料大棚/玻璃温室育苗
4.半干旱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
5.能不能利用你所学的知识,帮助农民伯伯?
(1)农民1:我想种植反季节作物。
(2)农民2:深秋霜冻,我地里的菜怎么防霜冻?
(3)华北地区的农民:早春寒冷,我该怎么种地呢?
2.生活中的地理——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阳光最强烈,但是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转化为地面长波辐射加热大气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午后1-2个小时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
为什么一天中最高温出现在午后1-2个小时,而不是正午阳光最强烈的时候?
2.生活中的地理——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
请你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全球气候变暖~
备注:主要的温室气体有水汽(H O)、二氧化碳(CO )、
氧化亚氮(N O)、氟利昂、甲烷(CH )等
课堂检测
【例题】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图判断( )
A.雾霾天气,④在夜间减少
B.新疆地区气候干旱,晴天多,③将减少
C.青藏高原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主要是因为②较少
D.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
1.“晚风轻拂澎湖湾······”晚风是海风还是陆风?为什么呢?
2.白天在海边拍照,你选择····
面朝大海 VS 背朝大海
大气热力环流
Atmospheric thermal circulation
1.基本概念
大气上界
A
A’
B
B’
气压: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所受到的重力。
比较A和A'的气压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1.基本概念
如果空气受热、冷却,将如何运动?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垂直运动
2.原理过程
A(受热较多)
C
C’
B’
A’
B
A受热较多,气流如何运动?
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A处受热膨胀上升,BC处冷却收缩下沉
地面冷热不均,大气作垂直运动
近地面
高空
2.原理过程
A(受热较多)
C
C’
B’
A’
B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大气作垂直运动后,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有没有发生变化?为什么?气流如何运动?
近地面:A—低压 B、C—高压;
高空:A'—高压 B'、C'—低压
近地面
高空
2.原理过程
A
C
C’
B’
A’
B
水平方向的气压差,导致大气作水平运动
热力环流原理:
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
近地面
高空
3.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城市热岛
第37页案例:阅读材料,分析问题
1.“热岛效应”是指城区气温很高?
2.近地面城郊的风向如何?
3.城区和郊区哪个地方降水偏多?
4.绿化带和工厂(有污染)的位置布局
5.绿化带的作用?
3.生活中的热力环流——海陆风
1.现在你知道“晚风轻拂澎湖湾”中的“晚风”是什么风吗?
2.海边拍照什么姿势比较漂亮呢?
画一画
画一画
4.原理深究——等压面
活动:前后左右讨论下,从气压(P)、气温(T)两个方面给这四个点排个序。
气压:B>A>D>C
气温:A>B>D>C
近地面
高空
4.原理深究——等压面
A
C
C’
B’
A’
B
等压线/面的弯曲状况也能表达热力环流
这幅图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
近地面
高空
4.高低压判读方法
A
C
B
比较此时A B C三点气压大小
近地面
高空
比一比
比一比
4.原理深究——等压面
A
C
C’
B’
A’
B
近地面
高空
看着两条等压线,机智如你发现什么规律没?
规律1:等压线(面)弯曲状况,高空与近地面对称
4.原理深究——等压面
近地面
高空
尝试画出近地面等压线与气流运动方向
等压线
4.原理深究——等压面
B
A
C
D
近地面
高空
活动:结合此时气压与气温的状况,你能发现近地面存在什么现象吗?
热低压,冷高压
气压:B>A>D>C
气温:A>B>D>C
课堂检测
每年4-5月的白天,观察呼伦贝尔草原开垦地上的目标物时,目标物往往出现强烈的颤动现象,近地层像被火炉烘烤一样,热气腾腾,当地把这种现象称为“地气上升”。“地气上升”能把开垦地中的细小颗粒物带出并形成扬尘,当扬尘到达草地上方后,就很快衰减和消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开垦地的扬尘到达草地上方后,很快衰减和消失,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开垦地盛行上升气流 B.开垦地地面温度降低
C.草地上盛行下沉气流 D.草地上方空气湿度大
C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02
Horizontal Motion of the Atmosphere - Wind
1.风的形成
以前:同一水平面,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现在:为什么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促使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的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思考: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直接动力)__________
2.结合热力环流知识,形成风的间接原因(根本原因)___________
气压梯度(等压距):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1.风的形成
A
B
C
气压梯度
990
1010
1030
(hpa)
A与B的气压梯度是多少?
E
F
比较E与F地的气压梯度力大小?
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等压线越密,气压梯度力越大
1.风的形成
观察图2.14,总结水平气压梯度力的特点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大小: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与风的关系:决定风速、风向
近地面
高空
1.风的形成
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摩擦力特点
方向:与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大小:与下垫面的性质有关
eg.丘陵与平原
陆地与海洋
与风的关系:只改变风速,不改变风向
1.风的形成
地转偏向力——影响最大的是气流与水流
促使沿水平方向上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的力
1.风的形成
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
特点:
方向:与风向垂直(图2.15,图2.16)
大小:纬度越高,偏转越大,赤道不偏移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
与风的关系:只改变方向,不改变大小
N
S

1.风的形成
北半球高空风向分析
500
400
300
200
100
高空风向与等压面的关系?
画一画
画一画
1.风的形成
南半球近地面风向分析
1000
900
800
700
600
1.近地面受了几个力的影响?
2.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
画一画
画一画
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30°-40°
课堂检测
300
350
400
450
南半球高空
W
E
750
800
900
1000
北半球近地面
N
S
A
B
1.找出图中高低压中心。
2.比较甲乙两地气压梯度大小,并说明理由
3.在图上画出甲、乙两地的风向
4.比较甲乙两地风速大小,说明理由。
课堂检测
谢谢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