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大气的压强》学习活动单
一、学习目标:通过实验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和方向;能用大气压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学习活动
(一)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问题1:为什么开口后的娃哈哈更容易喝到?
解释:
(二)初步验证大气压的存在
问题2:如何证明纸片是被大气压托住的而不是被水黏住的呢?
实验方案设计:
(三)多角度验证大气压的存在及方向
实验器材:吸盘、塑料袋、烧杯、橡皮胶、针筒/胶头滴管
实验
现象
解释
大气压强的定义:
验证大气压存在的思维模型:
(四)大气压的大小测量
计算:标准大气压的大小是多少?(ρ水银=13.6*103kg/m3)
真空
760mm
大气压(共11张PPT)
八上第二章第3节
大气的压强
授课老师:xxx
课前导入
新知探究
有人怀疑水不下落是水黏住了纸片?
初步验证大气压存在
新知探究
多角度验证大气压存在及方向
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叫做大气压强。
定义
新知探究
建构封闭的空间
改变空间内气压
空间内外存在压强差
现象
验证大气压存在的思维模型
新知探究
大气压的大小
那么大气压究竟有多大呢?
新知探究
=ρ水银 gh
=13.6×103 kg/m3×9.8 N/kg×0.76 m
=1.01×105 Pa
p大气=p水银
标准大气压 p0= 1.01×105 Pa
大气压的大小测量
新知探究
空盒气压计
水银气压计
大气压的测量工具
新知探究
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新知探究
思考
哪些生活用品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
本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本课小结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三、大气压的测量
二、大气压的定义: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叫做大气压强。
标准大气压 p0= 1.01×105 Pa
下
7
ahat
w转哈喻
中中中H中
200
tiI
分
是
8
局8
500
500ml
400
300
200
100
中华玻璃网ww.
888990
84596979路9800
DYM3型
总盒气压表
hPaX10
re Ee 2o 19
新02270023号
NO
0007
度
》
千帕
100
101
90
80
80
70
62
54
47
41
36
20
31
26
23
19
0
海平面
2千米
4
5
6
8
9
千米
千米
柔
千米
米
乘
10千米
日千米
12千米
图
2-6
压缩对比
强效压缩立省空间防潮防霉
Before
压缩
对比
After《大气的压强》教学设计
授课人:xxx
一、课程标准解读
大气的压强是新课标学科核心概念下“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内容,要求达到以下目标:通过实验认识大气压强,知道大气压强的变化及其对生活的影响。本节为大气的压强的第一课时,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并能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能列举证明大气压存在和方向的实验现象和生活现象;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生活现象。
2、科学思维:在固体、液体压强的基础上,通过多个实验进行分析归纳得到气体存在压强,建立气体压强的概念;综合运用各种分析和论证的方法。
3、探究实践:通过大气压验证实验的思维模型建构,掌握建模的一般方法;通过大气压存在的实验设计,加强举证意识。
4、态度责任:体会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会学科价值;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反思讨论,大胆质疑,乐于分享。
三、教学具准备
口服液和带棱的吸管、胶头滴管、针筒、吸盘、烧杯、纸片、水、塑料袋、绳子、水槽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各种实验和生活现象感受大气压的存在与方向
难点:归纳大气压实验的共同特点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相信同学都喝过娃哈哈吗?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请一位同学上来品尝一下,回忆一下童年。(两瓶) 喝这两瓶牛奶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吗? 揭秘两瓶不同:一个直接插入,一个开口。 为什么开口的娃哈哈更好吸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尝试解释这个现象。 一位学生喝娃哈哈,当吸管直接插入时喝的时候困难,开口的那瓶很容易。 从日常生活出发,基于观察和体验提出关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提供了本节课的逻辑起点。
验证大气压的存在 1、过渡:生活在江河湖泊里的鱼类会受到水的压力,那么大气是否也会对生活在大气的我们产生压力呢? 2、演示覆杯实验,请学生解释现象。 分析纸片受力情况。 提问:有人怀疑是水黏住纸片使得水不下落的,如何证明是大气压压住的还是水黏住的呢? 教师演示:松开瓶子的小口,纸片下落,如果是被水黏住的纸片则不会下落,但有孔,瓶内空气和大气流通,上下都受到了大气压,此时无法再保持平衡。 3、刚才初步验证了大气压的存在,那还有其他现象可以证明吗?此外,大气压的方向如何呢? 利用学具设计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展示时需说明具体操作步骤,并列举大气压存在的实验现象,并解释原因。(强调研究的对象) 4、上述实验现象都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和方向。方向如何?和液体压强一样,大气压强也是各个方向都有的。你能否给大气压强下一个定义呢? 5、这些证明大气压强的实验都有一些共性,你是否能总结呢? 总结思维模型:建构密闭空间——改变空间内的气压——空间内外存在气压差——出现相应的现象 6、你是否能解释为什么开口的牛奶更容易喝到呢? 1、回答:会 2、学生观察现象并解释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3、学生实验 实验1:将针筒活塞挤压后紧靠堵住针筒口在手心。 现象:各个方向都无法拉动或推动活塞 解释:因为注射器是一个容器,里面的空气在未堵住之前和外界的大气压是均衡的,当堵住之后形成了一个密封容器。人手在用力拉/推的时候,内部气压改变,外界气压大于内部气压,导致活塞难以拉动或推动。 实验2:排出吸盘的空气,挤压两个吸盘 现象:各个方向都很难拉开 解释:当吸盘内部空气被排开,内部气压减小,外界气压大于内部气压,所以难以拉开。 实验3:将塑料袋紧贴烧杯内壁后,用橡皮筋固定 现象:各个方向无法将塑料袋拉出 解释:排开烧杯和塑料袋间的空气,形成密闭的空间时,内部气压减小,大气压比内部气压大,袋子开口会被大气压推进瓶子,所以难以拉开。 4、大气压定义: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叫做大气压强。 5、思考并回答:都建构了一个密闭的空间;都有内外压强差。 6、解释:开口后,瓶内与大气连通了,当嘴巴堵住吸管时,建构了密闭的环境,吸吸管时,吸管内的气压减小,管内外存在了压强差,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将牛奶压入口中。没有开口的,空气很难进入,无法形成较大的气压差,所以难吸。 先初步体验大气压的存在,并用开放的器材、设计、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究,要求学生不仅要展示现象,又要分析大气压存在即方向的证据,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表达、实验操作等能力。 通过思维模型的建构,让学生对大气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大气压的大小 1、过渡:历史上第一个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是1654 年德国马德堡市广场上进行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视频。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那大气压究竟有多大呢? 2、托里拆利实验过程讲解 提问:你能解释为什么测量汞柱高度就可以计算出大气压大小了吗?尝试计算大气压大小。(ρ水银=13.6*103kg/m3) 3、小组讨论: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7页,结合教师提供的空盒气压计和水银气压计实物,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测量大气压的工具有哪些? (2)空盒气压计和水银气压计分别如何使用?各自优点是什么? (3)大气压的大小是不是一个定值?大气压的大小与高度有什么关系? 1、回答:证明大气会产生很大的压强。 2、讨论并回答:因为水银面处所产生的压强和大气压相等。 计算:P=ρgh=13.6*103kg/m3*10N/kg*0.76m=1.01*105pa 3、(1)(2)自主阅读书本,并总结。 (3)不是,海拔越高气压越小。 用科学史让学生感受大气压的大小,并定量地计算出标准大气压的值。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达成对大气压的认识。
应用新知 生活中的很多生活用品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请举例说明 举例:吸尘器、真空压缩袋... 对知识的应用
小结 1.大气压强的存在:吸管喝水、覆杯实验、瓶中取袋、拉针筒、拔吸盘 2.大气压的定义: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叫做大气压强。 3.大气压的测量 标准大气压 p0= 1.01×105 Pa
作业 作业本《大气的压强》(1)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