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By Yushen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第9课——对外开放
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前提:
内容:
目的: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不变
变
经济体制改革
概念解析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目标:
农民老李在建国后都经历了什么?
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
人民公社
阅读材料,总结改革以前农村是什么体制?存在什么弊端?
思考·探究
材料1: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之间、
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
材料2:安徽定远县,全县适宜种植水稻的农田仅80来万亩,公社却硬要扩
大到150万亩,有些生产队偷偷种上黄豆、花生也要被强迫犁掉。
材料3:安徽滁县地委书记王郁昭说,农民下地是“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
哨子伸头望,三边哨子慢慢晃”,“男的上工在打牌,女的上工在纳鞋”。
①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
②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
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体制:
弊端:
人民公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材料一:1976年,在安徽的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村民一起劳动,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却出现"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
②人民公社体制集体劳动,统一经营,吃“大锅饭”,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材料二:“一些农民过年连一顿饺子都吃不上。""农民碗里盛的是地瓜面和红萝卜樱子混煮面,霉烂的地瓜面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全家几口人只有一条裤子。"
③人民生活困苦
1、背景:
2、目的: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开始时间:
1978
4、改革尝试: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改革先锋
5、具体形式
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制度(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安徽凤阳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P39阅读相关史实,回答问题:
材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形象地说:“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是什么?
以家庭为基本的生产单位,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土地公有制。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是什么?
3.农民的责、权、利分别指什么?
权利(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责任(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利益(剩下都是自己的)
改革措施(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的权、责、利紧密结合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凤阳花鼓词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明朝)
(40年前)
说凤阳,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
如今飞出金凤凰。
(改革后)
小岗村 新颜
小岗村 旧貌
年份 人口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收入
1976 110口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 115口 132300斤 800斤 200元
小岗村改革前后比较
小岗村副队长严宏昌
第一年就解决
了吃饭问题,
还首次交上了
公粮,还清了
20多年来吃救
济的贷款!
农民领取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国庆游行时的标语
“联产承包好”
6、推广
农民创新+地方支持+中央肯定
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合作探究:结合数据和课本说一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
14
①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1397 133.6
1990年 7662.1 686.3
2000年 24915.8 2253.4
2017年 109331.7 13432.4
②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6、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时间
背景
目的
特点
意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人民公社的弊端;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的权、责、利紧密结合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这些变革说明了什么?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说明:我国从国情出发、从维护农民利益出发、从解放农村生产力出发不断调整农村政策。
事件 背景 主要内容 影响 启示
封建土地制度阻
碍农村经济发展 实行农民土地所
有制
分散经营影响农
业生产的发展 建立农业生产合
作社
总路线的提出 建立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体制束
缚了农村经济的
发展 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①改革要依据国情;
②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④调整政策要关注民生,从维护人民利益出发。
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
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贰
城市新貌——
虽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比农村复杂,但有了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对城市改革很有信心。
——邓小平(1984年10月会见科尔的讲话)
1984年10月,邓小平会见德国总理科尔
80年代农民踊跃交售公粮
推动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1984年10月21日刊登在《人民日报》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阅读教材第39-40页,简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况?
背景
主要内容
中心环节
意义
①政企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权②吃“大锅饭”,职工缺乏积极性③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
(1)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管理体制: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扩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分配方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增强企业活力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材料研读
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结合材料,思考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年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不适应的僵化的模式,导致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叁
市场新政——
1989年东欧剧变,党内相当一部分人对改革的正确方向发生怀疑,国内舆论界掀起了一场关于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市场经济成为一个焦点,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市场化”就是资本主义化。在一片责难声中,市场经济的主张在报刊上销声匿迹。
——许兰菊《中国经济体制14年的改革历程》
随着改革的深入,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还是困扰着我们……
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讲话。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①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制度
市场经济
政府宏观调控
(有形的手)
市场调节
(无形的手)
2、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978年 2017年末
经济总量 (占全球) 1.8% 14.8%
人均GDP 384美元 9280美元
世界500强 0 115家
——摘编自财经作家吴晓波《激荡40年》
4、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结合材料,纵观整个改革过程,改革有哪些特点?改革的实质是什么?改革又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
①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改革要勇于创新;
③改革要根据国情;
④改革要关注民生。
①从思想解放到改革推进
②从农村开始到城市深化
③从群众自发到中央推动
④从局部试点到全国推广
1、特点
是体制创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改革的实质:
3、启示:
【合作探究】
分配方式
所有制形式
经营方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
经济体制改革
“三步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起点
重点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