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了解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了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知道元朝的统一。
知道行省制度,了解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认识其意义。
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辽
五代十国
西夏 辽
北宋
北宋
西夏 金
西夏 金
南宋
元
政治方面:封建国家从分裂割据逐步走向全国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民族关系: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民族间战争虽一度频繁,但和平仍是主流。
对外关系:海外贸易发达,对外交往范围扩大,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文化方面:封建文化与科技发明高度繁荣并继续领先世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契丹
建立
北宋
建立
澶渊
之盟
西夏
建立
宋夏
和议
金朝
建立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建立
宋金
和议
蒙古
建立
时代特征: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民族交融
916年
960年
1004年
1038年
1044年
1115年
1125年
1127年
1141年
1206年
1271年
1276年
1279年
1368年
元朝
建立
元灭
南宋
元统
全国
元灭
明建
辽、北宋、西夏
金、南宋、元
各民族政权之间时战时和
“战”是民族内部的兄弟之争,促进民族交融,最终走向“和”。
时空观念
北宋 建立 960 年,赵匡胤 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 东京(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 北宋 统一 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结束了 中原 和 南方 的分裂割据局面。 宋太祖 加强 中央 集权 措施 军事上:①解除 禁军将领 的兵权;②控制对军队调动;
③调换将领,定期换防。
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 分化事权 的方法,削弱相权;
②在地方,派 文臣 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③各州设 通判 以分知州权力。
经济上:①在地方设置 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 把 中央集权 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 大大加强。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1.加强中央集权
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
1.在位皇帝:
宋神宗
2.目的:
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3.措施: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经济)、保甲法(军事)
4.作用:
5.结果:
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2.王安石变法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3.重文轻武政策
重 文 轻 武 政 策 目的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表现 1.采取抑制 武将 、提升 文官 的地位
2.注重发展 文教事业 ,改革和发展 科举制
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契丹族 (辽) 建立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定都上京临潢府。
发展 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党项族 (西夏) 建立 11世纪前期,李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
发展 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
辽与宋 的和战 “澶渊之盟”:澶州之战,皇帝亲征,北宋打退辽军,辽与宋议和,辽军撤退,宋给辽岁币。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宋夏和谈,订立《宋夏合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第7课
女真族 (金) 统一 11世纪末,完颜阿骨打完成对女真各部的统一。
建国 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
金灭辽 1125年,辽被金灭亡 金灭北宋 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南宋建立 北宋灭亡后,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岳飞抗金 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收复失地。岳飞统率“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后为奸臣秦桧害死。 宋金议和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农业 的发展 (1) 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2) 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的谚语
手工 业的 兴盛 纺织业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
制瓷业 瓷都:江西景德镇;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
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商业贸 易的繁 荣 城市 商业 (1) 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
(2) 发展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打破空间界限) ;
②出现了早市、夜市(打破时间界限) ;③乡镇形成了草市
海外 贸易 (1)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2) 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 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商业贸易的繁荣 纸币 的出现 (1)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2) 南宋时,纸币“会子”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蒙古政权 建立 1206年, 铁木真 ( 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 措施 ①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②组建一支护卫部队;③建立司法机构;④创制蒙古文字。 蒙古灭西夏和金 1227 年西夏灭亡。 1234 年,蒙古灭金。南宋和蒙古对峙局面形成 元朝建立 1260 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 年,改国号为 元 , 1272 年,定都 大都 。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措施:①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②实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元的统一 统一标志 1279 年,元朝灭南宋,完成全国统一
文天祥抗元 陆秀夫、文天祥 等继续抗元。
统一意义 元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0课 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元朝的 疆域 疆域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地位 元朝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我国历史上 疆域最大 的朝代。
民族融合 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行省制度 中央 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地方 ①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中央的中书省。
②设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
影响 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了元朝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元朝统治;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对边疆 的管辖 东南 设置 澎湖巡检司 ,管辖 澎湖和琉球。是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西域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军政事务)
西藏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都市 生活 大都市 北宋是 开封,南宋的 临安、元朝的 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在北宋的 开封,最为繁荣的是 大相国寺 )
娱乐 场所 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 瓦子 。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做 勾栏 。
戏剧 主要形式是杂剧,杂剧形成于宋代,兴盛于元代。
节日 宋元时期的重大传统节日有春节(元旦) 、元宵节 、端午节 、中秋节 等。
宋词 苏轼 北宋文学家,词风豪迈飘逸
李清照 两宋之交女词人,词风委婉、细腻、清秀
辛弃疾 南宋词人继承苏轼的豪放词风,使词境更为雄奇阔大。
元曲 包括 散曲、杂剧和南戏 等。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 关汉卿《窦娥冤》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史书 北宋 司马光 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 编年体通史 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 共1300多年的史实。与西汉司马迁并称“史学两司马”。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科 技 活 字 印 刷 术 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北宋 毕昇 的活字印刷术
发展:木活字;元代王祯发明了 转轮排字法 ;元中期出现铜活字印刷
影响: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指 南 针 发展:战国时发明司南,北宋发明指南针
传播:经阿拉伯商人传到阿拉伯国家,后又传到欧洲
影响: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火 药 唐朝 时,发明了火药;唐朝 末年,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宋元 时期,广泛用于战争。
传播: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经 阿拉伯人 传到了欧洲。
影响: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中 外 交 通 原因 航海技术的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陆交通发达。
陆路 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驿站:宋代驿站比较发达;元代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海运 元朝 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意义 陆路交通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政权 时间 建立者 民族 都城
辽
北宋
西夏
金
南宋
元
916年
960年
1038年
1115年
1127年
阿保机
赵匡胤
元昊
阿骨打
赵构
契丹族
汉族
党项族
女真族
汉族
上京临潢府
东京(开封)
兴庆府
临安(杭州)
中都(燕京)
1271年
忽必烈
蒙古族
大都(北京)
经济
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市舶司
制度
科技文化
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
宋词
澶渊之盟
靖康之变
行省制度
民族关系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文天祥抗元
回族形成
10世纪初
960年
11世纪前期
1115年
1127年
1206年
1271年
1276年
1368年
契丹建国
北宋建立
西夏建立
金
建立
北宋灭亡南宋建立
蒙古政权建立
元朝
建立
南宋
灭亡
元朝
灭亡
辽、北宋、西夏并立
金与 南宋对峙
元朝 统一
元曲
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火药
宋夏合议
岳飞抗金
宋金和议
机构设置
澎湖巡检司;宣政院(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北庭度元帅府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总结
1. 中国人民银行于1988年发行中国杰出历史人物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金银币共有1金4银5枚金银币,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其中那1枚金币如图所示。该图中历史人物的主要功绩是( )
A. 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
B. 奠定了北宋社会发展的基础
C.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D. 使北宋与西夏边界贸易兴旺
B
选择题基础练习
2.辽宋夏金时期,政权并立,民族融合是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下面能正确反映当时政权位置的图形是( )
D
选择题基础练习
A. 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宋与辽矛盾激化
C. 民族的交流与借鉴
D. 北宋的国力强盛
3. 1008年,北宋使臣路振出使辽国,回国后撰写了《乘轺录》献给宋真宗,此书记述他在辽国的见闻,其中提到1007年始建的辽中京,总体布局“状如京师”。这体现了( )
C
选择题基础练习
4.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其中“靖康耻”发生于( )
B
A.1115年 B.1127年 C.1227年 D.1234年
选择题基础练习
5.“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描写了( )
C
A. 西湖的景色秀丽,文化娱乐活动丰富
B. 杭州经济发展繁荣的程度超过了汴梁东京
C. 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
D. 南宋百姓安宁和谐的生活和国家经济的繁荣
选择题基础练习
6.柏杨给予成吉思汗这样的评价:“铁木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组织家暨军事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和战场上的光辉成就,在二十世纪之前,很少人可跟他媲美。”成吉思汗的功绩是( )
A
A. 统一蒙古
B. 建立元朝
C. 统一全国
D. 定都大都
选择题基础练习
A. 民族融合加强
B. 北宋对辽战争的失败
C.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 岳家军的抵抗
7.“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轼《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C
选择题基础练习
8.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C.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D.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B
选择题基础练习
9.宋太祖即位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中,属于“制其钱谷”的是( )
A.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B.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C.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D. 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
A
选择题基础练习
10.元朝时对图示地区进行管辖的机构是( )
A.江浙行省
B.中书省
C.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
C
选择题基础练习
11. 某同学选用如图四副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
D
A. 高产粮食作物的传入 B. 多政权并立的局面
C. 宋代开明的民族政策 D. 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
选择题基础练习
12.阅读《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该表能够说明
A.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南方
B.非农业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C.北宋时期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D.边境贸易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B
选择题基础练习
( )
( )
13.唐末以来,地方藩镇势力挑战中央政府,北宋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有 ( )
①知州三年一轮换,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②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
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④地方财赋税收由中央控制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14.耶律阿保机四处征伐,完成本民族统一,创立文字,建立辽朝,他( )族的杰出统治者。
A.靺鞨 B.契丹 C.女真 D.党项
15.下图是有关民族政权并立存在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
A.①④③② B.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D.②③④①
选择题基础练习
C
B
A
16. 《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学习和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
B.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C.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D.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
17.蒙古在统一的过程中灭了哪些政权( )
①辽 ②西夏 ③南宋 ④北宋 ⑤金
A.①②③⑤ B.②⑤ C.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18.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列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
①铁木真统一蒙古 ②马可 波罗来华 ③回族形成
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⑤建立行省制度
A.①②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⑤ D.①②③④
选择题基础练习
C
B
C
18.面对空前辽阔的疆域,元朝创造性地设置了新的行政机构,在地方上“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这里所说的地方上的行政机构名称为 ( )
A.郡 B.县 C.路 D.行省
19.元朝戏曲空前繁荣,下列对元曲表述错误的是 ( )
A.熔音乐、歌舞、动作、念白于一炉 B.关汉卿是著名的剧作家
C.完全服务于封建统治 D.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20. 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其中能直接推动世界文化事业传播与发展的是 ①造纸术 ②印刷术 ③火药 ④指南针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宋元时期,中外交通发达,交往频繁。下列有关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中外交通发达的前提是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发展
B.中国发明对亚非国家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方的天文历法等传入中国
C.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
D.可通往日本、高丽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选择题基础练习
D
C
A
B
22.宋高宗曾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材料表明( )
A.五铢钱的统一铸造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闭关锁国的危害
23.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产生于商业纠纷中 B.是印刷技术进步的产物
C.是民间交易的凭证 D.只在少数富人之间流通
24.历史课上,老师设置了一个卡片游戏,请同学们把卡片上的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下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③④② B.②③④①
C.②①④③ D.③②①④
C
C
D
选择题基础练习
填写出图中的知识点:
1.王朝:图中王朝1、2、3名称
分别是 、 、 ;
2.民族:在图中填上建立
王朝1的民族 ,
王朝3的民族 ;
3.填王朝2的相关知识:
①首都是 ;
②在澶州发生的事件
是 ;
③图中盟约是 ,
作用是 。
辽 北宋 西夏
契丹族
党项族
东京(开封)
寇准领导宋军打退辽军
“澶渊之盟”
宋辽之间保持长久和平
材料题基础练习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题基础练习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题基础练习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的管理地方;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
关系:元代行省制是秦郡县制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更加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行省制“优”在将中央集权同地方分权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从秦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都以加强中央集权为根本目的,外在形式变化,但根本性质不变。
材料题基础练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历史情况简表
材料题基础练习
材料二 宋代繁荣发展的原因不仅仅在于经济繁荣或重文轻武的国策,还在于宋朝政府所采取的开明的文化政策和对文人的优待。宋代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概括为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等等。
——摘编自《中学历史新知识新视野》
材料三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时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足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题基础练习
上述材料能够反映我国宋朝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的怎样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示例1趋势:(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发展;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坊市隔绝制度打破、活动时间不再有严格限制)示例2趋势:市民文化的发展和兴盛。原因: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经济繁荣);重文轻武的国策;城市的兴盛;开明的文化政策和对文人的优待;市民阶级(中产阶级、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示例3趋势: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南方相对安定;北方民众大批南迁;北方民众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
材料题基础练习
本课结束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