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 第6单元 课型 精读课文 课时 第2课时 主备人
课题 《跳水》
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在《跳水》的第二课时,教材主要聚焦于孩子在桅杆顶端的危险处境、船长的从容镇定与坚决果断,以及故事的后续发展。这一部分的内容不仅是故事情节的高潮,也是展现人物性格和传达主旨的关键部分。通过对课文的细致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教材旨在让学生理解船长在面临危机时的冷静与智慧,以及他对儿子深深的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性格特点,同时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对故事情节有了初步了解,但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他们交流对船长和孩子行为的看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船长在危机情况下的冷静与智慧,以及他对孩子深深的爱。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适当的练习题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总之,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跳水》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特点。 ★★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 ★★★
3.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伟大和无私,以及在危急时刻保持冷静和理智的重要性。 ★★★★★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跳水》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特点。
难点: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伟大和无私,以及在危急时刻保持冷静和理智的重要性。
核心问题 体会父爱的伟大和无私,以及在危急时刻保持冷静和理智的重要性。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
一、导入 生答:一名水手戏弄了一只猴子,导致它夺走了船长儿子的帽子并爬上桅杆。孩子追至顶端,情绪失控陷入危险。父亲船长机智地用手枪逼迫孩子跳入海中,成功救下孩子。 教师:上节课我们简单学习了《跳水》这一课,哪位小故事家来为我们说说这个故事呀?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让学生复述故事,教师可以评估学生对上次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情况,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巩固和回顾学过的知识。此外,这一环节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故事再现能力。在复述过程中,学生需要组织语言、选择重点内容并讲好故事,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同时,这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研读文本 1.生答:船长。 学生默读第5自然段,画出描写船长动作、语言的句子。 (1)生读句子,再全班齐读。 (2)生答:我从“本来、立刻、快”这几个词中体会到船长做出判断的时间短、速度快,表现了船长的果断、机智、镇定。 (3)生读:“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生再读:“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 (4)生答:要用短促、有力、不容置疑、命令式的语气。 生读句子,等学生评价后再齐读。 (5)生答:孩子不会被风浪卷走的,因为课文第1自然段交代了海面是风平浪静的,何况还有那么多熟悉水性的水手。 (6)生答:父亲不会开枪,父亲只是用枪逼迫儿子跳水。 (7)生答:当时孩子在高高的横木上,如果让他往回走,再从桅杆爬下来,一紧张随时都有可能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而海面上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如果让孩子跳进海里,反倒相对安全一些。从常理来看,孩子是没有勇气往下跳的,正好船长手里拿着枪,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枪逼迫孩子跳下海,这样的话水手们可以马上把他救起来。 2.(1)生读第六自然段,然后全班齐读。 (2)生答:我感受到当时情况很紧张,孩子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跳水,水手们跳进大海救了他。 (3)生答: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孩子落入大海时的状况——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用“炮弹”来形容,说明孩子下坠速度之快,力量之猛,因为他是从帆船最高的横木上跳下来的。 (4)生答:这里的破折号表示转折,孩子跳入水中到浮上来,只有四十秒钟,但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表现了大家心急如焚。 生答:对孩子的父亲来说每一秒钟都是煎熬。 生答:转危为安。 生答:化险为夷。 生答:绝处逢生。 (6)生答: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父亲则是镇定、果断地做出了逼迫儿子跳水的决定,救了儿子。 (7)生答:侧面描写。 3.生答:遇到突发状况不要慌,要冷静地想办法解决问题。 4.生读课件内容。 (1)生答:猴子越来越肆无忌惮地挑逗孩子,使他忍无可忍。 (2)生答:说明孩子愤怒到极点,无法忍受。 (3)生答:遇事要冷静,不要那么冲动。 学生默读课文。 生答: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挑逗孩子,孩子追猴子陷入绝境)→(船长用枪逼迫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学生练习讲故事。 全班交流汇报。 6.生答: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生答:故事结尾处主要人物才出现。 1.师:同学们,在孩子跳水那样这万分紧急、命悬一线的时刻,连水手们都不知所措了,这时谁出现了? 船长用什么方法使孩子脱离了险境?默读第5自然段,画出描写船长动作、语言的句子,把你的感受与理解在书上做好批注。指名学生读画好的句子。课件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画好的句子,然后全班齐读。 (2)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3)父亲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学生接读 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学生接读 (4)父亲对孩子的两句喊话中有7个感叹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出这7个感叹号?请你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向孩子喊话。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齐读。 (5)跳水就能保证孩子的安全吗?他不怕风浪把孩子卷走吗? (6)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真的会开枪吗? (7)想一想: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2.师:结果怎样呢? 课件出示课文第6自然段 (1)先指名学生读,然后全班齐读。 (2)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3)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四十秒钟后面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对谁来说四十秒钟太长? (5)孩子从这样危险的处境中得救了,此时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呢? (6)在孩子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众人是怎么做的?父亲是怎么做的? (7)教师小结:作者此时并没有直接描写船长,而是通过周围人的反应,表现出船长的镇定,这是什么描写方法? 3.师:你从船长的表现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4.师:快速浏览课文第1~4自然段,圈出描写孩子神态、动作变化的词语。 课件出示: 神态变化:笑得很开心、哭笑不得、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 动作变化:望、吓唬、大喊大叫、脱、爬、追、攀、伸、夺、追赶、喊、放开、张开、走、取 (1)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气极了”说明了什么? (3)此刻,你想对孩子说什么? 5.默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 课件出示: 水手拿猴子取乐→( )→( ) 指名学生说出填写的内容。 课件出示: 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挑逗孩子,孩子追猴子陷入绝境)→(船长用枪逼迫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四人小组内讲讲这个故事。 全班交流汇报。 第1自然段的环境描写“这一天风平浪静”起什么作用? 本文与《自相矛盾》和《田忌赛马》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1.通过默读和画出关键句子,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船长的动作和语言,进一步体会船长的果敢与智慧。船长的两句喊话中,七个感叹号的运用,不仅凸显了情况的紧急,也展现了船长对孩子的深深关爱和坚定决心。学生在朗读中体验、在评价中深化,真正走进了文本,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感与心境。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船长决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进一步认识到船长决策的明智之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冷静分析和应对。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学生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类似的紧急情况时,如何保持冷静、如何正确分析、如何果断决策。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理解《跳水》一文的第6自然段,从中感受故事的紧张氛围和孩子的脱险过程。学生不仅通过朗读和讨论掌握了课文内容,还学会了从文本中提炼信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特别是通过对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的分析,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通过对比众人和船长的不同反应,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船长的镇定与果断,进一步理解了人物性格。这个环节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助于他们未来的自主学习和成长。 3.深入剖析船长的行为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到在紧急情况下保持冷静的重要性,更能体会到团队协作和果断决策对于解决问题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更能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此外,这一教学环节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学生在分析船长的表现时,需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和评价,这有助于他们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随着故事的推进,孩子的神态从笑得很开心逐渐转变为气极了,动作也从最初的望、吓唬变得更为激烈和冒险。通过讨论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内涵,学生不仅理解了孩子情绪波动的原因,也认识到了在面对困境时冷静应对的重要性。最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反思,学会更好地控制情绪、应对挑战。这一教学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让他们在情感共鸣中获得了成长和启示。 5.通过默读课文并填写故事内容的方式,帮助学生清晰地梳理出《跳水》一文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而使学生对故事情节有了整体的把握。接着,通过四人小组内讲述故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深化了对故事的理解。最后,全班交流汇报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分享成果的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这一连串的教学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谓是一举多得。 6.第1自然段的环境描写“这一天风平浪静”在《跳水》中不仅为故事提供了一个宁静的背景,与后续的紧张情节形成鲜明对比,增加了故事的戏剧张力,还暗示了当时海上的安全状况,为孩子的冒险行为提供了合理性。与《自相矛盾》和《田忌赛马》相比,《跳水》在写法上更侧重于人物心理和环境氛围的细腻描绘,通过展现不同人物在紧急情况下的反应,使故事更加真实生动。这一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分析课文,有助于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三、总结 生读课文。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跳水》这一课,要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遇事应先考虑后果,不要一时冲动,一定要冷静沉着。请同学再读一读课文,感受一下船长这个人物形象吧! 教师总结的这一教学环节,不仅精准地概括了《跳水》这一课的核心内容,即船长在危机时刻展现出的冷静、机智与果断,更深入地强调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学习的品质——遇事要深思熟虑,避免冲动,保持冷静与沉着。通过将课文中的智慧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师成功地将学习从书本延伸到了生活,使学生能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得到实用的生活指导。最后,通过再读课文的环节,学生得以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感受船长的人物魅力,从而巩固了学习成果,提升了学习效果。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既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又兼顾了情感态度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可谓一举多得。
作业设计 1.完成练习册;2.自由阅读《战争与和平》。
板书设计 跳水 起因(水手逗猴) 经过(孩子追猴) 高潮(船长救孩) 结果(孩子得救)
教学反思 《跳水》一文的第二课时,仿佛一场知识的盛宴,学生们在其中尽情品味、探索。而我,作为这场盛宴的“主厨”,也从中感受到了满满的收获与些许的不足。 课堂上,我像是一个“导游”,带着学生们穿越故事的海洋,探寻每一个情节的奥秘。小组讨论时,他们像是一群探险家,热烈讨论着、碰撞着思想的火花。孩子们的眼睛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他们的声音充满了对故事的好奇。每当看到他们因为某个问题而争论不休,或是因为某个发现而欢呼雀跃时,我的心中都充满了欣慰和自豪。 然而,我也深知自己并非无懈可击。在引导学生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时,我似乎过于急躁,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去品味、去想象。那原本可以是一处美丽的风景,却因为我的匆忙而显得有些失色。此外,在情感态度的培养上,我也有些“纸上谈兵”,没有将那些深刻的道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得它们显得有些空洞和遥远。 但正是这些不足,让我更加明白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我要像一个细心的厨师,用心调配每一道菜的味道,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心中的美味佳肴。 这场《跳水》的教学之旅虽然结束了,但它留给我的思考和启示却远远没有结束。我会带着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继续前行,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