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日食》教学设计
课题 《日食》
课型 新授课
1.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3课。本课继续研究太阳系,重点关注太阳系中天体的运行。月球在绕地球运动的同时,也被地球携带着绕太阳公转。在运行过程中,天体会发生一些有趣的天文现象,比如日食。 本课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模拟三球运动。学生可以利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发光,大球模拟地球,用小球模拟月球。第二个活动是模拟日食。本课通过这两个活动为主线开展循序渐进的探究学习。
2.学情分析 日食是学生已知的一种天文现象,把日食作为主题,对学生来说有趣且有吸引力。学生在课外已了解过日食的发生与地球、太阳、月球三者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有关,这有助于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和运行状态。同时,日食现象说明了宇宙天体是运动着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感知天体运动的典型素材之一。
3.学习目标 (1)通过资料查阅知道日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通过小组合作、模拟实验,模拟日食现象,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和解释。 (3)通过交流研讨,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
4.评价任务 (1)能大胆想象,在交流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表现出天文现象的探索兴趣,检验学习目标1的达成情况。 (2)能简单设计模拟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交流分析并得出结论,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检验学习目标2的达成情况。 (3)能通过简单模型,理解天体之间有规律的运动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检测学习目标3的达成情况。
5.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资料,实验记录单;分组材料:蓝色大球、白色小球、手电筒、红色圆形纸片、蓝色开孔圆形纸片,实验记录单学生准备科学书、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直尺等文具
6.学习过程设计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激趣引入、聚焦课题:学生活动1 观察:图片中的人们遇到了什么天文现象? 我从图片中的什么发现了这一天文现象? 师生交流:人类发现日食的历史过程(推算预测、观察记录、收集数据分析整理) 提问:你对日食有什么了解?教师活动1 出示图片:古希腊时期人们对日食的反应。引导学生初步观察发生日食时的特点。 出示一张用甲骨文记录日食的图片,让学生体会人类从古至今对奇趣天文现象的探索历程。 了解学生对日食的前概念。活动意图说明:充分挖掘展露学生对日食的前概念,提出本课的探究问题,引出课题。环节二:模拟日食的形成(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2 学生观看视频:一场真实的日食过程 2、说一说:日食发生过程中有哪些现象?猜测日食形成的原因 3、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模拟实验如何进行。 4.讨论:如何帮助地球上的小朋友看到日食? 5.小组实验,观察记录。 6.不同小组学生汇报,师生交流,小结:当太阳、地球、月球处于同一直线上时,地球上处于月球阴影部分的人会看到日食。 学生活动3 思考:如何能亲眼看到日食?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简单的实验方法 3、全班交流完善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注意事项。 4、分组开展实验:完成记录表二 5、小组汇报,讲解不同观察点在月球离地球远近不同时看到的日食现象。师生交流,小结。教师活动2 播放视频:2019年发生的日食 师生交流,学生描述日食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样的物体如何挡住了太阳?从而提出猜测是月球挡住了太阳。 提供模拟实验器材:大球、小球、手电筒。引导学生讨论模拟实验中三样材料分别模拟什么? 师生交流:帮助小朋友看到日食现象。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 选取不同的小组记录单,请学生展示讲解。出示板书,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产生日食的原因。 教师活动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亲眼看到日食。 课件出示实验器材:红色大圆形纸、蓝色开孔小圆形纸、白色小球。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材料讨论设计实验方法。 在学生简单设计的基础上教师指导给出详细的实验方法,学生默读后开展分组实验。 巡回指导,提示用画图的方式完成实验记录单。 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归纳不同的日食类型,感受科学家研究奇趣天文现象的历程。 小结:当月球离地球较近时太阳会,和月球离太阳较远时太阳被挡住了一部分。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经历简单设计实验,在模拟实验中细致观察,并通过交流讨论、进行逻辑推理和解释日食形成的原因,增加其科学探究的兴趣。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2.3)学生活动4 交流记录实验记录单2的情况 通过模拟实验,我发现:当月球离地球较近时太阳会,和月球离太阳较远时太阳被挡住了一部分。 师生交流:月球能够完全挡住太阳的原因。与太阳直径、月球直径、太阳到地球的平均距离与月球到地球的平均距离,恰好比例相同。 说一说:我了解的太阳系。 教师活动4 1、汇总全班各组的实验记录情况,提出问题:月球处于远近不同的位置时,看到的日食有何不同? 2、出示科普资料,让学生了解日食形成的必备条件,感受天文世界的奥秘。 3、引导学生表达,对太阳系的理解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设计、进行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充分表达阐述观点,依据实验记录分析实验现象。让学生发现月球的远近会造成日食现象的不同,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人们也会看到不同的日食环节四:拓展——金星凌日(指向目标3)学生活动4 1、观看金星凌日的视频 2、课外探究:自选形式提交 教师活动4 提出:除日食外,还有很多有趣的天文现象。播放金星凌日的视频 布置课外探究活动,了解金星凌日发生的条件和过程。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引导学生观看金星凌日的视频,激发学生研究奇趣天文现象的兴趣。意识到太阳系是在不断运动的,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环节五:随堂练习(根据教学活动选择)(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5 填一填: 1. 发生日食时,地球、月球 、太阳三者的位置是( ) 。 A. 太阳一地球一月球 B. 地球一太阳一月球 C. 地球一月球一太阳 2. 发生日食时,遮挡物是( )。 A. 金星 B. 月球 C.地球 3. 当发生日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看到。 B. 世界上只有部分人可以看到。 C. 在北京市看到日食,那么在美国的洛杉矶也可以看到 4.我们用手电筒代表太阳,玻璃球代表月球,乒乓球代表地球来研究日食月食现象,这种实验为( ) 。 A. 对比实验 B. 模拟实验 C. 演示实验 5.用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方法表示日食的形成原因: 教师活动5 学生独立完成 全批全改
7.板书设计 日 食 太阳 月球 地球 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
8.教后反思 (1)本课的模拟实验材料是否能改进,提醒学生在使用手电筒时注意安全不伤害眼睛。 (2)本课探究活动中学生参与情况较好,参与热情都很高,每组学生的实验效果都很好。 (3)教师的课堂评价关注了个人和小组,一定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4)教学过程中的改进:本课学习后学生对太阳系的描述和认识中,科学的表达还不够,对天体的规律运动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日食》作业设计
夯实基础
一、选择题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发生日食时,地球、月球 、太阳三者的位置是( )。
A.太阳一地球一月球 B.地球一太阳一月球 C.地球一月球一太阳
2. 发生日食时,遮挡物是( )。
A.金星 B.月球 C.地球
3.当发生日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看到。
B.世界上只有部分人可以看到。
C.在北京市看到日食,那么在美国的洛杉矶也可以看到
4.在模拟日食形成的实验中,手电筒代表( )
A.太阳 B. 地球 C.月球
5.我们用手电筒代表太阳,玻璃球代表月球,乒乓球代表地球来研究日食月食现象,这种实验为( ) 。
A.对比实验 B.模拟实验 C.演示实验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发生日食时,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 。 ( )
2.日食总是从太阳的西边缘开始 。 ( )
3.发生日食时,月球处于太阳和地球的中间,并且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 )
4.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 ( )
5.日食只有日全食 、日偏食两种形式。 ( )
能力提升
三、请用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方法表示日食的形成原因
四、根据下面“模拟日食的形成”的活动,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手电筒、乒乓球、玻璃珠
[实验过程]①将玻璃球放在桌面中央,用手电筒从胸前的水平方向照射玻璃球,产生影子;②将乒乓球放在玻璃球影子的右侧,向左缓慢地移动乒乓球,使乒乓球逐渐进入玻璃球的影子里;③继续向左缓慢地移动乒乓球,使乒乓球逐渐移出玻璃球的影子;④观察乒乓球在整个移动过程中的明暗变化。
1.这个实验中。手电筒用来模拟( )
A.太阳 B.地球 C.月球
2.这个实验中,乒乓球的明暗变化反映的是( )
A.太阳变化过程 B.日食发生过程 C.昼夜交替过程
3.当乒乓球进入玻璃球影子中时,手电筒、乒乓球、玻璃珠三者,( )在中间。
A.手电筒 B.乒乓球 C.玻璃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