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0 18:5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单元线索综述】
一条主线: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发展起来,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建立。
两大趋势: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代替君主专制,公民取代臣民。
四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时空坐标】
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
1、时间: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开始向西欧其他国家传播,16世纪达到高潮
2、含义: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扬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复兴”的原意为“再生”。古典文化将迎来再生。
3、原因
(1)经济上:西欧中世纪晚期 生产关系的萌芽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
(2)文化上:①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
②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古罗马 文化积淀。
③从东方汲取了大量文化养料。
(3)人才上: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他们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坚力量。
4、实质: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5、精神内核:人文主义以 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6、指导思想(核心):人文主义。
7、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时间地点 领域 代表人物 成就 特点
14世纪 意大利 文学三杰 但丁 《神曲》,把教皇放在地狱,率先表达了对教会的憎恶 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
比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歌集》,最早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薄伽丘 《十日谈》,抨击禁欲、宣传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被称为“人曲”
15世纪 意大利 美术三杰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用绘画揭示人性善恶,歌颂人的美及丰富情感 突破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现世幸福生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米开朗琪罗 《大卫》《摩西》,展示人体力量美和精神意志,表现英雄主义气概
拉斐尔,“画圣” 《西斯廷圣母》,表现圣母温柔美丽,慈祥幸福
16世纪 英国 文学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李尔王》 充分体现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8、评价:
(1)积极:
①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新航路的开辟。
②政治:天主教权威受到质疑,推动宗教改革的开展。
③思想: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冲破了封建神学对人们束缚,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为启蒙运动打下思想基础。
④文化:推动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的繁荣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2)消极:
①个人:对人的自然本性和原始欲望过分推崇,造成个人私欲膨胀和社会混乱。
②阶层:局限于资产阶级和少数知识分子群体中,没有广泛发动群众。
③它把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特性看做全人类普遍的人性,掩盖了资产阶级和人民的对立。
二、宗教改革(16—17世纪)
1、时间:开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威斯特法利亚合约》。
2、背景:
(1)根本原因: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2)政治上:新兴资产阶级形成,民族意识增强,专制君主(“新君主”)兴起。(欧洲民族主义观念勃然兴起,世俗王权、资产阶级、新贵族对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天主教会强烈不满,日益把教皇看作是外国人,要求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需要的“廉价教会”。)
(3)经济上:西欧 兴起,教会的经济特权引起社会各界强烈不满。
(4)思想上:①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人们对教会精神禁锢和腐败的批评更加激烈,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②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腾堡(1398-1468年,又译作“古登堡”或“古腾贝格”)发明活字印刷机,加速了西方科学的发展和知识的传播(结束了特权者垄断学问的时代)。
(5)直接原因:天主教会在对德国的剥削和压迫最多。德意志因此被称为“ ”。
(6)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利奥十世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 。
3、性质: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反对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4、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主张信仰自由,个人与上帝直接沟通,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民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最终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神学枷锁中解脱出来。
5、概况
(1)德意志
①序幕: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②主张
A.因信称义,信仰即可得救,无需购买赎罪券,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B.每个基督徒都可解释《圣经》,无需通过教皇和教会。
C.简化宗教仪式,建立廉俭教会。
D.王权高于教权,建立民族教会。
E.僧侣可婚配和还俗,铲除教士和俗人之间的隔阂。
③结果:形成了新教中的路德派,为欧洲的其他国家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2)西欧其他国家:建立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新教,其中瑞士的加尔文教和英国的国教影响最大。
6、评价
(1)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从更广的社会层面(群众)传播了人文主义。
(2)建立了适应资产阶级的新教,成为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3)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4)消极影响:导致宗教迫害和宗教纷争愈演愈烈。启示:宗教宽容。
【拓展】:瑞士加尔文宗教改革
1、主张:
(1)核心:主张先定论,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3)君主拥有上帝授予的权力,教会应从属于国家。
(4)神职人员选举产生,建立民主教会。
2、影响:加尔文的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更加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
3、尼德兰革命: 1566年4月,尼德兰爱国贵族发动大规模的请愿活动。8月,尼德兰人民发动起义,经过四十多年的斗争,尼德兰北部赢得了独立,建立了荷兰共和国。荷兰很快成为欧洲的经济强国,海外贸易迅速增长,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4、民族国家:欧洲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民族国家形成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会议之后,是资本主义和国际关系发展的产物,是当代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民族国家是现代同家形态,具有四个要素名词解释:定居的人民、同定的领土、有权统治人民和领土的政府、主权(国际承认)(对内最高统治权,对外乎等权)。共同体的核心基础是政治文化认同,种族、血缘、经济、关系都在下降,而文化认同的核心是语言、文化倾向、生活地域关系。
三、近代科学的兴起
1、时间: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
2、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开展,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成就
(1)16世纪——波兰哥白尼 。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从根本上动摇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2)17世纪——意大利伽利略。发现 定律,为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发明天文望远镜发现许多星体,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3)17世纪——英国牛顿。
①贡献: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
A.标志:牛顿确立的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大定律标志着 的建立, 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经典力学的成熟。
B.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宏观世界。
C.局限:建立基础在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低速运动的物体,属于绝对的时空观。
②意义:
A.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标志着近代 的形成,也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B.冲击了 思想,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C.牛顿力学和热学的应用,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4)17世纪- 意大利布鲁诺。宇宙 (被宗教裁定为“异端”烧死)
4、意义
(1)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2)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四、启蒙运动
1、时间:17—18世纪。17世纪兴起于英国,18世纪后期高潮于法国,并扩展到欧美其他国家。
2、背景:
(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2)政治: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压迫。
(3)思想: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
(4)自然科学的进步为启蒙思想家提供了自信。
3、指导思想(核心):理性主义。
(1)概念:以理性和科学的光芒,驱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热和专制统治带来的黑暗。
(2)精神内核: ——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
①认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的理性。
②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
③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和权力制衡等。
4、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时期 国家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各 自 主 张
兴起 17 世纪 英国 霍布斯 提出社会契约思想和人民主权思想
洛克 《政府论》 提出分权思想,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应分属不同部门掌握
高潮 18 世纪 法国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成为后来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行政权给国王)
伏尔泰 《哲学通信》 《路易十四时代》 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开明君主制;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而平等。
卢梭 《社会契约论》 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坚持人民应推翻暴君,创立民主共和国,他的激进民主主义思想对后来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认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
狄德罗 《百科全书》 宣扬理性
扩展 18 世纪 后期 英国 休谟 重视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哲学观点; 提出了经验论、不可知论、温和的怀疑论、因果学说
亚当 斯密 《国富论》 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被誉为“古典经济学之父”、“现代经济学之父”。
德国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提出“人非工具”,倡导尊重他人,人是一切发展过程的最终价值取向,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但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以康德和后期的卢梭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是对理性主义的补充,二者有机结合使人文精神走向成熟。
北美 托马斯 潘恩 《常识》 最早提出“自由民主论”,被誉为“美国体制之父”
5、影响:
(1)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2)启蒙运动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3)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4)启蒙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启蒙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解放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维新变法时,康梁主张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制,严复提倡进化论。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来宣传革命和民主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人平等、三权分立等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
【拓展解难】
一、区分: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人民主权。
1、天赋人权:即自然权利,指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强调天生、固有、不可剥夺。如果政府侵犯了这种权利,人民有权推翻其统治。
2、社会契约:解决的是国家的权利来源问题,人与人之间相互订立契约,根据契约产生国家与统治者,即统治者的权利来自契约,否定了君权神授;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只有每个人同等地放弃天然自由,转让给整个集体,人类才能得到平等的契约自由。
3、人民主权: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最终拥有者,国家权力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的监督,如果统治者走向公共意志的反面,人民有权决定和变更政府形式和执政者的权力,包括用起义的手段推翻违反契约的统治者。
二、对比: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比较项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时间 14-17世纪初 16—17世纪 17—18世纪
兴起 发展 发源于意大利,繁盛于西欧 发源于德意志,波及西欧 兴起于英国,后法国成为中心,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和北美
特 点 批判对象 神学世界观 教皇权威,教会教义 专制王权、贵族特权、等级制度
领域 文学、艺术 (人性解放:人应该过怎样的世俗生活) 政治、宗教 (信仰自主:人应该过怎样的宗教生活) 政治、思想等 (人权解放:人应该过怎样的政治生活)
方式 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披着宗教的外衣 抛弃宗教外衣,理性批判
核心 人文主义 因信称义 理性主义
实质 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运动 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斗争
意义 将人性从神性中解放出来 人民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为新时代的到来勾画了蓝图
共同意义 都促进了人们思想得解放,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当堂练习】
1、15世纪,阿尔伯蒂所著《齐家书》在意大利风行。书中描绘了一个拥有毛纺作坊的大家庭,他们的住房不仅坚固,而且美观,食物不仅味美,而且营养,教育被看作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事情。这折射出
A.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 B.专制王权受到挑战 C.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D.拜金主义观念流行
2、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人发明的玻璃镜风靡欧洲。相比之前的铜镜,玻璃镜让人们能够看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极大地影响了个人的自我认同,这反映了
A.禁欲观念的消亡 B.实用主义的流行 C.人文主义的兴起 D.启蒙思想的传播
3、15世纪下半叶,德国艺术家逐渐减少了从圣徒中选择创作主题。骑士、商队、城市市场、大学生活、土兵行军和野营等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作品中。这反映德国
A.理性主义的产生 B.人文主义的兴起 C.宗教改革的开始 D.浪漫主义的发展
4、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英国许多剧院不断上演富有意大利特色的戏剧。据统计,到1650年共有563部意大利戏剧在英国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无事生非》就是在意大利故事文本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由此可以看出
A.意大利的戏剧艺术水平高超 B.英国戏剧善于借鉴和创新
C.英国政治变革影响戏剧创作 D.人文主义逐步传播到英国
5、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得到了迅速发展。意大利工程师塔尔塔利亚出版了著作《探讨与发明》,其内容涉及弹道学以及火炮的制造和使用;法国医学家安布鲁瓦兹·帕雷出版了外科学研究著作,这为他赢得了近代外科学之父的称号。这表明当时
A.科技创新与现实需要密切相关 B.科学革命促进了欧洲思想解放
C.欧洲科学家摆脱了神学的束缚 D.战争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7、文艺复兴时期朱利亚诺·布贾尔迪尼所画的《修女服》中出现了两类截然相反的文化表征:一类趋于世俗化,另一类保持神圣化。旨在说明《修女服》
A.深受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 B.渗透宗教改革的理念
C.呈现新旧交织的时代特征 D.蕴含人人平等的精神
8、马丁·路德“质疑教皇是否有赦免信徒的权利,同时他心中也产生了疑问,就算教皇有权赦免罪行,那么他为什么不免费的加以赦免,而是要收取报酬呢?”这反映出其基本思想是
A.反对禁欲主义 B.倡导民族主义 C.主张信仰得救 D.建立廉俭教会
9、美国历史学家罗伯兹说:“16世纪早期,一场深重的危机令西方基督教世界大为震动。它永久性地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这一事件
A.受益于近代科学的兴起 B.提供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C.引导人们开始关注人本身 D.推动欧洲民族国家形成
10、16世纪以来,清教主义在西欧各国盛行。它反对无拘无束地享受财富,要求限制消费,并提倡勤俭节约,又赋予职业劳动、财产营利以宗教意义,使之神圣化、合法化。据此可知,清教主义
A.彰显了文艺复兴的影响 B.体现了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
C.反映了工业资本家心声 D.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11、16世纪初,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欧洲西北地区,相继形成了路德教、加尔文教等新教派。新教和旧教相比主要的变化是
A.抛弃信仰崇拜 B.废除宗教仪式 C.否定教皇权威 D.新教高于国家
12、陈乐民在《欧洲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指出,17世纪是一个沉思的世纪,是独立的、科学的思维形成的世纪,也可以说是方法论觉醒的世纪。据此,这种“思维形成”和“方法论觉醒”主要得益于
A.宗教改革运动 B.基督教信仰的弱化 C.近代科学革命 D.“理性王国”的建立
13、有学者指出,某一个历史事件改变了人们对上帝的观念,上帝由万事万物永恒的统治者转变为第一推动者,把自然真理交由经验、观察和逻辑推理去解决。这一历史事件是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科学革命 D.启蒙运动
14、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指出:政治自由只在“国家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为了保障自由,他主张
A.三权分立 B.开明专制 C.社会契约 D.人民主权
15、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巨人,他们用各种方式阐述心目中的“理想国”。伏尔泰的理想国是君主立宪,孟德斯鸠的理想国是三权分立,卢梭的理想是主权在民。由此可知,他们共同的诉求是
A.摆脱专制王权 B.主张自由竞争 C.倡导人性解放 D.否定宗教神学
16、有启蒙思想家认为,“创建一种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产的结合形式,使每一个在这种结合形式下与全体联合的人所服从的只不过是他本人,而且同以往一样的自由。”还有启蒙思想家主张,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监督与制衡,建立君主立宪制,与此思想对应的思想家是
A.孟德斯鸠和卢梭 B.孟德斯鸠和伏尔泰 C.卢梭和孟德斯鸠 D.伏尔泰和孟德斯鸠
17、北美独立战争开始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议会颁布《人权宣言》,明确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这表明
A.启蒙思想为反封建斗争作了舆论准备 B.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C.启蒙思想为民族解放提供了精神动力 D.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世纪末期起,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与此同时,在思想解放浪潮冲击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初步形成了自然科学的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
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认为博物馆将会“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成为发明家集结与交换心得的场所”。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
——摘编自《博物馆的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博物馆建立的历史背景。(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