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
1. 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2. 把握作者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3. 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2. 把握作者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
上节课我们聆听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谈读书》,作者如同一位智慧老人面对自己的晚辈进行了一番谆谆教诲,使我们如沐春风,深刻明白了读书的目的、价值,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篇有关读书的文章——《不求甚解》。
二、预习反馈
(同学们提前预习过课文了吧,那么来自我检测一下,看看这些内容你是否掌握了,提醒大家,注意做好圈点批注)
1、请准确读出以下词语。
要诀 阐明 劝诫
王粲 徐庶
马南邨 咬文嚼字
2、理解词语的意思。
3、关于作者。
三、学习目标
1. 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2. 把握作者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3. 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四、研读课文
1、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些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不良现象、错误思想和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
《不求甚解》就属于后者,批评现实中的问题,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是一篇“驳论文”。
(上个学期,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写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对驳论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种文章一般是先指出对方的错误或问题,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批驳,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并进行论述。)
结合驳论文的一般思路,同学们不难发现,在课文的第一段有这样一个句子——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看来,作者是不赞成有些人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
2、既然如此,那么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呢?“不求甚解”究竟该怎样理解?文章是怎样一步步论述的?
(学生默读思考)
交流指导——
(1)作者在第一段指出人们对“不求甚解”的误解,紧接着在第二自然段中就开始追根溯源,从源头上分析,并指出了问题的根本——因为人们的断章取义,才误解了“不求甚解”——接下来作者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2)那么,“不求甚解”是怎样的读书态度呢?
第三段,铺垫阐述道理。
第四段揭示了“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一是读书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
这里补充一个小知识——
“秦灭之后,我国先秦典籍多已散失。汉兴之后,国家采取多项政策,使儒家经典陆续面世。由于时代变迁,今古文不同等原因,这些复出的典籍如果不加以注解便不易读懂。于是汉人纷纷用今言注释古文,尤其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阐明经义往往微言大义,愈来愈冗长。
陶渊明读书,极为厌恶汉儒的这种做法,于是提出了读书要‘不求甚解’。”
补充:鲁迅“跳跃式读书法”
小结:二至四段,作者追本溯源,解释了“不求甚解”的含义,使我们明白读书要“不求甚解”,就是“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3)第五六两段概述了两个故事——普列汉诺夫“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却有“许多曲解”,受到列宁的批评。——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比别人要“高明得多”。
这两个故事与上文作者对于“不求甚解”的含义的论述有关系么?
——第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读书要抱“虚心”的态度“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而要学得好,就要“活读”,也就是“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中的一些字句,而要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第二个故事:诸葛亮秘诀就在于读书“观其大略”,也就是重在把握书籍的精神实质。
两个故事,虽然角度不同,一反一正,时代不同,主人公的国籍不同,但都说明了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这同作者倡导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本质是一样的。看来,这里作者是用故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这是本文说理的一大特点。
引用故事,既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又让名人现身说法,文章的说服力更强。
(4)读到这里,有的同学也许会产生这样一个想法:既然读书“观其大略”“不求甚解”,那么是不是就不用认真了?
思考七八段的作用。
——肯定强调了“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并引用陆象山的话语增强说服力。
这两段补充论述,使文章更严密了。
(5) 默读课文最后一段,找出这一段的观点,并想一想它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强调“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既是课文对不求甚解论述的进一步强调,也更深化了文章内涵。
3、梳理作论述思路:
邓拓在谈《燕山夜话》的创作时曾说:“我常常想到、看到、听到一些东西,觉得有了问题,随时就产生一个题目。写的时候,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作者写文章,心中始终装着读者,针对读者的问题,为读者而写。比如本文就是针对人们对“不求甚解”的误解进行论述。第二,作者论述问题往往是顺着自己的思路来写。
我们一起结合刚才的学习,结合下面的表格来梳理一下这篇课文的思路。
摆出错误,引出话题
课文首先针对人们对“不求甚解”的误解提出论述的话题,接着追根溯源,从这个词语的出处开始分析,解释了它的两个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摆出事例,加以分析论述,进一步倡导“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方法,当考虑到读者可能产生误解时,又补充论述,进行强调,经过这一番细致的分析,最后得出了结论: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有滞碍的地方就会豁然贯通,理解浅的也会加深理解。——这样的思路自然流畅,也使我们读者读起来更容易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
五、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写一段话。
要求:
(1)学习本文的论述思路:先摆出错误观点,指出错误,再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论述。
(2)运用一定的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如名人故事,名人名言等)
温馨提示:比如“水滴石穿”“诚信是金”“开卷有益”等等。
六、拓展
这节课我们领悟了“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方法,但时代不同,所读书不同,读书目的不同,在读书时,我们不可能都采用这同一种方法,这里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些名人的读书方法。七、课堂结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总要选择其中一种姿态,方无悔于人生。“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这大好的青春年华里,希望同学们与书为伴,与书结友,滋润心灵,开启心智。无论在清晨的林间,还是冬夜的炉旁,只要书卷在手,我们便拥有绚烂的世界,生命也因此而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