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命题点0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命题点02 科学探究实验的三条原则;
命题点03 生态系统的概述及组成;
命题点04 食物链和食物网;
命题点05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命题点06 生物圈。
命题点0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例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关于生态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B.生物因素对大多数生物个体的生活影响较小
C.非生物因素对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D.非生物因素是指生物以外的一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
【例2】下列诗句中所反映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春风又绿江南岸”——生物影响环境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物适应环境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生物影响生物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环境影响生物
命题点02 科学探究实验的三条原则
【例1】关于“光对鼠妇生活是有影响”的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鼠妇的数量可以为一只
B.实验结论是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C.为了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本实验需要重复多次
D.实验现象是阴暗处鼠妇多,明亮处鼠妇少
【例2】科学探究是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尝试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实验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升高或降低水温的范围应控制在10℃至20℃以内
B.实验组和对照组除水温外,其他条件应相同且适宜
C.金鱼的鳃盖或口开闭1次,可计数为金鱼呼吸2次
D.实验结论为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次数没有影响
命题点03 生态系统的概述及组成
【例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概念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一定环境中所有生物的总和 B.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C.地球上所有同种生物的集合 D.地球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例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 B.异养生物都是消费者
C.分解者都是腐生细菌 D.组成成分只包括生物
命题点04 食物链和食物网
【例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
A.鹰→蛇→鼠 B.阳光→草→兔→狐
C.草→鼠→蛇→鹰 D.鹰→兔→草
【例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能正确表示此食物链的是( )
A.蝉→螳螂→黄雀
B.树→蝉→螳螂→黄雀
C.阳光→树→蝉→螳螂→黄雀
D.阳光→树→蝉→螳螂→黄雀→细菌
命题点05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例1】下列诗句描述的自然景观中,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C.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例2】假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仅由草、鹿、狼组成。如果狼的数量急剧减少,鹿群的数量将会( )
A.缓慢上升 B.保持稳定
C.迅速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
命题点06 生物圈
【例1】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且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
A.海洋生态系统 B.城市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例2】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指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B.生物圈中的各个生态系统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
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D.生物圈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大,所以我们可以在其中自由生活无所顾忌
限时:60分钟
一、单选题
1.谚语“春旱谷满仓,夏旱断种粮”中,体现了影响谷物生长的生态因素是( )
A.阳光 B.空气 C.水分 D.温度
2.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荔枝树不宜在北方栽种,这主要受哪种环境因素的制约( )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土壤
3.为探究光照对鼠妇分布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鼠妇的数量(只) 光照 温度(℃) 土壤
对照组 20 阴暗 25 湿润土壤
实验组 20 明亮 ① ②
该实验方案中①、②应为( )
A.25℃、干燥土壤 B.25℃、湿润土壤
C.10℃、干燥土壤 D.30℃、湿润土壤
4.如下表为某同学探究“光照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够完善,下列对其修改正确的是( )
位置 黄粉虫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边侧 20只 明亮 15℃ 适宜
纸盒右边侧 20只 阴暗 30℃ 适宜
A.左右两侧黄粉虫的数量可以不同
B.左右两侧都应保持30℃
C.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
D.左右两侧的湿度可以不同
5.在“天宫课堂”第三课上,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们向大家展示了实验舱里水稻的生长状况。在微重力环境下,水稻的株型不是很整齐,有的长歪了,有的躺平了,不能完全整齐朝一个方向生长。这一现象说明(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C.环境影响生物 D.重力是植物生存必须条件
6.语文课上,同学们欣赏了许多优美的古诗句。以下诗句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7.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实例中,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
B.南极企鹅的羽毛密,皮下脂肪厚
C.蚯蚓可以疏松土壤
D.竹节虫的身体像竹枝
8.下列实例中不能主要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森林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B.蚯蚓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C.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质恶化
D.春天燕子飞回北方
9.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选择测试的地点是裸地、草地和灌木丛
B.选择同一地点.分3处测量空气湿度,将算出的平均值作为这次测量的数值
C.可以测带某一地点一天中早、中、晚的平均值,然后绘成曲线
D.在测量灌木丛的空气湿度时,把湿度计放在地上
10.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生态瓶,下列对生态瓶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瓶的成分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较弱
B.该生态瓶可看作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C.该生态瓶中水草是生产者,小鱼是消费者,没有分解者
D.若河水被污染,一段时间后小鱼体内污染物含量最多
11.“鲸落”是鲸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盲虾等生物会在此觅食,当鲸尸只剩下骨骼时,厌氧细菌会趁机进入分解鲸鱼中的脂质,产生硫化氢(无机物)。硫化菌能氧化硫化氢获得能量合成有机物,为蠕虫等其他生物提供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来说,硫化菌是生产者
B.在该生态系统中,存在多条食物链与食物网
C.在该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D.文中蕴含的其中一条食物链:硫化菌→厌氧细菌→蠕虫
12.如图是某湿地生态系统部分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过程①由生产者完成,过程③由分解者完成
B.食物链上的生物共同参与,即可完成物质循环
C.水藻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能量沿食物链流动
D.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为二氧化碳
13.南大港湿地资源丰富,是多种鸟类的栖息地,下列关于湿地生态系统叙述错误的是( )
A.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早的作用
B.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C.被称为“地球之肾
D.在所有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最多
14.有人在草原上试验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试验区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经分析,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试验区加网罩后( )
A.食物链被破坏 B.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C.干旱缺水引起虫害 D.没有了初级消费者
15.对于生态平衡的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平衡是一种绝对的平衡
B.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C.生态系统内动植物体的数量相等
D.生态系统一旦平衡就不会改变
16.北京冬奥会开幕时从祝融号火星车上传回了带有冰墩墩、雪容融两大吉祥物图案的自拍照,送上
了对祖国的祝福。下列有关火星与地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火星是生物圈的一部分
B.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
C.火星的岩石圈上层属于生物圈的范围
D.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它们生存的环境
17.以下各项中,哪项不属于雪松生存的基本条件( )
A.人工修理枝叶 B.适宜的温度
C.稳定的营养供给 D.阳光、空气、水
18.下列关于生物圈和栖息地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三部分
B.生物圈中生物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不完全相同
C.白臀叶猴、穿山甲、柽柳、白鹳的栖息地类型相同
D.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海平面上下各约10千米的范围内
19.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
B.图中蜘蛛和青蛙有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
C.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由3个消费者组成
D.该图若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缺少的部分是分解者
20.下图中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方框面积表示这四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可以表示为甲→乙→丙→丁
B.该食物链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丁固定的能量
C.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积累,因此丁位于食物链顶端
D.乙丙丁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21.生物的生活与栖息地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因素是指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不同种生物
B.生物对每一种环境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
C.生物对其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
D.保护生物首先要保护生物的栖息地
22.“树绕村庄,水满坡塘。……小园几许,收尽春光……”。词中所描绘的村庄美如图画, 让无数人向往。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
A.将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B.选择使用无磷洗衣粉
C.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 D.尽量使用纸质包装袋
23.如图为一个常见的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都能循环利用
B.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C.其中一条食物链可以表示为:水稻→牛→人
D.粪便中的有机物通过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被农作物利用
24.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自然灾害频繁,对人类的影响很大,那么造成温室效应的物质是( )
A.工业废水 B.汞、银、镉固体废弃物
C.二氧化碳 D.二氧化硫
25. 2016年3月10日上午,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下列关于绿色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树造林等措施使居住环境得到改善,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
B.应该大量使用化肥,提高农作物产量
C.应该加大PM2.5监测力度,改善大气环境
D.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
26.下列诗句或谚语中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生物适应环境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食物链:蝉→螳螂→黄雀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景象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微生物作为消费者促进物质循环
27. 2023年1月13日,日本政府宣布,日本决定在2023年春夏将核污水排入大海,将污染半个太平洋。下图是某海洋生态系统最普通的能量金字塔,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生物体内辐射物含量最高的是大鱼
B.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之肾”,有净化水质的作用
C.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D.海洋不会被动植物的排泄物或遗体所填满,是因为该生态系统中还存在着分解者
28.下列对“植物→鼠→猫头鹰”这条食物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太阳能最先进入到鼠体内
B.此食物链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此食物链中植物的数量最少,猫头鹰的数量最多
D.若植物获得1KJ能量,则鼠至少获得0.1KJ能量
29.如图依次表示4个不同生态系统的有关数据或关系。①表示各营养级重金属富集后的积累量,②表示各营养级有机物含量,③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④表示能量金字塔。以下据图所绘的食物链,正确的是( )
A.图①:丙→甲→乙→丁 B.图②:丙→乙→甲→丁
C.图③:丁→甲→乙→丙 D.图④:戊→乙→丙→甲→丁
30.如图中能较好反映生态平衡时某生物数量变化情况的是( )
A. B.
C. D.
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40分)
31.(5分)下图是王明同学调查某生态系统后绘制的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帮王明同学将图中的生物按形态结构特点进行归类:微生物: 。
(2)影响该生态环境的非生物因素有 。
(3)图中直接影响兔生活的生物因素有 。
(4)为了获得高产,人们使用更多的化肥,使水域中的有机物增多,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5)鹰视觉敏锐,爪和喙呈钩状,适于捕捉小动物,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
32.(10分)下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鼠与猫头鹰之间是 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这种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 。
(2)该食物网中有 条食物链,其中第二长的一条食物链是 ,在这条食物链上营养级别最低和最高的生物分别是 、 。
(3)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图中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4)生态系统中的细菌和真菌常常作为生态系统的 。
(5)若该农田受到农药污染,则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是 。
33.(5分)资料一:蚂蚁和蚜虫,蚜虫会不断取食植物的汁液,因此它的粪便是带甜味的。所以哪里有了蚜虫,蚂蚁就随它赶来,用自己的触角轻轻地在它屁股上一扫,取下蚜虫的粪便即蜜露来享用。蚜虫会在秋末冬初产下卵,蚂蚁怕它们会冻死,通常就把蚜虫和卵搬到自己的窝里过冬。有的时候还会怕它受潮,影响到蚜卵的孵化,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蚂蚁还要搬出窝来晒一晒。等到次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小蚜虫孵出了后,蚂蚁就会把它们搬到早发的树木和杂草上,苣荬菜、蒲公英和花椒树的嫩叶上去。
资料二:当土壤水分分布不均匀时,根趋向较湿的地方生长的特性。绝大多数高等植物的根都是正向水性。由于根系吸水,根系附近水分减少,而水在土壤中的移动是缓慢的,所以根从土壤中获得水分主要是通过根系不断生长。根的向水性有助于根系不断占据土壤中较湿的区域。
材料三:孟子《劝学》中说:“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材料一中蚂蚁取食蚜虫的粪便即蜜露(含糖类物质)这属于生物生活需要 ,蚜虫和植物是
关系。
(2)材料二中植物根的向水性,体现何种生命特征 。
(3)材料三中蒙鸠(鸟类)建巢产卵,说明生物能够 。
(4)材料三中射干是耐干旱和寒冷植物,可长在高山峭壁间,这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 。
34.(10分)资料分析: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据图完成下列题目。
(1)从组成上看,生态系统都包含 部分和 部分。
(2)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 。
(3)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该食物网中的草属于 ,各类动物属于 ,未列出的成分除非生物部分外,还有 。
(4)如果蛇被大量捕杀,那么在短时间内, 的数量会减少。
(5)该生态系统中,兔和鼠之间存在 关系。
(6)如果该生态系统中喷洒了含有机汞的农药,一段时间后,体内残留有机汞最多的生物是 。
35.(10分)实验室是探究生物知识的乐园,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探究许多与生物生活相关的知识,回忆课堂上曾经做过的“探究光对黄粉虫分布的影响”的实验,分析以下四位同学的做法。
请回答:
(1)根据探究课题的实验目的来看, 的装置最合理,因为该装置保证了实验设计中只有 这一条件不同,这是遵循 原则。由此分析丙的设计是不合理的,因为 。
(2)铁盒内放置的黄粉虫数量需要足够多,是为了避免 ,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观察结束后全班进行数据统计时采取 的方法,减少误差。
(3)根据甲的实验设计,可知他提出的问题是 ?该实验探究的变量是 ;黄粉虫适合生活在潮湿的环境,因此预测甲同学的实验现象是黄粉虫大多集中在 土一侧。
(4)进一步分析:除实验中涉及的探究因素之外,影响黄粉虫生活的非生物因素还可能有 。(写出一种即可)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命题点0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命题点02 科学探究实验的三条原则;
命题点03 生态系统的概述及组成;
命题点04 食物链和食物网;
命题点05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命题点06 生物圈。
命题点0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例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关于生态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B.生物因素对大多数生物个体的生活影响较小
C.非生物因素对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D.非生物因素是指生物以外的一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B
【解析】A.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A不符合题意。
B.生物因素是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因素对大多数生物个体的生活影响较大,B符合题意。
CD.非生物因素是指生物以外的一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如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重要因素,CD不符合题意。
【例2】下列诗句中所反映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春风又绿江南岸”——生物影响环境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物适应环境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生物影响生物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环境影响生物
【答案】D
【解析】A.春风又绿江南岸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A不符合题意。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指很长很长的堤坝,因为小小蚁虫的啃噬,最后也会被摧毁的,体现的是生物影响环境,B不符合题意。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意思是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C不符合题意。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D符合题意。
命题点02 科学探究实验的三条原则
【例1】关于“光对鼠妇生活是有影响”的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鼠妇的数量可以为一只
B.实验结论是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C.为了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本实验需要重复多次
D.实验现象是阴暗处鼠妇多,明亮处鼠妇少
【答案】A
【解析】A.在设置探究实验时,为了避免出现偶然性,选取的生物的数量不能太少。在进行“光对鼠妇生活是有影响”的实验时,所用鼠妇的数量要多,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A符合题意。
B.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实验结论是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B不符合题意。
C.只做一次实验会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应该设置重复实验(或重复组),多做几次,C不符合题意。
D.实验现象是阴暗处鼠妇多,明亮处鼠妇少,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D不符合题意。
【例2】科学探究是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尝试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实验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升高或降低水温的范围应控制在10℃至20℃以内
B.实验组和对照组除水温外,其他条件应相同且适宜
C.金鱼的鳃盖或口开闭1次,可计数为金鱼呼吸2次
D.实验结论为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次数没有影响
【答案】B
【解析】A、我们知道鱼类是变温动物,没有体温调节功能,其体温随外界水温高低而变化.因此,养鱼一定要注意水温.鱼的适温范围较大,0至30℃之间都可生活,最高极限水温是34℃,最适水温是20至28℃,所以实验时为了保证试验中数据的真实性,实验时温度要要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故A不符合题意。
B、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在“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时,实验的变量是温度,因此实验组和对照组除水温外,其他条件应相同且适宜.故B符合题意。
C、金鱼的鳃盖或口开闭1次,可计数为金鱼呼吸1次,不是2次,故C不符合题意。
D、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为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次数有影响.故D不符合题意。
命题点03 生态系统的概述及组成
【例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概念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一定环境中所有生物的总和 B.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C.地球上所有同种生物的集合 D.地球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答案】B
【解析】AC.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AC不符合题意。B.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B符合题意。
D.生物圈的范围是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三部分,D不符合题意。
【例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 B.异养生物都是消费者
C.分解者都是腐生细菌 D.组成成分只包括生物
【答案】A
【解析】A.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石,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硝化细菌等化能合成的生物,A符合题意。
B.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需要从现成有机物获取营养物质叫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有分解者、消费者,B不符合题意。
C.分解者是异养生物,其作用是把动植物残体内固定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C不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不符合题意。
命题点04 食物链和食物网
【例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
A.鹰→蛇→鼠 B.阳光→草→兔→狐
C.草→鼠→蛇→鹰 D.鹰→兔→草
【答案】C
【解析】A.鹰→蛇→鼠 ,蛇、鼠等是消费者,缺少生产者,不是食物链,A不符合题意。
B.阳光→草→兔→狐,食物链中没有非生物因素,阳光属于非生物因素,不是食物链,B不符合题意。
C. 草→鼠→蛇→鹰 ,草是生产者,鼠等动物是消费者,并且箭头指向消费者,C符合题意。
D .鹰→兔→草,箭头指向返了,不是食物链,D不符合题意。
【例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能正确表示此食物链的是( )
A.蝉→螳螂→黄雀
B.树→蝉→螳螂→黄雀
C.阳光→树→蝉→螳螂→黄雀
D.阳光→树→蝉→螳螂→黄雀→细菌
【答案】B
【解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体现的一条完整的食物可以是“树→蝉→螳螂→黄雀”。
命题点05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例1】下列诗句描述的自然景观中,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C.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答案】A
【解析】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体现了沙漠生态系统。沙漠降水较少、土壤中营养物质比较贫乏因此生物种类和数量都较少,群落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差,因此生态环境最差,自动调节能力最弱,A符合题意。
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体现了草原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优越,环境优美,自动调节能力较好,B不符合题意。
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体现了田园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多,生态环境较好,自动调节能力较好,C不符合题意。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体现了淡水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多,自动调节能力较强,D不符合题意。
【例2】假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仅由草、鹿、狼组成。如果狼的数量急剧减少,鹿群的数量将会( )
A.缓慢上升 B.保持稳定
C.迅速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
【答案】D
【解析】因为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在该生态系统中存在:草→鹿→狼的食物链,狼的数量急剧减少,会使鹿的数量增加,从而使鹿场上的植物(鹿的食物)减少,后来鹿的数量会随着植物(鹿的食物)的减少而减少,D符合题意。
命题点06 生物圈
【例1】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且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
A.海洋生态系统 B.城市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答案】D
【解析】A.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和海洋生物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藻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的70%,不符合题意。
B.城市生态系统中植物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人类起重要支配作用,不符合题意。
C.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不符合题意。
D.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以高大的乔木为主,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符合题意。
【例2】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指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B.生物圈中的各个生态系统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
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D.生物圈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大,所以我们可以在其中自由生活无所顾忌
【答案】C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生物圈是地球上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各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同时生物圈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一定的限度,生物圈的平衡状态就会破坏。
限时:60分钟
一、单选题
1.谚语“春旱谷满仓,夏旱断种粮”中,体现了影响谷物生长的生态因素是( )
A.阳光 B.空气 C.水分 D.温度
【答案】C
【解析】“春旱谷满仓,夏旱断种粮”指的是春天干旱,谷物收成好;夏天农作物正处于成长期,干旱会导致农作物绝产,体现了水分对谷物生长的影响。
2.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荔枝树不宜在北方栽种,这主要受哪种环境因素的制约( )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土壤
【答案】B
【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故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荔枝树不宜在北方栽种,这主要受温度的制约。
3.为探究光照对鼠妇分布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鼠妇的数量(只) 光照 温度(℃) 土壤
对照组 20 阴暗 25 湿润土壤
实验组 20 明亮 ① ②
该实验方案中①、②应为( )
A.25℃、干燥土壤 B.25℃、湿润土壤
C.10℃、干燥土壤 D.30℃、湿润土壤
【答案】B
【解析】探究“光照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变量是光照,所以在设置对照时,除光照这个变量不同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其他条件都应相同,所以表格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温度都应该是25℃,土壤都是湿润的土壤,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4.如下表为某同学探究“光照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够完善,下列对其修改正确的是( )
位置 黄粉虫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边侧 20只 明亮 15℃ 适宜
纸盒右边侧 20只 阴暗 30℃ 适宜
A.左右两侧黄粉虫的数量可以不同
B.左右两侧都应保持30℃
C.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
D.左右两侧的湿度可以不同
【答案】B
【解析】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 因此探究“光照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这一实验过程中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照,除光照不同外,其它条件如黄粉虫的数量、湿度、温度等都
相同,因此对其修改正确的是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相同温度环境中。
5.在“天宫课堂”第三课上,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们向大家展示了实验舱里水稻的生长状况。在微重力环境下,水稻的株型不是很整齐,有的长歪了,有的躺平了,不能完全整齐朝一个方向生长。这一现象说明(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C.环境影响生物 D.重力是植物生存必须条件
【答案】C
【解析】 “在微重力环境下,水稻的株型不是很整齐,有的长歪了,有的躺平了,不能完全整齐朝一个方向生长”,体现了重力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即说明环境影响生物,C符合题意。
6.语文课上,同学们欣赏了许多优美的古诗句。以下诗句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答案】D
【解析】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体现了非生物对生物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开春温度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D、草与豆苗,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因此草与豆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关系,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符合题意。
7.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实例中,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
B.南极企鹅的羽毛密,皮下脂肪厚
C.蚯蚓可以疏松土壤
D.竹节虫的身体像竹枝
【答案】C
【解析】A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体现了仙人掌对干旱缺水环境的适应,B南极企鹅的羽毛密,皮下脂肪厚体现了企鹅对寒冷环境的适应,C蚯蚓可以疏松土壤主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竹节虫的身体像竹枝为生物的拟态,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所以ABD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体现的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8.下列实例中不能主要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森林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B.蚯蚓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C.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质恶化
D.春天燕子飞回北方
【答案】D
【解析】 A、森林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蚯蚓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B不符合题意;
C、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中溶解氧急剧减少,导致水体恶化,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C不符合题
意;
D、每逢冬天,燕子就会向温暖的南方飞去,到了春天再飞回,主要是北方温度低,南方温度高,食物丰富,是受温度影响形成的季节节律行为,D符合题意。
9.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选择测试的地点是裸地、草地和灌木丛
B.选择同一地点.分3处测量空气湿度,将算出的平均值作为这次测量的数值
C.可以测带某一地点一天中早、中、晚的平均值,然后绘成曲线
D.在测量灌木丛的空气湿度时,把湿度计放在地上
【答案】D
【解析】A、选择测试的地点是裸地、草地和灌木丛,以便形成对照组,能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选择同一地点,分三处测湿度,将算出的平均值作为这次测量的数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准确可靠,B不符合题意;
C、可以测带某一地点一天中早、中、晚的平均值,然后绘成曲线图或柱状图表示,更直观形象,C不符合题意;
D、在测量灌木丛的湿度时,应把湿度计应放在树杈上,而放在地上不能体现出灌丛对空气湿度的影响,D符合题意。
10.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生态瓶,下列对生态瓶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瓶的成分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较弱
B.该生态瓶可看作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C.该生态瓶中水草是生产者,小鱼是消费者,没有分解者
D.若河水被污染,一段时间后小鱼体内污染物含量最多
【答案】C
【解析】A、该生态瓶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较弱,A不符合题意;
B、生态瓶中含有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其中河水、池泥、光为非生物部分,水藻为生产者,植食性小鱼为消费者,河水、池泥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是分解者,因此该生态瓶就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
C、该生态系统中,小鱼属于消费者,水草属于生产者,河泥中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 C符合题意;
D、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若河水被污染,小鱼的营养级最高,体内的污染物含量最多,D不符合题意。
11.“鲸落”是鲸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盲虾等生物会在此觅食,当鲸尸只剩下骨骼时,厌氧细菌会趁机进入分解鲸鱼中的脂质,产生硫化氢(无机物)。硫化菌能氧化硫化氢获得能量合成有机物,为蠕虫等其他生物提供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来说,硫化菌是生产者
B.在该生态系统中,存在多条食物链与食物网
C.在该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D.文中蕴含的其中一条食物链:硫化菌→厌氧细菌→蠕虫
【答案】D
【解析】A、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能够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硫化菌能够将硫化氢合成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所以,硫化菌成了鲸落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为纽带所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它是构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因此,“鲸落°"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充分发挥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功能,实现该功能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在该生态系统中,存在多条食物链与食物网,不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两者密不可分,不符合题意;
D、食物链以生产者为基础环节,其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厌氧细菌为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符合题意。
12.如图是某湿地生态系统部分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过程①由生产者完成,过程③由分解者完成
B.食物链上的生物共同参与,即可完成物质循环
C.水藻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能量沿食物链流动
D.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为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A、图中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呼吸作用。其中①由生产者完成,③是由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或细菌和真菌)完成的,A不符合题意;
B、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所以,只靠生产者和消费者无法完成物质循环,B符合题意;
C、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和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所以,水藻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能量可沿食物链流动,C不符合题意;
D、在生态系统中,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参与物质循环,D不符合题意。
13.南大港湿地资源丰富,是多种鸟类的栖息地,下列关于湿地生态系统叙述错误的是( )
A.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早的作用
B.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C.被称为“地球之肾
D.在所有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最多
【答案】D
【解析】 A、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A不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不符合题意;
C、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极其特殊的生态功能,有地球的肾之称。C不符合题意;
D、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森林生态系统是所有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最多的。D符合题意。
14.有人在草原上试验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试验区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经分析,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试验区加网罩后( )
A.食物链被破坏 B.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C.干旱缺水引起虫害 D.没有了初级消费者
【答案】A
【解析】 在草原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存在:草→鸟,草→ 昆虫→ 食虫鸟的食物链,农作物被网子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了,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从而破坏了食物链,所以导致农业害虫大量繁殖,使粮食减产。
15.对于生态平衡的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平衡是一种绝对的平衡
B.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C.生态系统内动植物体的数量相等
D.生态系统一旦平衡就不会改变
【答案】B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所以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16.北京冬奥会开幕时从祝融号火星车上传回了带有冰墩墩、雪容融两大吉祥物图案的自拍照,送上
了对祖国的祝福。下列有关火星与地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火星是生物圈的一部分
B.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
C.火星的岩石圈上层属于生物圈的范围
D.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它们生存的环境
【答案】D
【解析】 A、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因此火星不是生物圈的一部分,A不符合题意;
B、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
C、生物圈的范围:以地球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厚度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D符合题意。
17.以下各项中,哪项不属于雪松生存的基本条件( )
A.人工修理枝叶 B.适宜的温度
C.稳定的营养供给 D.阳光、空气、水
【答案】A
【解析】生物圈中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人工修理枝叶不属于雪松生存的基本条件,A符合题意。
18.下列关于生物圈和栖息地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三部分
B.生物圈中生物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不完全相同
C.白臀叶猴、穿山甲、柽柳、白鹳的栖息地类型相同
D.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海平面上下各约10千米的范围内
【答案】B
【解析】A.生物圈是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A不符合题意。
B.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但是,生物圈中生物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不完全相同,如部分细菌需要氧,有些细菌不需要氧气,B符合题意。
C.白臀叶猴、穿山甲生活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柽柳是生活在陆地的植物,而白鹳主要栖息在沼泽、河流等生态系统中,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圈是指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的范围,水圈中的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D不符合题意。
19.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
B.图中蜘蛛和青蛙有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
C.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由3个消费者组成
D.该图若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缺少的部分是分解者
【答案】B
【解析】A、该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农作物→昆虫→鸟→蛇,农作物→昆虫→蜘蛛→鸟→蛇,农作物→昆虫→蜘蛛→青蛙→蛇,农作物→昆虫→青蛙→蛇,农作物→鼠→蛇,不符合题意;
B、青蛙捕食蜘蛛,同时青蛙和蜘蛛都以昆虫为食,因此青蛙和蜘蛛有捕食关系,也有竞争关系,符合题意;
C、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有2条:农作物→昆虫→蜘蛛→鸟→蛇,农作物→昆虫→蜘蛛→青蛙→蛇,都由4个消费者组成,不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图中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不符合题意。
20.下图中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方框面积表示这四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可以表示为甲→乙→丙→丁
B.该食物链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丁固定的能量
C.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积累,因此丁位于食物链顶端
D.乙丙丁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答案】B
【解析】 A、从图中可以看出四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是:丁、丙、乙、甲,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丁→丙→乙→甲,A不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图中的食物链为丁→丙→乙→甲,丁为生产者,所以该食物链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丁固定的太阳能,B符合题意;
C、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积累,因此甲位于食物链末端,C不符合题意;
D、甲、乙、丙是消费者,丁是生产者,D不符合题意。
21.生物的生活与栖息地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因素是指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不同种生物
B.生物对每一种环境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
C.生物对其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
D.保护生物首先要保护生物的栖息地
【答案】A
【解析】A、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符合题意;
B、生物并不是适应所有的环境,当环境的变化超出了生物的适应能力,生物就会灭绝,不符合题意;
C、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各自适应不同的环境,而且每一种生物对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不符合题意;
D、生物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不符合题意。
22.“树绕村庄,水满坡塘。……小园几许,收尽春光……”。词中所描绘的村庄美如图画, 让无数人向往。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
A.将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B.选择使用无磷洗衣粉
C.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 D.尽量使用纸质包装袋
【答案】C
【解析】A、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处理,可以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利于保护环境,A不符合题意。
B、选择使用无磷洗衣粉可以减少对水源、土壤的污染,利于保护环境,B不符合题意。
C、大量使用一次性木块会导致浪费木材资源,破坏环境,C符合题意。
D、尽量使用纸质包装袋可以减少对塑料袋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利于保护环境,D不符合题。
23.如图为一个常见的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都能循环利用
B.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C.其中一条食物链可以表示为:水稻→牛→人
D.粪便中的有机物通过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被农作物利用
【答案】A
【解析】A、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物质能循环利用,但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渐递减的,是不能循环利用的, 符合题意;
B、态系统中,生产者(农作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
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的。可见,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不符合题意;
C、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结合题图可知,其中一条食物链可以表示为:水稻→牛→人,不符合题意;
D、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 -次利用。 可见,该生态系统中,粪便中的有机物通过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被农作物利用,不符合题意。
24.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自然灾害频繁,对人类的影响很大,那么造成温室效应的物质是( )
A.工业废水 B.汞、银、镉固体废弃物
C.二氧化碳 D.二氧化硫
【答案】C
【解析】二氧化碳增多主要是含碳燃料的燃烧引起的,它的增多会导致全球温度上升,其危害很多:它会带来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海平面上升;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等,防止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应该倡导人们的低碳生活:大量植树造林;改善能源结构,减少含碳燃料的使用等.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效应会造成全球逐渐变暖,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25. 2016年3月10日上午,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下列关于绿色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树造林等措施使居住环境得到改善,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
B.应该大量使用化肥,提高农作物产量
C.应该加大PM2.5监测力度,改善大气环境
D.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
【答案】B
【解析】A、植树造林等措施使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说明生物(植物)能影响环境,A正确;
B、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造成水体和土壤的富营养化,导致植物减产,同时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到人类体内,不利于绿色发展,B错误;
C、加大PM2.5监测力度,可以及时根据空气情况调整发展策略,改善大气环境状况,C正确;
D、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可减少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利用,D正确。
26.下列诗句或谚语中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生物适应环境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食物链:蝉→螳螂→黄雀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景象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微生物作为消费者促进物质循环
【答案】C
【解析】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的是非生物因素中的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A错误 ;
B、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食物链是:植物→蝉→螳螂→黄雀,食物链的开始必须是生产者,B错误 ;
C、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的是农田生态系统中青蛙能捕食害虫、稻田丰收的景象,C正确 ;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描述的是营腐生微生物作为分解者促进物质循环,D错误。
27. 2023年1月13日,日本政府宣布,日本决定在2023年春夏将核污水排入大海,将污染半个太平洋。下图是某海洋生态系统最普通的能量金字塔,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生物体内辐射物含量最高的是大鱼
B.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之肾”,有净化水质的作用
C.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D.海洋不会被动植物的排泄物或遗体所填满,是因为该生态系统中还存在着分解者
【答案】B
【解析】A、 图中大鱼的营养级别最高,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大鱼生体内辐射物含量最高,A正确;
B、 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能调节区域小气候,有地球的肾之称,B错误;
C、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C正确;
D、 分解者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参与物质循环。海洋不会被动植物的排泄物或遗体所填满,是因为该生态系统中还存在着分解者,D正确。
28.下列对“植物→鼠→猫头鹰”这条食物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太阳能最先进入到鼠体内
B.此食物链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此食物链中植物的数量最少,猫头鹰的数量最多
D.若植物获得1KJ能量,则鼠至少获得0.1KJ能量
【答案】D
【解析】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输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太阳能最先进入到植物体内,A错误;
B、此食物链中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B错误;
C、此食物链中植物数量最多,猫头鹰的数量最少,C错误;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D正确。
29.如图依次表示4个不同生态系统的有关数据或关系。①表示各营养级重金属富集后的积累量,②表示各营养级有机物含量,③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④表示能量金字塔。以下据图所绘的食物链,正确的是( )
A.图①:丙→甲→乙→丁 B.图②:丙→乙→甲→丁
C.图③:丁→甲→乙→丙 D.图④:戊→乙→丙→甲→丁
【答案】B
【解析】A、①表示各营养级重金属富集后的积累量,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所以图①中食物链为:丁→乙→甲→丙,A不符合题意;
B、②表示各营养级有机物含量,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营养级别越低有机物的总量越多,所以②中食物链:丙→乙→甲→丁,B符合题意;
C、③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由图可知:丁为生产者、甲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所以③中食物链:丁→甲→乙或丁→乙,C不符合题意;
D、④表示能量金字塔,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所以营养级别越高,能量总量越少,故食物链为:戊→乙→甲→丁或戊→丙→甲→丁,D不符合题意。
30.如图中能较好反映生态平衡时某生物数量变化情况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做生态平衡;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故D符合题意.
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40分)
31.(5分)下图是王明同学调查某生态系统后绘制的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帮王明同学将图中的生物按形态结构特点进行归类:微生物: 。
(2)影响该生态环境的非生物因素有 。
(3)图中直接影响兔生活的生物因素有 。
(4)为了获得高产,人们使用更多的化肥,使水域中的有机物增多,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5)鹰视觉敏锐,爪和喙呈钩状,适于捕捉小动物,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
【答案】(1)细菌、真菌
(2)阳光、温度、水分、空气等
(3)禾谷类、鹰
(4)环境影响生物
(5)生物适应环境
【解析】(1)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生物的形态结构,据此可把图中的生物分为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等其他生物。其中禾谷类、水草属于植物;昆虫、食虫鸟、兔、鱼、鹰属于动物;细菌、真菌属于微生物。(2)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故影响该生态环境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温度、水分、空气等。(3)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
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生物个体。图中,兔直接以禾谷类为食,鹰又捕食兔,故直接影响兔生活的生物因素有禾谷类和鹰。(4)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环境可以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同样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也会反作用于环境。为了获得高产,人们使用更多的化肥,使水域中的有机物增多,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环境影响生物。(5)鹰视觉敏锐,爪和喙呈钩状,适于捕捉小动物,这与其在空中生活的习性相适应,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适应环境。
32.(10分)下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鼠与猫头鹰之间是 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这种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 。
(2)该食物网中有 条食物链,其中第二长的一条食物链是 ,在这条食物链上营养级别最低和最高的生物分别是 、 。
(3)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图中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4)生态系统中的细菌和真菌常常作为生态系统的 。
(5)若该农田受到农药污染,则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是 。
【答案】(1)捕食;食物链
(2)四;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植物、猫头鹰
(3)生产者;消费者
(4)分解者
(5)猫头鹰
【解析】(1)图中猫头鹰能够捕食鼠,故两者之间是捕食的关系。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故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这种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2)该食物网中有的食物链有: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蛇→猫头鹰;植物→食草昆虫→蛙→蛇→猫头鹰;植物→鼠→猫头鹰。共有四条食物链,其中第二长的一条食物链是: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在这条食物链上营养级别最低和最高的生物分别是第一营养级的植物、和第四营养级的猫头鹰。
(3)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叫做消费者。故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图中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4)细菌和真菌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5)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所以,若该农田受到农药污染,则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是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猫头鹰。
33.(5分)资料一:蚂蚁和蚜虫,蚜虫会不断取食植物的汁液,因此它的粪便是带甜味的。所以哪里有了蚜虫,蚂蚁就随它赶来,用自己的触角轻轻地在它屁股上一扫,取下蚜虫的粪便即蜜露来享用。蚜虫会在秋末冬初产下卵,蚂蚁怕它们会冻死,通常就把蚜虫和卵搬到自己的窝里过冬。有的时候还会怕它受潮,影响到蚜卵的孵化,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蚂蚁还要搬出窝来晒一晒。等到次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小蚜虫孵出了后,蚂蚁就会把它们搬到早发的树木和杂草上,苣荬菜、蒲公英和花椒树的嫩叶上去。
资料二:当土壤水分分布不均匀时,根趋向较湿的地方生长的特性。绝大多数高等植物的根都是正向水性。由于根系吸水,根系附近水分减少,而水在土壤中的移动是缓慢的,所以根从土壤中获得水分主要是通过根系不断生长。根的向水性有助于根系不断占据土壤中较湿的区域。
材料三:孟子《劝学》中说:“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材料一中蚂蚁取食蚜虫的粪便即蜜露(含糖类物质)这属于生物生活需要 ,蚜虫和植物是
关系。
(2)材料二中植物根的向水性,体现何种生命特征 。
(3)材料三中蒙鸠(鸟类)建巢产卵,说明生物能够 。
(4)材料三中射干是耐干旱和寒冷植物,可长在高山峭壁间,这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 。
【答案】(1)营养;捕食
(2)生物对刺激做出反应
(3)繁殖
(4)适应
【解析】(1)材料一中蚂蚁取食蚜虫的粪便即蜜露(含糖类物质)这属于生物生活需要营养。蚜虫以植物为食,为捕食关系。
故答案为:营养;捕食。
(2)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有规律的反应,植物根喜欢向有水的地方生长,体现的是生物对刺激做出反应。
故答案为:生物对刺激做出反应。
(3)生物能够繁殖后代,鸟类具有复杂的繁殖过程,如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等,蒙鸠(鸟类)建巢产卵,说明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故答案为:繁殖。
(4)生物能够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射干是耐干旱和寒冷植物,可长在高山峭壁间,这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故答案为:适应。
34.(10分)资料分析: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据图完成下列题目。
(1)从组成上看,生态系统都包含 部分和 部分。
(2)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 。
(3)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该食物网中的草属于 ,各类动物属于 ,未列出的成分除非生物部分外,还有 。
(4)如果蛇被大量捕杀,那么在短时间内, 的数量会减少。
(5)该生态系统中,兔和鼠之间存在 关系。
(6)如果该生态系统中喷洒了含有机汞的农药,一段时间后,体内残留有机汞最多的生物是 。
【答案】(1)生物;非生物
(2)4;草 → 食草昆虫 → 青蛙 → 蛇 → 鹰
(3)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或细菌真菌)
(4)食草昆虫
(5)竞争
(6)鹰
【解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分、空气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从组成上看,生态系统都包含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2)图中的食物链有:①草→兔→鹰,②草→鼠→鹰,③草→鼠→蛇→鹰,④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所以,该食物网中有四(4)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
(3)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所以,该食物网中的草属于生产者,各类动物属于消费者,未列出的成分除非生物部分外,还有分解者(或细菌真菌)。
(4)根据“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可知,如果蛇被大量捕杀,那么在短时间内,青蛙的数量会增多,进而引起食草昆虫的数量会减少。
(5)竞争是指由于争夺同一食物、栖息地等两物种之间的争斗关系。所以,该生态系统中,兔和鼠都捕食草,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6)有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被分解、无法被排出的,因此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级富集积累。所以,如果该生态系统中喷洒了含有机汞的农药,一段时间后,体内残留有机汞最多的生物是最高营养级的鹰。
35.(10分)实验室是探究生物知识的乐园,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探究许多与生物生活相关的知识,回忆课堂上曾经做过的“探究光对黄粉虫分布的影响”的实验,分析以下四位同学的做法。
请回答:
(1)根据探究课题的实验目的来看, 的装置最合理,因为该装置保证了实验设计中只有 这一条件不同,这是遵循 原则。由此分析丙的设计是不合理的,因为 。
(2)铁盒内放置的黄粉虫数量需要足够多,是为了避免 ,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观察结束后全班进行数据统计时采取 的方法,减少误差。
(3)根据甲的实验设计,可知他提出的问题是 ?该实验探究的变量是 ;黄粉虫适合生活在潮湿的环境,因此预测甲同学的实验现象是黄粉虫大多集中在 土一侧。
(4)进一步分析:除实验中涉及的探究因素之外,影响黄粉虫生活的非生物因素还可能有 。(写出一种即可)
【答案】(1)丁;光;单一变量;丙中具有光和湿度两个变量,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2)偶然性;计算平均值
(3)湿度对黄粉虫分布有影响吗;水分;湿
(4)温度
【解析】(1)科学探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即控制其它条件不变,而只改变其中一个条件, 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变量唯一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能正确地找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别,从而证明实验变量的作用。可见,根据探究课题的实验目的来看,同学丁的装置最合理。因为保证了实验设计中只有光这一个变量,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因此,丙的设计是不合理的,因为丙中具有光和湿度两个变量,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而乙的也不合理,乙中的设计,没有光这一变量。甲的也不合理,甲中变量是湿度,不是光照。
(2)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做实验不科学,能因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的数量要多,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可见,铁盒内放置的黄粉虫数量需要足够多,以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少实验的误差,需要对实验设置重复组,或进行多次实验,取其平均值,作为实验的最后结果。
(3)根据甲的实验设计,变量是湿度,因此她提出的问题是湿度对黄粉虫分布有影响吗 该实验探究的变量是湿度。黄粉虫适合生活在潮湿的环境,因此甲同学的实验现象是黄粉虫大多集中在湿土一侧,少量分布在干土一侧。
(4)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可见,除实验中涉及的探究因素之外,影响黄粉虫生活的非生物因素还可能有温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