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初中科学1-3章 期中复习卷
一、选择题
1.下列情景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冰雪消融 B.露珠形成
C.湿手烘干 D.蜡烛滴“泪”
2.当今世界,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
A.江河水、湖泊淡水、大气水
B.江河水、冰川、深层地下水
C.江河水、湖泊淡水、浅层地下水
D.海洋水、冰川、浅层地下水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故常用作保护气,冷冻剂,炸药制作等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根据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一样,属于分解反应
D.蒸馏水不能养鱼是因为其中几乎不含氧元素,而氧气和液氧的化学性质是一样的
4.下表是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若要除去衣服上沾上的碘污渍,最好选用( )
溶剂 水 酒精 苯(有毒) 汽油
碘的溶解性 微浴 可溶 易溶 易溶
A.水 B.酒精 C.苯 D.汽油
5.炎热的夏天,小柯打开雪碧瓶盖时,发现雪碧会自动喷出,喝了雪碧后又常常会打嗝。这说明影响气体在水中溶解度的因素是( )
A.气体种类和容器体积
B.气体种类和温度,气体溶解度减小
C.气体种类和气压
D.温度和气压
6.日晷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来确定当时的时间,是我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也是古人智慧的体现。下列现象与日晷中的指针影子形成原理相同的( )
A.玻璃幕墙光污染B.雨后的彩虹
C.月食的形成 D.露珠下的叶脉
7.比较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性的探究实验中,下列变量必须控制相同的是( )
①温度②溶质颗粒大小③溶质质量④溶剂质量⑤溶剂种类
A.只有① B.①⑤ C.②③④ D.①③④⑤
8.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或做法错误的是( )
A.淡化海水可以缓解淡水紧缺问题
B.工业废水经处理后可循环使用
C.农业上可通过喷灌、滴灌等方式节约用水
D.可大量开采地下水以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
9.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海引起了全球关注。污染物不仅会污染海洋,还可能通过水循环进入大气,造成大气污染。下列水循环环节中,与污染物进入大气密切相关的是( )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径流
10.用如图所示的密闭实验装置,能够使气球先膨胀, 过一段时间又恢复到原状的一组固体和液体是( )
A.固体:硝酸铵;液体:水 B.固体:生石灰;液体: 水
C.固体:碳酸钠;液体:稀盐酸 D.固体:氯化钠;液体: 水
11.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2.《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这是对甲烷气体在湖泊沼泽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下列有关甲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烷的化学式为C2H4
B.甲烷燃烧只生成水
C.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D.甲烷与空气的混合物,被点燃时不可能会发生爆炸
13.小科看到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个有趣的科学视频,如图所示,当玻璃瓶慢慢下移,最后罩住蜡烛瓶口浸入水中后,烛焰逐渐变小,最后熄灭,过一段时间,冷却到室温,则( )
A.瓶内、外水面始终不动
B.瓶内水面低于瓶外水面
C.瓶内水面高于瓶外水面
D.瓶内水面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瓶外水面
14.下列现象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是( )
A.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胎打气.车胎渐渐鼓起
B.粘胶挂钩牢牢贴在墙上
C.医生拉出计简里的活塞,药液通过针头流入针筒
D.医生推进针管里的活塞,药液通过针头注入病人体内
15.小欢用针孔照相机(即小孔成像实验装置)观察蜡烛的烛焰,若保持小孔和蜡烛的烛焰位置不变( )
A.若内筒位置不变,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正立的
B.若内筒位置不变,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放大的
C.若向右拉动内筒,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小
D.若向左推动内筒,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亮
16.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隙所束,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中间为窗所束,亦皆倒垂…”,则( )
A.前者是由于小孔成像,后者是影
B.都是由于小孔成像
C.前者是影子,后者是由于小孔成像
D.都是影子
17.室温下有一杯130g蔗糖溶液,第一次恒温蒸发15g水,溶液中析出10g溶质,继续再恒温蒸发10g水,溶液中析出20g溶质。则原溶液中至少再加入多少克蔗糖可变成饱和溶液( )
A.20g B.10g C.15g D.5g
18.在学校科技节中,小科制作了一个“天气瓶”。该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溶解情况反映温度变化。如图为该天气瓶在三种不同气温下的状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瓶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乙>丙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丙
D.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19.某同学在如图所示的烧杯(用石蜡将烧杯和塑料片粘在一起) 中加入一种固体物质,搅拌后,发现石蜡熔化,塑料片掉了下来, 该同学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硝酸铵 B.氢氧化钠 C.氯化钠 D.蔗糖
20.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在20℃时小明在甲、乙、丙三个相同的杯子中各注入100克蒸馏水,然后分别加入30克、40克和50克食盐(如图)。充分溶解后这三杯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 ( )
A.甲<乙<丙 B.甲<乙=丙 C.丙<乙<甲 D.甲=乙<丙
二、填空题
21.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形成悬浊液的是
①面粉 ②蔗糖 ③花生油④冰块 ⑤酒精 ⑥粉笔灰
22.如图甲所示的覆杯实验中:
(1)硬纸片不会掉下的事实是存在 的证据。
(2)有同学认为实验中是水粘住了纸片,该同学用如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随着抽气机不断从玻璃罩内抽气,原先预计可以看到纸片会掉下来的现象却没有发生。你认为同学A的实验设计思想是否合理? ;分析实验不能达到预计效果的原因是 。
23.小科同学在厨房帮妈妈做饭时观察到了一些现象,请你利用所学科学知识进行解释:
(1)高压锅做饭熟得快,这是因为气压增大,水的沸点 (填“升高 ”或“ 降低”)。
(2)①花生油 ②食盐 ③胡椒粉 ④白醋 ⑤味精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将它们分别与足量水充分混合后,形成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的是 (填序号)
24.如图所示为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图,电解水时,常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来增强溶液的导电性,而氢氧化钠在此过程中不会变成其他物质。
(1)由图可知 (选填“a”或“b”)管中的气体是氧气。
(2)若b管产生5毫升气体,则a管产生气体约 毫
(3)在电解过程中,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5.根据课堂所学,同学找来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敲一个圆形小孔,并将顶部剪去;将另一易拉罐的顶部和底部都剪去后,在其中一侧蒙上一层塑料薄膜,两个易拉罐套在一起制成一个小孔照相机(如图)。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在塑料薄膜上可观察到一个清晰的像。
(1)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 (选填“倒立”或“正立”)的。
(2)在孔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将小孔由圆形改成三角形,则他在纸上看到的像形状是 (选填“圆形”“三角形”或“蜡烛形状”)。
(3)若同学想让观察到的像变大,可以进行的操作是 。(写一种方法即可)
26.向图甲装有水的小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出现如图乙现象,则此时瓶内气压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外界大气压,说明氢氧化钠溶于水 (选填“吸热”或“放热”)。
27.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微型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
(1)挤压滴管,观察 到左侧装置中产生大量气泡,微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2)打开燃烧管左侧胶管,通入氮气,燃烧的磷很快熄灭,体现出的灭火原理为 。
28.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将面粉,食盐,食用油三种物质分别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2)北方的冬天,为了更好保存蔬菜,人们通常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 (选项“吸热”或“放热”)的原理,从而使菜窖内温度不会太低。
(3)清新的空气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4)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 ,能让酥脆饼干在空气中放置会逐渐变软的是 。
(5)冬天马路上冰雪覆盖很厚的时候,为了出行方便,需要除雪,一些地方将废弃的煤渣洒在冰冻的路面上,这是利用了 的科学知识。
(6)今年五一期间,南方多地出现如图所示“日晕”现象。细心的小科查阅资料后,发现此现象是由于高空水蒸气形成小冰晶后,太阳光照射在小冰晶上分解形成红、橙、黄、绿、 、靛、紫七种颜色的光,据此推测“日晕”现象的原理是 ,这种景象说明太阳光是 (选填“单色光”或“复色光”)
三、解答题
29.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见图I)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图(Ⅱ)(选用容积为45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实验方案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请你对比分析下面图I、图Ⅱ实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A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现象为: 。
(2)某同学用图Ⅱ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①点燃酒精灯;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③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图Ⅱ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将弹簧夹夹紧橡皮管;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3)图Ⅱ实验中,注射器活塞将从10mL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为 mL刻度处才停止。
30.按照要求计算质量。
(1)将 25g 溶质质量分数为 18%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 0.9%的生理盐水,需加水的质量为多少?
(2)现用 500g 生理盐水给患者输液,进入患者体内的氯化钠的质量为多少?
31.某科学兴趣小组在硬纸板上挖孔进行了多组实验,探究“不同情况下太阳通过小孔成像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的形状”。实验记录表如下:
小组成员通过分析表格数据,得出了一些结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太阳距我们很远,到达地面的光线几乎平行。所以,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足够小时,地面上的光斑形状与小孔的形状 (填“相同”或“不同”),这不是太阳的像。
(2)要使太阳通过小孔成像,必须注意小孔的大小和小孔到地面的距离。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一定时,小孔越 (填“大”或“小”),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3)当小孔形状为“☆”时,小孔到地面80cm时,地面上的光斑形状为“〇”。则小孔到地面120cm时(填字母序号) 。
A.□ B.〇 C.Δ D.☆
32.氯化钠俗名食盐,是工业生产和生活的一种重要原料,也是实验室里常见的一种药品。如表是20℃时,氯化钠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g)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g) 溶液的质量(g)
① 100 20 120
② 100 30 130
③ 100 40 136
④ 100 50 m
(1)表中m= ;
(2)20℃时,实验室把10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成5%的氯化钠溶液,请计算需加入水多少克?
答案解析部分
1.B
【解析】A.冰雪消融时,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故A不合题意;
B.露珠是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湿手烘干时,手上的水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C不合题意;
D.蜡烛滴泪,蜡烛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故D不合题意。
2.C
【解析】根据分析,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3.B
【解析】A.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故常用作保护气,冷冻剂,炸药制作等,故A错误;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B正确;
C.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根据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一样,由于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蒸馏水不能养鱼是因为其中不含氧气,而氧气和液氧的状态不同,而分子组成相同,因此化学性质相同,故D错误。
4.D
【解析】A、碘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不是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的最佳选择,故A不正确;
B、碘在酒精可溶,能除去碘污渍,但不是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的最佳选择,故B不正确;
C、苯有毒,不能做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的溶剂,故C不正确。
D、碘在汽油中易溶,是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的最佳选择,故D正确。
5.D
【解析】打开瓶盖后气压减小,雪碧喷出即气体溶解度减小,那么影响因素为气压。雪碧进入体内后温度升高,而打嗝说明气体溶解度减小,那么影响因素为温度。
则影响气体在水中溶解度的因素为温度和气压。
6.C
【解析】日晷中的指针影子形成原理为光的直线传播。
A.玻璃幕墙光污染,原因为光的反射,故A不合题意;
B.雨后的彩虹,形成原理为光的色散,故B不合题意;
C.月食的形成,形成原理为光的直线传播,故C符合题意;
D.露珠下的叶脉,形成原理为光的折射,故D不合题意。
7.B
【解析】固体物质的溶解性受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比较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性的探究实验中,下列变量必须控制相同的是①和⑤;
8.D
【解析】A. 淡化海水可以缓解淡水紧缺问题 ,A正确;
B. 工业废水经处理后可循环使用 ,B正确;
C. 农业上可通过喷灌、滴灌等方式节约用水 ,C正确;
D. 不可大量开采地下水以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 ,D错误;
9.C
【解析】 污染物不仅会污染海洋,还可能通过水循环进入大气,造成大气污染。 属于水循环环节的蒸发;
10.B
【解析】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温度降低,故A不合题意;
生石灰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热量,温度升高,故B符合题意;
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过一段时间后也不会恢复原状,故C不合题意;
氯化钠溶于水时,不吸热不放热,也没有气体生成,故D不合题意。
11.B
【解析】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正确;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12.C
【解析】
A、 甲烷的化学式为CH4 ,不符合题意;
B、 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不符合题意;
C、 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符合题意;
D、 甲烷为易燃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被点燃时可能会发生爆炸 ,不符合题意;
13.C
【解析】瓶子罩住蜡烛后,蜡烛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从而使瓶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水流入瓶内,最终瓶内水面高于瓶外水面,故C正确,而A、B、D错误。
14.C
【解析】A、打气筒给车胎打气,车胎鼓起是因为车胎内气压增大,不能证明大气压存在,故A错误;
B、粘胶挂钩吸在墙上靠的是粘胶的粘力,不能证明大气压存在,故B错误;
C、拉出活塞,药液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针筒,利用了大气压的作用,故C正确;
D、医生推进针管里的药液,药液是靠推力进入体内的,故D错误;故选:C。
15.D
【解析】AB.若内筒位置不变,此时半透明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B错误;
C.若向右拉动内筒,则物距不变而像距变大,那么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变短,则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大,故C错误;
D.若向左推动内筒,则物距不变而像距变小,那么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减小,则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小,因此光线更会聚,即所成的像更明亮,故D正确。
16.C
【解析】鸢在空中飞行时,地面上会出现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原理造成的;在纸窗上开个小孔,使窗外的飞鸢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观察到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这是小孔成像的特点,成倒立的实像,本质原因也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17.A
【解析】 继续再恒温蒸发10g水,溶液中析出20g溶质 ,此时是完全饱和的溶液,溶质与溶剂质量比为2:1。 第一次恒温蒸发15g水,溶液中析出10g溶质,如果15g水完全饱和,需要30g溶质,而实际只有10g溶质,所以原溶液中至少再加入20克蔗糖可变成饱和溶液,故答案为:A。
18.B
【解析】A.甲瓶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A错误;
B.从图中可以看出溶液中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乙的质量大于丙的质量,B正确;
C.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所以溶液中质量分数:甲>乙>丙,C错误;
D. 从图中可以看出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D错误;
19.B
【解析】A、硝酸铵能溶于水,之后吸收热量,因此使溶液温度降低,故不能促使石蜡熔化,A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于水之后可以放出热量,导致溶液温度升高,石蜡熔化,B符合题意;
CD、氯化钠和蔗糖都是溶于水不放出热量,也不吸收热量,因此溶液温度不变,CD不符合题意。
20.B
【解析】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36g。
因为30g<36g,所以甲不饱和溶液;
因为40g和50g都大于36g,所以乙和丙都是饱和溶液。
那么溶质质量分数甲<乙=丙。
21.②⑤;①⑥
【解析】①面粉是不溶于水的固体颗粒,形成悬浊液;
②蔗糖可以溶于水,形成溶液;
③花生油为不溶于水的小液滴,形成乳浊液;
④冰块和水是一种物质,只是状态改变,是纯净物,不是混合物;
⑤酒精是可溶于水的液体,形成溶液;
⑥粉笔灰是不溶于水的固体颗粒,形成悬浊液。
能形成溶液的是②⑤,形成悬浊液的是①⑥。
22.(1)大气压
(2)合理;玻璃罩漏气或玻璃罩内的气压没有降低到足够低
【解析】(1)硬纸片不会掉下的事实是存在大气压的证据。
(3)我认为A同学的实验设计思想是合理的,不能达到预计效果的原因是:玻璃罩漏气或玻璃罩内的气压没有降低到足够低。
23.(1)升高
(2)②④
【解析】(1) 高压锅做饭熟得快,这是因为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升高;
(2)溶液具有均一稳定性,所以形成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是②④;①是乳浊液;③是悬浊液
24.(1)b
(2)10
(3)变大
【解析】(1)电解水时氢气和氧气体积比为2:1,b中气体体积少,为氧气;
(2)a为氢气,电解水时氢气和氧气体积比为2:1, b管产生5毫升气体,则a管产生气体约10毫升;
(3) 在电解过程中,水电解,溶剂质量变小,溶质质量不变,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25.(1)倒立
(2)蜡烛形状
(3)蜡烛靠近小孔或塑料膜远离小孔
【解析】(1)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
(2)在孔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将小孔由圆形改成三角形,则他在纸上看到的像形状是蜡烛形状。
(3)若同学想让观察到的像变大,可以进行的操作是蜡烛靠近小孔或塑料膜远离小孔。
26.大于;放热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氢氧化钠溶于水后,U性管的左侧液面下降,右侧升高,则说明瓶内气压增大,气体温度升高,即溶于水时向外放热。
27.(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隔绝氧气(空气)
【解析】(1)观察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是因为红磷燃烧时的着火点更高;
(2)氮气对于磷而言不是助燃剂,故使其缺少助燃剂达到灭火的效果。
28.(1)食盐
(2)凝固;放热
(3)混合物
(4)氮气;其吸收了空气中的水蒸气
(5)黑色物体容易吸收太阳热辐射
(6)蓝;光的色散;复色光
【解析】(1)面粉加入水中得到悬浊液;食盐加入水中得到溶液;食用油加入水中的到乳浊液,所以加入水中得到溶液的是食盐;
(2)物体从液态到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时会放出热量;北方的冬天,为了更好保存蔬菜,人们通常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凝固时会放热的原理,从而使菜窖内温度不会太低。
(3)混合物是指有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纯净物是只有一种物质,所以清新的空气属于混合物;
(4) 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占空气体积的98% ;能让酥脆饼干在空气中放置会逐渐变软的是其吸收了空气中的水蒸气。
(5) 冬天马路上冰雪覆盖很厚的时候,为了出行方便,需要除雪,这是利用了黑色物体容易吸收太阳热辐射的科学知识。
(6)光的色散是光色散成红、橙、黄、绿、蓝、 靛、紫七种颜色的光,所以日晕的原理是光的色散,这种景象说明太阳光是复色光;
29.(1)水通过导管进入集气瓶A,且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2)③①②④
(3)1
【解析】(1)A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现象为:水通过导管进入集气瓶A,且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2)某同学用图Ⅱ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③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图Ⅱ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将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①点燃酒精灯;
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
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则实验的操作顺序为:③①②④。
(3)容器内氧气的体积为:45mL×20%=9mL;
注射器所对的刻度值为:10mL-9mL=1mL。
30.(1)设需 18%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 x,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 x×18%=500g×0.9% x=25g
所需水的质量=500g-25g=475g.
答:需 18%的氯化钠溶液 25 克,需水 475g
(2)用 500g 生理盐水给病人输液,进入病人体内的氯化钠的质量是 500g×0.9%=4.5g
【解析】(1)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设需 18%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 x,
则:25×18%=x×0.9% ;
解得:x=500g;
所需水的质量=500g-25g=475g。
31.(1)相同
(2)小
(3)B
【解析】(1)由于太阳距我们很远,到达地面的光线几乎平行。所以,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足够小时相同,这不是太阳的像。
(2)要使太阳通过小孔成像,必须注意小孔的大小和小孔到地面的距离。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一定时,小孔越小,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3)当小孔形状为“☆”时,小孔到地面80cm时,地面上的光斑形状为“〇”。则小孔到地面120cm时光斑形状仍然为“〇”,故选B。
32.(1)136
(2)设加入水的质量为x,
1000g×20%=(1000g+x)×5%;
解得:x=3000g。
【解析】(1)根据第③组数据可知,20℃时,100g水中加入40g氯化钠时溶液质量为136g,即此时溶质质量为:136g-100g=36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36g。在第④次实验中,50g>36g,因此溶质质量还是36g,那么溶液质量还是136g。
(2)设加入水的质量为x,
1000g×20%=(1000g+x)×5%;
解得:x=300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