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0 21:0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核心素养新课标同步教学课件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Step
01
Step
02
Step
03
1.立足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图。
2.立足史料证实和唯物史观,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立足家国情怀,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022年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从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认识唐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课程导入
唐玄宗与杨贵妃
“安”:安禄山
“史”:史思明
思考:唐中期,地方节度使为什么敢向中央政府发动争夺权力的战争?
目标导学1: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755--763年,由唐朝地方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向唐朝中央政府发动的、争夺权力的战争。
历史解释:
一、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1: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材料一:
天宝四年(745年),玄宗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荒淫。杨贵妃受宠,一族人飞黄腾达,堂兄杨国忠依仗杨贵妃,势焰熏天,除宰相外,身兼40余职,为了显示自己多才,随意发号施令,处理政事。地方吏治日益败坏,官吏们剥削百姓,以供皇帝奢侈之费。朝廷之上,李林甫、杨国忠相继用事。李林甫不学无术,妒贤嫉能,人称“口蜜腹剑”。
——赵毅《中国古代史》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目标导学1:安史之乱
材料二:朱门酒肉臭( xiù),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材料三:从 713—755 年,唐对吐蕃用兵 26 次,对突厥用兵 12 次,对契丹用兵9 次,对奚用兵 2 次,对南诏用兵 6 次,……在这些战役中,唐朝军队是经常吃败仗的……再有其他方面的部族的反抗斗争,唐朝的边境局势是烽火不断,战火连绵。
——李飞《安史之乱背景分析》
原因2: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目标导学1:安史之乱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
安禄山在唐玄宗和杨贵妃面前
跳“胡旋舞”
边镇兵:49万 VS
中央军: 9万
天宝节度使分布图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
原因3: 势力膨胀,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于一身。 与 的力量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节度使
中央
地方
目标导学1:安史之乱
二、概况
(1)时间:
755—763年
(2)人物:
安禄山 史思明
(3)经过:
河北起兵
攻占洛阳 逼近长安
唐玄宗逃往四川
肃宗继位
平定叛乱
平叛将领:郭子仪、李光弼 ,755年-763年,唐政府历时八年才平定安史之乱。
目标导学1:安史之乱
对比 杜甫 的两首诗,分别描述了唐朝怎样的景象?
忆昔(节选)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无家别》(节选)
寂寞天宝后,
园庐但蒿(hāo)藜(lí)。
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
同样的作者,
不同的心境。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目标导学1:安史之乱
读材料,归纳安史之乱带来哪些影响?
材料1:“(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755年人口约5292万,760年约1699万。 ——《旧唐书》
材料3:“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
材料2:战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 如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政府却把税赋强加于犹在户籍上的农民。
影响①:北方地区社会经济遭到破坏,人口锐减。
②阶级矛盾尖锐,各地农民起义频发。
③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1:安史之乱
黄巢(820~884年),字号不详,曹州冤句县(今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人。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
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 成年之后,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起义前一年关东大旱时,积极收拢难民。乾符二年(875年)六月,响应王仙芝起义。乾符四年(877年),攻陷郓州,杀死天平节度使薛崇。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战死后,成为起义军领袖,号称“冲天大将军”,年号“王霸”。乾符六年(879年),围攻广州。广明元年(880年),进入洛阳,突破潼关,进入长安,即位于含元殿,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并大肆屠戮唐朝宗室百官。在唐朝将领李克用、王重荣等人的猛烈进攻下,退出长安。
中和四年(884年),战死于狼虎谷(在今山东莱芜市西南),时年六十五岁。
人物扫描:黄 巢
视频:黄巢起义
(1)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
(2)藩镇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经无力控制藩镇。
(3)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1、背景:
2、经过:
3、结果: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并没有让唐王朝灭亡)
目标导学2: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纲纪紊乱,贿赂公行,并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的地方官吏处斩。黄巢深受民众用户,队伍发展到65万人。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想一想:黄巢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
课本P24【相关史事】
这首诗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画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4、灭亡:
朱温
目标导学2: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2.唐朝灭亡后,南方地区出现了哪些政权?
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
史称“五代十国”
目标导学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3、简述:五代十国出现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目标导学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中央
地方
政局相对稳定
经济发展
4、五代十国时期,南北方的社会状况与人民生活是怎样?
北方:
南方:
五代 历时 都城
后梁 907-923 开封
后唐 923-937 洛阳
后晋 936-947 开封
后汉 947-951 开封
后周 951-960 开封
中原
十国 历时 都城
前蜀 891-925 成都
后蜀 926-965 成都
吴 892-937 扬州
南唐 937-976 金陵
吴越 893-978 杭州
闽 893-947 福州、建州
楚 896-951 长沙
南汉 905-971 番禺
南平 907-963 江陵
北汉 951-979 太原
政权更迭
战事不断
动荡不安
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的发展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目标导学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知识拓展:后周世宗的改革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修订法律;经济上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整编中央禁军,削弱地方兵权。
国力大增,为以后北宋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背景
人民渴望统一;本人宏大志向
措施
影响
后周
(唐玄宗前、后期行为对比表)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合作探究:结合唐玄宗的前半生和后半生的不同作为,导致不同的结果,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1)国家要加强法治,依法治国。实行民主制度。
(2)反腐倡廉。
(3)亲贤人,远小人。
(4)取得成就时,戒骄戒躁,谦虚谨慎,坚持信念。
……
目标导学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安史之乱
五代十国
黄巢起义与
唐朝灭亡
时间:755—763年
背景:开元末年,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节度使
制度导致“外重内轻”
黄巢起义
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后梁,唐朝灭亡
时间:907—960年
特征:政权分立。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稳定。
统一是必然趋势
影响:唐朝由盛而衰,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背景:唐后期统治腐朽,人民赋役繁重,
生活困苦,连年灾荒
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实质: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课堂小结
1.据史料记载,天宝十三年(754年),全国人口5 280多万,而到广德二年(764年),全国人口只有1 690多万。导致这一时期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   )
A.修建大运河 B.隋末农民起义
C.黄巢起义 D.安史之乱
2.五代是指唐朝灭亡后先后出现位于黄河流域的五个政权,它们依次是(  )
A.后梁、后唐、后汉、后周、后晋 B.后唐、后梁、后汉、后晋、后周
C.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D.后梁、后唐、后晋、北汉、后周
D
C
课堂练习
3.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 (   )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D.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
4.五代十国时期,真正敌对的政权是个别,绝大多数政权奉中原王朝正朔,称臣纳贡。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相反增加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这反映了 (   )
A.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出现 B.五代十国时国家完成统一
C.五代十国时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D.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
D
C
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