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分层作业
1.历史上某一王朝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被当时百姓称为“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王朝”是( )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2.东晋政权未能恢复中原的原因,不包括( )
A.对北伐将领不信任 B.北伐后援不足
C.对北伐将领多方牵制 D.东晋民族矛盾尖锐
3.宋、齐、梁、陈因为都城都在一个地方,都偏安于江南,故统称为南朝。南朝的都城均在( )
A.洛阳 B.长安 C.北京 D.建康
4.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府设有负责养牛的多种官职,形成了完备的管理体系;民间养牛业也有很大发展,如《晋书》记载:“朔允,金城人也。与游氏世为豪族,西州为之语曰:‘翻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这一时期的养牛业( )
A.冲击了传统的经济政策 B.有利于农业与畜牧业的结合
C.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有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5.《资治通鉴》记载:“时海内大乱,独江东(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区)差(略微,比较)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材料表明魏晋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南移 B.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C.人口超越北方 D.自然条件优越
6.图片史料、文字史料是我们了解和学习历史的重要来源。下面的图文材料说明( )
《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C.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7.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互相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外交流】
材料一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什么内在联系?
(2)请举出通过材料二这条路,中国传入西方的物品和技术分别有哪些?
【人口迁移】
材料三
材料四
(3)材料三、四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4)通过综合以上分析,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8.建康城(下图)的建设遵循中国传统礼教制度,首开中轴对称布局的先例,形成了东亚都城特有的以中轴线为基准,成为后世都城建设的范本。于4世纪初期将建康作为都城的皇帝( )
A.开启“王与马共天下”局面 B.加强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C.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 D.实施措施促进民族交融
9.东晋时期,统治局面曾一度相对安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出现这种情况的直接条件是( )
A.王导等大家族对东晋统治的支持 B.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C.一度成功抵御北方的军事威胁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10.图示法是梳理知识线索的重要方法。下面图示中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
A.东晋西晋北朝南朝 B.东晋西晋南朝北朝
C.西晋东晋南朝北朝 D.西晋东晋北朝南朝
11.两晋时期,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材料反映了两晋时期( )
A.对外交往频繁 B.民族交融现象 C.社会生活丰富 D.政治局势动荡
12.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南朝时,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畸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B.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D.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13.下表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状况。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领域 发展状况
农业 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 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进步明显
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B.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
C.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 D.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
14.《晋书》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些材料说明( )
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C.江南地区持续开发 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15.【时空观念】丰富多样的历史素材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如图是戴老师备课中使用的部分素材。由此推断,戴老师备课的主题是
两晋人口迁徙 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 农业 麦稻兼作,兴修水利
手工业 江浙地区冶铁业发展
城市 建康城人口众多
经济发展表现
A.西域地区发展 B.西南地区开发 C.黄河流域发展 D.江南地区开发
16.【历史解释】(2023·海南·统考中考真题)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这表明江南农业发展得益于( )
A.自然环境优越 B.生产工具改进
C.高产作物引进 D.农民辛勤劳动
17.(2023·江苏泰州·统考中考真题)《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实现统一 B.南方条件优越 C.对外交往发达 D.北方人民南迁
18.(2023·安徽·统考中考真题)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反映当时( )
A.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 B.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
C.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19.(2022·山东青岛·统考中考真题)在两汉与隋唐两个大一统时期之间,有一个恰似处于两大历史高峰之间的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山谷”。这个“山谷”所指的时期是( )
A.夏商周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辽宋夏金元时期 D.明清时期
20.(2022·湖南张家界·统考中考真题)“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该诗是唐朝诗人韦庄对曾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古都的感慨。该古都是今天的( )
A.北京 B.西安 C.洛阳 D.南京
21.(2022·山东临沂·统考中考真题)王导是琅琊郡临沂县人,他曾上书说:“教化万民的根本在于正人伦,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成教化,定风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司马睿览奏后,听从了王导的建议。该上书反映了( )
A.王导主张健全法制 B.东晋王朝重视发展教育
C.东晋朝廷重文轻武 D.司马睿善于向平民纳谏
22.(2022·江苏盐城·统考中考真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下图①处的政权是
A.西晋 B.东晋 C.北魏 D.北齐
23.(2021·浙江台州·统考中考真题)江南农业足发展,经济地位大提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1)材料一中人口发生怎样的变化?它折射出这段时期经济哪一发展趋势?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
1.D
2.D
3.D
4.D
5.B
6.A
7.(1)事件:张骞出使西域;联系:张骞出使西域, 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2)物品: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技术:有多种乐器和歌舞等。
(3)联系: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4)启示:要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先进的技术;要政治清明,保持社会安定;发展经济要因地制宜;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与交流等等。
8.A
9.C
10.D
11.B
12.D
13.A
14.C
15.D
16.D
17.D
18.A
19.B
20.D
21.B
22.B
23.(1)变化:从汉到宋,南方人口逐渐超过北方。趋势:到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劳动力的不断增加;生产工具的改进(农耕技术的进步);人民的辛勤劳动;自然条件优越;政府重视兴修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