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分层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分层作业(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0 22:0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分层作业
1.“建元十九年(383年),苻坚率87万前秦军南下,企图灭亡东晋。前锋在淝水与东晋军队对峙……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材料描述的战役是( )
A.涿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淝水之战的知识卡片,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时间:200年 双方:前秦和东晋 结果:前秦胜利 影响:北方实现统一
A.时间 B.双方 C.结果 D.影响
3.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后人称“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建立北魏的民族是( )
A.匈奴 B.氐族 C.汉族 D.鲜卑族
4.民族融合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大趋势。从西晋开始到北魏建立,内迁各族中,曾经统一了黄河流域的有( )
①匈奴  ②鲜卑  ③氐  ④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六月已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颁布诏书进行改革的是( )
A.北魏 B.前秦 C.西晋 D.东晋
6.我国历史上曾因种种原因而进行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迁都过。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 )
A.长安 B.洛阳 C.应天府 D.燕京
7.下面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些图画印证了魏晋时期的哪一现象( )
A.民族矛盾尖锐 B.民族交融加强
C.民族隔阂加深 D.中外交流频繁
8.《资治通鉴》记载: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材料中所述的历史事件( )
A.消除了华夷之别观念 B.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C.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D.加深北方民族的隔阂
9.《资治通鉴》有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这场战役( )
A.成就了晋国的春秋霸业 B.激发了秦国的商鞅变法
C.促使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 D.加速了南北的统一进程
10.成语“草木皆兵”来自淝水之战,“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是( )
①前秦军队人数少处于劣势②前秦士兵不愿为苻坚卖命③坚骄傲自满,指挥失误④东晋用火攻战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1.下面为我国古代某历史阶段朝代更替示意图。图中①政权的建立者所属的民族是
A.氐族 B.匈奴族
C.鲜卑族 D.女真族
12.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当时北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A.如何处理民族关系 B.是否要迁都
C.怎样加强王室权威 D.如何统一全国
13.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材料说明孝文帝改革( )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丰富了鲜卑文化的内涵
C.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D.根植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14.仔细阅读下列三幅图片,它们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人口南迁与江南开发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交流与经济发展
15.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上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材料说明孝文帝
A.力图争取鲜卑贵族的拥护与支持 B.开创了民族融合的新时代
C.旨在进一步神化封建皇权 D.意在为学习汉文化寻找历史依据
16.南朝文风讲究声律词藻,北朝文风质朴、宜于实用。北魏中期后,南方文学逐渐在北方传播。北齐、北周时,北方作家多以南方作家为楷模,出现了以南方文学为主流的现象。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 )
A.南北民族交融的情形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C.南方统一北方的趋势 D.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
17.中华民族从分散孤立到联结交融,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汉朝政权征服大宛之后,西域诸国与之建立了臣服关系,(西)汉朝政权也逐渐开始了对西域各族的管辖和治理,并形成诸多创新措施……确保了中国西部边疆的稳定,成为后世效仿传承的范式。
——郑言午《汉朝政权对西域民族地区的革故鼎新》
材料二 东晋政府对待侨流的政策:建立侨郡县,承认流人为侨人,给予侨民以持白籍、免除税役的权利。到梁代,(姑孰)附近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了。
——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中国史研究,1992年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魏书·任城王传》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汉对西域的管理机构。
(2)根据材料二,反映了江东地区什么经济景象并分析其出现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北魏孝文帝在“移风易俗”的具体措施。
18.【历史解释】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流行北方民族的裤装。但是,北方民族的窄口裤被汉族采用后,裤口被加大,形制上向汉族传统的长衣靠拢,有点类似于“喇叭裤”。这股流行风甚至刮到了军队里面,军人们也开始穿“喇叭裤”。遇到军事任务时,就用带子在裤子膝盖处绑紧(见如图)。服饰的变化,说明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得到加强 B.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C.从分裂开始走向局部统一 D.科学技术有着显著的进步
19.【史料实证】(2023·山东临沂·统考中考真题)“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这是宋朝抗金名臣李纲对4世纪末期一次以少胜多著名战役的描述。这次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郾城之战
20.(2020·山东德州·统考中考真题)战争可以改变历史走向,推动历史进程。与如图相关的古代著名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1.(2023·广东深圳·统考中考真题)豹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肉习惯。在炙肉时,将整只动物放在火上烧烤,再分块分食。南北朝时,南北方社会上层的宴饮中,食用炙烤肉类现象普遍。南齐高帝曾赐给江淹鹅炙和美酒,奖励他草拟诏书有功。说明这一时期( )
A.北人大量迁往南方 B.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C.南北方饮食基本一致 D.民族之间相互交融
22.(2023·甘肃金昌·统考中考真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 )
A.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彻底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C.奠定了隋唐繁荣与发展的基础 D.加速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23.(2021·广东广州·统考中考真题)研究发现,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后来,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加强 B.南北发展平衡 C.经济破坏严重 D.文学艺术繁荣
24.(2023·山东聊城·统考中考真题)“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考其渐积之基,其道德虽不及于三代,而其为功,何异王者之兴!”这段文字评述的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晋武帝 D.北魏孝文帝
25.(2023·山东济南·统考中考真题)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这段记载,反映的是( )
A.汉文帝以德化民 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光武帝释放奴婢 D.孝文帝改用汉语
26.(2023·江苏宿迁·统考中考真题)某班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探寻“孝文帝迁都的缘由”。第2组同学按任务搜集了以下信息:3世纪初中国又进入一个寒冷期,《齐民要术》记载,这一时期华北地区桃树开花较之前晚10~20天;《晋书》记载的异常霜降的出现较以往更频繁,平城地区也屡受灾荒。据此判断,这一小组研究任务应是侧重追寻迁都的( )
A.政治因素 B.文化因素 C.军事因素 D.环境因素
27.(2023·辽宁锦州·统考中考真题)我国古代某位政治家用文治移风易俗,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本国的实力。他是( )
A.南朝宋文帝 B.北魏太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南朝梁武帝
1.D
2.B
3.D
4.B
5.A
6.B
7.B
8.C
9.C
10.C
11.C
12.A
13.D
14.C
15.D
16.A
17.(1)机构:西域都护
(2)景象:农业发达,经济繁荣,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影响: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3)措施: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等。
18.A
19.C
20.D
21.D
22.C
23.A
24.D
25.D
26.D
27.C